越秀区精细管理破解“五类车”难题

    今年,越秀区多部门合力,向“五类车”亮剑。自开展“五类车”集中专项整治行动以来,越秀区依法查扣“五类车”3.6万辆,同比去年增长约三成,治安传唤3698人,行政拘留12人,刑事拘留18人。路面“五类车”大幅减少,日均发现数与年初相比下降超六成。

    “五类车”专项整治只是越秀区“品质立区”的缩影。作为展示广州城市形象和魅力的“窗口”,今年越秀区投入9亿元,推动城市景观、内街巷环境、基础设施“三个提升”,深化治脏、治乱、治违“三个治理”,推动工作重心和资源配置向街道倾斜、向社区投入、向内街巷延伸,力争每寸土地、每个角落都有人管理。

    网格化手段助力精准管理

    自去年10月以来,越秀区把“五类车”整治作为打造“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的重要抓手,以重点路段、重点区域、重点车型为主战场,组织公安、交警、街道等多个部门深入推进“五类车”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纵观一德路地区、东风路、流花地区、矿泉地区等重点路段的“五类车”整治行动,不难发现,城市智慧管理手段已被引入“五类车”整治的方方面面。

    以人民街道一德路整治为例,街道运用了网格化手段,加强对出租屋屋主宣传教育,防范涉及“五类车”从业人员在辖区居留;区商务局利用电子商务模式,引入物流公司,建立货物收运点,投放货物配送车,有效推动了商流和物流分流,切断“五类车”与专业市场的利益链条;区残联在户籍残疾人机动轮椅车驾驶员个人综合信息档案基础上,建立残疾人机动轮椅车车主“微档案”,并与区残疾人生命周期全程服务系统互联互通,初步探索出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的“越秀精准管理模式”。

    整治过程中,难免碰到法律意识淡薄的“五类车”驾驶员,每当执法人员依法对其非法营运的车辆执行暂扣时,往往遭遇不文明和不理智的抗法行为并引发纠纷。鉴于此,越秀区成立由区司法局牵头的专门调解组,通过短信、微信、电话、网邮等方式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建立起畅通的信息沟通桥梁,消除无理诉求,防止矛盾激化,切实做到在“法、理、情”相统一,使群众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智慧城管”从主干道向内街小巷延伸

    作为展示广州城市形象和魅力的“窗口”,从某种意义上说,越秀区的品质代表着广州的城市品质。

    越秀区“十三五”规划明确,着眼于作为省市“窗口”和城市“中心”的特殊区位,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12个关键字出发,把建设“品质城市示范区”作为发展目标之一,大力提升产业品质、建设品质、环境品质、文化品质、生活品质。

    推进智慧管理,是城市管理上水平的有力体现。下一步,越秀区将围绕城市管理精细化、民生服务精准化,大力推进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政务等建设应用,创建智慧城市示范区。

    值得关注的是,未来5年,越秀区将实施“智慧城管”工程。整合政务服务、交通、环境、应急、网格化等平台功能,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向智慧化城市管理升级。

    同时,越秀区将创新城区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分类分级城市环境建设管理标准体系,加强信息联通、执法联勤、处置联动,推动城区管理从主干道向内街小巷延伸,从单一的市容管理向城市管理、市场监管、街面治安为主的城市综合治理延伸,做到每个角落、每寸土地都有人管、都能管好。

    ■场景

    一德路

    为手拉车换上橡胶轮  拟试点环保降噪专用通道

    “为降低手拉车产生的噪音,请您将自己的手拉车轮子更换为充气轮或橡胶轮;为不影响居民的正常休息,请控制好装卸货作业的时间,每天12:00—14:00和22:00—次日6:00时段不产生噪音扰民。”

    在国际玩具文具精品广场前,一张醒目的告知书标志着一德路的区域环境将迎来新进阶。现场还设有专门的摊位,工作人员正在为商家进行车轮更换。

    笔者注意到,一般的手拉车轮子都是硬的,接触硬的地面时便会产生较为刺耳的声响,而新换上橡胶轮的手拉车,接触地面产生的声音明显没有之前的大。

    一德路儿童公园一带毗邻荔湾区,聚集了一批大型密集的商业批发市场,商铺对物流的需求旺盛,常见“五类车”装卸货物,造成交通拥堵无秩序,是“五类车”聚集黑点之一,也是整治难点之一。

    要想解决“五类车”屡禁不止的问题,必须抓住“牛鼻子”。人民街党工委副书记龙志华透露,街道通过研判“五类车”重点获利群体,将非法营运残疾人机动轮椅车、机动三轮车、加装动力三轮车、拼(改)装平板车列为“重点车型”,倒逼整治责任落实,并摸索分析“五类车”运行规律,针对夜间“五类车”活动频繁的情况,加大夜间整治,全天候打击“五类车”非法营运行为。

    在整合公安、交警、城管、工商、残联、社区等多方力量开展集中整治之余,人民街道因地制宜,创新举措优化专业市场周边环境和交通秩序,今年12月,街道在区政府的牵头下,以一德路国际玩具城作为试点,以政府补贴的形式,为商户的手拉车车轮更换成橡胶车轮,有效解决了手拉车噪音扰民的问题。

    龙志华透露,接下来,街道计划协调相关部门在人行道上开辟一条约2米宽的手拉车环保降噪专用通道,让手拉车和行人各行其道,进一步确保了道路通畅安全,“专用通道先在国际玩具文具精品广场周围试点,一旦有效果了,将联合街道内的五大行业商会一同向全街道推广”。

    矿泉街

    调整3条便民公交线路  打通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

    今年的5月21日,在一片叫好声中,矿泉街辖内新开通的740公共小巴满载着社区居民缓缓出发。

    740公共小巴运营至今半年有余,连同街道内480、661路便民公交线路的优化调整,其1元的低廉票价,使城中村居民群众主动拒乘“五类车”,极大压缩了“五类车”的生存空间,“有了便民公交,我再也不用受‘搭客仔’的白眼!”居民李小姐说。

    矿泉街是典型的“城中村”街道,地处三区六街交汇处,暂住人口6万多人,流动人员逾15万人,大型专业批发市场60多个。而辖内城中村内部道路狭窄,大型公交车无法通行,原有的公交小巴线路设置不够完善,使“五类车”违法上路现象曾一度较为盛行,甚至出现“搭客仔”供不应求、挑客的局面。

    去年开始,为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的交通接驳问题,街道在原有商务专线3和486便民公交线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交通体系。

    便民公交小巴线路开通后,740线路、661线路等2条线路均经过地铁三元里站。3条线路的循环,基本实现矿泉街城中村社区公交全覆盖,受惠群众近10万人。

    公交设施便民与否,群众用“脚”投票。如今,740线路日均乘客流量已从5月份刚开通时的2000多人增加到3000多人,运营车辆从原来的2台增加到4台,运营时间也延长了半个小时,候车时间从10分钟缩短到5分钟。

    矿泉街党工委副书记赖细强介绍说,矿泉街辖内“五类车”月均查扣量同比下降35%,尤其是华泉社区、北站社区、沙涌南社区,效果最为明显。

文献来源:2016-12-21   南方日报-AII02

作者:张西陆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