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寮与洪桥街的客家山歌
洪桥街道的豆腐寮(街名),与其附近的洪桥街、三眼井、大石街、小石街等,曾是兴宁、五华等客家籍人聚居之所。打招呼、聊天、呼儿唤女,甚至吵架,都是客家话。乡俗流行:生孩子产妇吃糯米酒煮鸡、糯米酒煮鸡蛋;逢年过节,家家上桌的是酿豆腐、红烧肉……豆腐寮的水井甘冽清甜,越来越多的人聚居于此,最兴旺的要算20世纪40年代,有客家人来到这越秀山南麓开染织厂。客家人喜群居,于是更多客家人定居此处。客家人艰苦创业,先是用竹竿、茅草搭建简陋的茅寮安身;接着便是解决吃饭问题。客家山水豆腐,是客家菜系著名品种,家传制作法在这优质水源里有了用武之地,每天凌晨,勤奋的客家人就起身磨豆浆做豆腐了,豆腐白嫩味美,于是豆腐生意也逐渐红火起来。豆腐寮,就这样逐渐声名远播。
那时节,梅州兴宁一带的布匹很出名很好卖,几位兴宁籍客家老板,来到越秀山下的登峰路、洪桥街、天香街、大石街、小石街开织布厂,20世纪40年代,这一带有40多家布厂。他们在家乡招收不少父老乡亲来打工,这些客家人立足落户下来,又继续吸引更多乡亲过来投靠,客家群体不断壮大,甚至时称“客家窦(窝)”。
公私合营后,洪桥地区多间织布厂合并,染织厂后来也转营了,茅寮慢慢变成一幢幢小平房,豆腐生意逐渐也退出历史舞台,但客家人仍然聚居于此。
织布厂合并转营,老工人们逐渐退休。昔日朝见口晚见面的老工友老同乡逐渐分散而居,但每个月12日,是厂里“出粮”(发工资)日子,客家工友们出了粮,会到越秀山下喝茶一聚,聚谈兴趣不减,于是唱起旧时山歌,言情、励志、思乡。
“心中喜欢唱山歌,今日邀妹同涯(我)和。梨木称杆壁上挂,问妹有砣答话么?”
“问妹有砣答话么,有了称杆配称砣。有物上钩涯会挽,有哥唱了我会和。”
这是老客家的情歌对唱。
距越秀山咫尺之地的豆腐寮,自上世纪50年代就有客家人在唱山歌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越秀山四方炮台一带自发形成了“山歌墟”,后来形成了每月12日固定活动日,各处山头、亭子都有歌声,有的地方用绳子拉起歌谱。这里被山歌爱好者亲切地称为“客家山”。他们的“墟冚”(热闹)甚至惊动了当时的广州市长,指示为群众提供方便,公园后来为客家山免费接通了电源,让老少粉丝们尽情歌唱。
1994年,借山歌墟之势,洪桥街道一些客家人组织了第一次“洪桥杯”山歌对歌擂台赛。1996年,在洪桥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大力支持下,洪桥文化站牵头成立“洪桥客家山歌协会”,高峰时期会员有200多人。伍素芳第一任副会长,2006年振浩为第二任副会长。最难得山歌协会二位教唱歌老师都不是客家人,第一位是林永康、第二位是2007年至现在的邓荣生。罗振浩也成为洪桥山歌协会副会长。山歌协会将每周三、周日早上定为“练歌日”,每周五早上为“练舞日”。12日,就是对歌、擂台赛大日子了。
多年来,山歌协会会员风雨不改,协会副会长薛桂香婆婆,长期以来,每周两次,都组织歌迷上山练歌,为“墟日”准备。在公园免费为他们接通电源前,甚至背着数十斤重的蓄电池上山,她本人还为此扭伤过腰。后来每到墟日,仍然用小车拖着行头上山。协会每次活动,都吸引成百上千观众,还有歌手、音乐爱好者等,有的会从别的区、省内各地,乃至港澳地区专程赶来“趁墟",多时达到一两千人,形成特色鲜明的洪桥“都市山歌”文化。协会编辑出版了《客家山歌汇编》两辑。
1999年,洪桥街以客家山歌表演通过越秀区特色文化评比,自此客家山歌活动正式成为洪桥街的特色文化项目。2000年,洪桥街道因客家山歌协会等活动,被广东省文化厅评为广东省“民俗民间艺术之乡”。2007年,越秀区客家山歌被列入广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协会会员年龄增加,而且他们的子女许多都不感兴趣,即使会唱,也缺少客家风土感受。街道党工委开始力图培养山歌新力量,在小北路小学培育基地,提供辅导老师、曲本等。又重点培养大学生团队,在一些高校音乐系寻找兴趣适合的学生,至2013年已有20多名大学生加入协会,历年洪桥客家山歌获奖不断。2013年,洪桥街客家山歌协会以《客家颂》获得这届“越秀区客家山歌邀请赛”传统节目金奖。
洪桥山歌也在随时代进步而变化,过去多唱阿哥阿妹情歌,现在有时政题材创作。山歌队自编自导节目,巡回社区宣传廉洁。
2019年6月,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广州市越秀区文广新体局、广州市客属文化研究会、洪桥街客家山歌队共同在洪桥街承办了“客家非遗项目——客家山歌传承与创新”研讨会。约30位客家山歌专家、爱好者到会并积极建言献策,共同探讨了客属非遗传统的传承、发展方向等,对人才培养、社会认知及宣传推广提出对策与建议。
客家山歌仍然继续在唱,这是独特的客家发展历史,也融合在底蕴丰厚的洪桥文化之中。
(作者:邝穗雄)

文献资料来源:   《洪桥文蕴》

作者:邝穗雄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