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龙蛇最可哀。
十七史从何说起,三千劫几历轮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
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
这是大名鼎鼎的康有为诗作《秋登越王台》。康南海先生登高望远,忧时伤世、慷慨激昂,抒发意图力挽狂澜报效国家之情。这说明,迟至清末,大家还普遍共识:越秀山上曾有越王台。但越王台在哪里?这个问题引得人们多方揣测。
历朝历代,多少人登临过越王台。聊摘一些精彩诗句于下。
唐曹松《南海旅次》:“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唐崔子向《题越王台》:“越井岗头松柏老,越王台上生秋草。古木多年无子孙,牛羊践踏成官道。”
北宋郭祥正《广州越王台呈蒋帅待制》:“邦人每逢二月二,熙熙载酒倾城来。元戎广宴命宾客,即时海若收风霾。群心愈喜召和气,百使尽入呈优俳。乐声姗姗送妙舞,春色盎盎浮樽罍。”
明代刘崧《越王台》:“广州城北越王台,犹想旌旗此地来。井屋帆樯连莽苍,荆榛烟雨上崔嵬。东南海水一杯泻,西北云山万马开。不尽登临当日兴,空遗歌舞后人哀。”
清代朱彝尊《越王台怀古》:“越山高高越王台,复道逶迤接南武。番禺之交一都会,因山筑台落天外。人事消沉洵可哀,千秋朝汉余高台。”
从诗作大略也可以看出,这里历代都是旅游点,久负盛名。民间、官方都有盛大活动,称“游台”,越王台多时颓败,不过名气实在太大,这古迹两千余年一直流传,后人仍然凭吊不已。
历代记载、考据越秀山越王台的诗文论文无法胜数,到现在也没个完全统一的共识,不过有些分析还是很入情入理的。
南越王赵佗是第一个在岭南称帝者,活动时间长、范围广,广州是其主要活动中心,佗城扩大了广州第一个有史记载的古城——任嚣城范围,两千年来,一直成为广州城扩张的中心。他的文治武功。开发岭南,促进经济、文化、民族融合等等,都有许多考据。这里只说他的越王台。一般认为,赵佗修筑赵王台,主要是为祭祀典礼,其次是歌舞享乐,还有享宴臣属、接待使节等等功能。
那么越王台在哪里呢?
时末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载,南越王有四台,其在广州粤秀山上者,名越王台。唐代韩愈时称武王台。台所在地,旧为歌舞冈,原为南越王赵佗三月三登高这处。又名越井冈、天井。
清代阮元主修的《广东通志》是一部影响很大的地方文献,其中引用旧《南海县志》记载:“观音阁之东北为越王台故址,台之西、阁之北为镇海楼。”清代陈际清《白云粤秀二山合志》载:“山顶有观音阁,即玉山楼旧址,故又谓之观音山。山之东北,越王台故址存焉,汉赵佗建。”说得都很肯定。我们知道,越秀山旧称为观音山,得名因观音阁,观音阁在越秀山主峰越井岗,越王台建在越秀山巅完全合情合理。
越王台在越秀山主峰的记载,比较早的大概要算明代李贤的《大明一统志》,记载越王台在山高20余丈处,换算一下,20余丈,相当于70多米,越秀山主峰海拔74.8米,只有这里最高了。清代蒋延锡《广州府部汇考》,也说到越王台在观音阁下。很具体了。
但这些记载也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例如,同为清代著作,陈梦雷《图书集成职方典》就与阮元的《广东通志》记的不是一个位置。所以还有一种意见是,越秀山上越王台不止一个。还有个越王台是元代修的说法,这个越王,是指元末重臣、诗人、元曲家金哈剌(金文英)。这个意见认为,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至至正二十四年(1364),他曾任江浙大行省左丞相、太尉兼广东都元帅,开府广东,是元顺帝倚重的大臣,因此他被封号为越王。金哈剌在广东有政绩,广州当时在越秀山主峰建有元军北征的阅兵台,就将此台名为越王台了。
有趣的是,元代广州八景有“粤台秋色”一景。粤台就是越王台,秋高气爽,登临越台,遍览越秀群峰秀色,真美啊。能够荣登八景榜的,肯定影响与认可度比较广,切合时代欣赏角度,历代八景中都有越秀山,但除元代外都没有越王台入景,只有元有这一景。
另有一说,就是赵佗归汉之后,又在越王台西北面的固岗之上,筑了一座“朝汉台”,除了专门接待汉使节,每年还登台望汉而拜,以表忠心。按当时的礼仪,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这是一种政治仪式,更多体现为象征性意义。赵佗既能统一岭南,纵横千里,划岭而治,自称武帝;也能屈能伸,“愿奉明诏,长为藩臣”。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颇有意思的是清代中宪大夫潘誉恩,他作了一篇《朝汉台怀古并序》,诗文如下。
朝汉台在越秀山之西,与越王台相近,亦南越王赵佗所建也。考《广州府志》云,在北门外,固岗上。《南海县志》所载亦然。而《广州旧志》谓在郡北席帽岗上,《通志》谓在硬步,盖失之甚矣。予案《番禺县志》亦谓在越秀山西圆台,千步直峭百丈顶上,三亩复道回环。赵佗岁时,望汉而拜,此说是也。盖赵伦当时臣服于汉,故筑台于修契台之侧。每岁朔旦辄望汉而朝,故曰“朝汉台”。若《通志》所谓在硬步,不知在硬步者,为五代南汉郊天之所,于“朝汉”二字固无所属,且国号为“汉”,又何汉可朝耶?又考席帽岗上有“南汉郊坛”遗址,明成化间,都御史韩雍立燉台其上,而《旧志》误据是朝汉台,非也。
越秀山头落日红,商飚作意号丹枫。江山霸气久不灭,草木恍惚含雄风。
咫尺岗峦互逦迤,野径荒寒杂荆杞。忆普赢秦边图开,徒民万里南方来。
......
筑就高台峙十寻,每逢朔旦辄登临。
永行属国屏藩礼,庶表归仁向化心。
固岗就是象岗。那么象岗(冈)在哪里呢?细考历史文献,当年参天古木、茂密茅草、野狐乱窜,“直峭百丈螺道登”。林木之中,偶闻伐斧丁丁,夕阳西下,那扛着柴草樵夫,踏着晚风归家,迎风吹来阵阵歌声:真好笑哩,住茅寮,风吹竹叶好过箫;日间太阳照,日落月来朝……于是,明代羊城八景中,有了一景“象山樵歌”。
明洪武十三年,朱亮祖将宋三城合一,拓广州北城八百丈,越秀山上建镇海楼、城墙,城墙绵延下来,建大北门(今盘福路、解放北路交界处),还开凿了道路,象岗被拦腰截断了。1983年,在象岗工地挖掘中,有一个重大考古发现,这就是现在已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象岗山南越王墓(不在洪桥街辖下范围)。当第一位考古人员黄淼章进入墓室,借助手电筒光线,令他目瞪口呆、呼吸困难,因为光柱到处,触目全是铜钟、铜壶、铜鼎,还有种种陶、玉、丝等制品,这个只有顶级王公贵族才会享受到的地下荣华,就是一个宝库。后经考证,墓主就是赵佗的孙、第二代南越王赵眜,墓中出土文物多达千余件(套),现在仍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的汉墓。其后,古墓周边1.4万平方米范围划建为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朝汉台、越王台湮没太久,种种考据,各有道理,各不相让。景色之中融入了多少千百年来的感情。
看不完的越秀美景,道不尽的越王古台。
(作者:邝穗雄)
十七史从何说起,三千劫几历轮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
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
这是大名鼎鼎的康有为诗作《秋登越王台》。康南海先生登高望远,忧时伤世、慷慨激昂,抒发意图力挽狂澜报效国家之情。这说明,迟至清末,大家还普遍共识:越秀山上曾有越王台。但越王台在哪里?这个问题引得人们多方揣测。
历朝历代,多少人登临过越王台。聊摘一些精彩诗句于下。
唐曹松《南海旅次》:“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唐崔子向《题越王台》:“越井岗头松柏老,越王台上生秋草。古木多年无子孙,牛羊践踏成官道。”
北宋郭祥正《广州越王台呈蒋帅待制》:“邦人每逢二月二,熙熙载酒倾城来。元戎广宴命宾客,即时海若收风霾。群心愈喜召和气,百使尽入呈优俳。乐声姗姗送妙舞,春色盎盎浮樽罍。”
明代刘崧《越王台》:“广州城北越王台,犹想旌旗此地来。井屋帆樯连莽苍,荆榛烟雨上崔嵬。东南海水一杯泻,西北云山万马开。不尽登临当日兴,空遗歌舞后人哀。”
清代朱彝尊《越王台怀古》:“越山高高越王台,复道逶迤接南武。番禺之交一都会,因山筑台落天外。人事消沉洵可哀,千秋朝汉余高台。”
从诗作大略也可以看出,这里历代都是旅游点,久负盛名。民间、官方都有盛大活动,称“游台”,越王台多时颓败,不过名气实在太大,这古迹两千余年一直流传,后人仍然凭吊不已。
历代记载、考据越秀山越王台的诗文论文无法胜数,到现在也没个完全统一的共识,不过有些分析还是很入情入理的。
南越王赵佗是第一个在岭南称帝者,活动时间长、范围广,广州是其主要活动中心,佗城扩大了广州第一个有史记载的古城——任嚣城范围,两千年来,一直成为广州城扩张的中心。他的文治武功。开发岭南,促进经济、文化、民族融合等等,都有许多考据。这里只说他的越王台。一般认为,赵佗修筑赵王台,主要是为祭祀典礼,其次是歌舞享乐,还有享宴臣属、接待使节等等功能。
那么越王台在哪里呢?
时末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载,南越王有四台,其在广州粤秀山上者,名越王台。唐代韩愈时称武王台。台所在地,旧为歌舞冈,原为南越王赵佗三月三登高这处。又名越井冈、天井。
清代阮元主修的《广东通志》是一部影响很大的地方文献,其中引用旧《南海县志》记载:“观音阁之东北为越王台故址,台之西、阁之北为镇海楼。”清代陈际清《白云粤秀二山合志》载:“山顶有观音阁,即玉山楼旧址,故又谓之观音山。山之东北,越王台故址存焉,汉赵佗建。”说得都很肯定。我们知道,越秀山旧称为观音山,得名因观音阁,观音阁在越秀山主峰越井岗,越王台建在越秀山巅完全合情合理。
越王台在越秀山主峰的记载,比较早的大概要算明代李贤的《大明一统志》,记载越王台在山高20余丈处,换算一下,20余丈,相当于70多米,越秀山主峰海拔74.8米,只有这里最高了。清代蒋延锡《广州府部汇考》,也说到越王台在观音阁下。很具体了。
但这些记载也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例如,同为清代著作,陈梦雷《图书集成职方典》就与阮元的《广东通志》记的不是一个位置。所以还有一种意见是,越秀山上越王台不止一个。还有个越王台是元代修的说法,这个越王,是指元末重臣、诗人、元曲家金哈剌(金文英)。这个意见认为,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至至正二十四年(1364),他曾任江浙大行省左丞相、太尉兼广东都元帅,开府广东,是元顺帝倚重的大臣,因此他被封号为越王。金哈剌在广东有政绩,广州当时在越秀山主峰建有元军北征的阅兵台,就将此台名为越王台了。
有趣的是,元代广州八景有“粤台秋色”一景。粤台就是越王台,秋高气爽,登临越台,遍览越秀群峰秀色,真美啊。能够荣登八景榜的,肯定影响与认可度比较广,切合时代欣赏角度,历代八景中都有越秀山,但除元代外都没有越王台入景,只有元有这一景。
另有一说,就是赵佗归汉之后,又在越王台西北面的固岗之上,筑了一座“朝汉台”,除了专门接待汉使节,每年还登台望汉而拜,以表忠心。按当时的礼仪,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这是一种政治仪式,更多体现为象征性意义。赵佗既能统一岭南,纵横千里,划岭而治,自称武帝;也能屈能伸,“愿奉明诏,长为藩臣”。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颇有意思的是清代中宪大夫潘誉恩,他作了一篇《朝汉台怀古并序》,诗文如下。
朝汉台在越秀山之西,与越王台相近,亦南越王赵佗所建也。考《广州府志》云,在北门外,固岗上。《南海县志》所载亦然。而《广州旧志》谓在郡北席帽岗上,《通志》谓在硬步,盖失之甚矣。予案《番禺县志》亦谓在越秀山西圆台,千步直峭百丈顶上,三亩复道回环。赵佗岁时,望汉而拜,此说是也。盖赵伦当时臣服于汉,故筑台于修契台之侧。每岁朔旦辄望汉而朝,故曰“朝汉台”。若《通志》所谓在硬步,不知在硬步者,为五代南汉郊天之所,于“朝汉”二字固无所属,且国号为“汉”,又何汉可朝耶?又考席帽岗上有“南汉郊坛”遗址,明成化间,都御史韩雍立燉台其上,而《旧志》误据是朝汉台,非也。
越秀山头落日红,商飚作意号丹枫。江山霸气久不灭,草木恍惚含雄风。
咫尺岗峦互逦迤,野径荒寒杂荆杞。忆普赢秦边图开,徒民万里南方来。
......
筑就高台峙十寻,每逢朔旦辄登临。
永行属国屏藩礼,庶表归仁向化心。
固岗就是象岗。那么象岗(冈)在哪里呢?细考历史文献,当年参天古木、茂密茅草、野狐乱窜,“直峭百丈螺道登”。林木之中,偶闻伐斧丁丁,夕阳西下,那扛着柴草樵夫,踏着晚风归家,迎风吹来阵阵歌声:真好笑哩,住茅寮,风吹竹叶好过箫;日间太阳照,日落月来朝……于是,明代羊城八景中,有了一景“象山樵歌”。
明洪武十三年,朱亮祖将宋三城合一,拓广州北城八百丈,越秀山上建镇海楼、城墙,城墙绵延下来,建大北门(今盘福路、解放北路交界处),还开凿了道路,象岗被拦腰截断了。1983年,在象岗工地挖掘中,有一个重大考古发现,这就是现在已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象岗山南越王墓(不在洪桥街辖下范围)。当第一位考古人员黄淼章进入墓室,借助手电筒光线,令他目瞪口呆、呼吸困难,因为光柱到处,触目全是铜钟、铜壶、铜鼎,还有种种陶、玉、丝等制品,这个只有顶级王公贵族才会享受到的地下荣华,就是一个宝库。后经考证,墓主就是赵佗的孙、第二代南越王赵眜,墓中出土文物多达千余件(套),现在仍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的汉墓。其后,古墓周边1.4万平方米范围划建为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朝汉台、越王台湮没太久,种种考据,各有道理,各不相让。景色之中融入了多少千百年来的感情。
看不完的越秀美景,道不尽的越王古台。
(作者:邝穗雄)
文献资料来源:   《洪桥文蕴》
作者:邝穗雄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