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石街的石园画社
大石街,洪桥街辖内的一条小巷。那里的绿树浓荫下,立着一座座现代楼房,是个绿色社区。
然面,在清代咸丰年间,那里却有间大户别墅,名为“石园”,还成立了一个“石园画社”。民国《番禹县志》称:“石园为某富家别墅。在大石街。清代咸丰(1851-1861)初年,著名文士张维屏、黄培芳,宋光宝、李秉绥诸名流等于此结石园画社,可见此私园必是一个清静幽雅的地方。清末已废不存。”《越秀史稿》也有记载大石街的石园画社,并有其他文章说“秀琅、张维屏、黄培芳等在大石街石园别墅结石园画社”。
画社成立之初,主要成员有冯秀琅、叶英华、张维屏、黄培芳、宋光宝和李秉绥,其中冯秀琅是发起人。他特地为画社的成立作小启道:“小院初凉,碧天过雨;一番栋触,百感纵横。偶闻林淑幽奇,堪作溪山巷画。石园者,在城北大石街某氏之别墅也。半村半郭,一整一邱。桐雨声中,频敲白板;柳烟空处,遍绕红阑。树有十年之心,石多千古之意;啼鸟似留宾客,看竹何须主人。短约斜通,娟红满径;名山对峙,浓翠迎窗。可堪招鹤,小阑将秋亭爽;最怜卖花,深巷贮梦楼空。自诩山水知音,谁笑烟霞有癖。此情此景,宜画宜诗;欲写幽怀,莫虚佳日。先生休矣,斗酒犹藏;君子乐之,囊琴以待。未忘结习,联秋兴之八篇;相与陶情,话春江之一梦。美以廉煤研露,暖乎花木文章;茧纸数苔,勃尔云烟图画。星双月小,何妨裙展而来;纸醉金迷,暂得山林之乐。云其昼,秋以为期;日为欢,从吾所好。”
城北大石街某氏的别墅,被称为“石园”,冯秀琅和朋友们偶然听别人说,这里的山水景色幽美奇妙,正适合创作自然明艳的山水画。他们事先来看过,被石园美景深深吸引了。这石园近城临村,有亭台楼阁,园中的古树、奇石很多,而且年代久远。花园里有小鸟鸣唱,竹影婆婆;还有小桥流水,鲜花满径。远望有越秀、白云两山对峙,窗外绿树浓荫,苍翠欲滴……
石园画社成立时,正值初秋,雨后微凉。秋雨滴落梧桐,敲打在木质的门窗上,雨中柳林枝叶绵密,朦朦胧胧,仿佛笼罩在一层绿色的烟雾中,映衬着水边长廊的红色栏杆。明朗的初秋美景,引来莺雀飞翔,还可以在山上亭中凭栏远望,多么富有诗情画意;耳边隐约传来山下深巷中,卖花姑娘悠长的卖花声,惹人怜爱,使人忘却心中的烦恼。这样的情景,确实非常适合吟诗作画,令这些艺术家们无比欢喜。
于是,秀琅召集各位朋友齐聚石园,以书画雅集的方式来庆贺。既然大家都自夸为山水的知音,最爱看云霞如烟,鹤至鸟鸣,想要抒发内心的情怀,那就不能虚度佳时,辜负美景。园中好酒已备下,以清露研磨名贵的蔚墨,再铺上洁白的丝绢、宣纸,琴瑟相伴,大家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其乐融融;吟诗作画,陶冶性情。大家在这样一处净土,暂离红尘俗世,享受着山林之乐,欢聚一堂,尽情书画,他们在这里画下了奇石、牡丹、菊花、螃蟹、山水等国画……这样的活动持续了约十一年,成为岭南画史的一个小插曲。
石园画社成立的宗旨有三个,一是“作溪山翠画”,以真实的美景为对象进行绘画创作,追求自然明艳的色彩,关注现实,不作程式化的仿古摹古之风;二是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与陶情,话春江之一梦”,大家聚在一起切磋画艺和相互交流,除了提高艺术修养,还可以陶冶性情,增进友谊,提高画艺;三是大家“欲写幽怀,莫虚佳日”,不要辜负了广州大好光阴和自然美景,要勤于作画,把隐藏在内心的真情实感,用画笔抒写出来。
石园画社的骨干分子,有冯秀琅、张维屏、黄培芳、叶英华、李秉续、宋光宝6位,他们诗文书画俱佳,具有较高的文学和艺术修养。
冯秀琅,字子瑛,汪玉泉在《旅谭》中称其是梦堂相国冯英廉的侄孙。冯英廉(1707-1783),清朝大臣,官至刑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孙女冯雾雯配与和珅为妻。其先祖本为嘉兴人,后迁徙山东,再至辽东。随清兵入关,入汉军籍。王永在《湖海诗传》早记录了冯英廉的诗,误把其冯姓记成来自添州。张维屏在《国朝诗人征略》中也记录有误,因此秀琅曾写信给张维屏,嘱咐他把添州改为辽东。秀琅在咸丰初年,在粤东补缺郡丞一职。秀琅擅长山水画,风格苍润浑厚,介于王蒙(山樵)和黄公望(大痴)之间。也擅长画花卉,因此在当时的官场中很有名望。秀琅还精通篆刻,并工于诗词,著有《听秋赏集》。
画社的黄培芳是清代广东香山人(今中山)人,字子实,又字香石,自号粤岳山人。嘉庆九年(1804年)中式副榜(副贡生)进入太学肄业。道光二年(1822年)充补武英殿校录官;道光十年授乳源、陵水县教谕,升肇庆府训导,封内阁中书衔。咸丰三年(1853)上巳与诸名流修禊结词社,与丹徒张深各绘花埭禊游图。黄培芳工于诗文书画,时与番禺张维屏、阳春谭敬昭并称,被誉为“粤东三子”。黄培芳乃明代大儒黄佐后人,居省城泰泉旧里(今北京路圣贤里附近),居室藏书5万余卷。咸丰七年(1857),英侵略军进犯广州时,邻近居民纷纷逃避,十室九空,培芳却以先世所著及古人遗著所在,坚决不肯撤离,还说:“如有不测,则以士大夫为榜样,死于宗庙可也,何必走避。”因有留下之街坊邻里互相护卫,终于无恙。时人敬服其高见与胆略。黄培芳生平还喜欢游览大山名川,曾六上罗浮。筑粤岳祠于罗浮绝顶,以观日出。又与张维屏等名士,于白云山建云泉山馆,奉祀苏东坡、黄佐、崔与之三名士神位于馆中,以志景仰。
黄培芳于画虽非专门,然随意数笔,皆有书卷气。晚年之笔,意境超远,体势雄厚,皆以篆籀法行之。他著作甚丰,著有《香山志》《重修肇庆府志》《重修新会县志》《易宗》《春秋左传翼》《岭海楼诗文钞》《浮山小志》《云泉随记》《香石诗话》等不下50多种,世称“岭南名儒”。享年82岁。
画社中的张维屏更有名望。张维屏(1780-1859),字子树,号南山,因癖爱松,又号松心子,晚年也自署珠海老渔、唱霞渔者,广东番禺人。张维屏从小接受家庭教育,少年时即以能诗名,13岁时名列番禺县童子试榜首,知县吴政达赞赏其才华,取《毛诗序》“南山有台,乐得贤也”之意赐名“南山”。张维屏于嘉庆九年(1804)中举后,首次进京赴考,诗坛大家翁方纲阅其诗作,惊呼“诗坛大敌至矣!”再度赴试时,翁方纲为他和黄培芳、谭敬昭等三位岭南诗人之诗集作《粤东三子诗序》,从此“粤东三子”的文名得到显扬。张维屏曾与林伯桐、黄乔松、谭敬昭、梁佩兰、黄培芳、孔继勋筑云泉山馆于白云山,人称“七子诗坛”。道光二年(1822),43岁的张维屏四度会试终成进士,历任湖北黄梅县知县、襄樊同知等职。有一年江水暴涨,田园淹没,他乘小舟巡视灾区,由于洪流湍急,小舟竟为急流冲走,他幸为树枝挂住,得以不死,百姓为之歌:“犯急湍,官救民,神救官………”他视察灾情后动用库银赈济,使灾民获得实惠。道光九年(1829),他被聘为学海堂学长。居家数年,致力于教育事业。后又出任了几年的地方官员,但他最终看透官场腐败,产生“一官无补苍生,不如归去”的念头,终在道光十六年(1836)告病辞归广州,赁居广州花地潘氏别业东园。他将所筑小园名为“听松园”,于松涛间悉心著述讲学、游园吟诗。道光十九年(1839)林则徐到广东禁烟时专门拜访,征求禁烟对策。鸦片战争爆发后,张维屏写下反对外敌侵略、赞颂人民抗战的不朽诗篇,其中《三元里》和《三将军歌》最为著名。
张维屏博涉多能,早年即尝试绘画,自言“少时兴发作画满册,伊墨卿见而题之”。同时人李遐龄《题南山诗画册》云“南山作画师造物,破古藩篱独超轶”,潘飞声评张维屏的画说:“南山先生画不多作,偶画扇面,墨气秀润,迴绝恒蹊。”张维屏又好观剧,对音乐有较深的理解,自言“人谓余爱看戏,不知实爱听音”。曾作《论乐十四首》诗论乐调的演变、乐器的创新;强调现时乐器巧便实用,不必泥守古器。又论乐工虽属贱役,但能奏出妙音,不能轻视。并且从医学角度指出音乐有促进健康的功能,可使脾脏健运,有益身心。张维屏的主要成就,还是诗歌创作。他对此有自知之明,说“平生寝馈多于史,死后流传或藉诗”。他深知能流传后世的,是他数量巨大且颇有心得的《松心十录》诗。咸丰九年九月十八日病逝于清水濠,临终留下时人争传之绝句二首:
烟云过眼总成空,留得心精纸墨中
书未刻完人已逝,八旬回首惜匆匆。
偶堕尘寰八十年,飘然归去在罗天
松溪花棣常游处,或者诗魂系画船。
时光流逝,日月如梭。石园及石园画社已不存,但大石街永远记载着石园画社这段历史。
(作者:陈明)

文献资料来源:   《洪桥文蕴》

作者:陈明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