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得浮生半日闲——叹早茶
早茶历史
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了千百年的演化,茶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中,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史实记载,早在东晋的时候,我国就已经有了现代茶馆的雏形——茶摊,至迟在南北朝就有所谓的茶寮出现,而到了唐代,茶馆已经初具规模。经过多年的发展,到茶馆喝茶逐渐成了人们的日常习惯。尤其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更是有“五步一摊,十步一楼”的盛况。
然而,要说到休闲式饮茶,就不能不提广州的“早茶”。早茶并不稀奇,中国养生之道中有所谓洗肠之说,也就是每天清晨起床,先饮一杯清茶,将肠道中的浊气去除,使人一整天都神清气爽。但广州早茶不是普通地饮一杯茶,而是代表着一种生活状态。
广州开始兴起现在的这种规模性的茶楼时间并不长,大概是在清朝道光年间才逐渐演化而来的。早在咸丰、同治年间,这儿有一种名曰“一厘馆”的小茶馆。这种茶馆比茶摊多了些固定性,有基本固定的营业场所,但设备还是非常简陋,一般也就是些木质的桌椅板凳,里面除了提供茶水之外,还兼卖些糕点、小吃等杂食,外面还会竖个题有“茶话”名头的木牌。形式固然简陋,但其功能其实和现代化的商业早茶酒楼已没有很大差别,除具有基本的饮食功能外,还是一个歇脚聊天、闲吃闲谈的地方。到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小茶馆也就越来越高级,其消费休闲的内容也多了起来,形成了广东的早茶习俗。
休闲主题
从早期简陋的“一厘馆”到如今上档次的各种酒店,在内容和形式上,喝早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本质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广州人称呼喝早茶为“叹早茶”,这个“叹”字的意思是享受。单从字面上讲就会给人一种阅尽世间繁华之后的沧桑感,叹人生,叹生活,一咏三叹,叹为观止。以前,广州市内有一所名为“妙奇香”的茶楼,上有一联,题为:“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这话准确地说出了叹早茶的理念和意境,所谓叹早茶就是这么一种感觉。情趣性、休闲性、交际性和经济性始终是广州叹早茶从产生至今一直能广为风靡的原因。
社会工作分工的日益深化,使得工作难免机械、单调,生活索然寡味。为了能缓解身心的疲劳,城市中会有很多休息娱乐的场所,有公园可以畅游,但毕竟要受到天气、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其他的歌厅、舞厅等娱乐场其实只是年轻人发泄自己旺盛精力的场所,基本不可能成为有家有业的“成年人”的休闲好去处。在这种情况下,早茶馆这种形式的休闲场所就成了老少皆宜的好去处。它有着最大的包容度,完全不受身份、年龄的限制,人生的乐趣不就是这种随意性嘛!
我们中国是最讲究人情来往、亲朋相聚的,这难免就需要有一个最合理的去处。至亲骨肉之间当然还是自家餐桌上露两手显得亲密。但更多时候,我们井不愿意将自己和盘托出,在沟通的主题、环境和对象选择上是有严格界限的,这些界限在早茶座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早茶,两人相对不尴尬,一群人你来我往更显热闹。谈情则谈情,论商则论商,天南地北,无所羁绊,同事之间、亲戚之间、来往的业务联系人员,甚至是上下级都可以在这里畅谈。最重要的是,在这既正式又不隆重的早茶氛围内,有业务联系的人少了许多赤裸裸的功利色彩,让生意场上的几多尔虞我诈多了些许亲密的温馨。因此,不能走进早茶馆,你就不可能真正融入广东的日常生活,乃至于商业生活,也就少了很多与他人交流的机会。
作为待客之道,广州早茶也是颇为经济实惠的,毕竟早茶不是生猛海鲜。在这里,两个人点几个凤爪、笼包,吃得惬意,一桌人相聚也不会很寒酸,因为提供早茶的场所不是那种简单的大排档,而是真正高级的酒楼。但真正的吃食,其实无非就是热腾腾的茶水以及几款点心: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叉烧包、水晶包、小笼肉包、虾仁小笼包、蟹粉小笼包,凤爪、牛肉、肚片加上各类干蒸的烧卖、酥饼,还有鸡粥、牛肉粥、鱼片粥、猪肠粉、虾仁粉、云吞。当然有特殊要求的人也可能会去品尝那些所谓的“星级早茶”,不过那毕竟不是主流,如果那要成了主流,也就背离了广州早茶的初衷。根源于“一厘馆”的早茶,最终还是要靠经济性来吸引多数的普通百姓。
立足本土
其实早茶的这种功能以及形式是适应绝大多数城市需要的,不唯广州,其他地方也需要这种休闲方式。有两个现象可以说明这一问题。一个是,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广州吸引了很多的外地人,这些天南地北的人可能永远掌握不了粤语,也可能永远无法在本地安身立命,但对早茶却基本没有拒绝的,他们都乐于像广州本地人那样,在无事的清晨,买一份报纸边看边吃,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享受忙碌工作后的那一份难得的安静。有时也会邀一二知己,或高谈阔论,或细语轻声,分享着远离家乡的悲欢离合。
再一个,在很多城市,也有人仿效广东人的方式,在本地开起了早茶馆,为了追求这种原汁原味的方式,老板们甚至于不吝啬从广州本地高价聘请师傅来坐镇指导。可见大家对广州早茶都非常羡慕,以至于想复制这种成功的模式。但是,能够有始有终的基本没有,别说形成一种潮流,有很多从开业初期就没有过什么顾客。其他地区的人还是把早茶当成了早点,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有观点认为,早茶之所以能在广州风行,在其他地区受冷落,主要是广州经济发达,这里的人有钱也有闲,而且由于商业发达,客观上需要有这些场所处理生意上的人情往来,其实这没说到本质上。想来,还是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也是一样。单就茶馆来说,其实各地都有这样的场所,如果还记得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的话,那更应该知道,这种休闲的好去处早在清朝时期就已经在北京扎根了。但是随着八旗子弟的消失,北京的这种老茶馆也逐渐消失了,虽然现在也有些复古的茶楼在力图营造那种氛围,但毕竟魅力不再。而广州的早茶则因为迎合了本地人的需要,最终才被保留并发展起来。
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的养成也要依托于社会大环境的支持,随着经济的好转,大多数人的生活已经没有那么劳累了,而且城市中兴起的自由职业人群也为早茶提供了不少的消费者。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我国正在进入老年社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有这种慢节奏的场所供他们消磨时间。
所以,广州早茶是一种生活理念,它和商家的所谓经营方式应该是没有太多关系的,其他地区也未见得没有这种相似的生活理念,但是照搬广州早茶,想要成功却不一定容易。
异曲同工英式下午茶
与广州早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大概也只能是英国的下午茶了。与早茶的家族式温馨相比,英国下午茶可能又多了几分优雅的格调,伴随着下午茶时间的可能不是随意翻翻的报纸以及略显丰富的各种点心,他们更注重的是那份内涵,当然对于城市情趣的认知基本是相似的。据说英国下午茶是在19世纪由一个贵妇人提倡起来的,但它在社会上风靡之快还是出乎人的意料。正如民谣所唱:“当时钟敲响4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现在英国已经成了世界上头号的茶叶消费大国。据统计,他们一年消费的茶叶几乎能占世界总产量的1/4,以英国的人口而论,这的确是个惊人的数字。对他们来说,没有茶叶的生活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有意思的是,英国并不是一个出产茶叶的国家,其国内的茶叶几乎全是进口的,但就是这种舶来品却创造出了属于英国人自己的习俗,委实让人感叹世界的奇妙。这却又同我们现在对咖啡的认同有几分类似,不产咖啡却也能对咖啡着迷,难道真的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叹茶礼节
既然是叫早茶,那么茶肯定是早茶时间最不可或缺的一大主角了。在茶叶选择上,各地有不尽相同之处。广州的早茶主要以红茶为主,红茶的色泽比较深,茶汤也比较浓稠,喝不惯的人,可能会难以接受。不过红茶味道浓郁,去除油腻的效果特别显著,有利于消化,搭配广式点心中的叉烧包、虾饺等小点,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也有的人喜欢乌龙茶,或者也有用菊花搭配的。
广州的茶文化中的两大习俗在中国也是广为人知。一个是要行所谓的叩茶礼,也就是说当别人给你倒茶的时候,你不能直挺挺地坐着,而是要用食指和中指弯曲起来轻轻地击打桌面几下,表示对倒茶者的谢意。据说这个礼节来源于清朝乾隆皇帝。有一年乾隆微服下江南,他自己扮成了仆人。既然是仆人,给主人倒茶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了,但其随从哪受得了皇帝如此的大礼,按照礼节本应下跪接受赏赐的,又怕暴露了身份,于是随从灵机一动,行扣茶礼代替了跪拜礼,这个习俗也就沿用到了今天。
另外一个就是,在茶楼喝茶要续水时候,茶客必须自己把壶盖掀开,服务员自然就明白顾客的意思了。这也有一个小故事。据说之前有一个富商到茶楼饮茶,让服务员给添水,服务员就很自然地把壶盖打开要冲水,没想到这个富商竟然说他的茶壶里有一只价值千金的画眉鸟,被服务员给放走了,一定要茶楼老板赔偿他的损失。自从吃了这个亏以后,老板就规定,凡是再有要添水的人,一定要自己把壶盖打开,这样就不会再出现类似的事情了。

文献资料来源:2013年4月   摘自《广东美食之旅》

作者:中华美食频道《行走的筷子》栏目组编著

索取号:TS971.2/48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