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状元桥纪念哪位状元
从前,在广州城小北门内,由白云山蒲涧甘溪汇流入城,成文溪之源,在现今小北路与丹桂里交界附近,横跨文溪有一座名叫“状元桥”的桥。相传是南宋李昴英所建。“宋李忠简于会城建有三桥,曰状元、曰狮子、曰文溪。”(清代黄芝《粤小记》)
李昴英,字俊明,南宋嘉泰元年(1201)生于世代士宦之家,父亲李天棐,授奉直大夫,任循州(治所今龙川县)通判,后封龙图阁待制吏部侍郎。李昴英21岁夺得乡试第一名后,受业于崔与之门下。宝庆二年(1226)他上京会试,成为广东科举考试第一位探花。后任福建汀州推官。端平三年(1236)后,曾任太学博士,直秘阁知赣州等职。淳祐元年(1241)被丞相杜范荐任为吏部郎官。淳祐二年(1242)任太宗正卿兼国史馆编修,后又累官至龙图阁待制、尚书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监修国史,封以番禺开国男的爵位,食邑三百户。宝祐五年(1257)病逝于广州。皇帝赐谥忠简,故后世又称他李忠简。
李昴英为官后勇于担当,处事果断,善于解决难题。如他初出官场,在福建汀州当推官时处理兵变事件。又如端平二年(1235)协助崔与之解决叛兵围广州。嘉熙元年(1237)在福建遇上大饥荒年,李昴英率先将自己的薪俸捐出赈灾,《福建通志》尊崇他为名宦。回到朝廷中枢后,李昴英也刚直不阿,勇于弹劾权臣,伸张正义,使他深受朝中大臣和士子所敬重。宋理宗曾说过:“李昴英,南人无党,中外颇畏之。”辞官回穗后,他仍然心怀天下,多次上书建言。并继承和光大“菊坡学派”,在广州、东莞、顺德等地讲学,培养人才,使“菊坡学派”成为当时岭南学术的主流学派,其显要门生有陈大震、李春叟、何文季等。宝祐三年(1255)李昴英回到广州后,隐居在城内文溪旁即今长塘街李家巷,又在城北白云山构筑文溪小隐轩、玉虹饮涧亭。他热爱家乡,一向自号“文溪”。虽寄情于山水,也著书立说。后来由他的门人李春叟搜集整理的文稿编成《文溪存稿》20卷,内有奏稿21篇、文章112篇、诗词176首。
李昴英为方便邻里坊众行人,在文溪上修建了三座桥。而其中状元桥究竟为谁而起名,在古籍中也未能查到出处。清仇巨川的《羊城古钞》只留下一句:“状元桥在小北门内,唐莫宣卿儿时居此。”
岭南第一位状元莫宣卿,字仲节,号片玉,唐大和八年(834)八月十七日生于封开县麒麟山下的文德乡锣鼓冈。幼年时他的生父病逝,遂与母亲随继父生活。由于继父的家境较富裕,他得以入学堂读书。相传莫7岁时已学会吟诗作对,曾与村童嬉戏时在地面上写下“我本南山风,岂同凡鸟群”的诗句。可见其志向不凡。12岁时即参加科举考试并中秀才,被乡人称誉为“神童”。唐大中五年(851),17岁的莫宣卿赴京城参加廷试获中制科状元,从而成为广东历史上科举考试的第一个状元,也是隋唐以科举取士以来年龄最小的状元。当时的状元是跨上高头大马在京城游街,受万民敬仰,况且莫宣卿是出自岭南这个被中原人视为蛮荒未化之地,居然出了少年状元,所以轰动京师长安,与莫宣卿同榜进士柳珪在贺诗中写道:“九衢难怪人空巷,才子风流正少年。”莫宣卿考取状元后,被任为翰林院编修。其后他还乡省亲,因母亲不愿随其北上定居,莫遂上书朝廷请求改委他在南方任职以奉养母亲。唐文宗允准,改委他浙江台州别驾(刺史的副职)。咸通年间,他即奉母携眷往台州上任,但未到台州却病逝于途中。咸通九年(868),由封州刺史李邦昌上书朝廷,奏闻其事,皇帝敕封莫宣卿为正奏状元,可入庙受祀,赐谥孝肃,其里居也赐“文德”,免赋税以供庙祀之需,莫宣卿墓今在河儿口镇西村东坡。莫宣卿的诗作曾经辑为《莫孝肃公诗集》,由唐封州刺史白鸿儒写序,推崇莫宣卿“自幼以至登第,所撰词赋诗歌,皆操笔立成,诵而咏之,如真金美玉,不落形迹,如化工生物,不事妆点,而生气宛然如在也”。可惜诗集早已散佚。今存《全唐诗》中收入莫宣卿三首诗和两句诗。
然而,现从广东古籍中尚未查到莫宣卿在广州城小北门状元桥附近居住的各种事迹。所以有一种说法:这状元桥也许是指李昴英同时代的状元张镇孙。
但是,张镇孙故居在泰通里,即今人民路状元坊,古籍没记他与小北文溪的关系。因此,说状元桥因他而名未有确证。也有人说这状元桥说的状元是伦文叙,伦来过这一带。此说大谬,状元桥建于宋代,伦文叙还未出世呢。
附说一句:几年前在市十七中门前建的状元桥,是新命名的桥,与宋代的状元桥毫无关系,也没有有关的历史故事。
(作者:高旭正)

文献资料来源:   《洪桥文蕴》

作者:高旭正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