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市的老城区越秀区,有一条与繁华的中山六路相交的南北向马路,叫光孝路,马路两边都是出售香烛等敬神物品的小店铺。沿着光孝路向北起到尽头(今光孝路109号),便是素有“岭南第一古刹”之称的光孝寺。之所以被称为第一古刹,是因为它是广东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佛寺。广州有一句民谚:“未有羊城,先有光孝”。说光孝寺的历史比广州城还早,当然并不准确。但光孝寺的历史悠久,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南越国时期,广州城(当时叫番禺城)的范围还是很小,大致东至今中山三路芳草街一带,西至广仁路至教育路一带,南至西湖路,北至越华路。今光孝寺所在的地方,还是城外郊区,环境清幽,人烟稀少。南越国末代皇帝赵建德在登上皇位之前,他的王府就建在这一带。
三国时,岭南是东吴的属地。大约在公元223年左右,东吴著名经学家、骑都尉虞翻流放至岭南,就居住在今光孝寺一带。
虞翻(164-233),字仲翔,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他才学过人,能言善文,是东吴有名的学者,深得东吴国主孙策和孙权的器重。孙策任他为功曹,把他视为好友。孙权任他为骑都尉,进一步加以重用。虞翻性格耿直,不避权贵,不趋炎附势,他看不惯的人,无论是谁,都敢出言斥骂,就连孙权也敢指责。一而再、再而三,孙权终于容忍不了,一气之下把他流放到了广州。地方史志记载,虞翻带着家小来到广州,就住在赵建德旧宅。但是,有人对这一说法提出了怀疑。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出兵平定岭南,南越国从此灭亡,在战争中,南越国的宫室都遭受到战火的灾劫,赵建德旧宅很可能也被烧掉了。假如侥幸逃过一劫,那么,当虞翻来广州时,距离南越国灭亡也已经330年了,赵建德的旧宅恐怕早已不存在了。史志上记载的所谓虞翻住在赵建德旧宅,不是指具体的建筑物而言,而是指地点而言,意思是说虞翻的住地就是当年赵建德王府的所在地。这一说法不无道理。
摆脱了仕宦生涯的虞翻从此专心学问,对《周易》的研究更是有独到之处,写成《易注》九卷,成一家之言,被后人称为“虞易”,在经学史上留下了千古美名。他还在广州招徒讲学,四方之士慕名而来,门徒多达数百人。在著书讲学的同时,虞翻着意经营园苑,在庭园内栽种了大量诃子树,连片成林,被人称为“虞苑”、“诃林”(后世也有人写作“苛林”)。今天,光孝寺山门的后面,仍悬挂着写有“诃林”两字的匾额,那是明代万历年间进士、翰林院编修区大相的手迹。
吴嘉禾二年(233),七十岁的虞翻病故,归葬故乡浙江余姚,他的家人也获得赦免,回到故乡。后来,虞苑就成了佛寺,名叫“制旨寺”,也有人写作“制止寺”,这就是光孝寺的前身。那么,家宅是怎样成为佛寺的呢?目前有多种的说法。清顾光主修的《光孝寺志》记载说:“后人舍宅为寺。”就是说,虞翻的后人将虞苑舍作佛寺。此后的各种地方志都沿用了这一说法。但也有人认为,虞翻是罪臣,流放到广州,暂住赵建德故居,对其居所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没有权利舍宅为寺。虞翻死后,政府收回了土地房产。建立佛寺是政府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接待海外来中国的僧人,是皇帝孙权亲自下旨建立的,所以才可以称为“制旨寺”,意思是奉皇帝命令建造的佛寺。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的记载,虞翻虽被贬谪到了远离京都的广州,但忧国忧民之心不改,曾经再次就国家大事发表自己的意见,因而再度被贬,从广州迁到了苍梧郡。那么,广州不是虞翻人生的最后一站,他应该是在苍梧郡死去的。如果这样,“后人舍宅为寺”的说法就更加不可能成立了。因此,制旨寺是皇帝命令建造的说法似乎比较可信。
由于虞翻与光孝寺的起源有着这一段特殊关系,所以,后人为纪念这位耿直的著名学者,曾在光孝寺修建了虞翻庙。此庙到宋以后就不见于记载了。清嘉庆十六年(1811)。广东布政使曾燠又在光孝寺内修建了虞翻祠。文人墨客到光孝寺游览,免不了要对这位先贤前哲进行一番凭吊,发一番怀古之幽思。清代广东南海人岑澂所作《光孝寺虞仲翔》一诗,其中有“嗟公胡为穷至此,万里投荒偏客死。……况闻遗骸吊青蝇,千载悲酸泪如泚。才人迁谪自古然,异代韩苏同一轨。手剪蘋婆奠两楹,茫茫今古谁知己。”作者抒发的感慨之情,颇能代表一般人的情感。可惜虞翻祠民国以后也改作他用了。
如果从东吴嘉禾二年(233)算起,光孝寺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在今天岭南四大古刹中,韶关南华寺始建于梁武帝天监元年(502),潮州开元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6),肇庆庆云寺创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它们的历史都无法与光孝寺相比。光孝寺是广东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佛寺,号称“岭南第一古刹”,真可谓实至名归。
在南越国时期,广州城(当时叫番禺城)的范围还是很小,大致东至今中山三路芳草街一带,西至广仁路至教育路一带,南至西湖路,北至越华路。今光孝寺所在的地方,还是城外郊区,环境清幽,人烟稀少。南越国末代皇帝赵建德在登上皇位之前,他的王府就建在这一带。
三国时,岭南是东吴的属地。大约在公元223年左右,东吴著名经学家、骑都尉虞翻流放至岭南,就居住在今光孝寺一带。
虞翻(164-233),字仲翔,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他才学过人,能言善文,是东吴有名的学者,深得东吴国主孙策和孙权的器重。孙策任他为功曹,把他视为好友。孙权任他为骑都尉,进一步加以重用。虞翻性格耿直,不避权贵,不趋炎附势,他看不惯的人,无论是谁,都敢出言斥骂,就连孙权也敢指责。一而再、再而三,孙权终于容忍不了,一气之下把他流放到了广州。地方史志记载,虞翻带着家小来到广州,就住在赵建德旧宅。但是,有人对这一说法提出了怀疑。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出兵平定岭南,南越国从此灭亡,在战争中,南越国的宫室都遭受到战火的灾劫,赵建德旧宅很可能也被烧掉了。假如侥幸逃过一劫,那么,当虞翻来广州时,距离南越国灭亡也已经330年了,赵建德的旧宅恐怕早已不存在了。史志上记载的所谓虞翻住在赵建德旧宅,不是指具体的建筑物而言,而是指地点而言,意思是说虞翻的住地就是当年赵建德王府的所在地。这一说法不无道理。
摆脱了仕宦生涯的虞翻从此专心学问,对《周易》的研究更是有独到之处,写成《易注》九卷,成一家之言,被后人称为“虞易”,在经学史上留下了千古美名。他还在广州招徒讲学,四方之士慕名而来,门徒多达数百人。在著书讲学的同时,虞翻着意经营园苑,在庭园内栽种了大量诃子树,连片成林,被人称为“虞苑”、“诃林”(后世也有人写作“苛林”)。今天,光孝寺山门的后面,仍悬挂着写有“诃林”两字的匾额,那是明代万历年间进士、翰林院编修区大相的手迹。
吴嘉禾二年(233),七十岁的虞翻病故,归葬故乡浙江余姚,他的家人也获得赦免,回到故乡。后来,虞苑就成了佛寺,名叫“制旨寺”,也有人写作“制止寺”,这就是光孝寺的前身。那么,家宅是怎样成为佛寺的呢?目前有多种的说法。清顾光主修的《光孝寺志》记载说:“后人舍宅为寺。”就是说,虞翻的后人将虞苑舍作佛寺。此后的各种地方志都沿用了这一说法。但也有人认为,虞翻是罪臣,流放到广州,暂住赵建德故居,对其居所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没有权利舍宅为寺。虞翻死后,政府收回了土地房产。建立佛寺是政府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接待海外来中国的僧人,是皇帝孙权亲自下旨建立的,所以才可以称为“制旨寺”,意思是奉皇帝命令建造的佛寺。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的记载,虞翻虽被贬谪到了远离京都的广州,但忧国忧民之心不改,曾经再次就国家大事发表自己的意见,因而再度被贬,从广州迁到了苍梧郡。那么,广州不是虞翻人生的最后一站,他应该是在苍梧郡死去的。如果这样,“后人舍宅为寺”的说法就更加不可能成立了。因此,制旨寺是皇帝命令建造的说法似乎比较可信。
由于虞翻与光孝寺的起源有着这一段特殊关系,所以,后人为纪念这位耿直的著名学者,曾在光孝寺修建了虞翻庙。此庙到宋以后就不见于记载了。清嘉庆十六年(1811)。广东布政使曾燠又在光孝寺内修建了虞翻祠。文人墨客到光孝寺游览,免不了要对这位先贤前哲进行一番凭吊,发一番怀古之幽思。清代广东南海人岑澂所作《光孝寺虞仲翔》一诗,其中有“嗟公胡为穷至此,万里投荒偏客死。……况闻遗骸吊青蝇,千载悲酸泪如泚。才人迁谪自古然,异代韩苏同一轨。手剪蘋婆奠两楹,茫茫今古谁知己。”作者抒发的感慨之情,颇能代表一般人的情感。可惜虞翻祠民国以后也改作他用了。
如果从东吴嘉禾二年(233)算起,光孝寺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在今天岭南四大古刹中,韶关南华寺始建于梁武帝天监元年(502),潮州开元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6),肇庆庆云寺创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它们的历史都无法与光孝寺相比。光孝寺是广东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佛寺,号称“岭南第一古刹”,真可谓实至名归。
文献资料来源:2005年   摘自《光孝寺》
作者:胡巧利著
索取号:K928.75/23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