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地佛寺,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石窟寺,大多是仿照印度传统佛寺模式而建,依山开凿。石窟正中有的建方形的塔柱或佛龛,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就属于这一种;有的在后靠壁雕刻大佛,或立或坐,左右雕刻菩萨、天王、龙门石窟中的奉先寺便是如此。第二类是按照世俗建筑的院落布局修建的。有的是帝王朝廷诏建的,有的是皇族亲戚、高僧大德、出家僧尼、贵宦官吏、地主商人及平民百姓等,自愿发心,捐资出力营建的,建筑布局上仿照官衙或宫殿;还有的是贵族官吏和富有人家“舍宅为寺”,完全是家庭院落的布局。
光孝寺最初的建筑格局,应该是家庭院落的布局,这从“后人舍宅为寺”的说法可以看出端倪。可以肯定,直到东晋,光孝寺一直没有大殿。最初对光孝寺建筑加以改造和完善的,是一位来自国外的高僧,他就是罽(ji)宾国(今克什米尔)僧人昙摩耶舍。
昙摩耶舍是译音,意译为“法明”。梁代慧皎《高僧传》记载,耶舍自幼聪明灵慧,勤奋好学,十四岁时就已出名。长大后的耶舍,长得相貌堂堂,气宇轩昂,胆量过人,不怕豺狼虎豹,常常孤身一人住在山林沼泽间,独思苦修。他博览群书,精通经、律、论三藏,被称为“三藏法师”。三十岁以后,昙摩耶舍到各地游方,到过许多国家。东晋安帝隆安年间(397-401),他经海路来到广州,住在制止寺。
当时,由于中外海上贸易的日益发展,来岭南弘法的海外僧人逐渐增多,岭南佛教已有了初步发展。西晋时,广州的佛寺除制旨寺外,还有三归寺、仁王寺。佛寺的增加,说明广州的佛教信徒人数比以前增多了。昙摩耶舍在广州弘法时,有不少信徒跟随他学习佛法。梁慧皎《高僧法》记载,当时昙摩耶舍已是85高龄,他的弟子有85人之多,其中还有出身官宦之家的小姐、广州刺史张牧的女儿张普明。很显然,昙摩耶舍的传法活动得到了官府的支持。张普明是岭南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位尼姑,昙摩耶舍法师专门为她讲解《佛生缘起》,还为她翻译了《差摩经》一卷。这是光孝寺翻译佛经的最早记载。
昙摩耶舍有个弟子,叫竺法度。法度的父亲竺婆勒,是一位从事中外贸易的外商,经常往来广州,在南康国生下一子。因地取名,小名叫南康,长大后又取名金迦。金迦跟随昙摩耶舍出家后,法名就叫法度。法度由于从小跟父亲常到广州,所以精通汉语,就充当了师父的翻译。这一事件说明,昙摩耶舍在广州弘法,还得到了富商的支持。
由于有了官府和富商的支持,昙摩耶舍的弘法事业相当顺利。他还曾到佛山讲经,他讲经的地方后人称之为“经堂”,后来发展成为佛山最早的佛寺塔坡寺。
昙摩耶舍的信徒越来越多,制旨寺没有大殿,容纳不下众多信徒前来听讲,昙摩耶舍便在制止寺内创建大殿五间,名叫王苑朝廷寺,简称王苑寺,或简称为朝廷寺。这就是今天光孝寺大雄宝殿的前身。有人对王苑朝廷寺的寺名作了这样的解释:所谓王苑,意即王者施舍给佛弘法的地方;所谓朝廷,意即朝廷廷请外国僧人的地方。这种解释是否有点牵强呢?就算是聊备一说吧。昙摩耶舍创建的大殿的型制和规模,今天已无从考证。但他对光孝寺发展所作出贡献,得到了后人充分的肯定,他因此被视为光孝寺的开山祖师之一。
义煕(405-418)年间,昙摩耶舍离开广州,度过南岭北上,前往北方佛教传播中心长安,得到后秦皇帝姚兴及皇太子姚泓的礼遇。后又南游江陵(今湖北),住在辛寺,大力弘扬佛法,信徒多达三百余人。至宋元嘉(424-453)年间返回西域,不知所终。昙摩耶舍在广州时就已有85岁,照此算来,他最少活了一百三十多岁,是真是假,我们已无法弄清楚了。
光孝寺最初的建筑格局,应该是家庭院落的布局,这从“后人舍宅为寺”的说法可以看出端倪。可以肯定,直到东晋,光孝寺一直没有大殿。最初对光孝寺建筑加以改造和完善的,是一位来自国外的高僧,他就是罽(ji)宾国(今克什米尔)僧人昙摩耶舍。
昙摩耶舍是译音,意译为“法明”。梁代慧皎《高僧传》记载,耶舍自幼聪明灵慧,勤奋好学,十四岁时就已出名。长大后的耶舍,长得相貌堂堂,气宇轩昂,胆量过人,不怕豺狼虎豹,常常孤身一人住在山林沼泽间,独思苦修。他博览群书,精通经、律、论三藏,被称为“三藏法师”。三十岁以后,昙摩耶舍到各地游方,到过许多国家。东晋安帝隆安年间(397-401),他经海路来到广州,住在制止寺。
当时,由于中外海上贸易的日益发展,来岭南弘法的海外僧人逐渐增多,岭南佛教已有了初步发展。西晋时,广州的佛寺除制旨寺外,还有三归寺、仁王寺。佛寺的增加,说明广州的佛教信徒人数比以前增多了。昙摩耶舍在广州弘法时,有不少信徒跟随他学习佛法。梁慧皎《高僧法》记载,当时昙摩耶舍已是85高龄,他的弟子有85人之多,其中还有出身官宦之家的小姐、广州刺史张牧的女儿张普明。很显然,昙摩耶舍的传法活动得到了官府的支持。张普明是岭南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位尼姑,昙摩耶舍法师专门为她讲解《佛生缘起》,还为她翻译了《差摩经》一卷。这是光孝寺翻译佛经的最早记载。
昙摩耶舍有个弟子,叫竺法度。法度的父亲竺婆勒,是一位从事中外贸易的外商,经常往来广州,在南康国生下一子。因地取名,小名叫南康,长大后又取名金迦。金迦跟随昙摩耶舍出家后,法名就叫法度。法度由于从小跟父亲常到广州,所以精通汉语,就充当了师父的翻译。这一事件说明,昙摩耶舍在广州弘法,还得到了富商的支持。
由于有了官府和富商的支持,昙摩耶舍的弘法事业相当顺利。他还曾到佛山讲经,他讲经的地方后人称之为“经堂”,后来发展成为佛山最早的佛寺塔坡寺。
昙摩耶舍的信徒越来越多,制旨寺没有大殿,容纳不下众多信徒前来听讲,昙摩耶舍便在制止寺内创建大殿五间,名叫王苑朝廷寺,简称王苑寺,或简称为朝廷寺。这就是今天光孝寺大雄宝殿的前身。有人对王苑朝廷寺的寺名作了这样的解释:所谓王苑,意即王者施舍给佛弘法的地方;所谓朝廷,意即朝廷廷请外国僧人的地方。这种解释是否有点牵强呢?就算是聊备一说吧。昙摩耶舍创建的大殿的型制和规模,今天已无从考证。但他对光孝寺发展所作出贡献,得到了后人充分的肯定,他因此被视为光孝寺的开山祖师之一。
义煕(405-418)年间,昙摩耶舍离开广州,度过南岭北上,前往北方佛教传播中心长安,得到后秦皇帝姚兴及皇太子姚泓的礼遇。后又南游江陵(今湖北),住在辛寺,大力弘扬佛法,信徒多达三百余人。至宋元嘉(424-453)年间返回西域,不知所终。昙摩耶舍在广州时就已有85岁,照此算来,他最少活了一百三十多岁,是真是假,我们已无法弄清楚了。
文献资料来源:2005年   摘自《光孝寺》
作者:胡巧利著
索取号:K928.75/23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