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仙观位于惠福西路。现寺观建于明洪武七年(1377年),是一座祭祀五仙的谷神庙。该观属道教寺庙,寺坐北向南,门上大匾上有清人书写的“五仙大观”四个大字。五仙观依山而建,现存有头门、后殿、东斋和西斋。五仙观为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木构架保存完好,玲珑新巧。后殿东侧裸露的一块红砂岩,上有巨大的脚印凹穴,古人一向认为这是“仙人拇迹”,重点保护下来。明清两代,这里分别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入羊城八景。
五仙观是根据一个古老神话传说而修建的一座寺院。神话传说,周朝时,广州连年灾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天空飘来五朵彩色祥云,上有身穿五色彩衣、分骑五只不同毛色口衔稻穗仙羊的五位仙人,降临广州。仙人们把稻穗分赠给广州人民,并祝福此地今后永无饥荒。说完,五位仙人飘然离去,留下五只依恋人间的仙羊。后来人们将稻穗撒播大地,从此这里年年五谷丰登。五只仙羊后来化为石羊,好像永久地保佑“楚庭”人民风调雨顺,幸福吉祥。广州因此被称之为“五羊城”、“羊城”和“穗城”。
广州人民为了感激五位仙人,在他们当年降临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观以示纪念。观中有五仙雕像,伴以五羊石像,五仙又被称之为谷神。
“五仙骑羊赠稻穗”是一个十分美好的故事,根据这故事而建寺观的历史由来已久。
五仙观在历史上屡建屡废,现址亦经历多次变迁。据有关史籍记载:北宋时广州就建有祀奉五仙人的寺院;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寺观迁至西湖玉液池畔,即今西湖路附近,称奉真观;南宋末年又迁至今广仁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仙观毁于一场大火;直至洪武十年(1377年),最后迁建于现址惠福西路坡山巷,主持修建者是广东行省布政使赵嗣坚。
明清时期,五仙观规模相当宏大壮丽,殿堂多达十数处。原有照壁、牌坊、山门、中殿、后殿,两侧还有东西斋、三元殿、廊庑等。现在照壁、牌坊、中殿、三元殿和廊庑已荡然无存,供游人参观的只有仪门、后殿、东斋、西斋和“岭南第一楼”等部分旧建筑。
五仙观的仪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绿琉璃瓦歇山顶,青砖石脚。石门额上“五仙古观”大字是清同治十年(1871年)两广总督瑞麟手书。仪门还保存有一对用漱珠岗火山岩刻制的石麒麟,这是国内十分罕见的珍贵文物。
仪门东边原惠福西路小学内有环砌砖栏水池,内有一块长宽约4米的天然红砂岩石,这是一块罕见的原生石,即旧羊城八景“穗石洞天”中的“穗石”。近前仔细观看,“仙人拇迹”在石面凹处,形似大足印。
进仪门后是中殿遗址,之后才是后殿。后殿面阔三间长12米,进深三间宽10米,殿高7米,是重檐歇山顶,上盖绿琉璃瓦。正脊两端为回纹饰,中间为两条相向倒立鳌鱼,正中脊刹是宝物饰。殿的正桁上刻有“大明嘉靖十六年十一月拾贰”等字。内檐施6铺作3抄斗拱,玲珑精巧,四壁作间隔用,原为方格门窗,灵巧通透。整座后殿具有广东明代古建筑的特色,也是广州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
五仙观是根据一个古老神话传说而修建的一座寺院。神话传说,周朝时,广州连年灾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天空飘来五朵彩色祥云,上有身穿五色彩衣、分骑五只不同毛色口衔稻穗仙羊的五位仙人,降临广州。仙人们把稻穗分赠给广州人民,并祝福此地今后永无饥荒。说完,五位仙人飘然离去,留下五只依恋人间的仙羊。后来人们将稻穗撒播大地,从此这里年年五谷丰登。五只仙羊后来化为石羊,好像永久地保佑“楚庭”人民风调雨顺,幸福吉祥。广州因此被称之为“五羊城”、“羊城”和“穗城”。
广州人民为了感激五位仙人,在他们当年降临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观以示纪念。观中有五仙雕像,伴以五羊石像,五仙又被称之为谷神。
“五仙骑羊赠稻穗”是一个十分美好的故事,根据这故事而建寺观的历史由来已久。
五仙观在历史上屡建屡废,现址亦经历多次变迁。据有关史籍记载:北宋时广州就建有祀奉五仙人的寺院;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寺观迁至西湖玉液池畔,即今西湖路附近,称奉真观;南宋末年又迁至今广仁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仙观毁于一场大火;直至洪武十年(1377年),最后迁建于现址惠福西路坡山巷,主持修建者是广东行省布政使赵嗣坚。
明清时期,五仙观规模相当宏大壮丽,殿堂多达十数处。原有照壁、牌坊、山门、中殿、后殿,两侧还有东西斋、三元殿、廊庑等。现在照壁、牌坊、中殿、三元殿和廊庑已荡然无存,供游人参观的只有仪门、后殿、东斋、西斋和“岭南第一楼”等部分旧建筑。
五仙观的仪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绿琉璃瓦歇山顶,青砖石脚。石门额上“五仙古观”大字是清同治十年(1871年)两广总督瑞麟手书。仪门还保存有一对用漱珠岗火山岩刻制的石麒麟,这是国内十分罕见的珍贵文物。
仪门东边原惠福西路小学内有环砌砖栏水池,内有一块长宽约4米的天然红砂岩石,这是一块罕见的原生石,即旧羊城八景“穗石洞天”中的“穗石”。近前仔细观看,“仙人拇迹”在石面凹处,形似大足印。
进仪门后是中殿遗址,之后才是后殿。后殿面阔三间长12米,进深三间宽10米,殿高7米,是重檐歇山顶,上盖绿琉璃瓦。正脊两端为回纹饰,中间为两条相向倒立鳌鱼,正中脊刹是宝物饰。殿的正桁上刻有“大明嘉靖十六年十一月拾贰”等字。内檐施6铺作3抄斗拱,玲珑精巧,四壁作间隔用,原为方格门窗,灵巧通透。整座后殿具有广东明代古建筑的特色,也是广州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
文献资料来源:2003年   摘自《广州行》
作者:李文耀主编
索取号:K928.965.1/10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