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六榕寺山门楹联的上联是“一塔有碑留博士”,是有“来头”的。古代的博士,指的并非今时之博士学位,而是官名,也是对学问广博者的尊称。这联语中的博士,指的是初唐著名才子、“初唐四杰”之一的大文学家王勃。六榕寺前身叫宝庄严寺,王勃来过此寺并为寺塔撰下了一篇塔记。这篇塔记为寺塔留下了历史,增添了文采,也为王勃在羊城留下了万世芳名。
被称为“初唐四杰”的文学家,都是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王勃名列四杰之首,成名最早,成就最高,却寿命最短,在广州撰写的这篇塔记,竟是他的绝笔。
王勃是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人,字子安。他的家庭教育良好,加上自己天资聪颖,悟性过人,少年时期就显得才华出众,6岁就很会写文章,9岁已精通六经,14岁中举。15岁时,上书直言不讳地反对唐王朝讨伐高丽,意见虽不被采纳,“神童”的称号却得到远扬,于是被表荐授官朝散郎。唐高宗的大儿子沛王李贤慕名招他到府中任修撰。王勃看到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输了心闷,为了逗李贤开心,便模仿政坛斗争的口气写了篇《檄英王鸡文》。不料唐高宗对此种以政事为儿戏的行为十分恼火,当天就责令李贤让王勃卷铺盖。此后,王勃在虢州(今河南洛阳西部)谋了个参军之职。他少年英发,才高志远,为同僚所嫉妒,由于藏匿了一个犯死罪的官奴,被同僚告发定了罪。恰逢唐高宗改换年号,大赦天下,才得幸免。他父亲却因此受到牵连被贬到交趾驩州(今越南宜安一带)任刺史。王勃遇赦官复原职,但他连遭打击,弃官为民。第二年,也就是唐上元二年(675),他从河南出发,踏上了赴交趾探亲的迢迢行程。南下到了洪州(今江西南昌)这天,正是九九重阳日,恰遇上在修葺一新的江南名楼滕王阁中举行的诗文盛会,他即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更加名噪四方。
王勃到广州后,仰慕其文名者纷纷前来求教,广州的官员也不放过这个机会。他们隆重地接待了王勃,请他登上了城内最高的建筑物宝庄严寺观光,恳请他为寺塔撰写碑铭。王勃凝神运笔,一气呵成地写下了洋洋洒洒3200字的《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记》,据说这是迄今所知的最长的塔记。文章掷笔而成,四座叫好,于是立碑塔旁。不久,王勃竟在渡海时遇难,这篇塔记,也就成了这位只活了26年的才子绝笔!
王勃当年所登的宝庄严寺塔却不是今天之六榕花塔,而是一座大木塔,它建于南北朝的南梁时期。当时,受梁武帝所遣的昙裕和尚到了扶南(今柬埔寨),取得佛舍利,归途在广州停留下来,获诏在广州宝庄严寺盖塔以供奉佛舍利。这座大木塔是岭南已知最早所建的塔之一,一直屹立了400多年,在北宋初年毁于火,以后重建的就是今见之六榕花塔。史籍对宝庄严寺塔并无记载。幸亏王勃的塔记,使我们对建塔缘起有所了解,还知道这是一座平面方形高六级的木塔,塔内有彩绘壁画。在中国文学史上《滕王阁序》享有盛誉,但知道《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的人就不多了。其实这篇塔记中也不乏雄浑宏放的精彩文句:“仙楹架雨,若披云翳之宫;彩槛临风,似翔扶摇之路”,读来令人心往神驰。“瑶窗绣户,洞达交辉;方井圆泉,参差倒景(影)。雕镌备勒,飞禽走兽之奇;藻绘争开,复地重天之变”……可见塔内之雕饰华丽,令人赏心悦目。王勃的碑记中还提到他到广州那年十一月间,此塔放出“神光”的奇观:“是岁也,忽于此塔重睹神光,玉林照灼,金光具足,倏来忽往,类奔电之舍云,吐焰流精,若繁星之转及。倾都共仰,溢郭周窥,士女几乎数里,光景动乎七重。”给后人留下足资研究的一段记载。
立于塔旁的王勃碑记,清代已佚。好在《王子安集》、《广东通志》上也载有此文,1994年,王勃的塔记碑重刻竣工,嵌于六祖堂后壁间,为游客提供了回味“一塔有碑留博士”的条件。
被称为“初唐四杰”的文学家,都是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王勃名列四杰之首,成名最早,成就最高,却寿命最短,在广州撰写的这篇塔记,竟是他的绝笔。
王勃是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人,字子安。他的家庭教育良好,加上自己天资聪颖,悟性过人,少年时期就显得才华出众,6岁就很会写文章,9岁已精通六经,14岁中举。15岁时,上书直言不讳地反对唐王朝讨伐高丽,意见虽不被采纳,“神童”的称号却得到远扬,于是被表荐授官朝散郎。唐高宗的大儿子沛王李贤慕名招他到府中任修撰。王勃看到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输了心闷,为了逗李贤开心,便模仿政坛斗争的口气写了篇《檄英王鸡文》。不料唐高宗对此种以政事为儿戏的行为十分恼火,当天就责令李贤让王勃卷铺盖。此后,王勃在虢州(今河南洛阳西部)谋了个参军之职。他少年英发,才高志远,为同僚所嫉妒,由于藏匿了一个犯死罪的官奴,被同僚告发定了罪。恰逢唐高宗改换年号,大赦天下,才得幸免。他父亲却因此受到牵连被贬到交趾驩州(今越南宜安一带)任刺史。王勃遇赦官复原职,但他连遭打击,弃官为民。第二年,也就是唐上元二年(675),他从河南出发,踏上了赴交趾探亲的迢迢行程。南下到了洪州(今江西南昌)这天,正是九九重阳日,恰遇上在修葺一新的江南名楼滕王阁中举行的诗文盛会,他即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更加名噪四方。
王勃到广州后,仰慕其文名者纷纷前来求教,广州的官员也不放过这个机会。他们隆重地接待了王勃,请他登上了城内最高的建筑物宝庄严寺观光,恳请他为寺塔撰写碑铭。王勃凝神运笔,一气呵成地写下了洋洋洒洒3200字的《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记》,据说这是迄今所知的最长的塔记。文章掷笔而成,四座叫好,于是立碑塔旁。不久,王勃竟在渡海时遇难,这篇塔记,也就成了这位只活了26年的才子绝笔!
王勃当年所登的宝庄严寺塔却不是今天之六榕花塔,而是一座大木塔,它建于南北朝的南梁时期。当时,受梁武帝所遣的昙裕和尚到了扶南(今柬埔寨),取得佛舍利,归途在广州停留下来,获诏在广州宝庄严寺盖塔以供奉佛舍利。这座大木塔是岭南已知最早所建的塔之一,一直屹立了400多年,在北宋初年毁于火,以后重建的就是今见之六榕花塔。史籍对宝庄严寺塔并无记载。幸亏王勃的塔记,使我们对建塔缘起有所了解,还知道这是一座平面方形高六级的木塔,塔内有彩绘壁画。在中国文学史上《滕王阁序》享有盛誉,但知道《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的人就不多了。其实这篇塔记中也不乏雄浑宏放的精彩文句:“仙楹架雨,若披云翳之宫;彩槛临风,似翔扶摇之路”,读来令人心往神驰。“瑶窗绣户,洞达交辉;方井圆泉,参差倒景(影)。雕镌备勒,飞禽走兽之奇;藻绘争开,复地重天之变”……可见塔内之雕饰华丽,令人赏心悦目。王勃的碑记中还提到他到广州那年十一月间,此塔放出“神光”的奇观:“是岁也,忽于此塔重睹神光,玉林照灼,金光具足,倏来忽往,类奔电之舍云,吐焰流精,若繁星之转及。倾都共仰,溢郭周窥,士女几乎数里,光景动乎七重。”给后人留下足资研究的一段记载。
立于塔旁的王勃碑记,清代已佚。好在《王子安集》、《广东通志》上也载有此文,1994年,王勃的塔记碑重刻竣工,嵌于六祖堂后壁间,为游客提供了回味“一塔有碑留博士”的条件。
文献资料来源:2003年   摘自《广州的故事》
作者:方知著
索取号:K296.51/1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