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宫在越秀山南麓,前身是越岗院,建于东晋大兴二年(319年),距今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整座道宫依山构筑,地势雄峻,气象高古。门联刻道:“三元古观,百粤名山。”宫内供奉“三元帝”和“三官大帝。”“三元”是指尧帝、舜帝、禹帝;“三官”是指天官、地官、水官。除大殿外,有老君宝殿、吕祖殿等。它是广州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宫内的楹联中,有一联道:“地接玉山,百粤灵光高北斗;水迎珠海,千秋道气洽南溟。”颇能写出三元宫的胜慨。
从三元宫上溯越岗院,须先介绍鲍靓、鲍姑、葛洪这三位历史人物。葛洪(284-363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江苏句容人。是一位兼有道、儒两家思想的理论家,医药学家。东晋初,葛洪任谘议参军。晚年辞官谢客,隐居广东罗浮山,研究炼丹术,以祈长寿。至今罗浮山还留下“稚川丹灶”的遗迹。葛洪著有《抱朴子》一书,内篇论丹方药术,属神仙家言,外篇详论世事得失。葛洪的妻子鲍姑,是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鲍靓字太玄,信奉道教,修建了越岗院,作为修真成道之所。他很器重葛洪,故将女儿嫁给他。鲍姑名潜光,从小深受道教影响。十八岁时和葛洪结婚,那时葛洪已年过四十,夫妇二人共同研究炼丹和医学。鲍姑一生几乎是在广东度过的。为了采药、行医,她足迹遍及南海、番禺、惠阳、博罗等地。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妇女既有文化知识,又能摆脱家庭束缚,是很难得的。加上她行医治病,百姓很感激她,她的名字也很快流传开来,人们称她为“女仙”、“鲍仙姑”,有些事迹也被神化了。她长于艾灸法,医好了不少人。因此,很多县志、府志都提到她的事迹。据有关典籍记载,当时越秀山遍地生长红花艾,鲍姑就地取材,用它来进行灸疗,医治赘瘤、赘疣。《粤秀山三元宫历史大略记》载:鲍姑有赘艾(红脚艾),借井泉及红艾为医方,活人无算。鼎来初也曾写过一首诗以记其事:
越井岗头云作邻,
枣花帘子隔嶙峋。
乃翁白石空餐尽,
夫婿丹砂不疗贫。
蹩躄莫酬古酒客,
龙钟谁济宿瘤人。
我来乞取三年艾,
一灼应回万古春。
后来鲍姑患急病而死,后人为了纪念这位“鲍仙姑”,在越秀山下建庙供奉。她用过的井也保存下来,名为鲍姑井,又称虬龙古井。鲍靓将女儿葬于罗浮山,山上的黍珠庵是为纪念鲍姑而建的。
明万历年间,越秀山上的越岗院一再扩建,改名三元宫,宫内建有鲍仙姑殿。明、清以来,香火不绝。清时两广总督瑞麟、平南王尚可喜,广东巡抚李栖凤等,都曾捐资重修三元宫,一年中以“三元节”香火最盛: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
一九四四年宫内增建了一座“藏经阁”,藏各种经典。在一九六六年开始的十年浩劫里。三元宫颇有毁损,鲍姑像已失,鲍姑井被填平了。近几年来,三元宫渐次修复,港澳同胞和华侨赞助很大,现在已恢复了原貌。
从三元宫上溯越岗院,须先介绍鲍靓、鲍姑、葛洪这三位历史人物。葛洪(284-363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江苏句容人。是一位兼有道、儒两家思想的理论家,医药学家。东晋初,葛洪任谘议参军。晚年辞官谢客,隐居广东罗浮山,研究炼丹术,以祈长寿。至今罗浮山还留下“稚川丹灶”的遗迹。葛洪著有《抱朴子》一书,内篇论丹方药术,属神仙家言,外篇详论世事得失。葛洪的妻子鲍姑,是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鲍靓字太玄,信奉道教,修建了越岗院,作为修真成道之所。他很器重葛洪,故将女儿嫁给他。鲍姑名潜光,从小深受道教影响。十八岁时和葛洪结婚,那时葛洪已年过四十,夫妇二人共同研究炼丹和医学。鲍姑一生几乎是在广东度过的。为了采药、行医,她足迹遍及南海、番禺、惠阳、博罗等地。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妇女既有文化知识,又能摆脱家庭束缚,是很难得的。加上她行医治病,百姓很感激她,她的名字也很快流传开来,人们称她为“女仙”、“鲍仙姑”,有些事迹也被神化了。她长于艾灸法,医好了不少人。因此,很多县志、府志都提到她的事迹。据有关典籍记载,当时越秀山遍地生长红花艾,鲍姑就地取材,用它来进行灸疗,医治赘瘤、赘疣。《粤秀山三元宫历史大略记》载:鲍姑有赘艾(红脚艾),借井泉及红艾为医方,活人无算。鼎来初也曾写过一首诗以记其事:
越井岗头云作邻,
枣花帘子隔嶙峋。
乃翁白石空餐尽,
夫婿丹砂不疗贫。
蹩躄莫酬古酒客,
龙钟谁济宿瘤人。
我来乞取三年艾,
一灼应回万古春。
后来鲍姑患急病而死,后人为了纪念这位“鲍仙姑”,在越秀山下建庙供奉。她用过的井也保存下来,名为鲍姑井,又称虬龙古井。鲍靓将女儿葬于罗浮山,山上的黍珠庵是为纪念鲍姑而建的。
明万历年间,越秀山上的越岗院一再扩建,改名三元宫,宫内建有鲍仙姑殿。明、清以来,香火不绝。清时两广总督瑞麟、平南王尚可喜,广东巡抚李栖凤等,都曾捐资重修三元宫,一年中以“三元节”香火最盛: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
一九四四年宫内增建了一座“藏经阁”,藏各种经典。在一九六六年开始的十年浩劫里。三元宫颇有毁损,鲍姑像已失,鲍姑井被填平了。近几年来,三元宫渐次修复,港澳同胞和华侨赞助很大,现在已恢复了原貌。
文献资料来源:1987年   摘自《越秀山风采》
作者:吴信祥著
索取号:K928.3/25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