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岭南文化氛围中产生的南宗禅
南宗禅产生在岭南,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经典理论来阐释,首先当然是经济和政治层面上的决定性作用。盛唐时期,经济发达,政治开明,言论自由。宗教虽也盛行,但其时中国佛教的禅宗教派则是以神秀为宗主的北宗禅。北宗禅与封建王权紧密相连,宗主神秀深受当朝皇帝武则天和唐中宗的宠信,神秀号称“两京法王,三帝国师”。北宗禅要求僧徒“渐悟”,提倡一种长期坚韧不拔的苦苦修行,与印度的禅法相近,达摩面壁十年就是此类禅宗修行的一个例子。岭南虽远离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但宗教也需随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大气候而生长流行。例如佛教的律宗,密宗和禅宗在盛唐都在广州很有基础。然而,何以南宗禅能够崛起于岭南,并在晚唐之际迅速地压倒北宗禅,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正宗呢?我将主要从岭南文化氛围角度来说明这一点,恰恰是岭南文化的氛围,为南宗禅的创立和发展准备了思想文化方面的条件。
如前所述,岭南文化的人文源流受制于孔孟儒学而向之于道学传统。北方文化重儒,南方文化近道。重儒之文化,则明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近道之文化,则通过排除万物的纷扰而达至“清”、“净”、“正”、“定”的心境得以“知人心”。而岭南文化所近的道家传统,不是老子所看重的政治理论,而更接近于庄子的人生哲学,一种向往心性自得精神境界的追求。
这就给我们一个疑惑,就文化发展的层次而言,岭南文化的发展总要滞后于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何以找到有这种人生哲学追求的阶层呢?何以说南宗禅有这样一种文化的氛围呢?回答这类问题,需要我们先来考察南宗禅产生的另一个社会背景。这就是岭南地区特产的平民僧侣阶层,就我猜测,也许在相当程度上南宗禅的诞生反映了这个阶层的要求。
六祖慧能本人就是平民这自不待言。在佛教经海路传入岭南之后,岭南相对于北方而言还是蛮荒之地,其经济开发和文明程度当然远不如中原和江南,对僧徒的管理大约也是听其自然。这就出现如《清初岭南佛门事略》一书所言:在蛮荒之地的岭南,“僧徒社会类型的多样性,可说是它在结构上的一大特色。其中的市井僧和流放僧尤其引人注目,如果对此视而不见,就难以反映历史上岭南僧的全貌了”。这类市井僧虽剃发易服却仍然保持俗心俗行,这是否给六祖慧能以革新教派的启发,因无文献资料佐证不敢妄言。但岭南在封建时代,历来都是罪臣的贬谪之地,这些流放而来的上流方士,他们“达则兼济天下”的希望己成无望,于是,外求诸于人以成其业的心理就很自然地转向于内求诸己,老庄哲学中退让、自隐、追求自在适意的人生观很容易就和这些人士的心理相契合。而南宗禅的顿悟教旨,所谓“道由心悟”,“自心是佛”,“本心生万种法”的顿悟法门也恰好应合了这种心理,并在这种心理的基础上产生和扩展。
南宗禅因岭南文化氛围的烘托而产生,还可以用岭南文化环境所形成的思维特点来说明。在早年的一篇论述北宗禅和南宗禅的文章《光孝寺和六祖慧能》中,作者把南宗顿教(即南宗禅)看成是佛教的一场革命,因此,慧能的所谓“顿”,作者解释成是一下子速成,而且顿是心理主义的,是内悟的而且是情意的。很有些世俗情怀的味道,但我以为表达得相当准确。而谈到南宗禅何以能够产生,作者说道:
南中国-尤其是广东人的性情是长于行而短于知,长于直觉而短于推理,往往开门见山,直接爽快,所以顿宗(南宗禅)合该是广东的产品,而华南的六祖正好比西洋中世的南欧意大利的一位宗教思想革命家。
南宗禅是真正中国式的佛教,但它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既入世又出世的人生哲学。这也正好与岭南文化所体现的世俗性、务实性、先锋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不谋而合,它合该是岭南文化的产品。

文献资料来源:   摘自《中国佛教二千年学术论文集》

作者:广东佛教编辑部编辑

索取号:B94-53/3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