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是人神共乐,古老的例戏更能反映 人与神、人与自然的关系
几近失传的粤剧开台例戏《玉皇登殿》重现舞台

《玉皇登殿》是古老的粤剧开台例戏。演过例戏,四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2016年第一期“粤人情歌”,我们也来讲一讲《玉皇登殿》,开个台,祝各位“粤人情歌”的读者们,新的一年在各行各业得心应手,心想事成。继续爱粤剧,继续唱情歌。

1

很多老前辈都说:“这戏我都没看过”

2015年12月16日晚,粤剧古老例戏《玉皇登殿》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上演。观众里有不少粤剧界的老前辈,他们都说:“这戏我都没看过。”

对于这台几近失传的古老粤剧,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们,亦感叹“余生也晚”。

《粤剧大辞典》有《玉皇登殿》词条:“传统例戏。粤剧行内习惯称为《开叉》,下四府戏班则叫《拱北》。《玉皇登殿》的内容是说天上玉皇大帝登上大殿,命众星稽查凡间诸事,各星官分别稽查完毕,回禀人间善恶之事,演至灶君门官向玉帝启奏后,各星官各归本位,此段叫‘跳天将’。唱腔均属高昆牌子,包括有【朝天子】、【北石榴花】、【点绛唇】、【粉蝶儿】、【到春雷】、【朱奴儿】、【小开门】、【千秋在】、【下小楼】、【泣颜回】等。此戏是过去戏班日场开场的例戏之一。”

在当晚的演出中,观众虽然听不太懂古腔,但依然对日月架、桃花女架等功架和排场看得津津有味。

整台晚会由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出品,名为《传·承——情画岭南之粤剧专场晚会》,除了上演《玉皇登殿》外,还展演了“古戏、古腔、古牌”。节目包括邓志驹演唱古腔八大曲之《宝玉怨婚》、白庆贤演唱南音《客途秋恨》,还有八音锣鼓牌子及传统硬弓组合的讲解及展演。

观众中的粤剧发烧友和研究戏剧的学者都说,这场晚会难得一见,令人大开眼界。

2

抢救古腔,是与时间赛跑

这次重排古腔粤剧《玉皇登殿》,智囊团阵容强大。总导演由梁建忠担任,导演包括颜怡、叶兆柏、梁松峰、郑卫国、叶兆林、蔡法、梁钧强、朱海链。广西老艺人颜怡带来了她父亲曾排演过的《玉皇登殿》本子,并加以精简及修改。

梁建忠说:“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师生同台打造这样一台古老戏剧,难得难得。传统是有造诣的艺术家创造出来的。我们这次《玉皇登殿》,也是一次创排,希望也会成为明天的传统。不断创新就是最好的传统。”

今年86岁、有71年艺龄的著名粤剧演员叶兆柏告诉笔者:“排这个戏累得我啊,每天晚上坐地铁回家,走路双脚都打叉的。不过我很高兴,我愿意付出!我能参与这件事情,觉得十分怀旧。大家非常尊重历史,开了很多座谈会,搜集了很多资料。现在粤剧最紧要的是抢救与保存,留点营养。生命有限、时间有限,不能拖啊!”

香港近年也很重视古腔粤剧的排演,陆续重排了《玉皇登殿》、《六郎罪子》,还把古腔八大曲《辨才释妖》改编成粤剧搬上舞台。

在《六郎罪子》中饰演杨六郎及《辨才释妖》中饰演辨才和尚的著名粤剧演员罗家英,也十分迷恋古腔。

听闻广州重排了《玉皇登殿》,罗家英告诉笔者:“好开心知道广州演出《玉皇登殿》,还演唱了古腔粤曲《宝玉怨婚》。我在上世纪60年代曾到广州接受伯父罗家树的教导。我学的第一支曲就是《打洞结拜》,第二支就是《宝玉怨婚》。《宝玉怨婚》是一支水平很高的古腔粤曲,所唱的是河调慢板。《宝玉怨婚》的唱法有很多不同的派别,比如何非凡、林家声、徐柳仙唱的都有所不同。香港还有梁以忠的‘玩家’唱法,和戏班的唱法有很大分别。第一句‘贾宝玉’的贾,我们的发音是收‘工’,玩家的发音是收 ‘车’。玩家的过门比较多,我们戏班一般只用短序过门,因为演员站在台上,音乐过门太长的话,无事可干。有唱才有做手,有字才有做手。重唱古腔这件事情很值得,中断了几十年后,这些曲子还能重新在广州演唱,很难得。伯父罗家树还教了我几首古腔曲,比如《凤仪亭》、《西厢待月》等。这些古腔粤曲,罗家宝记得最多,他见得多学得多听得多,记忆力又好,应该多找他聊聊,把罗家树教他的、冯镜华教他的那些东西,记录下来。那就真是功德无量了。粤剧粤曲,没有这些旧的根基就去创新,是会出现问题的。我们粤曲有很高深的粤曲乐理,上下句、过门等等很微妙。越研究这些古老东西,越觉得自己懂得少。有些是不知道,有些已经忘记。而在古腔八大曲里面,我们可以追溯到这些根源。我希望广州和香港可以互相配合,可以一起寻找我们粤曲的根源。粤曲的乐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除了用大型乐队、管弦乐队,用五架头玩粤曲,或许更有粤味道。”

对于恢复部分粤剧古腔作为教学研究的意义,老艺人和学者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叶兆柏说:“我每次开会和北方来的专家 ‘鸡同鸭讲’,干脆就唱官话给他们听。‘贾宝玉……’一出口,专家就懂了,连说好听好听!当年薛觉先上京演出,不唱《胡不归》,唱《宝玉怨婚》,也是这个道理。粤剧发展到今天,不妨两条腿走路,以白话为主,同时恢复部分官话。”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说:“当年外江班到广东,粤剧从官话转为白话,是适应广东社会的需求。如今恢复部分官话,同样是适应当今广东社会的新结构。这不是保守,恰恰是与时俱进的。”

3

粤剧例戏 反映了古朴的哲学观

董上德认为:“《玉皇登殿》包含着丰富的粤剧艺术的遗传因子,这也是它重排的意义。我们在非遗保护的语境下回顾传统,就会更有切实体悟。粤剧是很讲究意头的,仙姬送子、八仙贺寿等都是意头。《玉皇登殿》是戏班开场的例戏,日暖晴和,日月架显示日出月落,循环往复,国泰民安。在民间信仰里,桃花女是‘恩星’,能够知道北斗七星下凡的行踪,指点百姓如何去向北斗七星祈福增寿。这些排场吻合了农耕社会人们的集体心态,体现天人合一的古朴哲学观念。粤剧例戏对意向的选择,体现的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众心态的对应关系。这是十分重要的遗传因子。”

看戏是人神共乐的。古老的例戏更能反映人与神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香港学者张敏慧观看了香港重排的《玉皇登殿》后写到:“回头再看例戏的意涵,尤其是难得一演的《玉皇登殿》,台上呈现的一切,都反映了人们最直接最纯朴的生活向往,上天入地、穿越时空,用戏剧用音乐反映抽象的思维与渴求,充分表现了民间智慧。仙境幻境,是心灵感悟的外露,奇思遐想源于人们对政治环境(台上满是管治人间诸神)、自然变化(风雨雷电日月星云)、社会民生(众神口中说出的 ‘保演生灵、民安国泰’)的敬畏与盼望……从这些古老的例戏,让我们从另一角度切入,理解古朴的中华文化。”(张敏慧《一台风景》)

粤剧城市化以后,这种反映人与天地关系的剧目大量减少,更多地转向人与人的关系。而在至今仍保留着浓郁“民俗演剧”特色的海陆丰地区,这种开台例戏还广泛存在。西秦戏至今常演的《闹山闹海》(又叫《扮大仙》),其后段《玉霄殿献宝》,则与粤剧《玉皇登殿》的剧情很相似。连神仙的出场顺序及排场都是雷同的。

粤剧人恢复古老的剧目及排场之时,不妨多与其他剧种,尤其是广东地方戏交流,互通有无,也许能事半功倍。

文献资料来源:2016-01-08   新快报-A41

作者:钟哲平

索取号:G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