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初,为探索“广州学”研究,广州市文史研究馆组织部分馆员、干部,赴泸、杭、温州三地“取经”,笔者幸附骥尾。由于选点恰当,故造访对口单位后收获良多,触动很大,这里只谈一点观后感。
从城市学研究角度看,研究“广州学”是很有必要的,将来也许是显学。如果当前要奏响“广州学”这首气势磅礴的交响曲,可借鉴“杭州的机构、上海的精神、温州的造势”。
“杭州的机构”,指中共杭州市委成立了“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局级单位,有几个处室,工作人员平均年龄31岁。在有经费、有办公地点、有编制的基础上,老中青三结合,联合全市各大学、社科机构、地方志等单位的学者们,进行课题研究,硕果累累。还制订了《杭州全书》编纂出版中长期规划,出版丛书几百种,包括杭州辞典、杭州通史、专题研究报告、大众化丛书等,多角度、广范围。学者越来越重视城市学研究。两年后研究中心还将建成面积达两万平方米的大楼,真是气势如虹。杭州市一把手退下来造就此研究基地,其功甚大,体现了重视文化的内涵。该机构既重视历史研究,也重视当前城市问题的研究。有“五个一”面向社会:一网、一刊、一活动、一论坛、一课题。“杭州学”研究亦得以顺利开展。不过,对“杭州学”总体纲目似乎只是在摸索之中。
“上海的精神”,指上海社科院有远见又务实的精神。自有老专家提出研究“上海学”后,他们并没有热衷于“做秀”之举,而且还组织学者深入社会作专题研究,体现了社科研究需要目光远大而实事求是的精神。其中一例是收集、翻译在外国的记述上海的文献,这是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的工程,,但他们不断地做。他们还出版了25卷的《上海社会生活史丛书》,包罗社会生活百态,单记录“文革”期间的社会生活便出版了三集共数十万字。还有,广东人在上海的名企业、中山人在上海的史料汇编也出版了书籍。这均为后人进一步作城市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温州的造势”,指温州社科界的宣传举措。他们能与传媒紧密结合,市内主要报刊免费为社科研究成果、社科重大活动作大篇幅宣传报道,因此形成城市学研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006年,温州文化工程开始,成果陆续出版,传媒连续推介,扩大了影响。浙江省提出建文化大省后,“温州学”研究正好合拍。“城市学”太大、地方志太简单,“温州学”作为学科隆重推出,正好大家一起来研究。温州人重现文化的多样性,有文化自信。重点提出“市宝还家”,不但收集历代本地人写的书籍文章,也尽量收集外地人写温州的文章、著作。外地人研究温州有成就者,更大力表彰。他们提出“四大块”:古、今、人、文。“文”,地方文献整理,市及所属县、区均动起来,爱国爱乡之情深入人心。“人”,历史文化名人研究从基层做起,属县、区都推选名人,最被热捧的历史名人票数竟达20万张!“古”,历史研究很广泛,本地通史、专题史、部门史,都重视。“今”,当代市情研究,民营经济30年,各行各业皆有研究文章,十七八家报刊转载。温州图书馆社设本地人著作库,又配合突出的行业(如鞋、服饰等)设专柜,适应各阶层读者需要。
对比几个城市想想广州。近十年来广州的文化工程,其实也为将来“广州学”研究打下深厚的基础。14卷的《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影印出版历史地情文献汇集《广州大典》,以及《粤剧大辞典》这三大文化工程,可视为“广州学”研究的基础工作。数十年来,有关广州资料的书籍也很多,正如散落的珍珠。如何把散落的珍珠穿成珠链,是需要花很大心思的,当然也要费大量的人力财力。
怎样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团结一致向着一个目标 -- “广州学”研究前进,更需要着手策划,未来任重道远。
从城市学研究角度看,研究“广州学”是很有必要的,将来也许是显学。如果当前要奏响“广州学”这首气势磅礴的交响曲,可借鉴“杭州的机构、上海的精神、温州的造势”。
“杭州的机构”,指中共杭州市委成立了“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局级单位,有几个处室,工作人员平均年龄31岁。在有经费、有办公地点、有编制的基础上,老中青三结合,联合全市各大学、社科机构、地方志等单位的学者们,进行课题研究,硕果累累。还制订了《杭州全书》编纂出版中长期规划,出版丛书几百种,包括杭州辞典、杭州通史、专题研究报告、大众化丛书等,多角度、广范围。学者越来越重视城市学研究。两年后研究中心还将建成面积达两万平方米的大楼,真是气势如虹。杭州市一把手退下来造就此研究基地,其功甚大,体现了重视文化的内涵。该机构既重视历史研究,也重视当前城市问题的研究。有“五个一”面向社会:一网、一刊、一活动、一论坛、一课题。“杭州学”研究亦得以顺利开展。不过,对“杭州学”总体纲目似乎只是在摸索之中。
“上海的精神”,指上海社科院有远见又务实的精神。自有老专家提出研究“上海学”后,他们并没有热衷于“做秀”之举,而且还组织学者深入社会作专题研究,体现了社科研究需要目光远大而实事求是的精神。其中一例是收集、翻译在外国的记述上海的文献,这是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的工程,,但他们不断地做。他们还出版了25卷的《上海社会生活史丛书》,包罗社会生活百态,单记录“文革”期间的社会生活便出版了三集共数十万字。还有,广东人在上海的名企业、中山人在上海的史料汇编也出版了书籍。这均为后人进一步作城市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温州的造势”,指温州社科界的宣传举措。他们能与传媒紧密结合,市内主要报刊免费为社科研究成果、社科重大活动作大篇幅宣传报道,因此形成城市学研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006年,温州文化工程开始,成果陆续出版,传媒连续推介,扩大了影响。浙江省提出建文化大省后,“温州学”研究正好合拍。“城市学”太大、地方志太简单,“温州学”作为学科隆重推出,正好大家一起来研究。温州人重现文化的多样性,有文化自信。重点提出“市宝还家”,不但收集历代本地人写的书籍文章,也尽量收集外地人写温州的文章、著作。外地人研究温州有成就者,更大力表彰。他们提出“四大块”:古、今、人、文。“文”,地方文献整理,市及所属县、区均动起来,爱国爱乡之情深入人心。“人”,历史文化名人研究从基层做起,属县、区都推选名人,最被热捧的历史名人票数竟达20万张!“古”,历史研究很广泛,本地通史、专题史、部门史,都重视。“今”,当代市情研究,民营经济30年,各行各业皆有研究文章,十七八家报刊转载。温州图书馆社设本地人著作库,又配合突出的行业(如鞋、服饰等)设专柜,适应各阶层读者需要。
对比几个城市想想广州。近十年来广州的文化工程,其实也为将来“广州学”研究打下深厚的基础。14卷的《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影印出版历史地情文献汇集《广州大典》,以及《粤剧大辞典》这三大文化工程,可视为“广州学”研究的基础工作。数十年来,有关广州资料的书籍也很多,正如散落的珍珠。如何把散落的珍珠穿成珠链,是需要花很大心思的,当然也要费大量的人力财力。
怎样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团结一致向着一个目标 -- “广州学”研究前进,更需要着手策划,未来任重道远。
文献资料来源:2012年7月   摘自《文史纵横》总第四十七期
作者:龚伯洪著,陈泽泓主编
索取号: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