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二千多年封建专制度结束。尽管由于种种原因,这场革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它确是华夏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古语云:“诗言志”。志者,“士”之“心”也。清代著名诗论家叶燮在《原诗》中更直接地指出:“诗是心声。”用现代语言来说,“心”就是感情、思想。由于诗人绝对不会生活在真空里,他们和“心”必然与社会、时代息息相关,因此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必然对诗歌创作产生重大的影响。在这场革命的策源地广东,影响尤其明显,它令广东籍的领导人物抒写革命情怀的诗作闪射着灿烂的光芒,在我国诗史中留下了骄人的一页。
高举反封建主义旗帜的伟大领袖孙中山(1866--1925)无意做诗人,但是在艰险曲折的斗争历程中,有时也抑制不住将激荡的心潮寄寓于诗行。其中,1907年2月创作的《挽刘道一》,(有人认为是汤増壁代笔的,但如果汤是照孙的意思来写并经孙审定,可视为孙的作品)是传诵不衰的名作:
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
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
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刘道一是湖南籍的同盟会会员,1907年1月在长沙从事革命活动时被捕,慷慨就义,年仅二十二岁。孙中山听到噩耗后悲痛盈怀,从心底喷发出这首情韵兼胜的七律。
在广东籍的领导人物中,以顺德人黄节的诗作最多。
黄节(1873--1935)于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8年与柳亚子等一起创办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后来曾担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等职务。他本身是一位诗人,关切国家和民族命运、拥护民主革命是他经常吟唱的主题。请看这首写于1906年的《秋深得宪庵香江寄诗,还答一首》:
十月秋阴不出门,海天遥寄断鸿声。
几时旧国归吾土,天地新亭哭老伧。
扪舌莫谈天下事,丧心宁爱草间名。
北风瑟瑟黄花晚,尚有枝头未落英。
诗既表达了推翻清朝封建政权的强烈愿望,还将爱国志士(包括作者自己)喻为抗击寒风的菊花,形象地展现出革命者的坚强意志。此前,他在《庚子重九登镇海楼》中抒写的“陆沉何日起神州”的冀盼,在《初过杭州宿三潭晓起望湖》中引用南宋抗金名将宗泽的故事而发出“平时梦想江山处,不独伤心唤渡河“的呼唤等等,都是真切的心声。当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称帝,神州烽烟四起,导致广大黎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诗人也没有沉默。他在《五月二日雨中感怀》一诗中写道:
不持国纪日相残,坐视民饥自爱官。
一月旱云三夜雨,等闲摧尽数兰花。
将官僚们“不持国纪”、“坐视民饥”而只想着如何当官的丑劣行径,予以无情的揭露。
黄节写诗既是为了抒发胸臆,也是为了宣传革命,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语)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成功实践者。
辛亥革命的先驱廖仲恺(1877--1925),惠阳人,是孙中山的重要助手、国民党左派人士,辛亥革命后曾任广东军政府财政部副部长、中华民国财政部长、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海陆军大元帅大本营秘书长、国民党中央常委等职务,并积极筹备建立黄埔军校,任党代表。他最感人的诗歌作品,是民国11年被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囚禁时,写于狱中的组诗《壬戌六月禁锢中闻变有感》。其中的一、二首如下:
珠江日夕起风雷,已倒狂澜孰挽回。
徵羽不调弦亦怨,死生能一我无哀。
鼠肝虫臂惟天命,马勃牛溲称异才。
物论未应衡大小,栋梁终为蠹蝝摧。
妖雾弥漫溷太清,将军一去树飘零。
隐忧已肇初开府,内热如焚夕饮冰。
犀首从仇师不武,要离埋骨草空青。
老成凋谢余灰烬,愁说天南有陨星。
当时,孙中山准备派兵北伐,廖仲恺积极筹款支持,但遭到陈炯明的阻挠--不但将廖仲恺逮捕,其下属叶举在两天后还炮轰孙中山总统府。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到,廖仲恺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却惦挂着时局的变化和战友的安危,品格何等高尚!
廖仲恺的妻子何香凝(1879--1972)是南海人,她很早就追随孙中山革命,是同盟会的第一位女会员,担任过国民党中央招待委员和妇女部长等职,是辛亥革命的妇女领袖,善画能诗。辛亥前二年,她和丈夫廖仲恺去天津从事革命活动,此行极之危险,她写此诗送别:
国仇未复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
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中华史上名。
诗中没有情情爱爱的话语,而是鼓励丈夫要勇于为革命献身,精神崇高之至!廖仲恺遇刺身亡后,她写了一首七律为悼,抒发了“返魂无术恨难禁”的极度悲愤,可是却同时表达了“哀思唯奋酬君愿,报国何时尽此心”的凛然大义。这位女性确是巾帼英雄!
然而最震动当时诗坛的作品,还是汪精卫《被逮口占(四首)》中的第三首: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视死如归并引以为自豪的英雄气概萦回于字里行间,令人肃然起敬,因此脍炙人口。
汪精卫(1883--1944)是番禺人,早年留学日本时就参与组建同盟会并任评议部长,1921 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时,担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和广东政府顾问。其人晚节不保,谥为汉奸,谁曰不宣?然于其早年行状,亦宜予以实事求是的评价。1910年,他为了推翻清朝帝制,毅然去北京刺杀清廷的摄政王载沣,被捕后写了多首作品来表达情怀,《被逮口占(四首)》是其中之一。他在狱中写给未来妻子陈璧君的《金缕曲》词,也值得一读:
别后平安否?便相逢凄凉万事,不堪回首。国破家亡无穷恨,禁得此生消受,又添了离愁万斗。眼底心头如昨日,诉心期夜夜常携手,一腔血,为君剖。
泪痕料渍云笺透,倚寒衾循环细读,残灯如豆,留此余生成底事,空令故人潺愁,愧戴却头颅如旧,跋涉关河知不易,愿孤魂缭护车前后。肠已断,歌难又。
此词仿用了清初顾贞观的《金缕曲》的语言来写,既倾诉了对陈的诚挚感情,也表现了对民主革命的耿耿忠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香山籍的苏曼殊(1884--1918),是辛亥革命诗坛中的一颗亮星。苏曼殊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充满传奇色彩:他是中日混血儿,十二岁出家当和尚,后来积极投身革命,在东京加入兴中会、光复会等革命组织和参加了反对沙俄侵占我国东北的“抗俄义勇队”,甚至还曾打算去刺杀保皇党首领康有为。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后,他又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他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在诗歌、小说、绘画等多种领域皆有成就,被人称为“情僧”、“诗僧”、“画僧”、“革命僧”。才情并茂的他是情诗圣手,然而也有充满革命豪情的佳作,写于日本的《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最被人称道:
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着浮身。
国民孤愤英雄泪,洒向鲛绡赠故人。
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
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他虽然并未蹈海,但诗歌所塑造的“披发长歌”的形象和所凝聚的对清朝统治者的憎恨和对时局的忧愤之情,令人为之动容。当袁世凯称帝、革命受到挫折时,他情不自禁地抒发了“故国已随春意尽,鹧鸪声急使人愁”(《吴门依易生韵•其十》)、“相逢莫问人间事,故国伤心只泪流”(《东居杂诗之二》)的深沉叹息。这位和尚始终关怀尘世,与广大爱国者同悲欢、共命运。
出生于番禺的朱执信(1885--1920)也是孙中山的重要助手。早在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时,他就出任评议部议员兼书记,为革命做了很多有益的宣传工作,还曾亲自参加黄花岗起义和几次战斗,后来在执行任务时牺牲。他的诗作不算多,但充满了正气,1909年秋,汪精卫准备去北京行刺摄政王,他创作了《拟古决绝词》和《代答》送行,赞扬汪精卫为了迎接“万木繁”而不惜“秋前萎”和“誓涤尘垢清人寰”的大无畏精神,在当时很有影响。袁世凯上演称帝的丑剧时,他作了《观物》诗二首,给人很深印象,这是其中之一:
沉麝各多忌,木雁皆不材。
巷谈尊狗曲,物变剧牛哀。
乌竟瞻谁止,虫仍出怪哉。
漫持白马论,辛苦度关来。
以“沉麝”、“木雁”比喻不顾大局、明哲保身的懦夫,以“狗曲”比喻推捧袁世凯称帝的小人,下笔深刻。他的《感怀》也是情深意切之作:
剩有愁堪说,谁言愿已酬?
星辰空北极,河汉忽西流。
事态馀千变,吾生足百忧。
相怜有明月,侵夜到楼头。
对国家形势满怀忧虑以至夜不能寐,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凸显于诗行。
古语云:“诗言志”。志者,“士”之“心”也。清代著名诗论家叶燮在《原诗》中更直接地指出:“诗是心声。”用现代语言来说,“心”就是感情、思想。由于诗人绝对不会生活在真空里,他们和“心”必然与社会、时代息息相关,因此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必然对诗歌创作产生重大的影响。在这场革命的策源地广东,影响尤其明显,它令广东籍的领导人物抒写革命情怀的诗作闪射着灿烂的光芒,在我国诗史中留下了骄人的一页。
高举反封建主义旗帜的伟大领袖孙中山(1866--1925)无意做诗人,但是在艰险曲折的斗争历程中,有时也抑制不住将激荡的心潮寄寓于诗行。其中,1907年2月创作的《挽刘道一》,(有人认为是汤増壁代笔的,但如果汤是照孙的意思来写并经孙审定,可视为孙的作品)是传诵不衰的名作:
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
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
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刘道一是湖南籍的同盟会会员,1907年1月在长沙从事革命活动时被捕,慷慨就义,年仅二十二岁。孙中山听到噩耗后悲痛盈怀,从心底喷发出这首情韵兼胜的七律。
在广东籍的领导人物中,以顺德人黄节的诗作最多。
黄节(1873--1935)于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8年与柳亚子等一起创办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后来曾担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等职务。他本身是一位诗人,关切国家和民族命运、拥护民主革命是他经常吟唱的主题。请看这首写于1906年的《秋深得宪庵香江寄诗,还答一首》:
十月秋阴不出门,海天遥寄断鸿声。
几时旧国归吾土,天地新亭哭老伧。
扪舌莫谈天下事,丧心宁爱草间名。
北风瑟瑟黄花晚,尚有枝头未落英。
诗既表达了推翻清朝封建政权的强烈愿望,还将爱国志士(包括作者自己)喻为抗击寒风的菊花,形象地展现出革命者的坚强意志。此前,他在《庚子重九登镇海楼》中抒写的“陆沉何日起神州”的冀盼,在《初过杭州宿三潭晓起望湖》中引用南宋抗金名将宗泽的故事而发出“平时梦想江山处,不独伤心唤渡河“的呼唤等等,都是真切的心声。当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称帝,神州烽烟四起,导致广大黎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诗人也没有沉默。他在《五月二日雨中感怀》一诗中写道:
不持国纪日相残,坐视民饥自爱官。
一月旱云三夜雨,等闲摧尽数兰花。
将官僚们“不持国纪”、“坐视民饥”而只想着如何当官的丑劣行径,予以无情的揭露。
黄节写诗既是为了抒发胸臆,也是为了宣传革命,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语)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成功实践者。
辛亥革命的先驱廖仲恺(1877--1925),惠阳人,是孙中山的重要助手、国民党左派人士,辛亥革命后曾任广东军政府财政部副部长、中华民国财政部长、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海陆军大元帅大本营秘书长、国民党中央常委等职务,并积极筹备建立黄埔军校,任党代表。他最感人的诗歌作品,是民国11年被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囚禁时,写于狱中的组诗《壬戌六月禁锢中闻变有感》。其中的一、二首如下:
珠江日夕起风雷,已倒狂澜孰挽回。
徵羽不调弦亦怨,死生能一我无哀。
鼠肝虫臂惟天命,马勃牛溲称异才。
物论未应衡大小,栋梁终为蠹蝝摧。
妖雾弥漫溷太清,将军一去树飘零。
隐忧已肇初开府,内热如焚夕饮冰。
犀首从仇师不武,要离埋骨草空青。
老成凋谢余灰烬,愁说天南有陨星。
当时,孙中山准备派兵北伐,廖仲恺积极筹款支持,但遭到陈炯明的阻挠--不但将廖仲恺逮捕,其下属叶举在两天后还炮轰孙中山总统府。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到,廖仲恺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却惦挂着时局的变化和战友的安危,品格何等高尚!
廖仲恺的妻子何香凝(1879--1972)是南海人,她很早就追随孙中山革命,是同盟会的第一位女会员,担任过国民党中央招待委员和妇女部长等职,是辛亥革命的妇女领袖,善画能诗。辛亥前二年,她和丈夫廖仲恺去天津从事革命活动,此行极之危险,她写此诗送别:
国仇未复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
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中华史上名。
诗中没有情情爱爱的话语,而是鼓励丈夫要勇于为革命献身,精神崇高之至!廖仲恺遇刺身亡后,她写了一首七律为悼,抒发了“返魂无术恨难禁”的极度悲愤,可是却同时表达了“哀思唯奋酬君愿,报国何时尽此心”的凛然大义。这位女性确是巾帼英雄!
然而最震动当时诗坛的作品,还是汪精卫《被逮口占(四首)》中的第三首: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视死如归并引以为自豪的英雄气概萦回于字里行间,令人肃然起敬,因此脍炙人口。
汪精卫(1883--1944)是番禺人,早年留学日本时就参与组建同盟会并任评议部长,1921 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时,担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和广东政府顾问。其人晚节不保,谥为汉奸,谁曰不宣?然于其早年行状,亦宜予以实事求是的评价。1910年,他为了推翻清朝帝制,毅然去北京刺杀清廷的摄政王载沣,被捕后写了多首作品来表达情怀,《被逮口占(四首)》是其中之一。他在狱中写给未来妻子陈璧君的《金缕曲》词,也值得一读:
别后平安否?便相逢凄凉万事,不堪回首。国破家亡无穷恨,禁得此生消受,又添了离愁万斗。眼底心头如昨日,诉心期夜夜常携手,一腔血,为君剖。
泪痕料渍云笺透,倚寒衾循环细读,残灯如豆,留此余生成底事,空令故人潺愁,愧戴却头颅如旧,跋涉关河知不易,愿孤魂缭护车前后。肠已断,歌难又。
此词仿用了清初顾贞观的《金缕曲》的语言来写,既倾诉了对陈的诚挚感情,也表现了对民主革命的耿耿忠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香山籍的苏曼殊(1884--1918),是辛亥革命诗坛中的一颗亮星。苏曼殊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充满传奇色彩:他是中日混血儿,十二岁出家当和尚,后来积极投身革命,在东京加入兴中会、光复会等革命组织和参加了反对沙俄侵占我国东北的“抗俄义勇队”,甚至还曾打算去刺杀保皇党首领康有为。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后,他又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他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在诗歌、小说、绘画等多种领域皆有成就,被人称为“情僧”、“诗僧”、“画僧”、“革命僧”。才情并茂的他是情诗圣手,然而也有充满革命豪情的佳作,写于日本的《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最被人称道:
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着浮身。
国民孤愤英雄泪,洒向鲛绡赠故人。
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
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他虽然并未蹈海,但诗歌所塑造的“披发长歌”的形象和所凝聚的对清朝统治者的憎恨和对时局的忧愤之情,令人为之动容。当袁世凯称帝、革命受到挫折时,他情不自禁地抒发了“故国已随春意尽,鹧鸪声急使人愁”(《吴门依易生韵•其十》)、“相逢莫问人间事,故国伤心只泪流”(《东居杂诗之二》)的深沉叹息。这位和尚始终关怀尘世,与广大爱国者同悲欢、共命运。
出生于番禺的朱执信(1885--1920)也是孙中山的重要助手。早在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时,他就出任评议部议员兼书记,为革命做了很多有益的宣传工作,还曾亲自参加黄花岗起义和几次战斗,后来在执行任务时牺牲。他的诗作不算多,但充满了正气,1909年秋,汪精卫准备去北京行刺摄政王,他创作了《拟古决绝词》和《代答》送行,赞扬汪精卫为了迎接“万木繁”而不惜“秋前萎”和“誓涤尘垢清人寰”的大无畏精神,在当时很有影响。袁世凯上演称帝的丑剧时,他作了《观物》诗二首,给人很深印象,这是其中之一:
沉麝各多忌,木雁皆不材。
巷谈尊狗曲,物变剧牛哀。
乌竟瞻谁止,虫仍出怪哉。
漫持白马论,辛苦度关来。
以“沉麝”、“木雁”比喻不顾大局、明哲保身的懦夫,以“狗曲”比喻推捧袁世凯称帝的小人,下笔深刻。他的《感怀》也是情深意切之作:
剩有愁堪说,谁言愿已酬?
星辰空北极,河汉忽西流。
事态馀千变,吾生足百忧。
相怜有明月,侵夜到楼头。
对国家形势满怀忧虑以至夜不能寐,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凸显于诗行。
文献资料来源:2012年1月   摘自《文史纵横》
作者:杨光治著,陈泽泓主编
索取号: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