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绿洲”:浅谈广州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什么是文化?几百年来,据说给“文化”下的定义就有几十种之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对于特指精神财富而言,有一点人们却有了共识,即: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形象、风格,更是城市的灵魂。
广州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名城,既有2000多年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也有现当代文化的繁茂兴盛。但在改革开放之初,不少外地人对广州文化缺乏了解、对广州精神不能理解,因而有所非议。一些媒体更是给广州戴上了一顶“文化沙漠”的帽子。
面对周围一片贬损之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尴尬、迷茫和徘徊之后,到上世纪90年代,广州终于知“耻”而后勇,于是便在文化自觉的阵痛中,登高一呼,喊出了打造“文化广州”这一响亮的口号;2000年,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更是提出了“大都市以文化论输赢”的观点;2005年,广州正式公布了未来3~5年将推进的一系列重点文化设施25个,总投资达107 亿元。投资规模之大、项目之多,在全国罕见;之后,广州这块文化沃土,培育出了大批歌星,涌现出了一批风行全国的长篇电视连续剧,金钟奖永久落户广州,每年下半年接力开幕的文化盛举,一座又一座美轮美奂的文化设施拔地而起……凡此种种,无不显示出构建“广州文化”的大思路、大气派、大手笔和大发展。
至此,是不是就可以这么说,广州已经越过被动受人评判有无文化、是否“文化沙漠”的时代,开始进入“文化自信”的阶段了?客观地说,也不尽然。而要真正做到广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广州还必须培养新一轮的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所谓文化自觉,主要是指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以及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若用这一“尺码”来衡量广州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程度,显然是“‘自觉’尚未成功,广州仍需努力”。以什么样的视角来人士广州文化,以什么样的姿态来反思广州文化,对于广州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程度,显然是“‘自觉’尚未成功,广州仍需势力”。以什么样的视角来认识广州文化,以什么样的姿态来反思广州文化,对于广州上的觉悟和觉醒十分重要。我以为,下列问题的提出,对提高广州文化的觉悟和觉醒或许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缺乏文化品牌意识。广州是全国第三个进入万亿元俱乐部的大都市,经济总量连年来与北京、上海位居前三甲。可广州文化的发展水平却还无法与高速发展的经济实力相适应,主要表现就是缺乏文化品牌的意识,而总是以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边缘”文化为自豪,能打出“城市名片”的文化产业不多,这就很难在中国著名的大都市中有自己的文化地位。同样,没有一个与经济实力相称的、被全国所认知和理解的现代形态的广州文化,广州经济强市的地位也是无法长期奠定的。
二、小富即安的心态阻挠了广州建设文化强市的步伐。鲁迅说:“革命的后方便成为懒人享福的地方。”广州人容易满足、小富即安的心态,很容易出现像鲁迅所批评的“懒人享福”现象;在文化大繁荣的序幕前,不思进取的人生观,则把广州文化的功效只作为“早茶和花市,只满足季节性和日常性的消耗。”(余秋雨)阻挠了广州建设文化强市的步伐。
三、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广州本土文化的声音仍然不够高亢。广州临海,毗邻港澳台,与国外、海外交流十分频繁、活跃,外来文化对广州的冲击也很大,一年到头的“洋节”层出不穷,这无疑就会削弱广州文化对外的解释能力,本土文化也时常处于“守势”和“弱势”。
四、不清晰乃至不健康的思路极易将广州文化建设引入歧途。必须首先强调的是,在建设文化强市上,广州市委市政府的思想是清晰的、健康的。但在一些有关部门甚至媒体,其思路则有不清晰乃至不健康之虞,如近期发生的大佛寺扩建以拆掉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骑楼为代价的“宏伟工程”,如某报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抛诸脑后,以周刊的形式、大幅的版面大肆渲染各色人等大讲脏话的“痞子文化”,等等。对这些大大小小的“文化浩劫”,务必引起高度警觉。
五、广州对自己的文化欠发现欠挖掘。一讲岭南文化,必首推广府文化;一提广州文化,必津津乐道“四地”。这本来是没错的,但具体到广州文化的精髓与特色,则不甚了了,或人云亦云。此论下文自有详述,这里不赘。
此外,广州的文化氛围还较差,文化结构还不太健全,纯文化的人才还较少等等,也都不容忽视。特别要警惕广州的文化危机,即广州文化发展中“兴盛的危机”--先领风骚的广州文化,却有可能很快受到文化素质更好的城市的挑战而黯然失色。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一组因果关系,有了文化自觉,才有文化自信。广州在文化上新一轮的觉悟和觉醒,必将给广州新一轮的文化自信带来曙光。
广州的文化自信源于广州文化的精髓和特色。构建“文化广州”、建设文化强市,就必须抓精髓,彰特色。
那么,广州文化的精髓和特色又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是“四地”: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我认为,这“四地”只是对广州的历史文化作了精简的事实性表述:既是广州文化的根,也是广州文化最有特色、最具竞争力的资源。然而,必须深入挖掘“四地“,认真研究”四地“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对广州文化的精髓进行提纲挈领的更具价值性的表述。概要之,广州文化是——
一、重商、开放的海洋文化
封闭的农耕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向来以农为本。重农轻商,扬农抑商,因而“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异数。而广州重商、重开放。作为一座千年不衰的滨海商都、港口城市、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广州历来就是中国内外经济交流的生命线。唐代有著名的“广州通海夷道”,宋代与50多个。元代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即使明清闭关锁国,也仍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广州在历史上始终保持对外开放状态,不断假道海洋,迈出国门,走与世界交往的道路。广州的重商性、开放性,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最欠缺的因素,也是最薄弱的因素。所以由此而形成的重商开放的海洋文化,不仅率先完成从农耕文化的转型,而且由”异教“的非主流文化转化为一种代表着时代前进和社会进步的新主流文化。因而,它在全国地域文化体系中是独树一帜的。
二、“敢于为历史破局”的先锋文化
何谓“敢于为历史破局”?就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先锋,以他们的勇敢行为改变了历史、改变了中国。广州,就是这么一块涌现出一批敢于为历史破局的先锋人物的热土,成为近现代革命策源地、时代思潮的重点。洪秀全之于太平天国革命;康有为、梁启超之于戊戌变法;孙中山之于辛亥革命;特别是上世界80年代在广州的广东主政者之于改革开放,都是敢于为历史破局的风云人物。在当时风气未开的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广州人“敢为天下先”,发展“三资”企业,开放商品市场,创办开发区,继而办会展,开茶座,吹南风,讲时尚,选美女等;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契约观念,法制意识,社会公正意识等等,这些传统文化所缺乏的要素,也首先在广州滋生开来而后风靡全国。近期,打造文艺精品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具极先锋意识的。2010年5月,广州优秀剧目全国巡演在上海启动;7月,广州优秀动漫剧目全国巡演在广州启动。形式上10月底,共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全国40多个城市成功演出了186场。
敢于为历史破局突显了广州在中华民族面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向现代文明转型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先锋文化。这一先锋文化是独一无二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必需的,是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的先导。
三、以人为本的公民文化
“公民文化”即大众文化、平民文化。她的提出,关系到文化建设上的核心价值去取向问题。事实上,十几年来,广州市就一直致力于开展与建设公民社会相适应的公民文化(特别是提高市民素养)建设,如开展关于“广州人精神”的研讨会;从上世纪80年代初首倡的“友爱在车厢”,到90年代的“微笑在广州”;从“稻穗鲜花献人民”的城市精神的凝练,到市民文明行为“十大亮点”的闪烁;从“大拇指”活动,到志愿者行动等等。为提升市民素质,从2009年4月到2010年11月,广州共设计了17个主题内容,每月开展一个主题日活动,仅2010年就举办“排除日”、“互助日”、“微笑日”、“志愿服务日”等10个主题日活动3330场,参加的市民达330万人次。目前,广州全市注册志愿者总数已达330万人次。目前,广州全市注册志愿者总数已达123.1万人,志愿服务队2036支。近些年来,又将改革的中心从经济建设转移到社会建设,将释放更多公民--社区精英、社会组织、中小民企、志愿者力量,使广州步入新的改革快车道。
“公民文化”的提出和践行,广州又先行一步,也为广州文化提供了崭新的丰富和内涵。
可以这么说,上述海洋文化、先锋文化和公民文化,已经指向到广州文化的灵魂深处、融化于广州文化的精髓之中。上述提纲挈领、具有价值性所表述的,是中国任何一个其他城市都不同时具备的。这就是广州文化的精髓和特色--她既是支撑广州这座伟大城市再立潮头、再创辉煌的资本,也是培养广州高度的文化自信的底气。
上世纪30年代,陈寅恪说:“中国将来恐怕只有南学。”上世纪60年代,周扬也提出过:“广东应该成为中国第三个文化中心。”在学术层面上,作为广东省首善之区的广州市没有理由无所作为。
我们相信,自信的广州必定使广州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广州高度的文化自信,也预示着偏见中“文化沙漠”的作古和未来“文化绿洲”的阔步走来。

文献资料来源:2012年1月   摘自《文史纵横》

作者:邱昶著,陈泽泓主编

索取号: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