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经过几个月的筹备,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7个单位联合主办,广州博物馆等3个单位协办的“辛亥革命与广府文化”学术研讨会,2011年11月18日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顺利召开。有10多位专家学者作了大会发言。与会者还受到文史馆编印的《辛亥革命与广府文化论文集》,里面收入了34篇学术论文。这次学术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本次学术研讨会选题新颖而有意义。以辛亥革命与广府文化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这还是第一次,实具有开先河的作用。这次学术会议既与今年隆重纪念辛亥100周年的活动相联系,又与最近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及广东省委和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文化强省的精神相切合。因此,无论是从学术研究价值看,还是从加强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来看,本次研讨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研讨会的论文内容丰富,论者从大(泛)文化的概念出发,比较广泛地探讨了辛亥革命与广府文化的互动关系。这既可回答是谁造就了辛亥革命之领袖与骨干等问题,又能凸现出这场革命运动对广府文化的影响和推动。收入本研讨会论文集的34篇文章,有总论性的,也有分别论述传媒报刊、粤剧曲艺、文学歌谣、教育改革、城市建设、绘画、广绣广彩、饮食文化、服饰、宗教信仰、工商社团、农林试验的,还有专论人物、文物等,大约可以细分为十五六个文化门类,林林总总。这些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叙述剖析了辛亥革命与广府文化的密切关系。总的是认为:“辛亥革命思潮与广府文化是互动的”。也就是说,广府文化的开放性、创新性、务实性与大众性,有利于推动了广东民主革命思潮的勃兴和发展,而该革命思潮的滥觞与高涨,及香港地区成为辛亥革命运动的重要策源地,又令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民主革命斗争风起云涌,从而对广府文化的发展变迁,产生过深远影响和极大推动,并进一步凸显出其特色。[2]
本次学术讨论会论文的老中青作者队伍阵营相当强大。其中以资深的老、中年学者居多,不少人都有高等学术职称,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作者除了文史研究馆的馆员学者外,还有不少的馆外专家。他们分别来自于中山大学等高校。及省市的科研、方志和文博等单位。另外还有佛山、中山等市的学者。论文作者来自四面八方的广泛性,是本次研讨会之内容丰富多彩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加这次学术研讨会的有些论文,或发掘运用了新史料,或吸引与提出了新看法(观点),具有不同程度的学术创新性。这次研讨会的论文中不乏创新之作。如有的文章利用中山大学图书馆所藏广州《民生日报》发现罕见新史料,考察了该报以广东曲艺来宣传孙中山之民生主义的情况;作者特别介绍分析了其1912年5月4日创刊号文艺版上之《劝世龙舟•民生十劝》,进而提出:以往认为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只强调城市的土地问题”的说法,是不完全对的,从“十劝”中的第五劝“劝天下富家翁”、第六劝“劝农夫”之内容来看,“孙中山确实认真思考讨论过解决农民土地的问题。”[3]有的论文还依据广州《民生日报》上有关广州市教育改革情况的报道,及当时任教育司长钟荣光的忆述,论述了民初广州教改中出现的新气象与新面貌,进而说明:当时“广州在教育改革方面实为全粤先”,它“率先推行与示范的、旨在力图建立全省新教育体制的各项改革措施,的确为本市乃至全省教育之近代化变迁与转型开辟过道路,其因此具有较大影响和进步意义。”[4]有的论文进一步对作为广府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又与辛亥革命运动关系密切的岭南美术绘画和粤剧,特别是其“九和班”的活动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认为该戏班不仅体现了革命的粤剧“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它还是其“本行业历史上的一个亮点”。[5]又有的论文吸收了海外学界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对香港《中国日报》的创刊日期问题,由于它的创刊号已无法找到了,故对这份“作为革命党机关报元祖”的报纸的首刊日期,回忆者历来有创刊于1900年1月5日、1月25日等说法。依据香港珠海书院的李教授在香港找到了该报附刊《中国旬报》的创刊号,标明为同年2月23日出版,它上面还刊有告白(说明文字)而推定《中国日报》之“实际创刊日期,很可能是……1900年2月17日。”[6]还有的论文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广州一带原来流行的一种说唱形式“题四句”,及广州博物馆馆藏的纸质之物《中华民国开国战图》游戏图,以一种新的形式来解析颂扬革命党人发动广州“三二九”之役和武昌新军起义。这的确令人耳目一新。作者特别指出:“在广州说唱类曲艺中,龙舟歌、木鱼与南音均有专门研究者,唯‘题四句’之研究,迄今仍乏专人”[7]此话颇为发人深省!
注:
[1]《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9日(头版)。
[2]参见《辛亥革命与广府文化论文集》,第1页。
[3]参见《辛亥革命与广府文化论文集》,第13—15页。
[4][5][6][7] 参见《辛亥革命与广府文化论文集》,第37—41页,97—100页,8页,133—135页。
本次学术研讨会选题新颖而有意义。以辛亥革命与广府文化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这还是第一次,实具有开先河的作用。这次学术会议既与今年隆重纪念辛亥100周年的活动相联系,又与最近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及广东省委和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文化强省的精神相切合。因此,无论是从学术研究价值看,还是从加强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来看,本次研讨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研讨会的论文内容丰富,论者从大(泛)文化的概念出发,比较广泛地探讨了辛亥革命与广府文化的互动关系。这既可回答是谁造就了辛亥革命之领袖与骨干等问题,又能凸现出这场革命运动对广府文化的影响和推动。收入本研讨会论文集的34篇文章,有总论性的,也有分别论述传媒报刊、粤剧曲艺、文学歌谣、教育改革、城市建设、绘画、广绣广彩、饮食文化、服饰、宗教信仰、工商社团、农林试验的,还有专论人物、文物等,大约可以细分为十五六个文化门类,林林总总。这些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叙述剖析了辛亥革命与广府文化的密切关系。总的是认为:“辛亥革命思潮与广府文化是互动的”。也就是说,广府文化的开放性、创新性、务实性与大众性,有利于推动了广东民主革命思潮的勃兴和发展,而该革命思潮的滥觞与高涨,及香港地区成为辛亥革命运动的重要策源地,又令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民主革命斗争风起云涌,从而对广府文化的发展变迁,产生过深远影响和极大推动,并进一步凸显出其特色。[2]
本次学术讨论会论文的老中青作者队伍阵营相当强大。其中以资深的老、中年学者居多,不少人都有高等学术职称,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作者除了文史研究馆的馆员学者外,还有不少的馆外专家。他们分别来自于中山大学等高校。及省市的科研、方志和文博等单位。另外还有佛山、中山等市的学者。论文作者来自四面八方的广泛性,是本次研讨会之内容丰富多彩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加这次学术研讨会的有些论文,或发掘运用了新史料,或吸引与提出了新看法(观点),具有不同程度的学术创新性。这次研讨会的论文中不乏创新之作。如有的文章利用中山大学图书馆所藏广州《民生日报》发现罕见新史料,考察了该报以广东曲艺来宣传孙中山之民生主义的情况;作者特别介绍分析了其1912年5月4日创刊号文艺版上之《劝世龙舟•民生十劝》,进而提出:以往认为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只强调城市的土地问题”的说法,是不完全对的,从“十劝”中的第五劝“劝天下富家翁”、第六劝“劝农夫”之内容来看,“孙中山确实认真思考讨论过解决农民土地的问题。”[3]有的论文还依据广州《民生日报》上有关广州市教育改革情况的报道,及当时任教育司长钟荣光的忆述,论述了民初广州教改中出现的新气象与新面貌,进而说明:当时“广州在教育改革方面实为全粤先”,它“率先推行与示范的、旨在力图建立全省新教育体制的各项改革措施,的确为本市乃至全省教育之近代化变迁与转型开辟过道路,其因此具有较大影响和进步意义。”[4]有的论文进一步对作为广府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又与辛亥革命运动关系密切的岭南美术绘画和粤剧,特别是其“九和班”的活动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认为该戏班不仅体现了革命的粤剧“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它还是其“本行业历史上的一个亮点”。[5]又有的论文吸收了海外学界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对香港《中国日报》的创刊日期问题,由于它的创刊号已无法找到了,故对这份“作为革命党机关报元祖”的报纸的首刊日期,回忆者历来有创刊于1900年1月5日、1月25日等说法。依据香港珠海书院的李教授在香港找到了该报附刊《中国旬报》的创刊号,标明为同年2月23日出版,它上面还刊有告白(说明文字)而推定《中国日报》之“实际创刊日期,很可能是……1900年2月17日。”[6]还有的论文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广州一带原来流行的一种说唱形式“题四句”,及广州博物馆馆藏的纸质之物《中华民国开国战图》游戏图,以一种新的形式来解析颂扬革命党人发动广州“三二九”之役和武昌新军起义。这的确令人耳目一新。作者特别指出:“在广州说唱类曲艺中,龙舟歌、木鱼与南音均有专门研究者,唯‘题四句’之研究,迄今仍乏专人”[7]此话颇为发人深省!
注:
[1]《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9日(头版)。
[2]参见《辛亥革命与广府文化论文集》,第1页。
[3]参见《辛亥革命与广府文化论文集》,第13—15页。
[4][5][6][7] 参见《辛亥革命与广府文化论文集》,第37—41页,97—100页,8页,133—135页。
文献资料来源:2012年1月   摘自《文史纵横》
作者:周兴樑著,陈泽泓主编
索取号: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