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广府文化不要“花被冚鸡笼”
近几年广东几个地方吹起“广府文化研究”之风,从传媒上看到的信息顺序是:佛山设“广府文化研究中心”--广州越秀区称“广府文化源地”--封开称“广州话发源地”(在香港亚洲电视台多次播放宣传片)--肇庆称“广府文化发源地”。这弄得一般百姓产生疑团:哪里是广府文化发源地?广府文化有何内容?
本文不去论证,只说几点联想,反映坊间议论。老广州人有个讽刺人的歇后语,前句是“花被冚鸡笼”。粤语“冚”即盖之意,见到用绣花被子盖着有气味的鸡笼,你作何感想?此歇后语是“外威(读窝威切)内核突。”这“威”解作好看,“核突”则较难准确解释,近乎难看、恶心之意。
多地吹起研究热风,是好现象,但不必为争“发源地”之名大做文章,“未打到江山已争得头崩额裂”,都想争“发源地”名衔,便好似“花被冚鸡笼”,却又何必?
广府文化特性之一是务实,先研究实际问题是否比较好呢?炒得“辟沥白辣”(沸沸扬扬),一般百姓却连广府文化有什么内容也未清楚,是否“核突”呢?
文化是长期形成的,不是急功近利的工具。借炒“文化研究”想达到商业化捞钱的目的,便很核突了。但实业家投资文化事业却是大好事。晚清实业家伍崇曜、潘仕成各自投资编纂出版地方文献,扬名到当代。他们的豪宅今已灰飞烟灭,但编印的《粤雅堂丛书》、《海山仙馆丛贴》,今仍为学界敬重。如果想提高本地知名度,就要实实在在研究广府文化包含的内容,本地社会各界人士都应尽力,要通过研究、推广来提高文化软实力。
广府文化重诚信、重道德、讲实效。比如说,如今广府地区还有那么多祠堂,正是广府先辈人这种心态的体现。重诚信、重道德、讲实效,就是广府文化软实力之一。也是实实在在研究广府文化内容之一。
广府文化不喜欢“花被冚鸡笼”,研究还是务实些好。
(二)“大石责死蟹”则没有广府文化
粤语这“责”,即“压”之意,写作“砸”是错的。“一言堂”不容反驳,乃“大石责死蟹”之意。“一句顶一万句”的社会态势下,哪有广府文化的表现?如今能开展研究广府文化,证明是有宽松的学术氛围。
广府文化要发挥优势,不能“一言堂”。广府文化的艺术项目要出彩,也是一样道理。“本地姜不辣”之见只会埋葬广府文化。比如上世纪50年代,广州的粤剧编剧家黄锡龄已编演了歌颂本地历史英雄人物的粤剧(如写陈子壮的《血染越王台》、写名妓张二乔与爱国诗人交往的《梅花葬二乔》等),说明本地编剧颇有潜质。但是几年前编某个粤剧剧本要高价请不懂广州话的外地作家来写(为的是容易获奖),便会令广府文化奇葩之一粤剧走了样。此说绝无排外之意,广府文化特性之一是兼容、胸襟广阔,但以为本地粤剧编剧没有水平,便只会“煮饭搅成一锅粥”。粤剧《三家巷》演出时,剧中年三十晚小孩“卖懒”手提花篮,根本不是广府民俗,真是令人“笑甩下巴”。
要特别指出,研究广府文化决不是想搞地方主义,为的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广府人有个特点是松散,客家人、潮汕人都有世界性团体,但广府人没有,所以不会搞地方主义。但这不是不够团结,只是因为广府人都务实,只注重搞好民生,“重利不重权”。
(三)研究广府文化是“望山跑死马”
粤俗语“望山跑死马”没有贬意,大意是指已看到前景仍需锲而不舍地努力前进。
广府文化虽在数年前已出版有专著,但研究远远未够深入。报刊上宣传广府文化提及人物只识康有为、孙中山、梁启超,却少有人提及南宋的崔与之。南宋崔与之无论求学、抵抗侵略、为官之道,均堪称典范,媒体却少有突出介绍;清代陈澧之学,当今青年少有知道;过去广府地区的祠堂,对提高百姓的文化素质有没有帮助、对社会管理有没有帮助?文物的保护怎样与增强道德观念结合起来?尚待研究……
现在不少专家学者关注着广府文化研究,这是大好事,相信对研究工作大大有利。期待未来会结出硕果,增进广州文化的软实力,让广州的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起来。
近几年广东几个地方吹起“广府文化研究”之风,从传媒上看到的信息顺序是:佛山设“广府文化研究中心”--广州越秀区称“广府文化源地”--封开称“广州话发源地”(在香港亚洲电视台多次播放宣传片)--肇庆称“广府文化发源地”。这弄得一般百姓产生疑团:哪里是广府文化发源地?广府文化有何内容?
本文不去论证,只说几点联想,反映坊间议论。老广州人有个讽刺人的歇后语,前句是“花被冚鸡笼”。粤语“冚”即盖之意,见到用绣花被子盖着有气味的鸡笼,你作何感想?此歇后语是“外威(读窝威切)内核突。”这“威”解作好看,“核突”则较难准确解释,近乎难看、恶心之意。
多地吹起研究热风,是好现象,但不必为争“发源地”之名大做文章,“未打到江山已争得头崩额裂”,都想争“发源地”名衔,便好似“花被冚鸡笼”,却又何必?
广府文化特性之一是务实,先研究实际问题是否比较好呢?炒得“辟沥白辣”(沸沸扬扬),一般百姓却连广府文化有什么内容也未清楚,是否“核突”呢?
文化是长期形成的,不是急功近利的工具。借炒“文化研究”想达到商业化捞钱的目的,便很核突了。但实业家投资文化事业却是大好事。晚清实业家伍崇曜、潘仕成各自投资编纂出版地方文献,扬名到当代。他们的豪宅今已灰飞烟灭,但编印的《粤雅堂丛书》、《海山仙馆丛贴》,今仍为学界敬重。如果想提高本地知名度,就要实实在在研究广府文化包含的内容,本地社会各界人士都应尽力,要通过研究、推广来提高文化软实力。
广府文化重诚信、重道德、讲实效。比如说,如今广府地区还有那么多祠堂,正是广府先辈人这种心态的体现。重诚信、重道德、讲实效,就是广府文化软实力之一。也是实实在在研究广府文化内容之一。
广府文化不喜欢“花被冚鸡笼”,研究还是务实些好。
(二)“大石责死蟹”则没有广府文化
粤语这“责”,即“压”之意,写作“砸”是错的。“一言堂”不容反驳,乃“大石责死蟹”之意。“一句顶一万句”的社会态势下,哪有广府文化的表现?如今能开展研究广府文化,证明是有宽松的学术氛围。
广府文化要发挥优势,不能“一言堂”。广府文化的艺术项目要出彩,也是一样道理。“本地姜不辣”之见只会埋葬广府文化。比如上世纪50年代,广州的粤剧编剧家黄锡龄已编演了歌颂本地历史英雄人物的粤剧(如写陈子壮的《血染越王台》、写名妓张二乔与爱国诗人交往的《梅花葬二乔》等),说明本地编剧颇有潜质。但是几年前编某个粤剧剧本要高价请不懂广州话的外地作家来写(为的是容易获奖),便会令广府文化奇葩之一粤剧走了样。此说绝无排外之意,广府文化特性之一是兼容、胸襟广阔,但以为本地粤剧编剧没有水平,便只会“煮饭搅成一锅粥”。粤剧《三家巷》演出时,剧中年三十晚小孩“卖懒”手提花篮,根本不是广府民俗,真是令人“笑甩下巴”。
要特别指出,研究广府文化决不是想搞地方主义,为的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广府人有个特点是松散,客家人、潮汕人都有世界性团体,但广府人没有,所以不会搞地方主义。但这不是不够团结,只是因为广府人都务实,只注重搞好民生,“重利不重权”。
(三)研究广府文化是“望山跑死马”
粤俗语“望山跑死马”没有贬意,大意是指已看到前景仍需锲而不舍地努力前进。
广府文化虽在数年前已出版有专著,但研究远远未够深入。报刊上宣传广府文化提及人物只识康有为、孙中山、梁启超,却少有人提及南宋的崔与之。南宋崔与之无论求学、抵抗侵略、为官之道,均堪称典范,媒体却少有突出介绍;清代陈澧之学,当今青年少有知道;过去广府地区的祠堂,对提高百姓的文化素质有没有帮助、对社会管理有没有帮助?文物的保护怎样与增强道德观念结合起来?尚待研究……
现在不少专家学者关注着广府文化研究,这是大好事,相信对研究工作大大有利。期待未来会结出硕果,增进广州文化的软实力,让广州的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起来。
文献资料来源:2012年4月   摘自《文史纵横》
作者:弓子著,陈泽泓 主编
索取号: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