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是我国人口迁移流动较为频繁的省份之一。人口的大规模、经常性流动,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广东的语言。本文中,我们试讨论这种影响的两个侧面。
一、广东人口迁移流动的基本情况
人口迁移流动规模庞大
由于迁移流动人口流动性等原因,很难对其规模作出确切的统计。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广东迁移流动人口总量为393、17 万人其中,省外迁入流入为125.75 万人,省内跨市县迁入流人为267.11 万人,其他0.31 万人。如加上常住不满一年的人口,则匡算数据为580 万人左右,约占当年全省总人口的1/10。
时至今日,有人估计现在全省境内的迁移流动人口总量约在1000 万左右。这个估计不一定准确,但相当符合经验的观察。如是这样,则流动人口占了全省总人口的1/6。
人口迁移流动的流向呈明显的集中趋势。
省外迁入流入广东人口来源地情况见表。如表所示,广西、湖南、四川、海南等省份是主要的迁入流出地。1990年省内流动人口的流出地,主要是茂名、汕头、肇庆、梅州、河源等地市。从流入地来看,迁移流动人口主要涌入了珠江三角洲,见表、表。
流动人口年龄构成枉与文化程度较高。流动人口以青壮年居多,15-59 岁年龄段的占总量的87%,特别是15-29 岁年龄段的人,占总量的68.21%,都大大高出广东省这两个年龄段的人口比重。流动人口文化素质也相对较高,超出全省平均水平,见表。
由上可知,近十几年来迁移流动人口数量大,来源地相对分散,流入地相对集中,流动人口年龄较青,而且又多受过一定的教育。这些对影响广东的语言极具意义。
二、对广东语言构成的影响
传统上,广东的语言主要由汉语的三大方言,即粤方言、客方言、闽方言三大方言构成,他们是广东语言的主体。此外,若干地区还分布着汉语土语如韶关土语、非汉语如瑶语等,不过只是次要的。这三大方言的形成,归根结底也是移民的结果。受战争等各种原因的影响,中原一带的先民,历史上不断南迁。他们带来的中原汉语经过与本地的土著语言融合等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了三大方言。最迟砚唐宋时期,广东境内汉语方言的构成,便基本如今。其后的语言变化,只是方言间彼此进退消长,以及具体分布区域的更迭,而再无新的语码系统进入。
1949年以后,普通话渐次流入,成为一种有限的上位语体,一定程度上在行政机关、军队、学校等领域使用。不过,这时期的普通话,主要体现为工作语言,是一种官话,既不是日常交际的媒介,亦无以之为母语的语言社区。对广东而言,普通话只是外来话。
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迁移流动人口,改变了这一局面,深圳、珠海两个普通话语言社区的出现,标志着广东语言构成的重大转变。
深圳原是宝安县城,是个边境小镇。1979年,国务院批准成立深圳市,1980年又在深圳市划出327.5平方公里设立经济特区,珠海因位于珠江和南海之间而得名,1979年设市后,昔日荒凉的渔村小镇,到今日已迅速崛起,成为一座花园式的海滨城市。移民“移”出来的这两座城市,其主体人口,自然是移民、流动暂住人口。表是这两个特区人口变化状况。
如表所示,人口的这种急剧增长,主要是迁移、流动人口涌入的结果。1982年至1990年间,自然增长人口只占人口新增总量的5.55%,机械增长导致的却高达94.45%。以深圳为例,全市含宝安县8年间共增加人口170 万,净迁入达164.25 万,占96.62%,自然增长人口仅5.75 万特区人口增加76.16 万,净迁入为58.16 万,占特区人口增加的76.37%。
数以百万计的人口,近乎突然之间涌到一起,而且来源又各不相同参看表,所操母语各异,这就自然产生了以何种语码为基本交际媒介的问题。深圳与珠海,都不是以原有城市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不存在采用原有语码的现实可能性。新的通用语码,只能是不同来源的人所共用、都能接受的,这样,舍普通话别无可能。只有普通话才能统一这样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的语言,只有普通话才能让大家都接受,而他们所受的教育相对较高参看表,又保证了他们会用普通话,这样,在大方言的背景下出现两个普通话社区,就是自然的选择,唯有的可能结果。
时至今日,深圳与珠海仍以普通话为基本交流媒介,在珠江三角洲占尽优势地位的粤方言,反居次要地位。而且这种局面大概还会沿用下去,这从一个事实可以看出现时的上二市青少年,不能用粤方言完成复杂交际的多有,不能用普通话完成复杂交际的几无。
由于这两个语言社区的出现,改变了广东的语言构成,三大方言不再是独支天下,这对广东的语言生活,也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对广东语用的影响
广东传统上既是以粤方言、客方言、闽方言为主体语言,其语用,就也是以三者为主,而且语用与语码分布极其一致,即,粤方言区用粤方言,客方言区用客方言,闽方言区用闽方言,彼此之间并无上、下位等关系。这是传统以来的基本语用情况,但是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流动初步改变了这种语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粤方言势力扩张,有成为地区通用语的趋势二、普通话超方言,成为不同方言区交流的基本媒介,使用日多。
粤方言传统上即被看成是广东的代表语言,称之为粤方言、广东话,就是这种优势地位的反映。但是,粤方言尽管有高声望,却没有能在其他方言区流行,其分布,使用仍有限。开放后粤方言迅速扩张、打进了其他方言的地盘,成为地区标准语之势日益明显。造成这种状况的,除经济、传播媒介等原因外,人口迁移流动也是一个重要成因。
以汕尾为例。它原是个海滨小镇,80 年代初升格成市。镇上居民通用闽方言,只有几千名原籍粤西的渔民使用粤方言(当地人称为“咸水白话”).时至今日,该市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听、说白话、青少年尤其兼会闽方言、粤方言、普通话.学会听白话,主要是看香港电视的影响,说白话,则主要与流动迁移人口有关。该市历史上即有许多人在香港、广州等地定居谋生,开放之后,这批人有的回乡定居,有的回乡办企业,他们,尤其是他们的后代,在港、穗等地以粤方言为工具,返乡后仍习惯以粤方言交际,这就使得在同他们来往时,本地人也用起了粤方语;另一方面,该市居民在开放后又多有外出广州、深圳等通用粤方言区工作,在外地习用粤方言,回乡后依然多用粤方言,这样,两类回流人口有意无意间推广了白话。闽方言区向以其他语码难以进入著称,向以语言保守著称,现在其中心地带出现了这样一个语言变异区,的确值得语言学界认真、深入研究。
汕尾只是一个典型的个例。事实上,潮汕话通行区粤方言词汇、表达法以及“吊粤腔”现象已相当流行,只是没有出现这样的语言改制现象罢了。但在客方言区,尤其是梅州等客方言腹地以外的地区,如惠州、博罗、韶关的一些地方,改客从粤颇为常见,今天的粤方言分布区、通用区、远比历史上大得多,这再次证明了人民分隔则语言分离,人民流动交往则语言一统这一基本语言学原理。
普通话语用增加则体现出广东语用改变的又一面。传统上,普遍话只是一种“官话”,主要用于行政系统、教育系统以及军队中。改革开放后,不仅出现了普通话语言社区,而且普通话语用大为增加,流动人口在其中起了极大的作用。
开放后的人口迁移流动,主要集中在于工、商业,经济型原因(务工经商、工作调动、分配录用)是主导原因,占省外迁移流入人口成因的74.78 %、省内迁移流动人口成因的6.94%。短时期内形成的大量流动迁移人口,集中在狭小的行业面中,无法突然之间适应流入地的语言生活,普通话成了唯一超越各自母语的沟通媒介,其语用自然增加。事实上,这是许多向来不用普通话的地区出现普通话的根本原因,通用普通话的工厂散布全省各地,极似语言岛。以顺德等地为例,该地原只通行顺德话,许多本地人甚至并未实际听过普通话,该地开设的合资企业x x鞋厂,是该地第一个、不以顺德话为交际媒介的大单位。该厂有近两千名员工,开厂之初,来自全国几个省(区) 的这些员工,由于大都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普通话已是基本的沟通媒介。但部分来自潮汕以及粤西山区的员工和本地籍的管理人员,听、说普通话仍有一定的障碍。厂方发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于是就大力提倡说普通话,并开设普通话补习班,很快就使员工们都能说相当准确、流利的普通话,当时在该地曾成为一景,本地破天荒地出现了说“怪话”的一群人,语用变得多元了。
当然,如果这种语用只限于外事人,那还只是表面的,并未能真正扎根于当地。重要的是另一面,即外来人通过经商等各种途径,渐渐促成本地人也开始用普通话,这才极为重要。本地人自有母语,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其中绝大多数人原先并不说、用普通话,但在人员大流通的今天,为了更好地经商、搞经济,在与外来人交谈、做生意时,他们开始改变原先的语用。以市桥某电器城为例。该电器城的档主,多是本地人,以前多不说普通话。但是电器城所要面对的顾客,大多是外地人,语言障碍常常意味着生意损失,这就使得普通话不再是身外之事,不再只是“北方佬”的事。我们的调查发现,这些档主基本上都是在经营电器业务中学会普遍话的,对外地客,很自然地用普通话商谈“说好普通话”成了一致的语言心理。事实上,以行业论,现实广东说,用普通话最好、最多的,除行政、教育系统外,当数商业服务业。前二者内通行普通话,是行政等力量、政策作用的结果,后二者内流行普通话,则主要是受服务对象相较起其他行业来外来流动人口更多的作用。近十几年来,广东境内说普通话的现象随处可见,普通话在广东省内大为流行,这与急剧形成的迁移流动人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广东语用的这两种改变,使广东的语言生活变得丰富起来,双言、多言现象作为语言转制的前奏,日益多见。并成为基本的语用模式,以经济动因为大背景的人口迁移流动,意外地推动了语用的发展、变化。
四、结 语
本文中,我们讨论了人口迁移流动对广东语言的影响的两个侧面。
开放后出现的这股人口迁移流动潮,近乎突然之间形成,而且涉及人口众多。源自相对分散的流出地的庞大人口,涌入相对集中的流入地、行业,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广东的语言.受其推动,广东语言在构成上发生了变化,普通话社区生成,在语用方面,普通话、粤方言的使用大为增加,双言、多言现象日益见多。完全可以说,以经济背景为主要动因的人口迁移流动,与其他因素一起,合力把广东的语言推上了重大转折的关头,其深远意义,很快就会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
一、广东人口迁移流动的基本情况
人口迁移流动规模庞大
由于迁移流动人口流动性等原因,很难对其规模作出确切的统计。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广东迁移流动人口总量为393、17 万人其中,省外迁入流入为125.75 万人,省内跨市县迁入流人为267.11 万人,其他0.31 万人。如加上常住不满一年的人口,则匡算数据为580 万人左右,约占当年全省总人口的1/10。
时至今日,有人估计现在全省境内的迁移流动人口总量约在1000 万左右。这个估计不一定准确,但相当符合经验的观察。如是这样,则流动人口占了全省总人口的1/6。
人口迁移流动的流向呈明显的集中趋势。
省外迁入流入广东人口来源地情况见表。如表所示,广西、湖南、四川、海南等省份是主要的迁入流出地。1990年省内流动人口的流出地,主要是茂名、汕头、肇庆、梅州、河源等地市。从流入地来看,迁移流动人口主要涌入了珠江三角洲,见表、表。
流动人口年龄构成枉与文化程度较高。流动人口以青壮年居多,15-59 岁年龄段的占总量的87%,特别是15-29 岁年龄段的人,占总量的68.21%,都大大高出广东省这两个年龄段的人口比重。流动人口文化素质也相对较高,超出全省平均水平,见表。
由上可知,近十几年来迁移流动人口数量大,来源地相对分散,流入地相对集中,流动人口年龄较青,而且又多受过一定的教育。这些对影响广东的语言极具意义。
二、对广东语言构成的影响
传统上,广东的语言主要由汉语的三大方言,即粤方言、客方言、闽方言三大方言构成,他们是广东语言的主体。此外,若干地区还分布着汉语土语如韶关土语、非汉语如瑶语等,不过只是次要的。这三大方言的形成,归根结底也是移民的结果。受战争等各种原因的影响,中原一带的先民,历史上不断南迁。他们带来的中原汉语经过与本地的土著语言融合等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了三大方言。最迟砚唐宋时期,广东境内汉语方言的构成,便基本如今。其后的语言变化,只是方言间彼此进退消长,以及具体分布区域的更迭,而再无新的语码系统进入。
1949年以后,普通话渐次流入,成为一种有限的上位语体,一定程度上在行政机关、军队、学校等领域使用。不过,这时期的普通话,主要体现为工作语言,是一种官话,既不是日常交际的媒介,亦无以之为母语的语言社区。对广东而言,普通话只是外来话。
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迁移流动人口,改变了这一局面,深圳、珠海两个普通话语言社区的出现,标志着广东语言构成的重大转变。
深圳原是宝安县城,是个边境小镇。1979年,国务院批准成立深圳市,1980年又在深圳市划出327.5平方公里设立经济特区,珠海因位于珠江和南海之间而得名,1979年设市后,昔日荒凉的渔村小镇,到今日已迅速崛起,成为一座花园式的海滨城市。移民“移”出来的这两座城市,其主体人口,自然是移民、流动暂住人口。表是这两个特区人口变化状况。
如表所示,人口的这种急剧增长,主要是迁移、流动人口涌入的结果。1982年至1990年间,自然增长人口只占人口新增总量的5.55%,机械增长导致的却高达94.45%。以深圳为例,全市含宝安县8年间共增加人口170 万,净迁入达164.25 万,占96.62%,自然增长人口仅5.75 万特区人口增加76.16 万,净迁入为58.16 万,占特区人口增加的76.37%。
数以百万计的人口,近乎突然之间涌到一起,而且来源又各不相同参看表,所操母语各异,这就自然产生了以何种语码为基本交际媒介的问题。深圳与珠海,都不是以原有城市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不存在采用原有语码的现实可能性。新的通用语码,只能是不同来源的人所共用、都能接受的,这样,舍普通话别无可能。只有普通话才能统一这样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的语言,只有普通话才能让大家都接受,而他们所受的教育相对较高参看表,又保证了他们会用普通话,这样,在大方言的背景下出现两个普通话社区,就是自然的选择,唯有的可能结果。
时至今日,深圳与珠海仍以普通话为基本交流媒介,在珠江三角洲占尽优势地位的粤方言,反居次要地位。而且这种局面大概还会沿用下去,这从一个事实可以看出现时的上二市青少年,不能用粤方言完成复杂交际的多有,不能用普通话完成复杂交际的几无。
由于这两个语言社区的出现,改变了广东的语言构成,三大方言不再是独支天下,这对广东的语言生活,也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对广东语用的影响
广东传统上既是以粤方言、客方言、闽方言为主体语言,其语用,就也是以三者为主,而且语用与语码分布极其一致,即,粤方言区用粤方言,客方言区用客方言,闽方言区用闽方言,彼此之间并无上、下位等关系。这是传统以来的基本语用情况,但是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流动初步改变了这种语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粤方言势力扩张,有成为地区通用语的趋势二、普通话超方言,成为不同方言区交流的基本媒介,使用日多。
粤方言传统上即被看成是广东的代表语言,称之为粤方言、广东话,就是这种优势地位的反映。但是,粤方言尽管有高声望,却没有能在其他方言区流行,其分布,使用仍有限。开放后粤方言迅速扩张、打进了其他方言的地盘,成为地区标准语之势日益明显。造成这种状况的,除经济、传播媒介等原因外,人口迁移流动也是一个重要成因。
以汕尾为例。它原是个海滨小镇,80 年代初升格成市。镇上居民通用闽方言,只有几千名原籍粤西的渔民使用粤方言(当地人称为“咸水白话”).时至今日,该市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听、说白话、青少年尤其兼会闽方言、粤方言、普通话.学会听白话,主要是看香港电视的影响,说白话,则主要与流动迁移人口有关。该市历史上即有许多人在香港、广州等地定居谋生,开放之后,这批人有的回乡定居,有的回乡办企业,他们,尤其是他们的后代,在港、穗等地以粤方言为工具,返乡后仍习惯以粤方言交际,这就使得在同他们来往时,本地人也用起了粤方语;另一方面,该市居民在开放后又多有外出广州、深圳等通用粤方言区工作,在外地习用粤方言,回乡后依然多用粤方言,这样,两类回流人口有意无意间推广了白话。闽方言区向以其他语码难以进入著称,向以语言保守著称,现在其中心地带出现了这样一个语言变异区,的确值得语言学界认真、深入研究。
汕尾只是一个典型的个例。事实上,潮汕话通行区粤方言词汇、表达法以及“吊粤腔”现象已相当流行,只是没有出现这样的语言改制现象罢了。但在客方言区,尤其是梅州等客方言腹地以外的地区,如惠州、博罗、韶关的一些地方,改客从粤颇为常见,今天的粤方言分布区、通用区、远比历史上大得多,这再次证明了人民分隔则语言分离,人民流动交往则语言一统这一基本语言学原理。
普通话语用增加则体现出广东语用改变的又一面。传统上,普遍话只是一种“官话”,主要用于行政系统、教育系统以及军队中。改革开放后,不仅出现了普通话语言社区,而且普通话语用大为增加,流动人口在其中起了极大的作用。
开放后的人口迁移流动,主要集中在于工、商业,经济型原因(务工经商、工作调动、分配录用)是主导原因,占省外迁移流入人口成因的74.78 %、省内迁移流动人口成因的6.94%。短时期内形成的大量流动迁移人口,集中在狭小的行业面中,无法突然之间适应流入地的语言生活,普通话成了唯一超越各自母语的沟通媒介,其语用自然增加。事实上,这是许多向来不用普通话的地区出现普通话的根本原因,通用普通话的工厂散布全省各地,极似语言岛。以顺德等地为例,该地原只通行顺德话,许多本地人甚至并未实际听过普通话,该地开设的合资企业x x鞋厂,是该地第一个、不以顺德话为交际媒介的大单位。该厂有近两千名员工,开厂之初,来自全国几个省(区) 的这些员工,由于大都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普通话已是基本的沟通媒介。但部分来自潮汕以及粤西山区的员工和本地籍的管理人员,听、说普通话仍有一定的障碍。厂方发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于是就大力提倡说普通话,并开设普通话补习班,很快就使员工们都能说相当准确、流利的普通话,当时在该地曾成为一景,本地破天荒地出现了说“怪话”的一群人,语用变得多元了。
当然,如果这种语用只限于外事人,那还只是表面的,并未能真正扎根于当地。重要的是另一面,即外来人通过经商等各种途径,渐渐促成本地人也开始用普通话,这才极为重要。本地人自有母语,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其中绝大多数人原先并不说、用普通话,但在人员大流通的今天,为了更好地经商、搞经济,在与外来人交谈、做生意时,他们开始改变原先的语用。以市桥某电器城为例。该电器城的档主,多是本地人,以前多不说普通话。但是电器城所要面对的顾客,大多是外地人,语言障碍常常意味着生意损失,这就使得普通话不再是身外之事,不再只是“北方佬”的事。我们的调查发现,这些档主基本上都是在经营电器业务中学会普遍话的,对外地客,很自然地用普通话商谈“说好普通话”成了一致的语言心理。事实上,以行业论,现实广东说,用普通话最好、最多的,除行政、教育系统外,当数商业服务业。前二者内通行普通话,是行政等力量、政策作用的结果,后二者内流行普通话,则主要是受服务对象相较起其他行业来外来流动人口更多的作用。近十几年来,广东境内说普通话的现象随处可见,普通话在广东省内大为流行,这与急剧形成的迁移流动人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广东语用的这两种改变,使广东的语言生活变得丰富起来,双言、多言现象作为语言转制的前奏,日益多见。并成为基本的语用模式,以经济动因为大背景的人口迁移流动,意外地推动了语用的发展、变化。
四、结 语
本文中,我们讨论了人口迁移流动对广东语言的影响的两个侧面。
开放后出现的这股人口迁移流动潮,近乎突然之间形成,而且涉及人口众多。源自相对分散的流出地的庞大人口,涌入相对集中的流入地、行业,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广东的语言.受其推动,广东语言在构成上发生了变化,普通话社区生成,在语用方面,普通话、粤方言的使用大为增加,双言、多言现象日益见多。完全可以说,以经济背景为主要动因的人口迁移流动,与其他因素一起,合力把广东的语言推上了重大转折的关头,其深远意义,很快就会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
文献资料来源:1997年   出自《南方人口》1997年第1期
作者:张振江
索取号: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