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花市漫论
广州,历来为岭南的政治、经济、外贸、文化的中心。作为国家首批公布的24 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中的一家,她有着2800多年的文明历史,建城也有2210年。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她创造了很多内涵丰富、别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景观。广州又是座美丽的城市,光是“花城”、“仙城”的别称就已给人以浪漫的联想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广州四李常清,四时花开春至百花争妍,夏季荷叶尽碧,十月梅菊齐发,冬腊芙集更香。“花到岭南无月令”,一年四季,树木常绿,花开不断,真真是个花的海洋。这里春天来得最早,春天的气息最浓厚—因为,这里有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当北国还是白雪皑皑,南国花城已经万紫千红,春意盎然。广州市民长期以来形成一个传统,在农历岁晚携亲带友同逛花街,共赏名花,喜迎新春。如果你想感受“花城”春的气息,体味古城独特的传统文化,那就一定要来花市逛一逛了。
一 广州花市的历史沿革
得天独厚的广州,气候温和,土壤湿润,适宜多类花木生长。广州位于北回归线以南,距海近,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这里年均温度21.8℃,最热的七月只有28.3℃,最冷的一月也有13.3℃,因此广州没有真正的冬季,只有相对低温期或阵寒,即夏少酷热,冬无严寒。而且广州雨水充沛,年平均雨量约1700毫米,雨日约150天,湿度均匀。除春至夏初阴雨绵绵阳光较少外,大部分时间光照充足,加上土壤肥沃,一年四季都适于各类花木生长。如此优越的环境,致使广州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南汉时代,就有了不少的以种花为业者。清人陈华诗“三十三乡人不少,相逢多半是花农”珠江南岸庄头、瑶头、五凤、南村一带,都曾是花农的世界,其中庄头村以种素馨花著名。屈大均《广东新语》“珠江南岸有村曰庄头,周围里许,悉种素馨,亦日花田”。传说素馨花原叫耶悉茗,有位名叫素馨的姑娘酷爱此花。她美丽聪明,乐于助人,死后蚊头长满了这种花。以后人们便把此花叫做素馨花传说的真实性不必考证,但由此可看出当时人们已经懂得欣赏花,赋予花高贵的品质、沌洁的灵魂,把外在的美和内在的美和内涵的真与善统一起来。当时的花市据《广东新语》载“花市在广州七门,所卖止素馨,别无花。”“七门”指广州老城的七个城门,这就是当时的花市所在地,所卖的还只是素馨花,且并不限于除夕。已影响到广州人生活的不同层面,据说当时广州最大的书院“学海堂”,曾以《羊城花市》为题,叫学生作文,就有人写出了“回首大河南畔路,踏青惆怅素馨斜”的好句。而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李福泰所修《番禺县志》中,对广州花市的人文景观有了较为具体的描述“花市在藩署今省财政厅前,灯光交辉,花香袭人,炎歌夜尤称丽景。”稍后梁鼎芬修《番禺县续志》载“花市在藩署前,岁除尤盛。”再后张心泰撰《粤海小识》也说“每届年暮,广州城内卖吊钟花与水仙花成市,如云如霞,大家小户,售供生几,以娱岁华。”则说明花市已由经常发展为一年一度的岁暮花市了。辛亥革命后,广州老城拆除,藩署前一带成为通衙大道,花市延伸至今教育路、西湖路一带,花色品种越来越全,游人也越来越多。到20世纪20 年代,广州花市已是相当兴旺了。
在此期间种花业也迅速发展。清代沈复《浮生六记》中关于花地的记载曰“对渡名花地,花木甚繁,广州卖花处也。余自以为无花不识,至此仅识十之六七,询其名有群芳谱所未载者,或土音之不同欲。”在著名的花卉产区,有不少富商望族营造了花园别墅,如听松园、杏林庄、康园等,一些著名学者张维屏、邓大林,康有为等都曾居于此地。每到节日,骚人墨客,雅集名园,吟诗作对特别是正月初七“人日”,人们成群结队到花棣游览,又形成了广州人日游花棣的习俗,不过现在已不多见。
广州的种花、卖花业如此繁荣发达,除传统习俗的沿习外,与广州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岭南地区北倚南岭,五岭如天然屏障,使古代岭南人与中原地区的正常交往受阻,中原儒家的正统学说“重农轻商”的思想在岭南并没有根深蒂固。同时,广东三面临海,海岸线长达4300公里,居全国第一位。加上广东的季风气候,每年十月至次年二月吹北风,四月至九月吹南风或东南风,十分便于海上航运,广州本身又是个优良港口。所以自古以来,广州便依靠海路与海外众多地区和国家从事商贸文化交流,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一直延至现在秦汉时,广州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朝是国际著名的港口,宋朝时是我国最大的港口,明、清两朝实行“海禁”时是我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长期的外贸交往,使广州人形成了较中原人更为发达的商品意识。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为了追求比种植水稻、小麦高得多的收人,有的地方“民罕著本”,进行多种经营,种植经济作物,甚至进行专业性很强的商品化生产,种花便是其中之一人们种花已不仅仅为了观赏、消遣,而是为了追求利润,花已经成了一种商品。早在唐代,广州人养花即已蔚然成风, “海花蛮草连冬有,行处无家不满园。”孟郊《送候判官赴广州从事》为广州人喜爱的外国名花茉莉,颇多栽种, “番禺士女,多以彩缕贯花卖之。”《北户录》卷中朱模花,又称扶桑,在广州颇受欢迎,“理女采而餐之,一钱售数十朵。 《岭表录异》卷中此外,指甲花、素馨花、豆范花等名花在市面也有出售可见,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种花业的繁荣。
另外,西方文化意识的影响也起了很大作用。随着经济交往的发展,西方的文化情趣也渐渐渗人人们的思想生活中。特别是19世纪40 年代,以鸦片战争为象征,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全面地侵人中国,广州首当其冲。这时的资本主义,既是野蛮的、血腥的,但又有着先进的科技与文化。中国人在从林则徐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有识之士的带领下,找到了自己走向新生的正确方向—既坚决抵抗西方侵略,保卫民族独立的尊严,同时又理智地学习西方先进的一面,使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文化能得风气之先并开风气之先。小至对花的审美,也受其影响。西方人向来祟尚自然、热爱自然,把娇艳、富有生气的鲜花看作是自由的人性、多姿的生活、蓬勃的活力的象征,因此喜欢在房间、花园甚至道路等地方插种花草,寻求一种回归自然、自由开放的情趣。此种文化意识也渐渐传人广州,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广州人民。于是,种花卖花业便在19 世纪末更加发达起来,到20 世纪20 年代已相当兴旺。可见,每一种文化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因素,广州花市文化的发展则更多地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中西文化的交流。
解放后,为了更便于市民参加花市,政府把过去集中一处举行改为分区举行,时间也由一天改为从农历腊月二十八日到除夕晚一连三天。1956年,广州分设四个花市1961年,增到六个1991年,又增至七个。同时,各农贸市场和大街小巷都摆满鲜花,各大公园又同时举办迎春花展,整个广州成了一个鲜花的海洋。春节前几天,各区选定一处马路,在中心搭起华丽的彩门和摆花的棚架。1991年,花市总长十五里,花档三千多个,进人花市的花农二万多人,除来自市内各区外,还有南海、番禺、顺德、中山、珠海等地。棚架两边行人右进左出,秩序井然。最热闹是除夕之夜,十里长街鲜花似海、游人如潮,人们摩肩接踵,笑语喧声,一幅热闹喜庆的大好图景。到初一凌晨二时,彩门、花棚立即拆除,保证车辆正常通行。
二 广州花市的文化特色
一种文化自产生之后,要得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有适于其生长的土壤,必须有区别于芸芸文化景观的别具一格的特色而不至于被埋没、被遗弃。广州的花市文化正是因为有着自己的特点,鲜明地体现着异于中原文化的岭南文化的特色,才得以顽强地持续一千多年,而且繁荣、发展起来。
首先,广州花市广采博收,品种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广泛,充分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兼容性这一鲜明特点。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传统的农业生产又形成了封闭、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这就使中原文化无可避免地形成了自我中心主义,对外来的文化既轻视又恐俱,产生一种强烈的抗拒、排斥感。如他们称中原以外的地区为“东夷”、“北狄”、“南蛮”,对于洋人、洋文化更是视作洪水野兽。岭南地区却因五岭横亘,对内相对地封闭,正统文化在这里是松散的、非典型的。这便使岭南文化拥有宽容的优点,对外来文化持接纳的态度。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把荆楚文化、吴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等带到岭南,与百越族文化相融合。这种多元文化融合成的区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特征,使它对新异的、外来的文化会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接纳。同时,广州长期所处的在中外贸易中的特殊地位,更使广州人民对西方文化能持有更包容的态度。外来文化一旦登陆,便迅速被消化、接受,变成自身文化的一部分。西方的建筑骑楼、教堂建筑等、饮食、服饰、娱乐、语言、礼仪等,几乎无孔不人地渗透、融合进广府文化各个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外国宗教的广泛传播也在广东产生了很大影响。古越人原有自己的原始宗教或祟拜,而岭南文化宽广的兼容性使得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得到比较顺利的发展和传播,共同建立起广东宗教文化殿堂外国宗教文化冲淡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削弱了它对人们的羁绊而且,这些宗教也带来了由自身文化土集所造就的文化精神可见,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外来文化的融合,儒道佛文化与海洋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岭南文化兼容并蓄的鲜明特点。
岭南文化鲜明的兼容性必然会渗人广州文化的各个领域,具有悠久传统的广州花市文化当然也不例外。它广采博收,花卉品种越来越多,融国内外名花于一炉。花市一开始时只限于素馨花,后来随着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开发出不少品种,另一方面不断吸收外国品种,如茉莉、水仙、昙花等发展到现代,花的品种已经多得难以胜数了。在著名的花卉基地芳村,花地达一万六千多亩,花卉品种超过一千。传说这里原是“荒村”,一天,一个叫蔡伯的老人救了一只受伤的燕子第二年群燕飞回时,每只燕子都在蔡伯的园子里吐下一颗种籽,带来了天下的奇花异卉。这一传说即体现了广州花卉文化的风格宽广的包容性与容纳量。
花市中除了夏天的荷花、石榴等不易见外,常见的花卉几乎都可觅到芳踪。出售的花一般分为枝头、盆头、散花三类。枝头以桃花、梅花、吊钟等为主盆头有柑桔、茶花、兰花、含笑、水仙、牡丹、海棠等散花有菊花、玫瑰、大丽、剑兰、鸡冠花等。光是桔类就有金桔、四季桔、朱砂桔、代代果等多种。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欣赏的品位层次越来越高,科学技术进步所能提供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使得北方和国外的很多奇花异卉也得以在花市上一展芳容,成为了文化珍品,如仙客来、风信子、荷包花、蝴操兰等,有的价值千金,甚至逾万,却也能在花市上寻到知己。据报道,在珠江三角洲一些地区,有的高级知识分子开始运用高科技来种花,通过控制日照、水分、肥料、基因等培植奇花异卉和反季节花木广州花市正向着新奇、高雅、名贵方面发展,品位层次越来越高。广州花市的广收兼容,还表现在与花卉一同展出的工艺品品种越来越丰富。除真花外,绢花、玻璃花也争奇斗妍插花艺术中西结合,既典雅又热烈。此外,还有金鱼、挂历、年画、玉雕、陶瓷摆设、玩具、年宵品、文化用品等,林林总总,让人目不暇接,使花市成为一个以花为主、多姿多彩的文化集市,表现了广州人广泛的艺术爱好与需求。近年来,广州的花市正以文化为主线,不断向着多元化、高科技的方向发展,风格形式活泼多样。
其次,广州的花市文化又体现了岭南文化的重商性,溶合了广州人“讲意头”的传统,形成自己独特的花卉语言。
人们根据各种不同的花名、花形、花色,赋予鲜花不同的含义,并约定成俗,成为一种无声的语言,这就是花语。而广州人的花语却别具特色—讲求实际,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在古老的中华国度中,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封建统治者历来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封建道德的熏陶,又使人们重于义而耻于利。如在思想史上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就是植根于“以农为本”的土壤上的,两宋以来起重大影响的程朱理学也宣扬“存天理,去人欲”的教义。因此中国文化形成了这样的价值观排斥功利主义,压抑工商业,商人的地位只能排在“四民士、农、工、商之末”。因而,商品意识在古代中国人的头脑中是十分淡薄的。这大大抑制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岭南却因为远离中原,少受中原政治风云波及,经济发展较平稳,而且传统文化的束缚也较少,商品意识在人们头脑中所受的压抑不那么大。加上自古以来中外贸易的发达,使得广州的商品经济较中原地区繁荣,西方的重商主义也逐渐被接受、吸收,形成了岭南文化自身鲜明的重商性。明清时期,广东的士大夫就认识到, “利”与“欲”是人们共有的,正是由于人们想方设法去获取财富,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明中经济思想家丘浚认为“财者,人之所同也。人心好利,无有纪极。”《总论理财之道》上理学家湛若水也疾呼“欲我当欲,与人同欲”、“欲不必无,也不能无”黄宗载《甘泉学案六》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兼作家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极力赞颂人民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指出发展商品经济是致富的途径。明清时期、广东就率先突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阔步迈向以牟利为目的的商品经济。
广东历史上也是重视“以农为本”的, “羊城”名字的由来便体现了这点。传说在两千多年前的楚国,天早饥荒,五位仙人穿着五色衣骑着五色羊,把几株稻穗留给人民,从此广州五谷丰登。现在广州还有五仙观、五羊塑像作纪念这个传说可以看出广州人民自古对农业的崇拜和重视。但是,重商性使得人们又是灵活、重利的。为了追求更高的收人,他们除种稻外,还养鱼、植桑、种果,重经济作物与多种经营。唐代,始引种小麦,宋时因“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竟种之。雍正五年1727年“上渝”也说,广东人“惟知射重利”。广东人讲实惠、不薄利,并自觉地趋利,使广东经出现了远远大于中原的发展。重商性,历来就被认为是岭南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广东人讲求实际、重功利的传统心理发展下来,形成了一种特别的“讲意头”的风俗,即他们接触到的东西必须是好的预兆,这样就预示了将来的好运与成功。这种风格也渗透进花市文化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花卉语言。很重要的一点是,花的名字应该是吉利、好听的,符合人们的美好愿望。如金桔是最受欢迎的,因为粤语中“桔”、“吉”同音,买一盆放在家里象征大吉大利桃花,则象征大展鸿图桃,青年人则希望能行桃花运,遇上合意的伴侣水仙则象征富贵吉祥。传统上广州人过年必备这三种花。近年来一些刻意逢迎众人们心理特色,但名字好听 仙人掌上嫁接一干花,称为“福星花”象征福星高照三棱柱上嫁接个红色的花的名字应该是吉利、好听的,符合人们的美好愿望。如金桔是最受欢迎的,因为粤语中“桔”、“吉”同音,买一盆放在家里象征大吉大利桃花,则象征大展鸿图桃,青年人则希望能行桃花运,遇上合意的伴侣水仙则象征富贵吉祥。传统上广州人过年必备这三种花。近年来刻意逢迎人们心理的花名也很受欢迎,如一种“发财树” ,虽无甚特色,但名字好听仙人掌上嫁接一干花,称为“福星花”,象征福星高照三棱柱上嫁接个红色的仙人球,寓意鸿运当头,都很抢手。而那些果少枝空的盆桔,则因“凶空多吉桔少”而令人避之不及。另外,花卉的价格也很讲究。“3”、“8”、“9”与“生”、“发”、“久”谐音,寓意生生猛猛,发财大利、长长久久,花木成交价一般会带这些数字。可见,广州的花卉语言明显具有求实、重利、善变的特征,在北京人、上海人还耻于言利时,广州人却大大方方,不加遮掩地表露自己重利的心态,即使在花市文化中也是如此。其实,这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既实际又善于趋时变奏,是最为难能可贵的。
第三,广州花市总是结合着传统与社会发展现状,不断地更新主题。
“去年花市好,不与往年同,今年花更好,如见开门红。”陈毅同志这首诗,道出了广州花市年年有新意,“不与往年同”的特点中国农历年有十二生肖之分,花市组织者就把每年的生肖与当时的科技、经济发展状况联系起来,运用最新的科技尽力创出新意。如1979 年春节为了迎接建国三十周年,花木公司的“花王”们特意培育出一盆“团结果”,在一株果树上长着柑、桔、橙、金桔、代代果等几种水果,意味深长,鼓励人们团结起来共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透露出艺术上百花齐放的讯息1991年春节,羊城逢羊年,又是我国“八五”计划第一年,因此当年的主题是“双羊花放、八五图开” ,各区花市摆设羊、花造型,渲染繁荣、欢乐的气氛,展现大好经济前景。每年花市,各区的出人口都有活泼、喜庆的生肖造型迎接人们,并运用最新的科技和灯光,力求让人们体会到时代的气息。广州花市文化,既保存传统,又和时代精神相合拍,展现人民生活的繁荣稳定,所以能长盛不衰,成为广州人生活中一大传统活动。
第四,广州花市形成了自己丰富多姿的“花市文学”。这些文学作品总体风格清丽、欢快,表达了人们心中对春天与美好未来的憧憬与追求。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 “古诗偏爱自然美,山水烟花雪月风。”这是越南人民的领袖、我国人民的朋友胡志明同志的诗句,道出了我国古典诗文的传统题材。其中,涉及花的诗文恐怕是最多的了。鲜花美好的形态容易触动人们心中的诸般感情。广州花市百花齐放、众芳争妍,当然更能激发起人们心中的激情。广州花市又是对着春天最早的召与迎接,承载着传统农业的人民对着春天到来的向往与喜悦,蕴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诗人作家们把这些感想发诸内心、诉诸文字,便写成了一篇篇美文,形成优美而独特的“花市文学”。
直接描写花市的诗歌,清末便有《羊城竹枝词》“茉莉蔷薇夹马樱,携篮唤卖一声声双飞蝴蝶频追逐,跟个卖花人人城。”“四时不断卖花声,十月维桃照眼明。浪说杭州风景好,春光不及五羊城。”这里说的还是广州老城七门下的常年花市,光绪中冯向华的《羊城竹枝词》说的就是一年一度的花市了“羊城世界本花花,更买鲜花度年华。除夕案头齐供奉,香风吹暖到人家。”每年必到花市一挤的著名作家秦牧,在50年代就写了一首诗形容广州花市的盛景“银夜花街十里长,满城男女鬓衣香。人潮灯下浑如醉,争看春脓初上妆”在《花市》一文中又写了一首诗“香街十里一城春,笑语喧声人彩门。疑是层峦采蜜使,幻成百万赏花人。”花市的繁荣兴旺,正是那幻作赏花人的百万采蜜使者辛勤劳动创造的啊 解放后,郭沫若同志也写下《在广州游花市》“金桔满街松满市,牡丹含艳桂含香,墨兰簇簇青峰剑,玫瑰团团白玉堂。爆竹轰鸣声动地,电台播送夜增光。游人手把花成束,迎得春风上面庞。”董必武同志的《羊城除夕》诗“处处迎春节,羊城风习殊,岁除花市闹,利是夜谈珠。”
描写花市的散文也璀璨夺目,其中之佼佼者,当推秦牧的《花城》,里面描写的花花世界,吸引了不少外地的朋友。在1960年春节,他还写过一篇《花市徜徉录》。1978 年底,又写了《花街十里一城春》,迎接建国三十周年。1985 年春,又以《羊城晚报》特约记者身份发表了《花街十里春光美》,使读者“领略到我们民族的源远流长,和千百年来人们热烈向往美好未来的心境”这些诗文,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人生理想的向往与追求,使广州花市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走向更高的文化层次。
三 广州花市的隐忧
广州花市这一独特的岭南文化景观,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传统积淀,多年来深受人民的喜爱。但近年来,却出现了渐趋衰微的现象。由于科学的进步和西方娱乐文化的深人,现在年轻人有了更多形式的娱乐活动,如卡拉ok、桌球、电子游戏等,使春节的庆祝活动不再独沽一味。而花市的内容、形式的变化赶不上青年人娱乐、审美趣味的变化,于是花市这一传统习俗有走下坡路的趋势另外,由于花市成本上升,花农种花的积极性下降。每年花市又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市政、园林、环卫、公安、供电等三十多个部门抽调一、二万名人员参加营造和组织管理工作,对各方面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政府投人了20 至30 万的巨资,另一方面租档的花农仍抱怨利润不高甚至亏本。花市的亏损在逐年增加。
花市的举办出现了困难,那么花市还应不应该办下去呢幸好广州市政府已经给了明确的答复不管抽调多少资金,广州花市仍要年年办下去广州花市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鲜明体现着岭南文化的特色,是广州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不能让它衰败、消退,而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让它繁荣、振兴首先要降低花市亏损,各方配合,多方出资。如提供原材料、人员的单位尽减少收费,而花街两旁的店铺、各企业单位适当赞助,可以给以适当的广告位里作回报。其次,如广东副省长刘维明在一次旅游文化研讨会上所说,文化因素在旅游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文化主导着旅游发展的方向。广州花市应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融合进形式多样的文化形式。如不要把活动局限于一个小范围内,而要增强规模效应,和灯谜会、歌舞表演、文艺晚会等一同举行,做到众人参加、一片喜庆。而且,还要把这些活动固定时间和长期坚持下去,用以展现岭南文化和民俗风情。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加强广州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传统教育和宜传,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得他们积极参与、乐于参与。
广州已经制定了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旅游文化的发展程度是一个重要衡标准。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不能是一个没有性格的城市,广州的旅游文化一定要能反映地方特色。如原广州市委书记欧初所说,广州的旅游要姓“羊”。花市文化是广州一个珍贵的旅游资源,因为花市中使人流连的,不仅仅是鲜花佳果,更是那蕴藏在人们心中的春天的芬芳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励着花城人民创造更美好的明天。我们一定要好好维护它,并让它充分发展,使广州花市成为有广州特色的、中外闻名的旅游文化景观.

文献资料来源:1997年   出自《广东民族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作者:施俊嫦

索取号: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