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四大名园考
园林是自然、人工和艺术巧妙结合的结晶。已有两千余年历史的中国古典园林具备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风格。地处祖国南疆的广东也有不少著名的园林,其中东莞的可园、顺德的清晖园、番禺的余荫园、佛山的梁园合称为广东四大名园。然而,由于一般文献对此记载非常简略,专门著述更为罕见,以致许多人知之甚少。笔者近日专程赴四大名园进行实地考察,现把它们集中起来作较为详尽的论述,并试图从中发掘出一些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化内涵来。

可园位于今东莞市莞城镇西郊的博厦村现已划人城区,建成于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面积2204平方米。园内原有一楼、六阁、五亭、六台、五池、十九厅、十五房和一百三十七个门。可园的命名,含“可人”之意,它主要建筑多以“可”字取名,有“可楼”、“可轩”、“可堂”、“可亭”等。园内建筑群此起彼伏,互相呼应,高低错落,特别是西南部分,内外相通,此出彼人,颇为巧妙。园内最高建筑是西南部的可楼,它也是全园的主体建筑,楼高15.6米,共四层,底层大厅名可轩,复又通第二、三层,最上层日邀山阁,是当时整个县城的最高建筑,其时有诗云“荡胸溟渤远,拍手群山迎”,足见其高旷。该园初建时没有可楼,后来才增建的。据园主人张敬修在可楼落成时撰写的《可楼记》载“居不幽者志不广,览不远者怀不畅……乃加楼于可堂之上,亦名可楼。”邀山阁长6.7米,宽4.75 米,周围以玻璃代墙,间插十条杉柱,全力撑起上面的绿色瓦面屋顶。这十条杉柱妙在分别轩于十个石泵之上而并无一钉半桨连结,真可谓是力学在建筑的绝妙运用.
可园的建筑非常讲究,即使一砖一瓦,也构思独特,精工雕琢。全园的房子均用青砖建成,园中主房之一的双清室在可楼下面,俗称“亚字厅”—从立体和平面的形状看,它呈现出繁体的“亚”字型亚,连天面、窗花、地砖也无不呈“亚”字,所以原寓意这“荷竹双清”的双清室,因设计独特,触目皆“亚”字, “亚字厅”的名称便取代之了。此外,当年迎接宾客的桂花厅,地面阶砖和门墙上的雕饰也都全呈桂花图案,磨工精细,直线和斜线都对得十分整齐。
建筑群中设有两个小花园。位于园中心的一个面积稍大,四周建筑物环绕,内有湛明桥、狮山、拜月台、假山等。另一个花园位于可楼后面,北面临水,有小亭、石拱门、幽径、水池等,多种花草树木,幽雅别致。可园北面有一大水塘,南接后花园,和观鱼,绿水荡漾,波光激瀚,亦为庭园增加几许秀色。
可园成功地运用了空间处理手法,以精致的建筑物把全园分成若干个小部分,厅堂与花园相间而一百三十多个门又可以此人彼出,左右回环,处处相通,移步换景,耳目常新。园内楼群高低错落,层次分明,可楼上下贯通,扑朔迷离,登楼可览全景,行走园中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令人惊喜不已。
园主人张敬修是东莞博厦人,官至江西按察史兼代布政司。他解甲归田后看中了正准备用于建造东莞状元府的地址,当地知县惧其威势,遂把状元府用地划一块给他,故可园又称“半边状元府”。

清晖园始建于明末清初,原为明末状元黄士俊家园,后为清朝进士龙应时购得,其子龙廷槐御史南归后于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正式大规模修建。经过龙家五代龙应时、龙廷槐、龙元任、龙景璨、龙诸惠的精心营造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格局,今位于顺德市大良镇内。
清晖园的命名,含“水木清华”之意,原来占地5亩多,园内主要建筑有“船厅”、“碧溪草堂”、“笔生花馆”、“惜阴书屋”、“归寄庐”、“花亭”、“花苑”、“竹苑”、“斗洞”、“狮山”等。其中以“船厅”最具特色,它是仿照当年珠江上的“紫洞艇”而建造的,故名船厅。据说这样的建筑在全国也极为罕见。从后面小楼阁拾级而上,经过几折架空的走道和两侧的刻有波纹的栏杆,仿佛行走在桥板之上。船厅的窗格饰以竹叶图案,前窗与中窗之间刻有镂空成芭蕉树的屏障相隔,盘石上还刻有瞒珊爬行的蜗牛情趣盎然船厅前头有一枝沙柳,象一根粗壮的竹篱,旁边一条紫藤,仿佛船缆把船盘系在竹篱上。人坐厅内,四周竹影婆要,透过窗纱往下眺望,有池塘碧水乱乱, “绿云深处”绿树成荫,宛如置身于美丽富饶的珠江三角洲水乡之中,船厅内的“驾福乘喜”牌匾,是园主人龙诸惠为庆贺新婚而题写的。
碧溪草堂这组建筑的南方色彩十分浓厚,精致木刻镂空作一撮绿竹,中露圆门,两门衬玻璃窗格,下部分另刻有四十八个篆体“寿”字。厅堂前有栏杆临水,池有倒影。窗下方垫以砖雕,北侧的“轻烟抱露”原是园主人龙元任之手笔。龙元任于嘉庆丁丑公元1838年中进士,曾任山西学政,他于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修建了碧溪草堂。
清晖园内遍种花卉果树,其中玉堂春、白木棉、萦馨花、银杏都是名贵花木。位于竹苑前面的一棵白木棉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因近年病虫蛀蚀,以致树干糜烂空心,其上部已经于1991年12 月被截去,仅余5米树头,腰围3米多。
抗日战争期间,园主人龙诸惠去世,庭园随后逐渐荒废。1959年修缮扩建,当时把清晖园、楚香园、龙太常花园、介眉堂、鼓勤堂、黄家祠等合并在一起,除了按原貌修复了清晖园古建筑外,还增建了南楼、北楼、会议厅、餐厅、厨房、办公室等,以适合宾馆招待所之用。1984年在北园增建了“迎宾阁”,1987 年把厨房、餐厅改为“楚香楼”酒楼,这是一座仿古建筑,其造型、风格、色调与园内景色相协调。楼内设有唐、宋、元、明、清五代的“五朝厅”和带有异国风情的“五国厅”。清晖园现已成为集食、住、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
清晖园是现在岭南地区遗存的一座比较完整的、具有代表性的园林。整体风格朴实淡雅,清幽自然,布局顺其自然,错落有致。建筑富有南国地方特色,除了“船厅”的独特设计外,其他许多堂厅的雕饰也多以岭南的佳果、花卉、竹木作为题材,极富南国风味。

余荫园又名余荫山房,位于今番禺市桥镇东北9公里的南村镇内。清代咸丰五年公元1855 年兴建,历时五年而成,全园面积共1598平方米。
余荫园是吸收共杭庭园风格建成的,园中有开阔通敞的平台和池沼,有幽雅深邃的花园,有庄严肃穆的祠堂。它们的配置虚实呼应、大小映衬,静动结合。园内香火长年不熄,更是四大名园中独一无二的景观.
余荫园从总体上可分作三个部分,南面是大池沼和宽阔平台,东侧是均安堂祖祠,西南是后花园。园内主要建筑有四座,深柳堂、临池别馆、孔雀亭、来熏亭。园中有一东西走向的游廊式拱桥把西园空间分成两半。北有石砌河池。池东为深柳堂,池西是临池别馆。深柳堂是全国的主体建筑,堂前两壁的满洲式窗户古色古香,堂内摆设着当年皇帝表彰园主人功德的几道圣旨,侧厢有三十三幅桃木扇画橱,碧纱橱的几扇紫檀屏风,皆著名的木雕珍品,珍藏着当时名人的书法诗画。游廊式拱桥南有岭珑水榭,呈八角形,立于八角水池之中。此榭原是园主人煮酒论文之所,今日室内陈设全部仿照当年朝南正门上万刻有楷书“远树含春晖”五字,榭内对门墙上有“玲珑水榭”的篆书。此外, “来熏亭”半身倚墙而筑, “孔雀亭”跨水而设, “卧瓢亭”幽辟北隅, “杨柳楼台”构通内外,近观南山第一峰,远接莲花山古塔影。
后花园内绿树成荫,修竹摇曳,石铺小径迂回曲折,两旁盆景夹道,花卉茂盛,环境清静幽雅,再加上玲珑水榭旁大竹笼中十数只小鸟叽喳不停,更有一种“蝉噪林愈幽,鸟鸣山更静”的感觉。东南侧有一座两层住宅式庭院—瑜园。它原有面积400平方米,建于1922年,为第四代园主人邻仲瑜所造。瑜园南面的小亭旁有一石砌小平台,上布一大型象棋残局,每个棋子均为石刻而成,直径三、四十厘米,棋子附盘,移动不得,颇具特色。
东园北端的均安堂祖祠里供奉着园主人的先辈。时至今日,祠堂里依旧烛光明亮香火旺盛,吊着许多可坚持二十天之久的特大香串。高大的祖祠的殿门前有一大片石砌平地,前临一个大池沼。这两者面积几乎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一,极为开阔。
余荫园是清代官吏邻彬燕天为纪念祖先余荫所造。邻彬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中举,后签分刑部堂主事,为七品员外郎。其长子和次子亦先后中举,故有“一门三举人,父兄弟登科”之说。

梁园位于今佛山市松风路先风古道,故园是由清朝官吏梁霭如、梁九章、梁九华、梁九图叔侄四人于嘉庆、道光公元1830~1850 年间营建的大型庭园,是广东四大名园中建造最早的一个。
梁园原来包括三个部分桂松里的十二石斋因其中罗列十二块形态各异的黄色巨石而得名,西贤里的“寒香馆”,先锋古道的“群星草堂”。这三组园林互相毗连,面积达5000平方米。随着时光的流逝,梁园历经沧桑,“十二石斋”与“寒香馆”早已湮灭,今仅存“群星草堂”,面积约四五百平方米。
梁园素以湖水萦回、奇石巧布著称于岭南,并珍藏有历史书画家的法帖。奇石、名帖和秀水堪称三宝。
佛山二梁梁九章、梁九华近石成癖,其石已久享盛名。据清代《佛山忠义乡志》记载“凡客过佛山,有石癖者流连忘返,均称道二梁奇石也。”梁园内庭至今仍有石景布局,错落有致,站卧有序,千姿百态,立者如危峰险峻,卧者似怪兽踞蹲。现在题名的主要有“如意吉祥”、“苏武牧羊”、“雄狮昂吼”、“擎天”、“倚云”、“透月”等。这些天然奇石原从英德、太湖等地收集运来,都有清初戏剧理论家李渔所谓“透、漏、瘦”的特征,是山石之上品,至今已有一百七十多个春秋,后据历史和环境现状重新布局,使昔日胜景得以重现园内设此奇石,可收到“主人不出门,览尽天下景”的庭效,是岭南罕见的佳构。
园中央有一口葫芦形池塘,一座小拱桥跨夹颈而过,上有树荫蔽日,远与彼岸的一个小亭遥遥正对。池塘周围小径环绕,盆景、花卉点级其间,颇有情趣和诗意。
寒香馆遗址在梁园之南的西贤里,为九章所筑。该馆过去遍植梅花,古朴幽雅,还有大量名家法帖藏于其中。这些法帖均是梁九章所编刻。梁九章,字修名,号云裳,祖藉顺德,后迁居佛山。嘉庆丙子公元1861年顺天乡试被选拔为国史馆录,参加《大清一统志》的编修,后任四川布政司。梁九华在任京官期间,搜集历代书法家如王羲之、柳公权、米带、赵子昂、鲜于必仁、陈继儒、方孝儒、八大仙等二十多位名家的墨宝,刻正楷、覃书、隶书、篆书等各体帖式二十二种,共八十多块藏于寒香馆内,并将所收集的书画精品刻为《寒香馆法帖》共六卷。这些碑帖在抗日战争期间均已失散,现在已有部分从民间收购回园珍藏。
为保护历史名园,当地政府决定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复。旅居海外的梁氏后代亦主动热情捐助,梁众先生兄妹已将梁园产权全部交给政府。政府又以合理补偿的形式收回修复范围内五个单位,九户居民占用的土地9240平方米。此外还投资110 万元征集所需的同形制、同年代、同风格的砖瓦木石等建筑材料,基本上解决了九个主体厅堂建筑的整套木结构梁架及其他配套原材料全面修复的工程已于1994年10 月29日正式破土动工。计划1997 年底前峻工。按总体规划,待修的项目有碑廊、石舫、曲桥、湖亭、水榭等以及旅游服务设施,全园峻工后总面积达15000平方米。

广东四大名园均建造于我国古典园林走向成熟的明清时期,它们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总的说来,东莞可园以“障碍”手法的成功运用取胜,顺德清晖园是岭南园林的典范代表,佛山梁园以“三宝奇石、名帖、秀水”取胜,番禺余荫园环境清幽而且具有浓厚的庙堂氛围。
这几大名园虽然各有千秋,但它们又都共有南国园林的总体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它们都具有精巧别致、玲珑别透、以小胜大的建筑风格,这是岭南因林最显著的特征从面积上看,余荫园占地仅三亩,可园占地三点三亩,清晖园占地五亩多,由三个小园组成的梁园也不过五万平方米。与此不同,北国园林面积广大,动辄占地数十亩、百余亩甚至过千亩,例如北方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作品—圆明园,它在1860年英法联军破坏前周围二十华里,占地竟达五千多亩。即使是同属于江南派的苏州、杭州、扬州等地的园林也要大得多,上海的豫园就占地七十余亩。广东四大名园虽然小,但全都小巧玲珑,采用了缩龙成寸,咫尺山林的手法,在三五亩大的土地上,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无所不有而且造工精细,一砖一瓦,一门一窗,无不刻意雕砌。从可园的“亚字厅”到清晖园的“碧溪草堂”都体现了这一点。园内精于布局,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也精心设置,梁园的内庭石景,余荫园的后花园,都是很好的例证。清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说“园不在大而在精。”这四大名园正是以简略繁,小中见大,以小胜多。
人们习惯上把中国古典园林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类型,并且认为北方园林以规模庞大,气势恢宏著称,南方园林以小巧精致、布局灵活弛名。其实,这种划分并不准确,岭南地区的园林不仅和北方园林相去甚远,而且与南方园林的杰出代表—苏杭园林也有很大不同。从规模上看,北方皇家园林最为宏大,面积往往数百亩、上千亩岭南园林特别小巧,通常不过三五亩地而苏杭园林则介于二者之间,一般占地十多亩、几十亩。岭南园林和苏杭园林的规模差异主要由于地理环境因素和经济实力因素。苏杭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广阔,江浙一带又向来是中国富庶之地,兼多出达官贵人。而广东远处南疆,更有险峻的五岭阻隔,过去一直为荒凉贫穷之地。岭南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的这种规模上的差别,除了环境及财富原因外,还包括一种王权因素的影响。“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何以重威”。身为封建独裁者的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仪,震慑天下民众,特地把园林建得气魄宏大,富丽堂皇。而岭南园林是私家园林,尽管园主人多有一官半职,但必须格守封建等级制度,绝不敢和帝王比威势,所以北方皇家园林与岭南园林的规模差别,可以说是封建等级制度在文化上的折射和反映。
二、它们都是明清时期高雅文化、精致文化的结晶和浓缩 广东四大名园不仅环境优美,建造精巧,而且还是明清时期高雅、精致文化的汇聚之地。四个园林的主人都是饱学之士,余荫园的邹彬“一门三举人,父兄弟登科”,清晖园的龙廷槐官至御史,可园的张敬修金石书画、琴棋诗赋样样精通,梁九华参加《大清一统志》的编修并编刻了《寒馆法帖》六卷。他们学识丰富,又惜文好客,常在园中广邀广人逸士,吟诗颂赋,作画刻印,有力地促进了园林的文化建设。可园原来不仅“图书满壁”,还有陶器、古玩、铜鼓,甚至有价值连城的绿绮台琴,鸡血山石等文物。余荫园深柳堂内藏有数道圣旨,侧厢有三十二幅当时名人的书画而园中的楹联又为四大名园之最,不仅数量众多,一个厅堂里外常有两三副,而且水平极高,因地制宜,立意点景,为园增色。佛山梁轩,梁九章所编刻的《寒香馆法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当时南海叶氏云谷的《风满楼》帖、佛山吴氏光荣的《绮清馆》帖以及孔氏广陶的《岳雪楼》帖最为著名,被誉为广东四大名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余荫因的小姐楼、可园的绿绮楼和清晖园的小姐楼,它们是当年歌舞兴盛的娱乐场所,如今对外开放,依然可见古装小姐载歌载舞,演奏石乐,韵味颇浓名园既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又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园地。东莞可园,岭南画派之先导居巢、居廉曾在此客居作画授徒多年,园林美景孕育了二居的撞粉,撞水法花鸟画,为岭南画派开了先河。诗人张维屏、郑献甫、简士良、陈玉良、何仁山,篆刻家徐三庚等亦常在园中雅集联咏,赏书作画,使可园成为近代广东文化的策源地之一。
三、它们都注重艺术意境的创造 四大名园布局灵活,变化有致,讲究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有藏有露,层次分明有呼有应,小中见大,小范围内蕴含着无限景色和丰富空间,造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的绝妙佳境。这些意境既能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言有尽而意无穷”,唤起欣赏者的想象。此外,这几大园林总是和文学、绘画、书法等互相结合,极为成功地运用匾额、楹联、题咏、碑刻等艺术手段,这不仅为园林增色不少,而且深化人们对园林景色的理解,启发人们的想象力,使园林更富有诗情画意。例如余荫园的一副门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便准确而形象地描述了这一名园的特色,使人仿佛置手烟雨迷蒙而又绿树成荫的江南园林之中。
总而言之,广东四大名园的意境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美的有机统一。行走于园中,人们感觉不到园主人鲜明、强烈的主观感情,只是隐隐约约地体察到园主人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情趣,以及一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平和,消闲心态,因而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恬静、雅淡的美感。
四、它们都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之作 广东四大名园都是造园者去职后回故里所建,他们造园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有个舒适的安身之地,另一方面是为消闲、游乐。园主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决定他们很想把园林建成为高雅的文化园地和消闲场所,因而十分注意园林的整体布局、景点设置以及造工的精雕细刻,大至楼台厅堂、小到花木砖瓦,都非常讲究,刻意创造一种优美的艺术意境和独特的文化氛围。但是,由于经济承受力所限,园主人无法在家居周围配置景物,叠山引水,构成美景。这就形成了园林审美性和实用性的统一。例如余荫园的深柳堂原是主人的读书之地,可园的桂花厅是当年主人迎接宾客之所。而苏杭一带的园林,大都是纯消闲性的游乐园林,专供园主人饮酒赏宴、吟诗作对的娱乐之用这又是岭南园林与苏杭园林的一大区别。
广东四大名园到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历经风雨沧桑,但除了佛山梁园之外,其他三个园林都基本上保持原来的面貌,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精心修复,使古老的园林再现新姿。由于地理、气候的原因,园中树木常绿,百花常开,景色宜人。近年来,随着旅游服务设施的日渐完善,四大名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成为南粤大地的旅游热点。

文献资料来源:1997年   出自《广东民族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作者:黄强

索取号: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