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广州城的兴筑和扩建
广州是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 是我国南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在历史上, 南越、南汉和南明均建都于此, 是“三朝十帝”的所在地。两千多年来, 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 闪烁着耀目的光辉。
从出土文物得知, 早在新石器时代( 开始于距今七八年前) , 广州已有人类居住。当初它可能是珠江漏斗湾内的渔村, 随着生产的发展, 逐渐成为农、副、牧、渔等产品交换的集市。由于它位处东江、北江、西江的汇合点附近, 濒临南海。货运便捷, 而且气候适宜, 土壤肥沃, 物产丰盛,腹地辽阔, 这为它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长期对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又为它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经过先民们在漫长岁月中的艰苦奋斗, 它向人们显示出一个奇迹, 这就是: 广州从建城之日起, 其城址从未迁移, 即使屡经战火摧毁, 非但没有衰落, 而且不断扩展, 这在我国古代大城市中实属罕见。
一、广州何时建城
广州何时建城, 传说纷纭。见于各家著述, 约可分为:
(一) 西周建城
此说最早见于唐朝马 《通历》: “周夷王八年( 公元前887年) , 梦子熊渠伐杨越, 自是南海事楚, 有楚亭。”当时楚子熊渠的辖区在长江之北、汉水之南。司马迁《史记•楚世家》载: ’当周夷王之时, 王室微, 诸侯或不朝, 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 乃兴兵伐庸、杨粤, 至于鄂。”上述地名现逐一查考: 庸国, 晋朝杜预《史记集解》注明: “庸, 今上庸县。”在今湖北省西北部竹山县附近。杨粤因, 唐朝司马贞《史记索隐》指出: “有本作‘杨雩’, ……亦作‘杨越’。”阮元《广东通志》认为: “据记文与注, 则杨雩当在房、邓之间, 乃江上楚蛮之地。”房州在今湖北省西北部房县、保康、竹溪等地, 邓州在今河南省西南部邓县、新野等地。鄂国, 唐朝张守节《史记正义》解释: “刘伯庄云: 地名, 在楚之西, 后徙楚, 今东鄂州是也。《括地志》云: 邓州向城县南二十里鄂故城是楚西鄂。”在今河南省西南部。由此可见, 当时楚国不要能越过长江、五岭而统治广州。至于所谓南海, 那是先秦人士以黄河为中心, 对江淮地区的统称。例如, 《诗经•四月》: “滔滔江汉, 南国之纪。”又, 《诗经•汉汉》: “于疆于理, 至于南海。”其范围绝非秦汉的南海郡。再者, 宋朝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王应麟《玉海》和清朝阮树玉的明抄本《通历•跋》、阮元《广东通志》,均认为马《通历》的记载不可靠。因此, “楚亭”之说纯属虚构。
(二) 春秋建城
此说见于清朝屈大均《广东新语》: “越宫至始于楚庭。初, 周惠王( 公元前676~前652年)赐楚子熊恽胙, 命之曰: ‘镇尔南方夷越之乱。’于是南海臣服于楚, 作楚庭焉。”这也是臆测之辞, 因为春秋时代, 楚国的南部疆界仅到洞庭湖地部。
(三) 战国建城
此说最早见于晋朝顾微( 一说裴渊) 《广州记》: “广州厅事梁上画五羊像, 又作五谷囊, 缘悬之, 云昔高固为楚相, 五羊衔谷萃于楚庭, 故图其像为瑞。六国时, 广州属楚。”可是楚国辖区最大时, 其南部疆界也到达今湖南、江西两省南部, 从未统治广州。后世所谓“高固城”, 显然不存在。
又,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旧《图经》: 广州城始筑自越人公师隅, 号曰‘南武’。《吴越春秋》: 阖闾子孙避越岭外, 筑南武城。后楚灭越, 越王子孙避入始兴, 令师隅修吴故南武城是也。”此说疑点甚多: 1. 吴国国都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越国国都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吴国在越国之北, 被越所灭, 吴王阖闾的子孙应该向北逃避, 而不是转身向南, 反而进入越国境内, 坐待被擒, 世上断无此理! 2. 据班固《汉书•地理志》载: “娄, 有南武城, 阖闾所起以候越。”这是吴王阖闾所建用以监视越人之城, 并非阖闾子孙建城用以逃避越人之处3. 南武城在今江苏省昆山县附近, 而不是广东省的始兴或广州。4.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 《吴越春秋》“犹近小说家言,然自是汉晋间稗官杂记之体。”还指出徐天 注《吴越春秋》, 对“原书失实之处, 能纠正者为多。”可见《吴越春秋》所载不足为据。5. 公师隅其人不可考。
(四) 秦朝建城
此说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 “三十三年( 公元前214年) , 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 为桂林、象郡、南海, 以适遣戍、。”这个所谓“陆梁地”, 据《史记正义》说: “岭南之人多处山陆, 其性强梁, 故曰陆梁。”《史记》没有叙述秦军在岭南遭到抵抗, 由贾人、赘婿等组成的军队也不会有强大的战斗力, 可见当时岭南地区还没有建立国家, 也没有城市。作为南海郡的郡尉任嚣, 当然要建成治事, 南海郡治在番禺( 今广州市) 。由汉墓出文物得知, “番禺”原作“蕃禺”, 或简称“蕃”。从字面解释, “蕃”是边远之地。《周礼》: “九州之外, 谓之蕃国。”番与蕃、藩相通, 有“屏藩”之意; 禺与隅相通, 作“区域”解。“番禺”二字意即边远地区或保卫边远地区, 这符合南海郡尉任嚣筑城的意图。后人认为“番禺”得名, 是因城内有番山、禺山, 或说是当地少数民族之名, 或说是神名, 均无确据。因番禺城为任嚣所筑, 后人称为“任嚣城”。此城位置, 据南宋方信孺《南海百咏》转引北宋郑熊《番禺杂志》: “在今城东二百步, 小城也。始嚣所理, 后呼东城,今为盐仓, 即番禺县也。”据后人考证, 宋朝盐仓在今中山四路旧仓巷, 发源于白云山的甘溪经此注入珠江, 故有运输之便。旧仓苍之西, 在今文德路与北京路之间, 地势突起, 后人认为是古代的番山、禺山。《读史文舆纪要》载: “任嚣为南海尉, 初居泷口西岸, 俗名万人城, 在今城西二十七里, 既乃人治番山隅。”依山傍水, 筑城自卫, 该是很理想的地方。
秦始皇派史禄开凿灵渠, 使湘江、漓江( 西江支流) 得以沟通, 在中原等地可经长江乘船前来广州, 从而传入先进的经济、文化, 提高广州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 并促进纺织、制陶、冶炼、食品加工、造船航海事业的兴起, 为它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秦军还在北江上修筑通过南岭的道路, 这有连县的湟溪关、阳山县的阳山关、英德县的 浦关等三座秦关为证, 从而使广州和中原等地的交往比前便捷。
二、南越国扩建广州城
南越国在番禺建都, 广州城第一次扩建。
秦二世时( 公元前209年~前207年) , 天下大乱, 据《史记•南越列传》载: “南海尉任嚣病且死, 召龙川令赵佗语曰: ‘闻陈胜等作乱, 秦为无道, 天下苦之, 项羽、刘季( 即刘邦) 、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 虎争天下, 中国扰乱, 未知所安, 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 吾恐盗兵侵地至此, 吾欲兴兵绝新道, 自备, 待诸侯变, 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 阻南海, 东西数千里, 颇有中国人相辅, 此亦一州之主也, 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 故召公告之。’即被佗书, 行南海尉事。”任嚣去世, 秦朝覆灭, 赵佗出兵并吞桂林郡和象郡, 建立南越国, 自称南越武王。当时汉高祖刘邦因多年内战, 十分困乏, 不愿对南越国用兵, 因于高祖十一年( 公元前196年) 派陆贾封赵佗为南越王。汉文帝元年( 公元前179年) , 再派陆贾携带信件、礼物赐给赵佗。传说番禺城外有陆贾城, 唐朝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 “陆贾故城在南海县西十四里。贾之来也, 佗不即前, 贾故为城以待之。”《读史方舆纪要》认为: “一说赵佗馆贾于此。”清朝梁廷楠《南越五主传》提出: “按赵佗王南越, 设险守边, 汉兵尚不能入。贾之入境, 当有卫送到都者, 岂得以一介孤使,于人国都逼近, 遂首兴筑以等人来?倘佗终不出迎, 贾能竟不入其都郡?揆之事势, 真不可通矣!意贾来曾居此, 故后人因以名城耳。”可见陆贾城并不存在。
在赵佗悉心经营下, 南越国据有今广东西大部分、越南红河三角洲及北部湾沿海地区(汉武帝灭南越, 划分其他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儋耳、珠崖、交 、九真、日南9郡) 。《史记•南越列传》说: “佗因此以兵越边, 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 役属焉, 东西万余里。乃乘黄屋, 左纛,称制, 与中国侔。”作为南越国都的番禺( 今广州) , 当然要兴建一批宫殿、宗庙、官署和军营, 民居、商店也随之增多, 所以《读史方舆纪要》载: ’及赵佗代嚣, 益文嚣所筑城, 亦在今治东, 今谓之赵佗城。”
当时珠江三角洲尚未形成, 赵佗城面对海洋, 是一座海岸河口城市。1974年12月, 考古工作者在今中山四路北面发现秦汉期间的造船工场遗址, 该工场“可以建造宽6~8米、长20~30米、载重数十吨的大型木船。1、2号船台间距3. 65米, 若并台造船, 则可能生产出装载容量更大的船只。”这些船只可以沿着海岸作远洋航行。为番禺( 今广州) 的对外贸易提供运输工具。它纠正了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提出“中国的远洋航行一直到公元三世纪以后才开始”的错误论点, 更有力地驳斥了沙斯特里《南印度史》、威廉斯《东南亚史》认为中国在8世纪以前尚无自己海船的武断。
在造船工场遗址之上的堆积层, 还发出南越国宫署的走道, “走道中间平铺灰白色沙岩石板两行, 两侧砌大型的印花砖夹边。”“砖质坚实、宽70×70, 厚12~15厘米, 砖面印几何图案花纩。”“走道面和南侧有大量残瓦、木炭, 有的地方炭悄成层, 或覆盖有一层厚3~8厘米的红烧土, 原建筑大概是毁于火。”“有些板瓦、瓦筒上印有‘公’、‘官’、‘卢’等单字戳印, 其中以‘公’字较多, 还有‘万岁’残瓦当”。考古工作者根据这些遗迹, 认为此外当是南越国都的核心部分。
南越国都市场兴旺, 已进行对外贸易。1983年6月, 考古工作者在解放北路象岗发现赵佗之孙、南越文王墓。“墓中出土的大象牙、象牙器、银器、玻璃器以及玛瑙、水晶、玻璃等多种质料的珠饰, 虽然未经检定, 但初步可以判断其中有一部分应是从中亚或南亚等地输入的。过去广州发掘的西汉墓, 曾发现犀角模型、玻璃器、玛瑙珠饰、蚀花的玉红石髓珠, 经检定, 有的不产于中国, 有的质料不同于中国所产, 有的与中国传统工艺迥异。这次南越王墓中出土的部分器饰估计也是这样。广州与海外通商贸易的时间至迟在南越王国时期就存在了。”至于墓葬中的大量丝纺织品, 则可证实当时番禺已是我国古代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汉武帝于元鼎五年( 公元前112年) 秋派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率领10万大军,分途进兵岭南。次年冬, 两军在番禺会师, 遭到南越国的顽强抵抗。杨仆在黑夜纵火烧城, 宫署化为灰烬, 番禺城受到很大的破坏。南越国灭亡, 共传5主, 历时93年。
战争结束后, 因番禺城在对外贸易中占有有重要地位, 很快就得到恢复, 并且比前更为繁荣, 成为全国19个著名都会之一。《史记•货殖列传》说: “番禺亦其一都会也, 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由于撤销南越国的关卡, 内地商人前来番禺比较方便, 所以《汉书•地理志》也说:“处近海, 多犀、象、玳瑁、珠玑、银、铜、果布之凑, 中国( 指中原地区) 往商贾者多取富焉。”海外商品的出现, 显示番禺充满国际市场的色彩。
经济发展使番禺城的面貌发生很大变化。过去当地人士多住竹木结构的干栏式茅舍, 这时住宅形式多种多样。从出土文物得知, 除干栏外, 有曲尺形的砖瓦平房, 有楼阁式的宏丽建筑,还有城堡形的府第。为了保护食水不受污染, 水井盖有井亭。街道上奔驰着漂亮的马车、牛车,水面上航行着类似尾渡的木船, 人们穿着精美的丝麻织品, 使用绘有彩色人物与图案的漆器,以及用水晶、玉石、云母、玛瑙、琥珀等制成的工艺品。这一切, 反映出当时熙熙攘攘的番禺盛况。
三、吴国扩建广州城
吴国在番禺设立交州州治, 广州城第二次扩建。
东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 , 吴国鄱阳郡太守步骘升任交州刺史, 途经番禺, 据《水经注• 水》载: “骘到南海, 见土地形势, 观尉他( 即赵佗) 旧治处, 负山带海, 博敞渺目, 同则桑土, 下则沃衍, 林麓鸟兽, 于何不有, 海怪鱼鳖, 鼋鼍鲜鳄, 珍怪异物, 千种万类, 不可胜记……。骘登高远望, 睹巨海之浩茫, 观原薮之殷阜, 乃曰: ‘斯城海岛膏腴之地, 宜为都也。’”到了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 , 步骘把交州的州治从广信( 今广西梧州市) 迁来番禺, 铲平城内的番山, 进行扩建, 但州城范围不详。三国时, 吴国黄武五年( 公元226年) , 在交州东部地区设置广州, 辖南海、苍梧、高凉、高兴等郡, 州治仍在南海郡番禺城。广州之名自此始。
三国两晋地南北朝期间, 中原地区战乱频仍, 人们纷纷避乱南下, 广州居民增加, 市场繁荣。所以在广州出土的晋砖上刻有“永嘉世(西晋怀帝年号, 为公元307~312年) , 天下荒, 余广州, 皆平康”等文句。据唐朝房玄龄等撰《晋书•吴隐之传》说: “广州包带山海, 珍异所出, 一箧之宝, 可资数世。然多瘴疫, 人情瘅然, 唯贫窭不能自立者, 求补长史, 故前后刺史皆黩货。”这伙贪官污吏只顾搜乱民脂民膏, 损公肥私, 哪有心思考虑广州城的建设!
东晋安帝元兴三年(公元404年) , 卢循由晋安(今福建省南安县) 泛海前来攻占广州。据《晋书》、《资治通鉴》等记载, 这场战斗十分激烈, 广州刺史吴隐之闭门固守100多天, 其长子吴旷之阵亡。这年十月, 卢循在夜间放火烧城, 吴隐之怕城内有人响应, 史顾守城, 不顾救火, 结果一场大火把广州城内的民署、民房几乎烧光, 烧死1万多人, 广州城终于易手。事后卢循收葬尸骸共3万多具, 这可能包括双方战死者在内。城内居民所余无几, 因为《晋书•地理志》载: “南海郡统县六, 户九千五百。”由此推算, 郡治番禺县户口当为数有限。可见广州城受到严重破坏。卢循进攻时, 在广州河南筑城驻军, 俗称: “卢循城”(南汉时作为仓廪, 俗称刘王廪) , 可知当时广州河南已是重要的居民点。
对外贸易的继续进行, 使广州城很快恢复旧观。南朝刘宋时, 据梁朝沈约《宋书•州郡志》载: 南海郡“邻县十, 户八千五百七十四, 口四万九千一百五十七。”接近东晋末年的水平。到了南齐, 广州市场又是一片繁荣景象。梁朝萧子显《南齐书•东南夷列传》载: “四方珍怪, 莫此为先, 藏山隐海, 瑰宝溢目。商舶远届, 委输南州, 故交(州) 、广(州) 富实, 积王府。”萧梁时, 广州已和阿拉伯人、波期人通商, 所阿拉伯历史学家马斯欧底的名著《黄金草原和珍奇宝藏》说: 这时中国商船经常访问波斯湾, 并驶入幼发拉底河, 在希拉王国的都城附近贸易。另一方面, 1960年在广东省英德县含 石墩岭、1973年在曲江县南华寺附近的南朝墓葬中, 均发现波斯萨珊王朝( 公元226~651年) 的银币, 也许这时广州已有阿拉伯人、波斯人居留。与此同时, 印度高僧络绎前来广州传教译经, 广州成为我国佛经翻译中心之一( 其他是建康、洛阳) , 对中印文化交流作出贡献。随着广州地位的变化, 梁、陈两朝均在广州设置都督府。
唐朝广州是世界著名港口, 也是我国南方重镇。高祖武德四年( 公元621年) , 在广州设置总客府。太宗贞观元年( 公元627年) , 分全国为10道, 岭南道治所在广州城。玄宗天宝元年( 公元742年) , 在沿边重镇设10节度使, 岭南节度使治所也在广州城。城区属南海县。为管理对外贸易, 朝廷在广州设市舶使, 由岭南节度使兼任, 并以宦官充市舶官员。为促进对外贸易,玄宗开元四年( 公元716年) , 由张九龄主持拓建大庾岭山路, 从广州溯北江而上, 转陆路越过大庾岭, 在赣江乘船入长江, 经大运河入黄河, 可直抵京都长安( 今陕西省西安市) , 货运比前畅通。当时大批外国商船来到广州。据日本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载: 广州“江中有婆罗门( 今印度) 、波斯( 今伊朗) 、昆仑( 今马来半岛、马来群岛一带) 等舶, 不知其数, 并载香药珠宝, 积载如山。其舶深六七丈, 师子国( 在锡兰岛) 、大石国( 在阿拉伯地区) 、骨唐国( 在吕宋岛或苏门答腊岛) 、白蛮( 指欧州人) 、赤蛮( 指非洲人) 等往来居住, 各类极多。州城三重, 都督执六纛, 一纛一军, 威严不异天子”。所谓“州城三重”, 有人认为: 一是以今北京路为中心的主城, 一是古城东部残垒, 另一可能是“蕃坊”。也有人认为是南城、子城及宫城, “蕃坊”的规模不大。两说均待查考。当时大量外商侨居广州, 政府在城外、即今光塔路一带特辟“蕃坊”, 以供居留。伊斯兰教徒在此兴建怀圣寺和光塔, 这些位于江边的建筑物, 至今岿然犹存, 但其位置现已成为市中心区。
广州经济虽然繁荣, 但城区并未扩大, 很多居民只好住在城外。为整顿市容, 在玄宗开元二年( 公元714年) 任广州都督, 杜佑在德宗兴元二年( 公元785年) 、李复在德宗贞元四年( 公元788年) 、杨于陵在宪宗元和三年( 公元808年) 先后任岭南节度使, 他们一再劝导居民烧制砖瓦, 改建用茅葵竹木搭盖的房屋, 这不仅改善居住条件, 还大大减少火灾。
唐僖宗乾符六年( 公元879年) 五月, 黄巢进攻广州, 九月纵火焚烧广州城, 居民和外侨死亡甚多。阿拉伯人著《中国印度见闻录》载: “据熟悉中国情形的人说, 不计罹难的中国人在内,仅寄居城中经商的伊斯兰教徒、犹太教徒、基督教徒、拜火教徒, 就总共有十二万人被他杀害了。”这个传闻之辞显属过分夸大, 因为《新唐书•地理志》载: 广州南海郡“户四万二千二百三十五, 口二十二万一千五百, 县十三。”按理推测, 广州城居民不超过10万人, 外侨当然更少( 以1993年香港为例, 居民580万, 其中外国人也没有12万) 。这次战争使广州城受到极大破坏,对外贸易有一段时间显著衰落, 但不久又恢复繁荣。
四、南汉国扩建广州城
南汉国在广州建都, 广州城第三次扩建。
五代时, 清海军节度使刘岩于后梁贞明三年( 公元917年) 割据岭南地区, 建立大越国, 年号“乾亨”, 改名刘 , 定都广州城。广州改为兴王府。废除南海县, 改设咸宁、常康两县, 广州城分别由两县管辖。次年改国号为汉, 史称“南汉”。
南汉高祖刘 下令铲平禺山、坡山, 扩建都城。他在番山原址用大石垒筑朝元洞, 在禺山兴建照阳殿、秀华宫等一批宫殿, 壮丽无比。在禺山之西( 今西湖路一带) 浚掘“仙湖”( 又称西湖) ,与珠江相通。在越秀山东麓兴建甘泉苑, 甘泉苑之下的甘溪, 沿溪遍植刺桐、木棉, 春暖花开, 红绿相映。由歌舞岗修筑“呼鸾道”通到越秀山, 夹道栽菊, 秋高气爽, 满地锦绣。在越秀在西麓兴建芳春园, 林木葱茏, 溪水萦绕; 附近有湖, 小桥飞接。每天清晨, 宫女们把插戴换下的残花抛入溪中, 花朵随着溪水流经桥下, 这桥称为流花桥。现在, 小桥、溪水早已陈迹渺然, 但地名至今犹存( 在今广州体育馆附近) 。他还在城西荔林夹岸的荔枝湾修建昌华宫、显德园, 在龙津桥以西的泮塘兴建花坞、华林园, 附近遍种菱、荷, 盛夏日丽, 一片清香, 总名“西园”。在三角市开辟花田, 平畴弥望, 全是素馨花, 芬芳扑鼻。在城南修建望春园, 亭榭相接, 花木繁茂, 景色清幽, 城市建设华丽。刘去世, 其子中宗刘晟继位, 又兴建数十处离宫别苑, 穷极奢华。到了其孙后主刘 即位时, 建造万政殿, 仅装饰一条殿柱就耗银3千两。刘 极为迷信, 除大造宫殿外, 还在城内兴建一批寺庙。这些为数众多的宫殿、庙宇占据大半个城区, 以致城内百姓居住的地方所余无几。
宋太祖于开宝三年( 公元970年) 九月派行营诸军都部署朗州团练使潘美、副将尹崇珂进军岭南, 次年二月兵临城下, 刘 出降。宦官龚澄枢等纵火焚烧全部宫殿, 广州城再一次受到破坏。南汉国灭亡。共传4主, 历时55年。
五、宋朝三次扩建广州城
宋朝300多年, 广州城3次大规模扩建。
宋初废除兴王府和咸宁、常康两县, 仍设广州, 州治在今广州城, 城东属番禺县, 城西属南海县( 从此相沿至民国初年) 。宋太宗至道三年( 公元997年) , 分全国行政区域为15路, 广南东路治所在今广州城, 是为广东得名之始。
宋朝疆域比前代狭小, 边陲多事, 财政支出庞大, 所以非常重视对外贸易。太祖开宝四年( 公元971年) , 首先在广州设置提举市舶司, 由知州兼任市舶使, 后来改由朝廷任命专职官员。
因西北对外陆路交通受阻, 广州成为我国最大的外贸港口。为推动内外物资交流, 政府重修大庾岭山路, 并在北江浈阳峡兴建栈道, 水陆交通较前便捷。同时, 造船和航海技术较前进步, 因此对外贸易也较前兴旺。当时珠江三角洲开始造提围田, 农副产品增加, 粮食可供出口; 城郊西村窑烧制的瓷器, 质量精美, 大量外销。由于经济发展和安全需要, 广州城的扩建和修缮达10多次, 其中最重要的是:北宋时, 仁宗庆历四年( 公元10444年) , 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魏 扩建南汉旧城, 俗称子城( 即中城) , 城内凿井蓄水, 增加防守设备。到了仁宗皇 四年( 公元1052年) , 广源州( 今越南与广西毗连地区) 蛮族首领侬智高围攻广州城57日, 架云梯, 筑土山, 截断水源, 始终无法攻入城内, 其后外地援军来到, 侬智高只好撤退。这次战争严重破坏了效外的商业区、住宅区( 有数万居民和外侨) , 打击了广州的对外贸易。事后朝廷认为魏 筑城有功, 他被升为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 再来广州任职。他环城修濠, 并增筑东、南、西三门的瓮城。
神宗熙宁三年( 公元1070年) , 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吕居简倡议修筑东城, 这项工程后来由文南东路转运使王靖完成, 东城和子城连在一起。熙宁四年( 公元1071年) , 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程师孟认为城外大片商业区没有防守设备, 因而增筑西城。这次筑城保护了外商的切身利益, 阿拉伯商人辛押罗程 在熙宁五年( 公元1072年) 表示愿出银助修, 被我国政府婉拒。但由此可见广州外商的财力相当雄厚。
广州三城相连, 以西城最大。州城东面在今德政路附近, 南面在今文明路、大南路和大德路, 西面在今人民路附近, 北面在今百灵路、越华路和豪贤路。城外浚濠, 名为东濠、南濠、西濠,可通舟楫。城内修建下水道, 城高濠深, 百姓安居。熙宁八年( 公元1075年) , 安南国李常杰等率兵攻陷我国邕州( 今广西南宁) 、钦州( 今广西钦县) 、廉州( 今广西合浦) , 本拟入侵广州, 得知广州城防坚固, 守备森严, 不敢前来冒犯。从此在广州“蕃坊”居住的外侨较前显著增加, 大大有助于对外贸易的开展。为此, 程师孟赋《登共乐楼》诗: “千门日对珍珠市, 万瓦烟生碧玉城; 山海是为中国藏, 梯航尤见外夷情。”鲜明地描画出广州城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兴旺。
南宋时, 广州城不再扩建, 为增强防御力量, 有几次较大的修缮、增筑。高宗绍兴二十三年( 公元1152年) , 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方滋对广州“三城”加以维修。宋宗嘉定三年( 公元1210年) , 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陈岘认为城外沿珠江河岸居民密集, 应予保护, 于是加筑翼墙, 东长90丈, 西长50丈, 谓之“雁翅城”。理宗绍定二年( 公元1229年) , 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方大琮修葺“三城”楼橹。理宗端平二年( 公元1235年) , 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彭元再度维修。理宗开庆元年( 公元1259年) , 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谢子强在城外加筑着马墙, 高6尺多, 雁翅城下空地增建木栅, 一直到珠江水边。
宋端宗景炎二年( 公元1277年) , 元朝军队攻打广州城, 双方进行拉锯战, 广州城三次易手, 人民死亡, 逃散, 房屋、海舶被毁。为防止各地群众据城反抗, 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五年( 公元1278年) 下令拆毁全国城墙。据《读史方舆纪要》载: 广州城公存子城及雁翅城。乾隆《南海县志》则说: 广州城被毁, 至元三十年( 公元1293年) 修复。而阮元《广东通志》却认为: “蒙古毁天下城隍, 广州城独无恙。”此说似不真实, 大概是清朝统治者袒护蒙古人之故。
元朝重视对外贸易, 在广州设置市舶提举司。世祖至元十六年十二月( 公元1280年) 后, 多次派遣广东招讨使达鲁花赤杨庭譬前往东南亚、南亚访问, 加强外贸工作。尽管广州城在战火中遭到重大破坏, 但市场很快恢复繁荣。据陈大震《南海志》说: “广( 州) 为蕃舶凑集之所, 宝货丛聚, 实为外府。岛夷诸国, 名不可殚, 前志所载者四十余。圣朝奄有四海, 尽日月出入地, 无不奉珍效贡……, 其来者视昔有加焉。而珍货之盛, 亦倍于前志之所书者。”它记载广州对外贸易的国家、地区有140多个, 确是超过前代。
六、明朝两次扩建广州城
明朝两百多年, 广州城两次大规模扩建。
太祖洪武元年( 公元1368年) 二月, 征南将军廖永忠、副将朱亮祖等由海道前来广东, 元朝守臣何真奉表归顺, 广州城没有受到战火破坏。明朝设广东省广州府, 省会、府治均在广州城。
明朝继续在广州设置市舶提举司。洪武三年( 公元1370年) 规定: “宁波通日本, 泉州通琉球, 广州通占城、暹罗( 今泰国) 、西洋( 指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东北非等沿海地区) 诸国。”作为对外通商的重要口岸, 这年修葺广州城。
洪武十三年( 公元1380年) , 镇守广东的永嘉侯朱亮祖等把宋朝广州“三城”合而为一, 并向东、西、北三方扩展, 其范围东起今越秀路, 南到文明路、大南路和大德路, 西至人民路、盘福路, 北跨越秀山, 并在越秀山上修建镇海楼( 俗称“五层楼”) 。扩建后的广州城, 俗称“老城”, 又名“内城”、“旧城”, 分建城楼7座, 依次是“正北”、“小北”、“正东”、“定海”、“正南”、“归德”、“正西”, 并于正北门筑瓮城; 同时修浚旧濠, 名为玉带濠。宪宗成化二年( 公元1466年) , 两广总督韩雍增筑“正南”、“归德”两门月城。次年, 准备在城北筑濠, 因越秀山北麓地势较高, 为太监陈劝止。孝宗弘治十六年( 公元1503年) , 增筑定海门月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 公元1599年) , 在正南门之东, 另辟文明门。
因倭寇侵扰我国沿海地区, 世宗嘉靖元年( 公元1522年) 撤销宁波、泉州两地市舶提举司,广州城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穆宗隆庆元年( 公元1567年) 平定倭寇, 解除海禁, 前来贸易的外商有所增加。当时广州城和附近的佛山镇等地陆续出现大型手工作坊, 各种手工业发达, 如绸缎、铁器、蔗糖、布匹等畅销国内外, 广州城外靠近珠江的濠畔街, 正当舟车往来要冲,商贾云集, 繁华无比。《广东新语》载: “濠畔街, 当盛平时, 香珠犀象如山, 花鸟如海, 番夷辐辏,日费数千万金, 饮食之盛, 歌舞之多, 过于秦淮数倍。”城市的商业区给国家提供大笔财政收入,有必要加以保护。
嘉靖四十二年( 公元1563年) , 两广总督吴桂芳鉴于倭寇之乱, 于是增筑广州原来的雁翅城, 并把它加以连接成为“新城”, 又名“外城”, 位于“老城”之南, 大概南到万福路、泰康路和一德路, 分建城楼8座, 依次是“永安”、“小南”( 又名“永兴”) 、“永清”、“五仙”、“靖海”、“油栏”( 清朝沈白三《浮生六记》讹作“幽兰门”) 、“竹栏”、“太平”。此后广州城不再扩建, 但是居民不断增加, 人们填平城西低洼地区, 建造房屋, 俗名“西关”。
毅宗崇祯十七年( 公元1644年) , 清兵入关。明太祖抵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柽的八世孙朱聿 , 于清世祖顺治三年十一月( 公元1646年) 在广州城称帝, 年号“绍武”, 在位40多日,这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公元1647年) , 清朝两广总督佟养甲、提督李成栋由惠州率兵突然袭击广州城, 绍武君臣来不及应战, 相继遇难。
佟养甲等出于防卫需要, 在广州“新城”南面两侧增筑东、西翼墙, 各长20多丈、高2丈、厚1. 5丈, 直至珠江岸边, 并修建城门, 东南名正东门, 西南名安澜门。
当时, 广东各地人民纷纷起兵反对清朝的残暴统治, 顺德陈邦彦、南海陈子壮、东莞张家玉等进袭广州地区。顺治五年( 公元1648年) , 李成栋起兵反清, 拥护南明政府。顺治八年( 公元1651年) , 清朝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攻占广州, 下令屠城。据《番禺县志》记载: “死者七十万人, 民居遂空。”广州城遭到空前浩劫, “老城”作为兵营、马厩, “新城”由文职衙署占用, 一般百姓多住城外。顺治十八年( 公元1661年) , 因郑成功进行抗清活动, 清朝厉行海禁, 广州府属新安、东莞、番禺、顺德、香山、新宁等县沿海居民, 被迫内迁, 不少人辗转来到广州城外第一津、柳波涌、泮塘、西村等地居住, 并在第一津进行集市贸易, 称为移民市, 后讹为宜民市。圣祖康熙十七年( 公元1678年) , 吴三桂反清, 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在广州响应。到了康熙二十年( 公元1681年) , “三藩之乱”平定后, 清朝进行安抚工作, 广州城才恢复正常状态。
康熙二十二年( 公元1683年) 统一台湾, 解除海禁, 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设立海关,管理对外贸易事宜。到了高宗乾隆二十二年( 公元1757年) , 因西方殖民者在我国东南沿海进行非法活动, 广州被指定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 其他3处停止开放。由于清初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 广州城逐渐恢复繁荣。屈大均《广州竹枝词》说: “洋船争出是官商, 十字门开向二洋; 五丝八丝广缎好, 银钱堆满十三行。”广州出口的丝绸、瓷器、茶叶、土布、铁器、蔗糖等, 深受国外欢迎, 故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英国东印度公司需运来大量白银, 以抵偿贸易差额, 后来改用鸦片和棉花来抵偿, 清朝严禁鸦片, 英国就乘机挑动鸦片战争。宣宗道光二十年( 公元1840年) , 英国悍然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广州城受到战火破坏, 英军还大肆抢劫。文宗咸丰六年( 公元1856年) , 英、法侵略者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广州城内大片民房、商店被焚。这以后, 广州城曾多次修葺。到了宣统元年( 公元1909年) , 广东省咨议局局绅为便利城内外交通, 建议拆除城墙、城楼, 遭到镇粤将军兼署两广总督增祺的坚决反对。
辛亥革命后, 1912年, 我国废除广州府。1918年, 广州市政公所成立, 是为广州建市之始。1920年, 广州市开始拆除古老的城墙、城楼, 城基改建马路, 只剩下越秀山上一段城墙遗址, 可供游人凭吊。城墙拆除后, 广州市区的面积,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岁月的推移, 不断向四周扩大。值得引以自豪的是, 把广州建城历史同世界上很多国家首都建城历史进行对比: 英国伦敦建于公元43年, 法国巴黎建立于公元前一世纪, 德国柏林在公元1244年开始见于史册, 波兰华沙建于13世纪, 俄国莫斯科建于公元1156年, 奥地利维也纳建于一世纪, 埃及开罗建于公元642年, 美国华盛顿于公元1792年动工兴建, 日本东京建于公元1457年。可见广州建城历史早于上述国际名城, 这是广州城的光荣。

文献资料来源:1996年   出自《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1996年第3期

作者:袁钟仁

索取号: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