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利是是岭南地区粤语居民对压岁钱的特殊称谓, 它上溯可至秦汉, 甚至可早至古史传说中的舜虞封禅; 其源流则与东夷文化相关。
一、利市钱不是封利是的起源
60年代初, 羊城晚报 曾对 封利是 风俗作过专门讨论。80年代后期, 叶春生教授对仍然在香港完整地保留着的 封利是 风俗进行考察之后, 指出这种风俗起源于宋代, 东京梦华录 载: 娶妇至家门, 从人及家人乞觅利市钱物 。
利市 与 利是这两个名词, 在汉语通用语亦即普通话中同音读 Sh , 但在粤语中却有所区别, 是 字读广州音作X i6是, 同 事 字读音, 市 字读广州音作X i5时5, 不同于 是 与 事 两字, 故粤俗称 封利是 或者作 封利事 , 而不作 封利市 。因此, 宋代的 利市钱可能不是 封利是 的源头。
封利是与压岁钱的风俗大致相同, 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 除夕有压岁钱未知所始 。 因此 封利是 与压岁钱可能有共同的起源。
一般认为华夏民族起源于黄河中上游的黄帝部族以及黄河中下游的炎帝部族。
岁 字的出现较早, 与黄帝部族有较密切的关系, 岁 原是星名: 岁行三十度十六分度之七, 率日行十二分度之一, 十二岁而周天。 尔雅 释天 : 夏曰岁。 郭璞注:取岁星行一次。 根据史记 历书 的记载, 最早考定星历的是黄帝: 黄帝考定星历, 建立五行, 起消息, 正 余, 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 是谓五官。
压岁钱的风俗, 是与农业民族的天文历算经验联系在一起的: 夏曰岁, ( 郭注: 取岁星行一次。) 商曰祀, ( 郭注: 取四时一终。) 周曰年, ( 郭注: 取禾一熟。) 唐虞曰载。( 郭注: 取物终更始。) 压岁、守岁等风俗, 正是根据农业时令气节的变化更替, 进行相应的祭祀、喜庆等活动, 表达人们对逝去岁月的怀恋, 对即将开始的新的岁月的庆贺。
封利是与压岁钱的内容大致相同, 两者都是起源于古代农业民族对于时令气节更替的纪念性活动。令人费解的是, 岭南粤语居民为何不接受 压岁钱 这一汉语通用语的通俗性称谓, 而是独特地保留着 封利是 这一方言用语呢? 封利是的风俗及用语在岭南地方有着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表明它是有着非常浓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的, 它的起源及内涵, 远远超越宋代的婚嫁利市钱。
二、封禅原是东夷葬俗
前引 尔雅 释天 云: 夏曰岁, 商曰祀, 周曰年, 唐虞曰载。 夏人发祥于中原,周人发祥于关中, 正是传说中的黄帝部族活动的黄河中上游地区。夏人和周人继承了黄帝部族注重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传统, 分别以岁星运行的周期及农作物成熟的次数命名四季的更替。
虞舜不是黄帝部族的后人, 他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 东夷之人也 。
商人曾建都于东夷故地奄( 今山东曲阜) ,至盘庚时才从奄迁于殷( 今河南安阳) 。以炎帝为代表的东夷部族有着不同于黄帝部族的文化传统, 他们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 他们分别以物象的变化以及祭祀来命名四季的更替。
因此, 压岁 、 守岁 等风俗及用语,最早可能是起源于中原、华北地区的黄帝部族后人, 以后随着汉语通用语的形成而传播到全国各地, 成为全国性的风俗及用语。起源于华东、东南沿海的炎帝东夷部族却别有一种内涵独特的风俗习惯, 这种东夷部族的风俗及用语很可能就是 封利是 的源头。
封 字对于石器时代活动在齐鲁地区的东夷族有着特殊的意义, 淮南子 本经及 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 中记载了唐尧虞舜时代有 封 之族, 以泰山地区泰安大汶口遗址命名的新石器大汶口文化, 包括了豫东、鲁、江皖之间的部分地区。在大汶口遗址中发掘了133 座墓葬, 其中1/ 3 以上用猪作殉葬。有人据此认为大汶口文化可能就是封族文化。
传说伏羲作八卦, 誉称 人文始祖 , 路史 太昊纪 云伏羲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 因生伏羲, 水经注 云 雷泽在城阳故城西北, 昔华胥履大迹处也 , 城阳即今山东莒县, 王献唐先生证华转音风、封,伏羲风姓, 为东方九夷之中的防风氏。华、伏、风、封音同, 是为东夷族的一个姓氏, 封 之族以猪作殉葬, 因此 封 二字也可能是指一种葬丧仪式。 说文 穴部 : 窆, 葬下棺也。 段玉裁注: 土部曰:堋, 葬下土也; 春秋传 朝而堋 。 礼 谓之封。 周官 谓之窆。按, 堋、窆、封三字分蒸侵东三韵, 而一声之转。 封 ( 同华、伏、风) 原为东夷族自称, 又指族中的葬丧仪式, 祖先埋骨之地, 也是子孙守望之地,到夏商周三代之时, 封 字的人文涵义得到进一步发挥, 被引用为 爵诸侯之土 的封邦建国仪式。
从 岁 字与 封 字的起源, 可以清楚地看到黄帝部族与炎帝部族的文化分野。
黄帝部族注重总结农业生产经验, 拥有较强大的物质力量, 战胜了炎帝部族。炎帝部族注重协调人伦关系, 伏羲作八卦, 虞舜封禅泰山, 孔子从葬丧礼仪中总结出仁义孝悌的人伦关系准则。
黄帝部族的最后一代君主唐尧将帝位禅让给虞舜, 虞舜在登基的过程中, 揉合了黄帝部族与炎帝部族最隆重的风俗礼仪,亦即后世所称说的 封禅大典。 尚书 尧典 : 正月上日, 受终于文祖。 岁二月, 东巡守, 至于岱宗, 柴。
文祖是唐尧的祖庙, 虞舜于正月初一在尧的祖庙受禅登基, 是尊崇了黄帝部族敬尚岁首更始的风俗, 而柴祭岱宗, 则是尊崇东夷部族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的礼俗。在东夷人的心目之中, 泰山是天地之间的鬼神栖身的地方, 它主持天下阴阳交替: 岱者, 胎也。宗者, 长也。万物之始, 阴阳交代。 而 柴 又作 , 指焚柴祭祀天神。
禅 在 说文 中是 祭天也 , 禅 又作嬗 , 替代也。 管子 封禅 云: 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 , 韩诗外传 卢序云: 孔子升泰山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 不得而数者万数也。 这些在泰山上祭祀并留下印记的君王, 可能就是东夷族历代的酋长。虞舜接替唐尧而为炎黄两族部落联盟的酋长, 揉合了两族重要风俗举行封禅大典, 成了历史传说中一项重要的国家典礼。
三、东夷族风俗事物对南越族的影响
东夷族是华东地区经济文化发达的民族, 其对同处于东南沿海地理环境的东越族、南越族产生辐射影响。因此, 南越族虽然是土生土长的族群, 但在其语言风俗中,亦留下了东夷文化的斑斑痕迹。粤语居民至今仍称扫墓为 扫山 、 拜山 , 以墓为山, 可能就是魂归泰山的简称。 史记 、礼记 、 山海经 都称舜南巡驾崩葬于苍梧之野, 苍梧地处西江流域, 是岭南较早开发的地区之一, 叶地先生指出: 自汉、晋直至隋, 苍梧郡的郡治均在封开江口镇。
封开县得名于封溪水, 封溪水源于梧州市的贺县, 今称贺江, 南流入西江。东江流域有博罗县, 秦时置县, 原名傅罗, 逸周书中有 符娄 部族, 疑即 傅罗 。 珠江三角洲是东、北、西三江汇流入海处, 其地有扶胥江, 曾昭璇先生指出: 扶胥 亦古越语, 扶 即人, 胥即 溪边 。
伏羲为何姓风? 王献唐先生指出: 此以族居之地产生凤鸟, 因以为号也。古无风字, 风皆作凤 , 古凤地所在, 即今濮县,即泗水。凤族之女华胥, 华、濮同音, 皆读重唇, 即凤之音转, 其转濮转华, 犹 庄子之转搏也。故濮县之濮即凤, 华胥之华亦然。
扶胥江流经黄埔港, 黄埔旧称 凤埔 ,相传古时有凤鸟集于滩浦觅食、洗澡。
粤语 埔 读音 布 bo u 布3, 贵州布依族自称布越、布夷、布依, 学者指出: 布依 , 正是古越人苗裔的体现。
又 学术界一般均认为壮族、黎族都是古代越族的后裔 。 黎族的自我称谓为 华 , 粤语广州音读作W a4蛙4。
一个民族的地名和自我称谓是变化最小的基本词汇, 南越族地名和称谓中的 傅 扶 封 凤 埔 华 等词语, 显然是来自古东夷的风姓之夷, 根据语言相互影响的规律, 一般是先进民族的语言影响后进民族的语言。 在岭南的三江流域,大都可以找到与 凤凰及与舜有关的事物与风俗, 三江流域是岭南联系内地的交通要道, 上溯至新石器时期, 在大汶口文化遗址中, 有拔牙风俗, 有有段石锛, 在广东佛山的河宕遗址中, 男女性都有拔牙风俗 , 在浙江吴兴的钱山漾遗址中, 有有段石锛。 东南的夷越与西北的华夏有着明显的经济地理上的区别, 在石器文化及青铜器文化时代, 东夷是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民族, 它的语言和风俗, 对东越和南越以及江淮之间的三苗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秦皇汉武封禅泰山与开发岭南
在先秦时期, 封禅泰山仅仅是一种历史传说。秦始皇一统天下, 举行封禅大典,但得不到齐鲁儒生的积极配合, 秦崛起于西土周原, 奉行急功近利的法家政策, 与讲求仁政的儒家思想格格不入, 儒生们怀念被东夷文化同化了的周朝王室及六国宗室。秦始皇向儒生们征询封禅方式时, 儒生们既不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又不提供准确的气象资料, 致使秦始皇在封禅途中遭遇暴风雨。
汉室起源于古淮夷地方, 与古东夷血脉相连。汉武帝虽然也认为儒生们提出的封禅方式难以施行, 但不像秦始皇那样一概加以斥黜, 而是尽可能地加以采用, 如射牛 、 一茅三脊 、 五色土、 蒲车 等。
汉武帝顺利地举行了封禅大典, 将汉家的一统大业告祭天地鬼神, 东南儒生们给予密切配合, 关中缙绅们也推崇备至。
历史的奇迹往往是与惊人的巧合联系在一起的。秦皇汉武将史传中最隆重的国家典礼变成现实, 使封禅成为秦汉社会生活中一件激动人心的大事。秦皇汉武时期又是中原中央政权首次大规模开发岭南的时期, 中央政府在岭南开凿运河、修筑道路、设置郡县、派遣官吏、迁徙数十万军士、谪徒、民户进入岭南安家置业, 岭南地方有史以来第一次与中原文化全面接触, 粤语就是在这种历史环境下由古越语与古汉语混合产生的一种汉语方言, 而粤语居民的封利是 风俗, 则是与粤语同时产生的封禅遗风的流传。
五、封利是的风俗及用语细析
李敬忠先生指出: 粤语 主要集中分布在广东省的中部、西部和南部,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南部, 以及香港和澳门地区。这些地区包括了岭南的三江流域及其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这些地区是古代岭南的对外交通要道, 同时也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在汉代扬雄所著的 方言 一书中, 代表南越的地名共出现2 1 次, 所记录的词语共有3 1 个, 其中有一个无法考察。在其余的30 个词语中, 汉语词有22 个, 非汉语词只有8 个。在这22 个汉语词中, 有7 个词语无法确定其出处, 而可以确定是来自秦晋方言和楚方言的词语各占7 个,因此, 学者指出: 在西汉末年, 岭南一带的汉族人民主要来自楚地, 其次才是秦晋或其他地方。
有人认为古代的楚民族以及今天的苗、瑶等少数民族, 可能是古史传说时期的三苗的后裔。三苗居于江汉、荆州一带, 与夷越两族毗邻。 尚书尧典 述舜、禹征伐三苗, 淮南子 修务训云舜 南征三苗, 遂死苍梧。 三苗与舜有如此密切的联系, 三苗后裔中保留了某些东夷风俗应不足为奇。在今天粤桂湘三省区交界处的粤北连县过山瑶民族之中,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都有过 小鸟节 的风俗, 人们在竹杆尖上穿上一个糍粑, 插到田头, 任由小鸟啄食,称之为 封鸟嘴 。 这是除了 封利是 以外, 笔者至目前为止唯一能找到的与 封字、与春季有关的风俗用语。
正因为秦汉时期的岭南移民主要是来自与岭南毗邻的楚地, 所以南越族中原有的与东夷族有关的语言与风俗才能得以大量保留。假如当时的新移民主要是来自北方秦晋方言区, 而秦晋方言又是秦汉社会的通用语言, 则岭南越族会更大程度地被同化, 保留在粤语中的古越语的成分会更小, 封利是 这一特殊的风俗用语也早已被北方方言的 压岁钱所取代。
封利是 与 封禅 有何相似之处? 尚书 尧典 述虞舜: 正月上日, 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 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于六宗, 觐四岳群牧, 班瑞于群后。 岁二月, 东巡守, 至于岱宗, 柴。协时月正月, 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 在虞舜正月初一的受禅及二月的封禅活动中, 主要包括三个内容, 一是祭祀祖先天地神鬼, 二是接见并重新确认诸侯群臣的权益, 三是订正律历度量衡。以上三个内容, 融汇了东夷族重人伦以及黄帝族重农时的文化传统, 以后历代封建帝皇的新春祭祀都包含这些内容,并演化为相应的民俗行为。
但是在民间的新春祭祀喜庆活动中,则主要是注重人事人伦的内容, 以山东地方的风俗为例, 莱芜等地有初一下午送家堂的习俗。人们上坟、烧纸、鸣炮、叩头, 将祖宗送回坟茔, 回家以后, 把家谱收起来,春节祭祖仪式遂告结束。 虞舜正月初一在唐尧的祖庙受禅, 祭祀唐尧的祖先, 二月上泰山封禅, 祭祀自己的祖先。莱芜在泰山东麓, 为莱夷旧地, 迟至春秋后期, 齐国才兼并莱国。莱芜等地 送家堂 的风俗,可能就是虞舜在祭祀唐尧的祖先之后又上泰山封禅的史迹的遗留与演变。
又在山东,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 至今不衰。 晚辈向长辈拜年时, 长辈要给压岁钱 。 按辈份拜年, 显然也是虞舜按等级向诸侯群臣颁瑞修五礼的民俗化形式。在民间的新春祭祀喜庆活动中,唯有 封利是 这一名称, 保留了一丝虞舜受禅封禅时注重农事气节的影子。
粤语居民新春 封利是 风俗与上述山东地区的送家堂、拜年风俗大致相同, 但是如同粤语没有被汉语通用语所同化一样,粤语的风俗用语 封利是也没有被汉语通用语的风俗用语 压岁钱所取代。究其原因, 一是岭南地方偏僻, 没有像齐鲁大地一样, 多次受到北方大规模移民浪潮的冲击;二是封利是 风俗用语与粤语同时产生,是为粤语中变化较少的基本词汇之一。
封 利 是 三个字是秦汉时期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 封 既作名词, 又作动词, 汉制规定, 奏事皂囊须封以木板以防泄密, 称之为 封事 : 诸乘传者持尺五木传信封以御史大夫印 。 粤语中的 封 字功能也是如此, 封利是 作动词, 指将压岁钱装入红纸袋之中, 利是封 则是作名词,指装入了压岁钱的红纸袋。利 字在汉武帝时经常出现。武帝拜齐鲁方士栾大为 五利将军 , 令其求长生之药, 栾大之妻被武帝赐名 当利公主 。五利指五行之利, 源于齐人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汉武帝有宠妾李夫人, 其兄李广利被拜为贰师将军, 远征大宛掠取汗血天马。
是 字在汉代与 氏 字通假, 汉书地理志 : 秦之先曰柏益 至玄孙, 氏为庄公。 陈国 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 氏 是 两字在粤语中同音,故 封利是 本作 封利氏 , 表示新春祭祖有利于氏族子孙后代, 但汉人以 是 代 氏 , 后人不明白是氏 通假, 以为 是字生僻, 常以 事 代 是 , 失却 封利是( 氏) 的本来含义。
北方各地的 压岁钱 , 不一定要用红纸包装, 但 封利是 却一定要用红纸包装,在东南各地也是如此。而东南及沿海都是与东夷毗邻的闽越、东越、三苗故地, 三苗与虞舜的关系尤为密切。 尚书 云舜正月上日受禅于文祖, 史记 五帝本纪 索隐引 尚书帝命验曰: 文祖者, 赤帝 怒之府,名曰文祖。火精光明, 文章之祖, 故谓之文祖。 文祖为尧之大祖, 尧为黄帝之后裔, 与火与赤有关的应是炎帝, 因此, 虞舜在祭祀崇尚黄土的黄族祖先之时, 也援引了崇尚火利的炎族风俗。用红纸包装压岁钱, 正是炎黄两族风俗融合的反映。
岭南越族自古通过三苗、东越的中介,接受东夷族文化。但是无论是虞舜抑或是汉武帝的 封禅 , 都过分官府化, 不适宜作为民俗的用语。北方语言中的 岁 字更不适合岭南民俗的需要, 因为岭南地方四季不分明, 岁时的变换没有明显的气候物象作为标志, 冬春两季尤其如此, 因此, 岭南先民迟迟未能为新春祭祀喜庆的风俗进行命名。秦皇汉武封禅泰山, 将传说中的虞舜封禅大典变成现实, 秦晋楚移民进入岭南, 既强化了原有的东夷文化底蕴, 又带来了新的全国通用的民俗用语词汇, 于是, 封利是 这一既有东夷文化特色、又有当时流行民俗文化特色的地方性民俗用语便奇迹般地诞生了, 成为粤语的基本词汇之一以及粤语居民中不可缺少的新春民俗。
一、利市钱不是封利是的起源
60年代初, 羊城晚报 曾对 封利是 风俗作过专门讨论。80年代后期, 叶春生教授对仍然在香港完整地保留着的 封利是 风俗进行考察之后, 指出这种风俗起源于宋代, 东京梦华录 载: 娶妇至家门, 从人及家人乞觅利市钱物 。
利市 与 利是这两个名词, 在汉语通用语亦即普通话中同音读 Sh , 但在粤语中却有所区别, 是 字读广州音作X i6是, 同 事 字读音, 市 字读广州音作X i5时5, 不同于 是 与 事 两字, 故粤俗称 封利是 或者作 封利事 , 而不作 封利市 。因此, 宋代的 利市钱可能不是 封利是 的源头。
封利是与压岁钱的风俗大致相同, 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 除夕有压岁钱未知所始 。 因此 封利是 与压岁钱可能有共同的起源。
一般认为华夏民族起源于黄河中上游的黄帝部族以及黄河中下游的炎帝部族。
岁 字的出现较早, 与黄帝部族有较密切的关系, 岁 原是星名: 岁行三十度十六分度之七, 率日行十二分度之一, 十二岁而周天。 尔雅 释天 : 夏曰岁。 郭璞注:取岁星行一次。 根据史记 历书 的记载, 最早考定星历的是黄帝: 黄帝考定星历, 建立五行, 起消息, 正 余, 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 是谓五官。
压岁钱的风俗, 是与农业民族的天文历算经验联系在一起的: 夏曰岁, ( 郭注: 取岁星行一次。) 商曰祀, ( 郭注: 取四时一终。) 周曰年, ( 郭注: 取禾一熟。) 唐虞曰载。( 郭注: 取物终更始。) 压岁、守岁等风俗, 正是根据农业时令气节的变化更替, 进行相应的祭祀、喜庆等活动, 表达人们对逝去岁月的怀恋, 对即将开始的新的岁月的庆贺。
封利是与压岁钱的内容大致相同, 两者都是起源于古代农业民族对于时令气节更替的纪念性活动。令人费解的是, 岭南粤语居民为何不接受 压岁钱 这一汉语通用语的通俗性称谓, 而是独特地保留着 封利是 这一方言用语呢? 封利是的风俗及用语在岭南地方有着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表明它是有着非常浓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的, 它的起源及内涵, 远远超越宋代的婚嫁利市钱。
二、封禅原是东夷葬俗
前引 尔雅 释天 云: 夏曰岁, 商曰祀, 周曰年, 唐虞曰载。 夏人发祥于中原,周人发祥于关中, 正是传说中的黄帝部族活动的黄河中上游地区。夏人和周人继承了黄帝部族注重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传统, 分别以岁星运行的周期及农作物成熟的次数命名四季的更替。
虞舜不是黄帝部族的后人, 他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 东夷之人也 。
商人曾建都于东夷故地奄( 今山东曲阜) ,至盘庚时才从奄迁于殷( 今河南安阳) 。以炎帝为代表的东夷部族有着不同于黄帝部族的文化传统, 他们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 他们分别以物象的变化以及祭祀来命名四季的更替。
因此, 压岁 、 守岁 等风俗及用语,最早可能是起源于中原、华北地区的黄帝部族后人, 以后随着汉语通用语的形成而传播到全国各地, 成为全国性的风俗及用语。起源于华东、东南沿海的炎帝东夷部族却别有一种内涵独特的风俗习惯, 这种东夷部族的风俗及用语很可能就是 封利是 的源头。
封 字对于石器时代活动在齐鲁地区的东夷族有着特殊的意义, 淮南子 本经及 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 中记载了唐尧虞舜时代有 封 之族, 以泰山地区泰安大汶口遗址命名的新石器大汶口文化, 包括了豫东、鲁、江皖之间的部分地区。在大汶口遗址中发掘了133 座墓葬, 其中1/ 3 以上用猪作殉葬。有人据此认为大汶口文化可能就是封族文化。
传说伏羲作八卦, 誉称 人文始祖 , 路史 太昊纪 云伏羲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 因生伏羲, 水经注 云 雷泽在城阳故城西北, 昔华胥履大迹处也 , 城阳即今山东莒县, 王献唐先生证华转音风、封,伏羲风姓, 为东方九夷之中的防风氏。华、伏、风、封音同, 是为东夷族的一个姓氏, 封 之族以猪作殉葬, 因此 封 二字也可能是指一种葬丧仪式。 说文 穴部 : 窆, 葬下棺也。 段玉裁注: 土部曰:堋, 葬下土也; 春秋传 朝而堋 。 礼 谓之封。 周官 谓之窆。按, 堋、窆、封三字分蒸侵东三韵, 而一声之转。 封 ( 同华、伏、风) 原为东夷族自称, 又指族中的葬丧仪式, 祖先埋骨之地, 也是子孙守望之地,到夏商周三代之时, 封 字的人文涵义得到进一步发挥, 被引用为 爵诸侯之土 的封邦建国仪式。
从 岁 字与 封 字的起源, 可以清楚地看到黄帝部族与炎帝部族的文化分野。
黄帝部族注重总结农业生产经验, 拥有较强大的物质力量, 战胜了炎帝部族。炎帝部族注重协调人伦关系, 伏羲作八卦, 虞舜封禅泰山, 孔子从葬丧礼仪中总结出仁义孝悌的人伦关系准则。
黄帝部族的最后一代君主唐尧将帝位禅让给虞舜, 虞舜在登基的过程中, 揉合了黄帝部族与炎帝部族最隆重的风俗礼仪,亦即后世所称说的 封禅大典。 尚书 尧典 : 正月上日, 受终于文祖。 岁二月, 东巡守, 至于岱宗, 柴。
文祖是唐尧的祖庙, 虞舜于正月初一在尧的祖庙受禅登基, 是尊崇了黄帝部族敬尚岁首更始的风俗, 而柴祭岱宗, 则是尊崇东夷部族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的礼俗。在东夷人的心目之中, 泰山是天地之间的鬼神栖身的地方, 它主持天下阴阳交替: 岱者, 胎也。宗者, 长也。万物之始, 阴阳交代。 而 柴 又作 , 指焚柴祭祀天神。
禅 在 说文 中是 祭天也 , 禅 又作嬗 , 替代也。 管子 封禅 云: 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 , 韩诗外传 卢序云: 孔子升泰山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 不得而数者万数也。 这些在泰山上祭祀并留下印记的君王, 可能就是东夷族历代的酋长。虞舜接替唐尧而为炎黄两族部落联盟的酋长, 揉合了两族重要风俗举行封禅大典, 成了历史传说中一项重要的国家典礼。
三、东夷族风俗事物对南越族的影响
东夷族是华东地区经济文化发达的民族, 其对同处于东南沿海地理环境的东越族、南越族产生辐射影响。因此, 南越族虽然是土生土长的族群, 但在其语言风俗中,亦留下了东夷文化的斑斑痕迹。粤语居民至今仍称扫墓为 扫山 、 拜山 , 以墓为山, 可能就是魂归泰山的简称。 史记 、礼记 、 山海经 都称舜南巡驾崩葬于苍梧之野, 苍梧地处西江流域, 是岭南较早开发的地区之一, 叶地先生指出: 自汉、晋直至隋, 苍梧郡的郡治均在封开江口镇。
封开县得名于封溪水, 封溪水源于梧州市的贺县, 今称贺江, 南流入西江。东江流域有博罗县, 秦时置县, 原名傅罗, 逸周书中有 符娄 部族, 疑即 傅罗 。 珠江三角洲是东、北、西三江汇流入海处, 其地有扶胥江, 曾昭璇先生指出: 扶胥 亦古越语, 扶 即人, 胥即 溪边 。
伏羲为何姓风? 王献唐先生指出: 此以族居之地产生凤鸟, 因以为号也。古无风字, 风皆作凤 , 古凤地所在, 即今濮县,即泗水。凤族之女华胥, 华、濮同音, 皆读重唇, 即凤之音转, 其转濮转华, 犹 庄子之转搏也。故濮县之濮即凤, 华胥之华亦然。
扶胥江流经黄埔港, 黄埔旧称 凤埔 ,相传古时有凤鸟集于滩浦觅食、洗澡。
粤语 埔 读音 布 bo u 布3, 贵州布依族自称布越、布夷、布依, 学者指出: 布依 , 正是古越人苗裔的体现。
又 学术界一般均认为壮族、黎族都是古代越族的后裔 。 黎族的自我称谓为 华 , 粤语广州音读作W a4蛙4。
一个民族的地名和自我称谓是变化最小的基本词汇, 南越族地名和称谓中的 傅 扶 封 凤 埔 华 等词语, 显然是来自古东夷的风姓之夷, 根据语言相互影响的规律, 一般是先进民族的语言影响后进民族的语言。 在岭南的三江流域,大都可以找到与 凤凰及与舜有关的事物与风俗, 三江流域是岭南联系内地的交通要道, 上溯至新石器时期, 在大汶口文化遗址中, 有拔牙风俗, 有有段石锛, 在广东佛山的河宕遗址中, 男女性都有拔牙风俗 , 在浙江吴兴的钱山漾遗址中, 有有段石锛。 东南的夷越与西北的华夏有着明显的经济地理上的区别, 在石器文化及青铜器文化时代, 东夷是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民族, 它的语言和风俗, 对东越和南越以及江淮之间的三苗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秦皇汉武封禅泰山与开发岭南
在先秦时期, 封禅泰山仅仅是一种历史传说。秦始皇一统天下, 举行封禅大典,但得不到齐鲁儒生的积极配合, 秦崛起于西土周原, 奉行急功近利的法家政策, 与讲求仁政的儒家思想格格不入, 儒生们怀念被东夷文化同化了的周朝王室及六国宗室。秦始皇向儒生们征询封禅方式时, 儒生们既不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又不提供准确的气象资料, 致使秦始皇在封禅途中遭遇暴风雨。
汉室起源于古淮夷地方, 与古东夷血脉相连。汉武帝虽然也认为儒生们提出的封禅方式难以施行, 但不像秦始皇那样一概加以斥黜, 而是尽可能地加以采用, 如射牛 、 一茅三脊 、 五色土、 蒲车 等。
汉武帝顺利地举行了封禅大典, 将汉家的一统大业告祭天地鬼神, 东南儒生们给予密切配合, 关中缙绅们也推崇备至。
历史的奇迹往往是与惊人的巧合联系在一起的。秦皇汉武将史传中最隆重的国家典礼变成现实, 使封禅成为秦汉社会生活中一件激动人心的大事。秦皇汉武时期又是中原中央政权首次大规模开发岭南的时期, 中央政府在岭南开凿运河、修筑道路、设置郡县、派遣官吏、迁徙数十万军士、谪徒、民户进入岭南安家置业, 岭南地方有史以来第一次与中原文化全面接触, 粤语就是在这种历史环境下由古越语与古汉语混合产生的一种汉语方言, 而粤语居民的封利是 风俗, 则是与粤语同时产生的封禅遗风的流传。
五、封利是的风俗及用语细析
李敬忠先生指出: 粤语 主要集中分布在广东省的中部、西部和南部,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南部, 以及香港和澳门地区。这些地区包括了岭南的三江流域及其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这些地区是古代岭南的对外交通要道, 同时也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在汉代扬雄所著的 方言 一书中, 代表南越的地名共出现2 1 次, 所记录的词语共有3 1 个, 其中有一个无法考察。在其余的30 个词语中, 汉语词有22 个, 非汉语词只有8 个。在这22 个汉语词中, 有7 个词语无法确定其出处, 而可以确定是来自秦晋方言和楚方言的词语各占7 个,因此, 学者指出: 在西汉末年, 岭南一带的汉族人民主要来自楚地, 其次才是秦晋或其他地方。
有人认为古代的楚民族以及今天的苗、瑶等少数民族, 可能是古史传说时期的三苗的后裔。三苗居于江汉、荆州一带, 与夷越两族毗邻。 尚书尧典 述舜、禹征伐三苗, 淮南子 修务训云舜 南征三苗, 遂死苍梧。 三苗与舜有如此密切的联系, 三苗后裔中保留了某些东夷风俗应不足为奇。在今天粤桂湘三省区交界处的粤北连县过山瑶民族之中,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都有过 小鸟节 的风俗, 人们在竹杆尖上穿上一个糍粑, 插到田头, 任由小鸟啄食,称之为 封鸟嘴 。 这是除了 封利是 以外, 笔者至目前为止唯一能找到的与 封字、与春季有关的风俗用语。
正因为秦汉时期的岭南移民主要是来自与岭南毗邻的楚地, 所以南越族中原有的与东夷族有关的语言与风俗才能得以大量保留。假如当时的新移民主要是来自北方秦晋方言区, 而秦晋方言又是秦汉社会的通用语言, 则岭南越族会更大程度地被同化, 保留在粤语中的古越语的成分会更小, 封利是 这一特殊的风俗用语也早已被北方方言的 压岁钱所取代。
封利是 与 封禅 有何相似之处? 尚书 尧典 述虞舜: 正月上日, 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 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于六宗, 觐四岳群牧, 班瑞于群后。 岁二月, 东巡守, 至于岱宗, 柴。协时月正月, 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 在虞舜正月初一的受禅及二月的封禅活动中, 主要包括三个内容, 一是祭祀祖先天地神鬼, 二是接见并重新确认诸侯群臣的权益, 三是订正律历度量衡。以上三个内容, 融汇了东夷族重人伦以及黄帝族重农时的文化传统, 以后历代封建帝皇的新春祭祀都包含这些内容,并演化为相应的民俗行为。
但是在民间的新春祭祀喜庆活动中,则主要是注重人事人伦的内容, 以山东地方的风俗为例, 莱芜等地有初一下午送家堂的习俗。人们上坟、烧纸、鸣炮、叩头, 将祖宗送回坟茔, 回家以后, 把家谱收起来,春节祭祖仪式遂告结束。 虞舜正月初一在唐尧的祖庙受禅, 祭祀唐尧的祖先, 二月上泰山封禅, 祭祀自己的祖先。莱芜在泰山东麓, 为莱夷旧地, 迟至春秋后期, 齐国才兼并莱国。莱芜等地 送家堂 的风俗,可能就是虞舜在祭祀唐尧的祖先之后又上泰山封禅的史迹的遗留与演变。
又在山东,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 至今不衰。 晚辈向长辈拜年时, 长辈要给压岁钱 。 按辈份拜年, 显然也是虞舜按等级向诸侯群臣颁瑞修五礼的民俗化形式。在民间的新春祭祀喜庆活动中,唯有 封利是 这一名称, 保留了一丝虞舜受禅封禅时注重农事气节的影子。
粤语居民新春 封利是 风俗与上述山东地区的送家堂、拜年风俗大致相同, 但是如同粤语没有被汉语通用语所同化一样,粤语的风俗用语 封利是也没有被汉语通用语的风俗用语 压岁钱所取代。究其原因, 一是岭南地方偏僻, 没有像齐鲁大地一样, 多次受到北方大规模移民浪潮的冲击;二是封利是 风俗用语与粤语同时产生,是为粤语中变化较少的基本词汇之一。
封 利 是 三个字是秦汉时期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 封 既作名词, 又作动词, 汉制规定, 奏事皂囊须封以木板以防泄密, 称之为 封事 : 诸乘传者持尺五木传信封以御史大夫印 。 粤语中的 封 字功能也是如此, 封利是 作动词, 指将压岁钱装入红纸袋之中, 利是封 则是作名词,指装入了压岁钱的红纸袋。利 字在汉武帝时经常出现。武帝拜齐鲁方士栾大为 五利将军 , 令其求长生之药, 栾大之妻被武帝赐名 当利公主 。五利指五行之利, 源于齐人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汉武帝有宠妾李夫人, 其兄李广利被拜为贰师将军, 远征大宛掠取汗血天马。
是 字在汉代与 氏 字通假, 汉书地理志 : 秦之先曰柏益 至玄孙, 氏为庄公。 陈国 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 氏 是 两字在粤语中同音,故 封利是 本作 封利氏 , 表示新春祭祖有利于氏族子孙后代, 但汉人以 是 代 氏 , 后人不明白是氏 通假, 以为 是字生僻, 常以 事 代 是 , 失却 封利是( 氏) 的本来含义。
北方各地的 压岁钱 , 不一定要用红纸包装, 但 封利是 却一定要用红纸包装,在东南各地也是如此。而东南及沿海都是与东夷毗邻的闽越、东越、三苗故地, 三苗与虞舜的关系尤为密切。 尚书 云舜正月上日受禅于文祖, 史记 五帝本纪 索隐引 尚书帝命验曰: 文祖者, 赤帝 怒之府,名曰文祖。火精光明, 文章之祖, 故谓之文祖。 文祖为尧之大祖, 尧为黄帝之后裔, 与火与赤有关的应是炎帝, 因此, 虞舜在祭祀崇尚黄土的黄族祖先之时, 也援引了崇尚火利的炎族风俗。用红纸包装压岁钱, 正是炎黄两族风俗融合的反映。
岭南越族自古通过三苗、东越的中介,接受东夷族文化。但是无论是虞舜抑或是汉武帝的 封禅 , 都过分官府化, 不适宜作为民俗的用语。北方语言中的 岁 字更不适合岭南民俗的需要, 因为岭南地方四季不分明, 岁时的变换没有明显的气候物象作为标志, 冬春两季尤其如此, 因此, 岭南先民迟迟未能为新春祭祀喜庆的风俗进行命名。秦皇汉武封禅泰山, 将传说中的虞舜封禅大典变成现实, 秦晋楚移民进入岭南, 既强化了原有的东夷文化底蕴, 又带来了新的全国通用的民俗用语词汇, 于是, 封利是 这一既有东夷文化特色、又有当时流行民俗文化特色的地方性民俗用语便奇迹般地诞生了, 成为粤语的基本词汇之一以及粤语居民中不可缺少的新春民俗。
文献资料来源:1997年   出自《学术研究》 1997年第8期
作者:刘付靖
索取号: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