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由于其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和毗邻港澳的特殊条件, 社会用语出现了许多显著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地区特色。这些特点有些是广东特有的, 在其他地方不存在, 有些虽在全国其他地方也能见到, 但在广东表现得特别突出或者是领风气之先。总结起来,大致具有如下一些显著的用语倾向:
一 崇洋求异, 洋味十足
近代以来,西方的科学技术与经济力量强于我国, 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 购买国外的先进产品,成了国人之需。对外交流的活跃必然会引起语言对外来词语的接纳, 导致音译词、新词语的产生。同时, 伴随着这种技术与产品的引进, 西方的社会文化观念也进入中国, 国内崇洋心理、仿洋行为也随之出现, 洋词、洋语就成了反映这种洋化行为的晴雨表。广东长期以来就是一个对外交流比较活跃的地区, 同时又毗邻港澳, 具有吸收洋派语词的历史传统和地缘优势。因此,广东一改革开放, 各种洋词洋语便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旧有的、新生的、从港澳引进的洋语洋腔蔚为大观, 有的还具有向内地渗透的强劲之势。有人说香港话是最洋的方言,可以说在中国大陆广东是社会用语洋味最浓的地区,其洋派用法受港澳的影响很深, 其倾向表现在:
( 一)直接夹用外语原词及其缩写
广东也象香港一样, 好直接在口语与书面中夹用外语词, 只是受外语水平的限制, 没法作到香港那样普遍, 这种夹用不只是局限在青少年或打工一族之中, 有的甚至成了社会通用语, 新闻媒介及各种服务机构亦照用不误。如call ,在广东就使用得非常普遍,call 台、请call 他机、小姐,明天早上七点请给我一个morning call等有关call 的用法在寻呼台及书面用语中时时可以见到。还有yes、no 、ok、happy、sir、party、show等日常外语词在广东社会用语中也屡见不鲜。在社交场所,好happy、阿sir、摆pose( 摆款式) 、好friend、做show( 表演) , 几乎成了广东方言词。甚至省电台某节目主持人每天在节目宣传中都少不了一句还有明星们的talkshow,talkshow就是口头即兴表演的意思。在书面领域,这些日常外语词的使用频率也很高。翻开广东几大报, 你不时都可以看到外语词的身影, 如广州日报( 1997/ 4/12) 就采用大字标题:氧吧,深圳说No, 不只使用了外语原词No,还用了一个音译词吧,即bar 的译音。意思是深圳不再接受纯氧吸食服务。羊城晚报1996年12月31日也出现了新年Party 新意思的标题, 并配有内容:party当然不能只顾吃, 作为主人的你,预备一些游戏, 会令party 增加欢乐气氛。party , 也就是聚会。1998年12月7日以大字标题你知道我在call 你吗?, call 即寻呼。深圳特区报( 1993/8/4) 曾登载:兴许那天是周末, 兴许那天音乐发烧友碰巧聚到了一起,整个晚上有人点歌,更多的人走到场地中一展歌喉, 其中不少衣着入时的moderngirl。moderngirl 就是汉语时髦女郎的意思,文章不直接用汉语, 而要采用英文的moderngirl。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这些报纸不只是夹用,还要别出心裁地进行种种活用。如广州日报(1997/7/14)报道我国利用雄雌双控法人工繁殖成功多胎大熊猫的消息时,采用标题我国人工繁殖大熊猫六年OK二十四胎, 将ok用作动词并带上宾语, 是违反英语的本来用法的。还有广州日报1995年12月18号袁迥煊一文[ 1]提到的某报所登首饰广告: OK! 本店黄金十分OK!OK, 可以是汉语行、可以等意思,在英语里,OK并不受very( 十分)的限制, 也并无赞叹之意。还有OK用在这里表意效果也适得其反, 很容易被人理解成零K, 变得一钱不值! 这种活用法不中不洋,是典型的语言污染。除直接夹用外语原词外,还经常运用字母缩写。如广州日报( 1995/ 11/2) 有个标题天空里的DJ,介绍的是本叫DJ的天空的小册子点点滴滴道出了广州DJ的爱与恨、喜与忧。DJ的英文意思是指电台流行音乐唱片节目主持人, 这里用了此缩写词,并误作为一般节目主持人。此外,HK( 香港) 、MTV( 音乐电视) 、KTV( 卡拉OK电视) 、MBA( 经济硕士学位) 等缩写以及不规范的字母标示, 如BB( 婴儿) 、BP机( 寻呼机)、开P(party 晚会)、P场( 停车场) 等也被广泛使用。至于商品品牌的夹用就更为常见,如VCD等随处可见。这些英文夹用, 兴许有时能增加一些风趣和新鲜, 在无约定译名的情况下可以用来辅助交际, 但是已有中文固定说法的乱夹用,只能造成语言污染, 不利于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
(二) 大量使用音译外来词
在广东语用环境里,音译外来词特别丰富, 这些音译词有些是随外洋事物的引进而产生的, 但更多的是从香港学过来的。音译外来词的使用可分为两种情形:
第一,只有纯粹的音译词,没有相对应的汉语词。这是因为所引进的事物本来就是中国所没有的,汉语此前也没有有关这些事物的用语。这类音译词大部分是公司或企业的名称, 如广州街头随处可见的佐丹奴、宝狮龙、屈臣氏、芭迪、麦当劳、肯德鸡就是。也有不少是商品、商标的名称,如皮尔卡丹、路易卡迪、沙拉、依莲娜、比萨饼等。还有些是新引进的事物或观念的名称, 如的士等。
第二, 粤音音译词与汉语词并用。有些词语汉语中已有了现成的说法,但受港澳影响,也出于趋新求异的心理, 而喜欢使用利用粤语方音音译的词语, 形成粤音音译词替代现行汉语词或两者并用的局面, 有些粤音音译词还具有很强的派生造词能力,生成了一大批以此为语素的词语。这种粤音音译词及其派生词族, 构成了广东鲜明的用语特色, 有的甚至还流行到了北方。如ball, 汉语已有对应的球一词, 但广东人却喜欢使用粤音译的波,而不太用汉语的球, 并形成了一大串常用的波族词语, 象波鞋、波衫、波板、波路、开波、抽波( 扣球)、波迷、波法( 球艺) 、斗波( 赛球)、交波( 传球) 等都是。card, 普通话中译为卡, 广东却音译为咭,信用咭、圣诞咭、贺年咭、九折咭等等屡见不鲜。shirt, 汉语为衬衫, 广东译为恤,并有恤衫、T恤等词语产生。party, 汉语中有聚会相对应,但在广东却喜欢用音译词派对,如生日派对,甚至信息台广告中还出现了性格派对等用语。此外, 还有大批极为流行的粤音士族音译词, 如波士(boss老板)、的士( taxi) 、巴士( bus) 、灰士( fuse) 、卡士( cast) 、士多(store) 等, 它们广为活跃在广东社会用语领域。广东大量使用音译外来词的原因,一是有些音译词较为简短, 使用起来较为方便, 如taxi 称为的士比出租汽车更简捷; 二是模仿港澳,受其同化;三是历史音译词的遗留, 已成为了粤方言词的一部分; 其四,恐怕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与广东(也包括全国) 流行的崇洋求异心理密切相关。
(三) 仿起洋名,借洋饰中
本来不是外来的东西, 而是地道的中国产品或事物,但因受崇洋心理的影响, 喜欢起洋名, 带洋味,用以提高身价, 显示新异。这类仿造一是模仿国外的品名或商标,如松立VCD, 仿日本松下电器( panasonic) 而起名, 而实际上是深圳某公司的产品。少林可乐仿美国可口可乐。广州致美斋的宣传词酱油X. O. 误将洋酒的年代标志( X.O.意为特别老, 专指储存达40年以上的酒)作为品牌而模仿。二是借用外国的人名与地名或者是在其之后再加上汉语的类名来作为中国的事物或地方的名称, 如: 佳宁娜( 一经营潮州菜的饭店名称)、曼哈顿广场、香格里拉大街、蒙地卡罗山庄、加拿大花园、皇家英文学校等。三是直接用英文来命名或用英文来作产品说明, 如著名的王牌彩电就用TCL作为产品名称。产品说明使用英文的情况更是普遍, 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好用英文写上made inChina, 不欺外国人而欺不识外文的中国人。有些产品明明只在国内销售, 但除了名称, 没有一个汉字说明, 全部是英文, 而且错误很多, 让消费者大为发愁。这种模仿洋名, 追求洋味,甚至假冒洋货的用语倾向违背了音译借词及语言交融的一般原则,有的甚至造成误导, 应予制止。
二 浓厚的方言意识
广东社会用语倾向之二是方言意识非常浓厚。由于长期的地理阻隔, 粤方言的地区特点极为明显,与普通话差异很大。同时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经济发展较内地为快,或多或少形成了一些地域优势心理。因而方言意识在广东非常突出,其电台、电视台大部分节目采用方言播送, 报纸(尤其是珠三角新闻、广告等部分) 、宣传品、说明书、标志及招牌等也大量使用方言词语,很多方言词语已超出了一般的口语交际范围, 而进入到书面的社会用语领域, 形成了广东社会用语与内地不同的鲜明特色。我们且不去看那些哗! 免费食海鲜! 免费食鱼!之类铺街盖地的招牌, 只看看广州几大报的情形。广州日报有专家话你知、街市商情、港澳游各线任你点、工跳槽等专栏或宣传栏目, 这里, 话你知、街市、点、工跳槽是流行的粤语方言词。仅1997年9月1日就有今晚睇电视、食芋艿, 话团圆、款款靓月贺中秋、潮州打冷传四方、潮州仔忙于演< 我来自潮州> ,陈庭威称无时间拍拖等带有粤方言词的大字标题。1997年7月14日的新闻标题轿车缩两米, 五人却生还如此撞车见过未?, 其句式与语气均是方言的照录。广告部分的方言用词就更为多见, 只1996年2月29日的某一版上就有新年新意思,心声任你点、夜半卿私语现楼发售,今年5月入伙、助您一生靓白苗条等方言用语。羊城晚报也每周开设了扮靓、楼市等专版, 1996年10月28日的标题以诚待客,方为正道; 价格噱头,商家大忌对于酒楼食肆大酬宾一类促销广告,广州市民议论纷纷及5月23日的标题怪风洋风帝王风, 店招吹的什么风大城小城,大街小街, 大字招牌恁相似, 就有噱头、食肆、店招、恁等方言词。3月22日的广告:天河现楼, 赚头蚀尾! 一口价也多方言用法。罗纳尔多识做( 1998/12/23),买一大件较着数(1998/12/23) ,小女孩兜起卡片便走鬼(1998/12/ 23) ,这里识做、着数、走鬼就都是方言词。粗略统计,出现在这些报纸正文与广告栏目里的典型方言用语就有:
称呼房屋、场所: 屋宇、屋业、屋村、楼宇、楼盘、楼市、私屋、公屋、出租屋、发屋、地铺、食街、食府、大排挡、冲凉房、x x记( 如李锦记、妹记鲜先仙食府)等。
称呼人员的:老板、业主、雇主、文员、雇员、收银员、打工仔、打工妹、飞仔、飞妹、人渣、拍挡等。
一般商业用语:平到笑、大平卖、大出血、一口价、跳楼价、租售、契约、生猛、流口野、坚、饮茶、早茶、晚茶、下午茶、早市、斩客、卖猪仔、生意眼等。
一般日常用语: 利是( 利是封、派利是)、家私(家私城) 、私家车、打劫、靓(靓女、靓屋) 、入伙、加风、煲电话粥等。
这些方言用语成了广东社会用语的标志特征,它们大量出现在书面领域,构成了广东社会用语的鲜明地方特色。
三 鲜明的示富显贵用语倾向
在商业宣传上,竭力选用一些最显权贵、最具豪华、最有气派的字眼来进行夸饰, 营造出一种富贵气派的显赫气氛, 借以渲染出宣传对象的尊贵显赫、富丽堂皇, 让人产生尊敬与崇拜。这么一种显富示贵的用语倾向抓住人们尊权崇贵、趋富求华、追求享受的心理大作文章, 力图对顾客产生强大的诱惑力。
第一,以代表至尊权威、最具显赫气派的帝王名号及权贵人士作为宣传对象的名称, 借其高贵的地位、显赫的气派来强化宣传对象的显赫和优良。如:
以帝、王来撑气势: 如皇上皇腊肠、蚁皇(口服液)、皇太子酒家、富丽皇酒家、皇宫美容脱毛中心、海珠地皇, 东晓路至尊海印花苑、皇朝食府、帝豪表、蛇王满蛇餐馆、蛇王师蛇胆酒、越秀地王侨雅苑、花王、则天大酒楼等。
以同样高贵的妃、后等作为名号: 贵妃浴液、影后、歌坛皇后、公主影楼。
以威猛逼人的霸为称呼: 海霸皇、彩霸、海霸表、小霸王( 中英文学习机)、声霸卡。
还有的以外国权贵、名人来作宣传: 如皇家英文学校、华盛顿广场、帝国大厦。
第二,选用富丽豪华、气魄宏大的语词来营造华丽的氛围,塑造恢弘的形象, 以强化宣传对象的豪华与魅力。其方式有:
利用豪华、富丽的形容性词语进行夸饰, 如:长江三峡豪华游、超值豪华屋宇、华苑、华居、丽安大厦、华美达大酒店、大富豪酒店、江南雅居豪宅等。
用金、银、玉、龙等高贵、尊崇的事物来渲染对象的潜力与价值。如: 黄金旺铺、黄金地段、金宝液、紫金商住楼、龙凤宝(药物) 、金利福公司等。
用在规模上、品质上、程度上更为显赫突出的同类事物来进行美化。如随便一栋楼就称之为大厦;小小一个营业点便可以叫做城, 象什么家私城之类可以只有小小的一层楼, 所谓娱乐城只是一间卡拉OK室, 有名的海山城也只是一家不算大的餐馆; 还有一点商住楼便夸而张之为苑、花园、阁、山庄、别墅等,如新景花苑、云台花园、龙腾阁、丽明阁、蒙地卡罗山庄、龙泉别墅等张目可见; 随便一点空地也叫作广场,如曼哈顿广场等。
这种一味求贵、求豪的用语倾向带有明显的夸张比附色彩,具有明显的商业宣传气息,反映了商品经济条件下普遍的求富求荣心理与物质享受欲望。
四 趋吉求利的讨采意识
趋求好口采、好兆头是一种普遍的用语倾向,广东传统的迷信意识比内地浓厚, 其口采讲究也比较盛行,趋吉求利成了话语关注的重要内容, 有的口采内容带有浓厚的旧时迷信色彩, 有的则是表达一种美好健康的祝愿。其讲求口采的方式有:
第一,利用双关, 赋予话语以吉利富发的意兆内容。如三九企业集团取三九为名, 其含义正如该企业的宣传词所言:三九送你真诚的祝福:健康长久, 财运恒久,天长地久! 999!粤语里8与发音近, 故8几乎成了人人追求的数字,168车牌因粤语发音与一路发相近, 价钱昂贵,328因与生意发音近, 也成了人们喜欢的数字。许多商品的价格标示也经常用8, 如某房地产广告:三个屋超所值的市中心现楼商厦, 每平方米8888元起价。比萨(Pissia)饼分店, 广州称为必胜客,这是采用澳门葡京酒店的译法[ 2], 其用意为下赌一定胜过对方, 来此赌博的客人也反用其意,势必吃上一餐必胜客, 讨个好兆头, 广州人采用此译名也是为了讨个好采。此外,利是糖、佳吉运输公司、年年有余, 送鲮鱼3重彩(鹰金钱宣传用语)谐利市、加急、余音,为的也是讲求好采。
第二,直接采用能兆示富贵、发旺之类的好字眼。其内容一是讲求财运发旺, 如兴隆苑、鸿运扇、裕发家私、广东步步高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如意商贸城、合富辉煌房地产销售中心、建发广场、易发广场、好运连年(猴头菇口服液广告) 、四面临街, 发财就手(商铺广告)等。二是祈求吉泰安祥、身心健康,如康泰花园、万里乐商住楼、三九胃泰、咳必止、脑乐泰、希尔安、元亨胰泰等即是。
这些趋吉求利的用语有些迎合了民族的传统心理,有些则过于讲究意兆内容。
五 趋新求猛的词语移用
在广东社会用语领域, 不同语体色彩的词语的移用非常突出,尤其是商业领域, 广泛借用别的领域的词语, 语言搭配追求新奇时髦, 刺激有味。如套餐、快餐本是饮食行业用语, 现在频繁出现在商业宣传领域, 象金融套餐、音乐套餐、新年贺宾广告套餐、文娱快餐等屡见不鲜, 如羊城晚报(1996/1/31) 就标题留学人员兴办企业,上海奉送金融套餐, 金融套餐即指投资、贷款等一系列金融服务。广州日报(1997/7/12) 更以三亿电影套餐你吃了没有?为题, 大肆宣告回归展映月热浪未消, 省市电影公司联手推出的三个亿电影套餐暑期电影大行动今日又隆重登场,成为七一之后广州影市的又一热点。今年第七部进口大片空中大掼蓝、国产大片大转折、侏罗纪公园续集失落的世界三部超亿元的电影大制作组成三亿电影套餐的三大主菜。套餐明晚在市一宫的榕泉电影院举行开张仪式, 放映空中大掼蓝。前往剪彩的观众可获得一份该片的珍藏纪念奖。暑期电影套餐的配菜均是颇有看头的言情片、故事片, 以上这些影片构成7、8月的电影菜单,任君品尝。真是主菜、配菜丰富, 可吃可尝了。衣着打扮方面的词语也扩大了使用范围,如日夜通广告套装、恭喜发财音乐套装就以套装指成套的广告或音乐节目。表示地点的词语也可以进入商业、娱乐领域, 如置业广场用指房地产广告栏或咨询、销售市场, 同样的还有华尔街金融广场等。开心乐园是某信息台的一项信息服务栏目。此外还有都市猎人、广告位招租、羊城十大建筑今日新鲜出炉、经济专家把脉珠海,领导班子细问病情、春兰花园是继金兰、白兰之后广信置业推出的又一经典名品、实惠天天讲, 魅力没法挡( 商店推销用语) 等词语移用搭配用例。
除指称明确的名词外, 一些描写与说明别的领域的具有强劲火热意味的形容词性、动词性词语也涌进了商业领域。如形容人有力量的劲倍受广告人青睐,劲歌、劲舞、劲减狂潮、双星拱照五羊城,劲减清货献真情等劲的新搭配层出不穷。发烧原是用指病情的, 现扩大了使用范围,如发烧友、发烧音响、发烧电影周等大量出现。大放送超出了广播领域, 而出现了车展大放送。爆也不仅指爆炸、爆列, 而有了打爆吉祥台、捐髓电话打爆热线(羊城晚报1998/ 12/2) 、爆棚( 指人多) 、温州爆出了两大吃新闻(广州日报1997/ 5/12) 等新鲜说法。热、旺、火的出现频率也非常高,如:地铁一号线1998年9月全线热滑(羊城晚报1998/12/ 22) 、热销、热卖、热线、抢占下九路黄金旺铺(羊城晚报1998/12/ 23) 、樟木头楼市好旺(羊城晚报1998/12/9) 、旺销、舞蹈不火怪记者(羊城晚报1998/12/10) 等。信息台栏目里还出现了电话红娘、性格派对、夫妻必读热线等新用法。所有这些商业、宣传领域的词语移用,表明商业、广告业在当代广东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社会商业气息浓厚, 商业宣传的用语范围大大拓宽, 追求刺激、新奇、活力、有效成了商业宣传用语的重要特点。
所有这些方面综合反映了广东对外交流活跃、商业气息浓郁、地方意识强烈的社会用语特点。
注:
[1]袁迥煊: 卖弄噱头弄巧成拙, 广州日报95 12 18
[2]邓景滨: 港澳粤方言新词探源, 中国语文1997, 第3期
一 崇洋求异, 洋味十足
近代以来,西方的科学技术与经济力量强于我国, 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 购买国外的先进产品,成了国人之需。对外交流的活跃必然会引起语言对外来词语的接纳, 导致音译词、新词语的产生。同时, 伴随着这种技术与产品的引进, 西方的社会文化观念也进入中国, 国内崇洋心理、仿洋行为也随之出现, 洋词、洋语就成了反映这种洋化行为的晴雨表。广东长期以来就是一个对外交流比较活跃的地区, 同时又毗邻港澳, 具有吸收洋派语词的历史传统和地缘优势。因此,广东一改革开放, 各种洋词洋语便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旧有的、新生的、从港澳引进的洋语洋腔蔚为大观, 有的还具有向内地渗透的强劲之势。有人说香港话是最洋的方言,可以说在中国大陆广东是社会用语洋味最浓的地区,其洋派用法受港澳的影响很深, 其倾向表现在:
( 一)直接夹用外语原词及其缩写
广东也象香港一样, 好直接在口语与书面中夹用外语词, 只是受外语水平的限制, 没法作到香港那样普遍, 这种夹用不只是局限在青少年或打工一族之中, 有的甚至成了社会通用语, 新闻媒介及各种服务机构亦照用不误。如call ,在广东就使用得非常普遍,call 台、请call 他机、小姐,明天早上七点请给我一个morning call等有关call 的用法在寻呼台及书面用语中时时可以见到。还有yes、no 、ok、happy、sir、party、show等日常外语词在广东社会用语中也屡见不鲜。在社交场所,好happy、阿sir、摆pose( 摆款式) 、好friend、做show( 表演) , 几乎成了广东方言词。甚至省电台某节目主持人每天在节目宣传中都少不了一句还有明星们的talkshow,talkshow就是口头即兴表演的意思。在书面领域,这些日常外语词的使用频率也很高。翻开广东几大报, 你不时都可以看到外语词的身影, 如广州日报( 1997/ 4/12) 就采用大字标题:氧吧,深圳说No, 不只使用了外语原词No,还用了一个音译词吧,即bar 的译音。意思是深圳不再接受纯氧吸食服务。羊城晚报1996年12月31日也出现了新年Party 新意思的标题, 并配有内容:party当然不能只顾吃, 作为主人的你,预备一些游戏, 会令party 增加欢乐气氛。party , 也就是聚会。1998年12月7日以大字标题你知道我在call 你吗?, call 即寻呼。深圳特区报( 1993/8/4) 曾登载:兴许那天是周末, 兴许那天音乐发烧友碰巧聚到了一起,整个晚上有人点歌,更多的人走到场地中一展歌喉, 其中不少衣着入时的moderngirl。moderngirl 就是汉语时髦女郎的意思,文章不直接用汉语, 而要采用英文的moderngirl。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这些报纸不只是夹用,还要别出心裁地进行种种活用。如广州日报(1997/7/14)报道我国利用雄雌双控法人工繁殖成功多胎大熊猫的消息时,采用标题我国人工繁殖大熊猫六年OK二十四胎, 将ok用作动词并带上宾语, 是违反英语的本来用法的。还有广州日报1995年12月18号袁迥煊一文[ 1]提到的某报所登首饰广告: OK! 本店黄金十分OK!OK, 可以是汉语行、可以等意思,在英语里,OK并不受very( 十分)的限制, 也并无赞叹之意。还有OK用在这里表意效果也适得其反, 很容易被人理解成零K, 变得一钱不值! 这种活用法不中不洋,是典型的语言污染。除直接夹用外语原词外,还经常运用字母缩写。如广州日报( 1995/ 11/2) 有个标题天空里的DJ,介绍的是本叫DJ的天空的小册子点点滴滴道出了广州DJ的爱与恨、喜与忧。DJ的英文意思是指电台流行音乐唱片节目主持人, 这里用了此缩写词,并误作为一般节目主持人。此外,HK( 香港) 、MTV( 音乐电视) 、KTV( 卡拉OK电视) 、MBA( 经济硕士学位) 等缩写以及不规范的字母标示, 如BB( 婴儿) 、BP机( 寻呼机)、开P(party 晚会)、P场( 停车场) 等也被广泛使用。至于商品品牌的夹用就更为常见,如VCD等随处可见。这些英文夹用, 兴许有时能增加一些风趣和新鲜, 在无约定译名的情况下可以用来辅助交际, 但是已有中文固定说法的乱夹用,只能造成语言污染, 不利于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
(二) 大量使用音译外来词
在广东语用环境里,音译外来词特别丰富, 这些音译词有些是随外洋事物的引进而产生的, 但更多的是从香港学过来的。音译外来词的使用可分为两种情形:
第一,只有纯粹的音译词,没有相对应的汉语词。这是因为所引进的事物本来就是中国所没有的,汉语此前也没有有关这些事物的用语。这类音译词大部分是公司或企业的名称, 如广州街头随处可见的佐丹奴、宝狮龙、屈臣氏、芭迪、麦当劳、肯德鸡就是。也有不少是商品、商标的名称,如皮尔卡丹、路易卡迪、沙拉、依莲娜、比萨饼等。还有些是新引进的事物或观念的名称, 如的士等。
第二, 粤音音译词与汉语词并用。有些词语汉语中已有了现成的说法,但受港澳影响,也出于趋新求异的心理, 而喜欢使用利用粤语方音音译的词语, 形成粤音音译词替代现行汉语词或两者并用的局面, 有些粤音音译词还具有很强的派生造词能力,生成了一大批以此为语素的词语。这种粤音音译词及其派生词族, 构成了广东鲜明的用语特色, 有的甚至还流行到了北方。如ball, 汉语已有对应的球一词, 但广东人却喜欢使用粤音译的波,而不太用汉语的球, 并形成了一大串常用的波族词语, 象波鞋、波衫、波板、波路、开波、抽波( 扣球)、波迷、波法( 球艺) 、斗波( 赛球)、交波( 传球) 等都是。card, 普通话中译为卡, 广东却音译为咭,信用咭、圣诞咭、贺年咭、九折咭等等屡见不鲜。shirt, 汉语为衬衫, 广东译为恤,并有恤衫、T恤等词语产生。party, 汉语中有聚会相对应,但在广东却喜欢用音译词派对,如生日派对,甚至信息台广告中还出现了性格派对等用语。此外, 还有大批极为流行的粤音士族音译词, 如波士(boss老板)、的士( taxi) 、巴士( bus) 、灰士( fuse) 、卡士( cast) 、士多(store) 等, 它们广为活跃在广东社会用语领域。广东大量使用音译外来词的原因,一是有些音译词较为简短, 使用起来较为方便, 如taxi 称为的士比出租汽车更简捷; 二是模仿港澳,受其同化;三是历史音译词的遗留, 已成为了粤方言词的一部分; 其四,恐怕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与广东(也包括全国) 流行的崇洋求异心理密切相关。
(三) 仿起洋名,借洋饰中
本来不是外来的东西, 而是地道的中国产品或事物,但因受崇洋心理的影响, 喜欢起洋名, 带洋味,用以提高身价, 显示新异。这类仿造一是模仿国外的品名或商标,如松立VCD, 仿日本松下电器( panasonic) 而起名, 而实际上是深圳某公司的产品。少林可乐仿美国可口可乐。广州致美斋的宣传词酱油X. O. 误将洋酒的年代标志( X.O.意为特别老, 专指储存达40年以上的酒)作为品牌而模仿。二是借用外国的人名与地名或者是在其之后再加上汉语的类名来作为中国的事物或地方的名称, 如: 佳宁娜( 一经营潮州菜的饭店名称)、曼哈顿广场、香格里拉大街、蒙地卡罗山庄、加拿大花园、皇家英文学校等。三是直接用英文来命名或用英文来作产品说明, 如著名的王牌彩电就用TCL作为产品名称。产品说明使用英文的情况更是普遍, 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好用英文写上made inChina, 不欺外国人而欺不识外文的中国人。有些产品明明只在国内销售, 但除了名称, 没有一个汉字说明, 全部是英文, 而且错误很多, 让消费者大为发愁。这种模仿洋名, 追求洋味,甚至假冒洋货的用语倾向违背了音译借词及语言交融的一般原则,有的甚至造成误导, 应予制止。
二 浓厚的方言意识
广东社会用语倾向之二是方言意识非常浓厚。由于长期的地理阻隔, 粤方言的地区特点极为明显,与普通话差异很大。同时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经济发展较内地为快,或多或少形成了一些地域优势心理。因而方言意识在广东非常突出,其电台、电视台大部分节目采用方言播送, 报纸(尤其是珠三角新闻、广告等部分) 、宣传品、说明书、标志及招牌等也大量使用方言词语,很多方言词语已超出了一般的口语交际范围, 而进入到书面的社会用语领域, 形成了广东社会用语与内地不同的鲜明特色。我们且不去看那些哗! 免费食海鲜! 免费食鱼!之类铺街盖地的招牌, 只看看广州几大报的情形。广州日报有专家话你知、街市商情、港澳游各线任你点、工跳槽等专栏或宣传栏目, 这里, 话你知、街市、点、工跳槽是流行的粤语方言词。仅1997年9月1日就有今晚睇电视、食芋艿, 话团圆、款款靓月贺中秋、潮州打冷传四方、潮州仔忙于演< 我来自潮州> ,陈庭威称无时间拍拖等带有粤方言词的大字标题。1997年7月14日的新闻标题轿车缩两米, 五人却生还如此撞车见过未?, 其句式与语气均是方言的照录。广告部分的方言用词就更为多见, 只1996年2月29日的某一版上就有新年新意思,心声任你点、夜半卿私语现楼发售,今年5月入伙、助您一生靓白苗条等方言用语。羊城晚报也每周开设了扮靓、楼市等专版, 1996年10月28日的标题以诚待客,方为正道; 价格噱头,商家大忌对于酒楼食肆大酬宾一类促销广告,广州市民议论纷纷及5月23日的标题怪风洋风帝王风, 店招吹的什么风大城小城,大街小街, 大字招牌恁相似, 就有噱头、食肆、店招、恁等方言词。3月22日的广告:天河现楼, 赚头蚀尾! 一口价也多方言用法。罗纳尔多识做( 1998/12/23),买一大件较着数(1998/12/23) ,小女孩兜起卡片便走鬼(1998/12/ 23) ,这里识做、着数、走鬼就都是方言词。粗略统计,出现在这些报纸正文与广告栏目里的典型方言用语就有:
称呼房屋、场所: 屋宇、屋业、屋村、楼宇、楼盘、楼市、私屋、公屋、出租屋、发屋、地铺、食街、食府、大排挡、冲凉房、x x记( 如李锦记、妹记鲜先仙食府)等。
称呼人员的:老板、业主、雇主、文员、雇员、收银员、打工仔、打工妹、飞仔、飞妹、人渣、拍挡等。
一般商业用语:平到笑、大平卖、大出血、一口价、跳楼价、租售、契约、生猛、流口野、坚、饮茶、早茶、晚茶、下午茶、早市、斩客、卖猪仔、生意眼等。
一般日常用语: 利是( 利是封、派利是)、家私(家私城) 、私家车、打劫、靓(靓女、靓屋) 、入伙、加风、煲电话粥等。
这些方言用语成了广东社会用语的标志特征,它们大量出现在书面领域,构成了广东社会用语的鲜明地方特色。
三 鲜明的示富显贵用语倾向
在商业宣传上,竭力选用一些最显权贵、最具豪华、最有气派的字眼来进行夸饰, 营造出一种富贵气派的显赫气氛, 借以渲染出宣传对象的尊贵显赫、富丽堂皇, 让人产生尊敬与崇拜。这么一种显富示贵的用语倾向抓住人们尊权崇贵、趋富求华、追求享受的心理大作文章, 力图对顾客产生强大的诱惑力。
第一,以代表至尊权威、最具显赫气派的帝王名号及权贵人士作为宣传对象的名称, 借其高贵的地位、显赫的气派来强化宣传对象的显赫和优良。如:
以帝、王来撑气势: 如皇上皇腊肠、蚁皇(口服液)、皇太子酒家、富丽皇酒家、皇宫美容脱毛中心、海珠地皇, 东晓路至尊海印花苑、皇朝食府、帝豪表、蛇王满蛇餐馆、蛇王师蛇胆酒、越秀地王侨雅苑、花王、则天大酒楼等。
以同样高贵的妃、后等作为名号: 贵妃浴液、影后、歌坛皇后、公主影楼。
以威猛逼人的霸为称呼: 海霸皇、彩霸、海霸表、小霸王( 中英文学习机)、声霸卡。
还有的以外国权贵、名人来作宣传: 如皇家英文学校、华盛顿广场、帝国大厦。
第二,选用富丽豪华、气魄宏大的语词来营造华丽的氛围,塑造恢弘的形象, 以强化宣传对象的豪华与魅力。其方式有:
利用豪华、富丽的形容性词语进行夸饰, 如:长江三峡豪华游、超值豪华屋宇、华苑、华居、丽安大厦、华美达大酒店、大富豪酒店、江南雅居豪宅等。
用金、银、玉、龙等高贵、尊崇的事物来渲染对象的潜力与价值。如: 黄金旺铺、黄金地段、金宝液、紫金商住楼、龙凤宝(药物) 、金利福公司等。
用在规模上、品质上、程度上更为显赫突出的同类事物来进行美化。如随便一栋楼就称之为大厦;小小一个营业点便可以叫做城, 象什么家私城之类可以只有小小的一层楼, 所谓娱乐城只是一间卡拉OK室, 有名的海山城也只是一家不算大的餐馆; 还有一点商住楼便夸而张之为苑、花园、阁、山庄、别墅等,如新景花苑、云台花园、龙腾阁、丽明阁、蒙地卡罗山庄、龙泉别墅等张目可见; 随便一点空地也叫作广场,如曼哈顿广场等。
这种一味求贵、求豪的用语倾向带有明显的夸张比附色彩,具有明显的商业宣传气息,反映了商品经济条件下普遍的求富求荣心理与物质享受欲望。
四 趋吉求利的讨采意识
趋求好口采、好兆头是一种普遍的用语倾向,广东传统的迷信意识比内地浓厚, 其口采讲究也比较盛行,趋吉求利成了话语关注的重要内容, 有的口采内容带有浓厚的旧时迷信色彩, 有的则是表达一种美好健康的祝愿。其讲求口采的方式有:
第一,利用双关, 赋予话语以吉利富发的意兆内容。如三九企业集团取三九为名, 其含义正如该企业的宣传词所言:三九送你真诚的祝福:健康长久, 财运恒久,天长地久! 999!粤语里8与发音近, 故8几乎成了人人追求的数字,168车牌因粤语发音与一路发相近, 价钱昂贵,328因与生意发音近, 也成了人们喜欢的数字。许多商品的价格标示也经常用8, 如某房地产广告:三个屋超所值的市中心现楼商厦, 每平方米8888元起价。比萨(Pissia)饼分店, 广州称为必胜客,这是采用澳门葡京酒店的译法[ 2], 其用意为下赌一定胜过对方, 来此赌博的客人也反用其意,势必吃上一餐必胜客, 讨个好兆头, 广州人采用此译名也是为了讨个好采。此外,利是糖、佳吉运输公司、年年有余, 送鲮鱼3重彩(鹰金钱宣传用语)谐利市、加急、余音,为的也是讲求好采。
第二,直接采用能兆示富贵、发旺之类的好字眼。其内容一是讲求财运发旺, 如兴隆苑、鸿运扇、裕发家私、广东步步高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如意商贸城、合富辉煌房地产销售中心、建发广场、易发广场、好运连年(猴头菇口服液广告) 、四面临街, 发财就手(商铺广告)等。二是祈求吉泰安祥、身心健康,如康泰花园、万里乐商住楼、三九胃泰、咳必止、脑乐泰、希尔安、元亨胰泰等即是。
这些趋吉求利的用语有些迎合了民族的传统心理,有些则过于讲究意兆内容。
五 趋新求猛的词语移用
在广东社会用语领域, 不同语体色彩的词语的移用非常突出,尤其是商业领域, 广泛借用别的领域的词语, 语言搭配追求新奇时髦, 刺激有味。如套餐、快餐本是饮食行业用语, 现在频繁出现在商业宣传领域, 象金融套餐、音乐套餐、新年贺宾广告套餐、文娱快餐等屡见不鲜, 如羊城晚报(1996/1/31) 就标题留学人员兴办企业,上海奉送金融套餐, 金融套餐即指投资、贷款等一系列金融服务。广州日报(1997/7/12) 更以三亿电影套餐你吃了没有?为题, 大肆宣告回归展映月热浪未消, 省市电影公司联手推出的三个亿电影套餐暑期电影大行动今日又隆重登场,成为七一之后广州影市的又一热点。今年第七部进口大片空中大掼蓝、国产大片大转折、侏罗纪公园续集失落的世界三部超亿元的电影大制作组成三亿电影套餐的三大主菜。套餐明晚在市一宫的榕泉电影院举行开张仪式, 放映空中大掼蓝。前往剪彩的观众可获得一份该片的珍藏纪念奖。暑期电影套餐的配菜均是颇有看头的言情片、故事片, 以上这些影片构成7、8月的电影菜单,任君品尝。真是主菜、配菜丰富, 可吃可尝了。衣着打扮方面的词语也扩大了使用范围,如日夜通广告套装、恭喜发财音乐套装就以套装指成套的广告或音乐节目。表示地点的词语也可以进入商业、娱乐领域, 如置业广场用指房地产广告栏或咨询、销售市场, 同样的还有华尔街金融广场等。开心乐园是某信息台的一项信息服务栏目。此外还有都市猎人、广告位招租、羊城十大建筑今日新鲜出炉、经济专家把脉珠海,领导班子细问病情、春兰花园是继金兰、白兰之后广信置业推出的又一经典名品、实惠天天讲, 魅力没法挡( 商店推销用语) 等词语移用搭配用例。
除指称明确的名词外, 一些描写与说明别的领域的具有强劲火热意味的形容词性、动词性词语也涌进了商业领域。如形容人有力量的劲倍受广告人青睐,劲歌、劲舞、劲减狂潮、双星拱照五羊城,劲减清货献真情等劲的新搭配层出不穷。发烧原是用指病情的, 现扩大了使用范围,如发烧友、发烧音响、发烧电影周等大量出现。大放送超出了广播领域, 而出现了车展大放送。爆也不仅指爆炸、爆列, 而有了打爆吉祥台、捐髓电话打爆热线(羊城晚报1998/ 12/2) 、爆棚( 指人多) 、温州爆出了两大吃新闻(广州日报1997/ 5/12) 等新鲜说法。热、旺、火的出现频率也非常高,如:地铁一号线1998年9月全线热滑(羊城晚报1998/12/ 22) 、热销、热卖、热线、抢占下九路黄金旺铺(羊城晚报1998/12/ 23) 、樟木头楼市好旺(羊城晚报1998/12/9) 、旺销、舞蹈不火怪记者(羊城晚报1998/12/10) 等。信息台栏目里还出现了电话红娘、性格派对、夫妻必读热线等新用法。所有这些商业、宣传领域的词语移用,表明商业、广告业在当代广东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社会商业气息浓厚, 商业宣传的用语范围大大拓宽, 追求刺激、新奇、活力、有效成了商业宣传用语的重要特点。
所有这些方面综合反映了广东对外交流活跃、商业气息浓郁、地方意识强烈的社会用语特点。
注:
[1]袁迥煊: 卖弄噱头弄巧成拙, 广州日报95 12 18
[2]邓景滨: 港澳粤方言新词探源, 中国语文1997, 第3期
文献资料来源:1999年   出自《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6期
作者:李军
索取号: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