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扬琴在粤乐中的应用
扬琴,又称打琴、洋琴、敲琴、铜琴、瑶琴、蝴蝶琴等。起源于中东、波斯地区,14世纪已开始在东欧国家盛行。相传明代传入中国,最初流传于广东沿岸,以后遍及全国。
扬琴音箱木质梯形,上张若干钢丝弦,奏时用竹褪敲击发声,声色清亮,早期的两排码扬琴,可以奏两组以上的音。本世纪50年代以来,扬琴为适应民族乐队的需要,在音位排列、演奏技法以及乐器制作等各个方面,经历了不断的改良和革新。增加了弦数,扩大了音量和音域;在琴面两侧置滚轴板,并装置变音槽,槽内安装活动滚轴,移动滚轴可改变音的音高,如升降半音,以便转调。最常用的“401”扬琴的音位排列以第二码条、第三码条为中央C。扬琴的音位除第一码条左右两边都能演奏外,其它二、三、四码条只能演奏码条的左边。“401”可独奏、伴奏和合奏。
欧洲扬琴从文艺复兴时期起早已成为欧洲社会上至宫廷、下至平民广泛流传的时髦乐器,呈现出持续的繁荣和发展。扬琴传入中国后却长期被视作“世俗洋琴”,普遍流传在社会中下阶层与民间。清代后期,由于经济和文化上的衰落,中国乐器的发展总的来说是处于停滞状态。然而随着说唱音乐及地方戏曲的兴起与增多,扬琴被广泛用作地方音乐的主奏及说唱、戏曲的伴奏。50年代以来,扬琴改编了一些著名的传统曲目,如《将军令》(四川)、《昭君怨》(广东)、《弹词三六》(江南) 等,亦有一些优秀的创作曲目,如《红河的春天》、《林冲夜奔》、《春满江南》、《海峡音诗》、《漓江随想》、《忆事曲》等,以及一些根据外国乐曲改编的扬琴曲,如《查尔达斯》、《樱花》、《土耳其进行典》、《西班牙斗牛士》、《美丽的非洲》等。
如上所述,扬琴首先在广东流传,加上扬琴在地方乐种及戏曲中的主奏或伴奏作用,因此,广东音乐中的扬琴艺术以及扬琴在粤剧、广东曲艺中的琴艺,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手法与特色,占有很突出的地位。在广东音乐扬琴史上,有两位前辈是让人难以忘怀的。其中一位是严老烈(约1850—1930)据传他以扬琴右竹法的特色用以表达时代新意,改编了《旱天雷》、《倒垂帘》、《连环扣》、《到春雷》、《寄生草》、《卜算子》等乐曲,是广东音乐早期流行的作品,也是广东音乐扬琴传统流派的代表作品。有罗绮云及吕文成于20年代末录制的《倒垂帘》、《连环扣》等扬琴独奏唱片,用了滚竹、坐竹、顿音、轮竹等丰富的技巧。
另一位则是丘鹤涛(1880一1942),是广东音乐作曲家、教育家及演奏家,创作有《娱乐升平》、《狮子滚球》、《相见欢》等名曲。1928年出版的由丘氏著述的《琴学精华》一书,当中便有专门文字介绍了扬琴顺一打、慢一打、快一打、密打、齐打、滚竹等44种竹法。此书也可以看作是中国扬琴的最早的著作之一。早期的粤剧乐队,与兄弟剧种昆曲、汉剧、乱弹差不多。只用二弦、月琴、箫、笛,称为“硬弓”组合,稍后粤剧名小武靓仙倡议加人喉管,扬琴约在20年代后加人。逐渐,扬琴与高胡、秦琴、洞箫等形成“软弓”组合。在粤剧乐队中,除了掌板与高胡(或小提琴、竹二弦) 两位,扬琴应该是第三位重要的乐器了。在“南音”或一些歌谣体的演唱中,扬琴的伴奏更显突出。在一般的广东音乐合奏中,由于扬琴的音色与音频振荡具溶混性,在合奏中能串通、聚合、调谐各声部,俗称为“音胆”,用现代术语形容,扬琴在一般的小组奏或合奏中起了“指挥”的作用。
50年代,黄龙练、方汉是比较突出的扬琴家。方汉奏《双声恨》尾段急板,快打两竹过耳,速疾如飞,情状精彩之极,至今还被行家奉为未可企及的典范竹法。
六七十年代,广东研制出十二平均律快速转调扬琴,在吸取各种弹拨乐及其它国乐技法的同时,西乐的和声、复调,钢琴上的多种表现手法,也变成扬琴的竹仁功夫。七八十年代,出现陈其湛、汤凯旋等出色演奏家,前者竹法气势拙大,后者竹法清丽雅致。近年一些青年演奏者把《昭君怨》改编为独奏曲,竹法细密,感情深刻,颇受行家注目。
50年代以来,外省扬琴独奏艺术发展速度较快,人材代表亦众。而广东音乐扬琴主要在合奏、伴奏中有突出表现,而独奏艺术似乎未为引人注目,原因诸多,其中重要的是表现丰富的独奏曲目出现不多,无法促使人才的冒出。方汉在60年代作领奏曲《流溪晚照》,八九十年代有独奏曲《云山春色》(汤凯旋曲)、《流云》(余其伟曲) 等出现,毕竟还未形成更大的影响。可见这一领域尚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主要参考资料
1、项祖华:《扬琴弹奏技艺》,繁荣出版社(香港), 1992年初版。
2、余其伟:《广东音乐文化历程》,刊于广州文艺创作研究所编辑出版的《粤剧研究》,1989年第2期。

文献资料来源:1997年   出自《岭南文史》 1997年第3期

作者:余其伟

索取号: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