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澳等地北帝庙探秘
珠海、澳门以及当年宋元崖山大海战左近地区的新会、台山以及近邻的肇庆、佛山、顺德、电白、清远乃至于香港等地都有北帝庙遗址⑴,有的香火绵延至今不衰。
笔者19 9 4年在澳门踏访名胜古迹时,在氹仔岛初遇北帝庙,该庙为青砖筒瓦面阔三间的硬山顶平房建筑,内供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的塑像,傍侧塑龟蛇二神侍奉⑵。当时只觉得在这样一个华人、葡人杂居的特殊地区,供奉这样一个名称别扭古怪而又是北方之神抵,颇觉得有些蹊跷。随着时间的推移,方发现宋元大战后南宋军民流散在南海之滨的信息比比皆是。当年那段亡国毁家的惨痛心史,就在这到处可见的北帝庙中,隐约曲折地透露出这一湮没散佚的历史。
一、关于北帝的身世与传说
关于北帝的身世与传说,在道教诸种著作中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明朝正统年间编篡的《道藏》和明万历年间的《续道藏》中,道家文献共收了 1476 种,合5485卷。在这一个颇为儒、释两家非议和讥讽的大集成中,对于北帝的身世交待就得有一种整合感。在《道藏•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⑶中对北帝的外貌有一个描绘:
双睛掣电伏群魔,
万骑如云威九地。
紫袍金带佩神锋,
苍龟巨蛇捧圣足。
这个形象,已是后来民间供奉的北帝的基本原貌了。这就是“披发跳足,仗剑着鳖,脚踏龟蛇”的荡魔天尊。
在“北方真武妙经”中还通过元始天尊之口,说出了北帝的身世: “昔有净乐国王与善胜皇后梦吞日光,觉而有娠,怀胎十四个月,于开皇元年甲辰之岁,三月建辰,初三日午时,诞于王宫。生而神灵,长而勇猛,不统王位,唯务修行”。也就是这位净乐王子,放弃继承大统,在得到道家真人传授功诀后,又上太和山修道四十二年,功成果满后白日飞升,被玉皇大帝勒镇北方,统摄真武之位。而将修成正果的太和山改名为武当山,意为: “非玄武不足以当之”。北帝身世的整合,应该说到了明代已基本上因道藏的影响,已成定型。虽然这些整合,有似从佛教经典偷窃之嫌,却为北帝铺垫了一个辉煌的出身,加上道根正宗,成为北方大神,赋予其诸种神力意义,乃至越后越受尊崇,这也就没有什么奇怪了。
然而关于“玄武”之说,则又并不限于道家的一家之言。在《楚辞•远游》中有: “召玄武而奔属”。王逸注为: “呼太阴神使承卫也”。这是认“玄武”为太阴神。而洪兴祖补注则认为: “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这里明确以玄武为龟蛇之形。
《礼记•曲礼》中有: “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孔颖达疏曰: “玄武,龟也。”
《后汉书•王梁传》“玄武,水神之名。”这里的玄武已由龟蛇之形引申到“水神”之一猜测之中了。
《书•尧典》中有: “宵中星虚,以殷仲秋”,传解释为: “虚,玄武之中星”,这里的玄武已为星象中的北方七宿,即斗、牛、女、虚、危、室、壁的总称了。这与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形成了一个组合。这种方向的归属还与左青龙、右白虎、上玄武、下朱雀联系成为方位的组合,在中国古代生活中成为一种常识性的认识。加上龟蛇在人们的认识中是长寿的象征。
而龟又是: “龙、风、麟、龟”四灵之一。玄武在古代的这些属性,对其在道教中的地位提升到仅次于“三清”和“玉皇大帝”的档次,应该说,这是“玄武”本身“根正苗壮”的结果。
中国宋代的很多君王都特别尊崇道教。在宋真宗时,为了避尊祖赵玄朗的讳,将玄武改为“真武”,宋仁宗嘉佑二年正月又诏封为“真武灵应真君”,并诏封龟蛇二圣衔。以书画闻名的宋徽宗对道士崇信到入迷的程度,还封自己为“教主道君皇帝”。所以宋人对北帝亦格外尊崇。
在《玄天大圣真武本传》中则形容为:“缓北帝之灵符,佩乾元之宝印”,而且有“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六甲神将,人煞将军”供其驱使,随侍左右,描述其: “有妖皆剪,无善不扶”的神威。在“真武本传”中对北帝的供奉已上升到了吓人的地步:
拒吾者灭,
奉吾者生。
恶吾者辱,
敬吾者荣。
礼吾者寿,
非吾者苑。
吾有此令,
人鬼咸听。
由此可见,关于北帝的身世传说,已基本概括归纳成为职掌北方天界最重要的大神。
二、北帝庙在南方民间的定位
在广东沿海一带,几乎到处都可见供奉北帝的庙宇与遗迹。一个北方的大神在南方民间受到如此的重视和尊崇,颇有点令人费解。
不仅在面积仅十多平方公里的澳门,保存着完好的北帝庙,在香港的《北区风物志》中,就记载位于粉岭的彭族祖庙中供奉着北帝。因为庙里除了祭祀北帝,还有关帝和文昌星君,也叫三圣宫。《北区风物志》关于这一个北帝庙的始建年代,相传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还认为供奉北帝,是相信“北帝有消灾化厄的神力,因此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极受重视,很多乡镇都建有奉礼北帝的神庙”⑷。
香港的《南区风物志》亦有关于北帝庙的记载,并且根据庙内的有关记载,推断该庙建于清嘉庆十年⑸。
在现在珠海的范围内,不仅在香洲区的山场村有北帝庙遗址,远在万山群岛内的外伶仃岛上亦有北帝庙遗址拓⑹,如今已由乡民捐款兴建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北帝全身高大威猛的神像,端坐在半山腰中。
值得一提的是珠海山场村北帝庙遗址还幸存一块“北帝庙重修序碑”。碑高7 3、横160 厘米,阴刻楷书,制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 7 9年)。在这一个重要的碑记史料中,关于北帝神的始建时间,关于北帝为什么在滨海之地受到祭祀,这两个有关北帝庙探秘的问题,虽然都有回答,然而亦是语焉不详,以猜测附会当年建北帝庙时的真相,还是一一了然的。珠海原属香山县,至少在宋元之际仍是人烟稀少而以晒盐为主。《北帝庙重修序》中开头回答庙宇始建时间是: “真武大帝我香山场亦有是焉,由来尚矣。或曰建场时设立,或曰未建场时原有,始不具论。”⑺这一段话非常清楚地表明,北帝庙建立时间久远,到底始建于何年何月,在乾隆之际重修北帝庙时,已经不可考证了。
关于北帝为什么能在南方得到祭祀,碑文中是这样记叙的: “帝主北方而南方庙祀之,何也? 曰斯郎(天官书》所称北宫黑帝其精玄武者也,水国诸人祀赤帝并祀黑帝,以黑帝位居北极司命南溟之水,生于北极为源南溟,为委祀赤帝者,以其治水之委.祀黑帝者,以其司水之源也。”这一段话的意思,其实也非常明白,就是说北帝是可以管辖南溟之水的。
而在顺德市保存的两块有关北帝的碑刻又是怎样回答以上两个问题的呢?顺德市桂洲镇北帝庙内有《桂洲真武庙碑记》⑻,碑长160、宽8 6厘米,计84 0字,刻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 9 3年)。关于北帝庙的始建时间是这样记载的: “顺德沿南十数里许,其乡曰桂洲,东有真武庙,厥始弗可考,代著灵,应,岁久而祀”。一样是回答不出始建时间这一问题。
而对于为何祭祀这样一个问题,明万历二十一年的碑刻则是这样回答的: “万历辛巳春,适神诞,乃祥光煌,恍现龟蛇。托言现祀四民,拔心灌虑,卷口自新,谆若严父之训子弟者,然其有功于彝教甚大。嗣是水、旱、火、盗、疾病困厄者必祷,辄应如音。”说是明万历九年(1581 年) 在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北帝显灵,对前来祭祀的四方民众告诫要积善行德,改过自新,其苦口婆心的模样,就象严父慈兄对待自己的子女和兄弟一样。而且自从显灵以后,到北帝庙来祈祷者,有求必应,包括的范围为:水灾、早灾、火难、盗窃、疾病等等。这里的北帝,已经不是一个荡魔大神,更不是水神,简直就是一个大慈大悲的观世音一样的菩萨了。
顺德市博物馆碑廊内的“重修大良北帝庙碑”⑼,碑高15 6、宽7 3厘米,计3 5 0字,为清乾隆四十二年(17 7 7年)刻立。对始建时间和祭祀原因则是这样说的: “九天荡魔北极天尊,神威赫灌,为一邑之香火,壮五岭之观瞻,由来久矣。”对于北帝庙的始建时间一样不明要领,而祭祀原因也是惯例如此而已。
再看现在仍然颇具规模的佛山祖庙,该庙供奉的仍然是北帝,整个建筑群占地35 0平方米,在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上排着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等建筑,气势雄伟,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辰之时,打酞酬神,香客盈门当地坊众还抬着北帝小铜像巡游。当地群众习惯称这尊巡游的小铜像为“行公”,而把正殿内的大铜像称为“座公”⑽。
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祖庙正殿供奉的北帝铜像高3.04、宽1.7 4米,重5000余斤。北帝身着彩绘龙袍,玉带缠身,戴帽赤足,端坐在龙椅之上。而在前殿内又塑有姓名的元帅将军18 人之多。
这座佛山祖庙供奉的祖宗,竟然是北帝,这又着何解释,不能不说又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号。
三、关于北帝的推论
关于北帝的身世与传说,经过道家的整合,应该说已经比较清楚,这就是北帝几经摧升,已由原初的太阴神、镇守北方的星宿玄武星君,一跃而成荡魔天尊、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地位仅次于“三清”和“玉皇大帝”。
在《道藏•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中洋洋洒洒六卷之多,自西周起到宋仁宗嘉佑年间,北帝的修道与历朝历代降妖伏魔,帮助君王消灾灭难的显灵胜迹,都有叙述。
在中国这样一个崇尚现实,追求庇荫的市民社会中,北帝这样的大神得到祀奉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
在南方沿海的市民阶层中,供奉妈祖、关帝、财神、金花娘娘、药王爷爷,甚至仓领、谭公、康真君,乃至于城陛、土地一并上香敬礼如仪,就说明了只要能给百姓带来心理上的安慰的,市民花钱、花时间建庙立庵在所不惜。这些祭祀的神抵,每有其责,定位准确,并没有什么歧义产生。唯独北帝,供奉祭祀的原因,不是语焉不祥,就是虚晃一枪就顾左右而言它,不知所云。亦或是言不及义,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然而,就是在它“语焉不详”之中,却透露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信息。
一是明清之际,重修北帝庙的人已不知其庙始建于何时了。
二是北帝庙有的称作“家庙”,有的称为“祖庙”。
这是两个很重要的讯号,始建时间由于隔代,加上初始没有给后人留下可供勘对的资料,后人只能阙如。这个“隔代”,应该推测到宋元大战后,数十万南宋军民或亡或散,流徙在南海沿岸。家破国亡,切肤之痛,使得这一批人不得不日夜思念着故国,思念着家园,思念着远在北方的亲朋故旧。在这样一种情怀和氛围之下,他们利用北帝这样一个尊神,来寄托他们的故国之念,怀家之想,思古之幽情,应该说合情、合理。而在元朝的统治之下,既委婉曲折,却又是合法的。然而,始建之时却不能尽抒衷肠,却又望一吐隐情,在建北帝庙过程中,就有了家庙、祖庙之认亲认宗之举,甚至到了佛山祖庙中,竟然还有了这样一段记载: “灵应祠正殿铜铸之像一尊,高九尺五寸,盖取九五之义” 。九五本是《易经》卦爻位名,九,阴爻;五,位于第五的爻。《易•乾》中这样解释: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后代遂衍化成九五之尊为帝位。祖庙中的北帝成为了人世间的帝王。这不仅在道家经典中没有这样的地位,即使在民间,避讳的道理,是升斗小民亦知的常识,而居然把北帝的塑像弄成九五之尊,况且北帝的衣着,亦是团龙蟠身,只是披发赤足,仍然透露着当年海上风波留下的痕迹。供奉进家庙、祖庙,塑成九五之身,这样举止,只能付著于行动,却不能留下文字的记载。到了明清之际,后人重修北帝庙时,当初的隐衷,当初的倾诉与悲愤,当初惨痛的心史,后人都无从寻找,无法追忆了。历史的长河就这样一浪推一浪,一波盖一波,若不是仍有“家庙”、“祖庙”、“九五”,这样一些珠丝马迹遗留下来,流落在南海诸地的南宋军民的那一段永远让人不能忘怀的史实,就真的无从追寻,也无法稽考了。
应该说,有北帝庙处,就有当年南宋遗民的踪迹,就有当年客观上的南北大融合的存在。历史从来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勾陈珠澳等地北帝庙这一段隐秘,但愿能为南粤的民风、民俗提供一个历史的背景;能给南宋当年军民留下一个剪影,一段写照。


⑴《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89 年版。
⑵拙著《澳门行旅》,第118 页。华人出版社,1995 年版。
⑶《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协作影印明代《道藏》版本。以下引用亦为此版本,恕不一一作注。
⑷《北区风物志》,第116 页。香港北区区议会,1994年版。
⑸《南区风物志》,香港南区区议会,1996 年版,第109页。
⑹《珠海市文物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⑺《珠海市文物志•石刻》,第14 4页。
⑻⑼《顺德文物志》,1991 年顺德博物馆编,第123、144 页。
⑽《佛山祖庙》,文物出版社,1994 年版。

文献资料来源:1998年   出自《东南文化》 1998年第1期

作者:李世源

索取号: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