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 以语言为对象的研究
改革开放16 年来,珠江三角洲以41595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 取得了举世公认的经济成就。经济方面的大发展, 引发了相应的文化变迁。表现在语言上, 受经济发展的推动: 1. 普通话迅速流入并日渐通行; 2.粤方言声望日隆, 迅速扩张。本文讨论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之间的这种正相关,并附带讨论珠江三角洲可能的语言前景,即双语体制。
一、 普通话: 流入与通行
由于历史的原因,珠江三角洲的语言以粤方言为主,杂有闽方言、 客方言,而无普通话的地位。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土地改革以及推广普通话运动等,初步把普通话引入了珠江三角洲。但迄改革开放前, 就整体而言,普通话最多只是官话,主要应用于某些官方场合以及教育系统, 三角洲并无普通话语言社区( language community )。普通话亦不是日常的交流媒介。
经济大发展首先改变了珠江三角洲的语言格局,致使普通话语言社区出现。
目前最大的两个普通话社区是深圳、 珠海。以深圳为例, 1980 年, 全深圳镇人口数略多于2 万, 而那年高考共考取30 名大学生。显然, 仅靠当地的人力资源无法满足建设经济特区、 建设改革开放的窗口的要求, 于是大力引进人才, 主要是北方的人才。1980年,全深圳特区人口为 17 万, 1986 年为50 万2, 1994 年为167 万3, 这只能是外地人大量涌入的结果。因此,深圳被看成移民城市。实际上,今日深圳居民总数的3/ 4仍是暂住人口。
原操不同方言的人突然汇集一起, 其共通语只能是普通话, 这样就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了普通话社区。时至今日,普通话已在深圳、 珠海通行无阻, 人们主要以普通话为基本交流媒介。这一变化意义极大, 对广东语言格局、 语言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
当然,相对整个珠江三角洲而言,深圳、 珠海只是点, 由移民而形成的这两个普通话语言社区颇似方言岛。遍布全珠江三角洲的外来人口,则进一步把普通话带到了三角洲的各个角落, 形成了面上的传播,使之迅速普及、 通行开来。
珠江三角洲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种产业对劳动力的渴求引发了汹涌的民工潮。据统计,珠江三角洲外来民工有 300 余万人, 这个数字可能低估了。如樟木头镇,外来劳力1 万多,超出本地劳力人数;又如宝安县,来自全国各地130 多个县的劳力有26 万人,超出全县人口总数4。中山、 东莞、 顺德等市、 县的情况与之相仿佛。不同地区来源的民工, 彼此交往时多采用普通话,更重要的,本地人受其影响也开始用普通话。如我们调查过的南沙镇某制衣厂, 厂内的决策层、 管理层人员都是本地人,但都会说普通话,其语言习得( L. A. )途径, 就是日常管理、 协调工人工作, 受民工的影响。如沙角附近的几个村子,几乎所有的居民都会说普通话,中年以下的村民, 还说得相当流利、 准确,这也跟当地外来工的影响分不开。当地的几个厂子,尤其是B、 C 电厂,其职员多来自内地,他们日常的消费品, 特别是生活必需品,多由当地村民提供。频繁的商业往来影响了双方的语言行为,表现在村民一方,就是习得了普通话。经验的观察表明,外来工多的地方,普通话使用的频度与概率明显提高, 这种正相关表明,民工潮意外地推广了普通话, 意外地改变了三角洲居民的语言生活。
市桥的语言运用代表了经济发展对语言的第三种影响,即不仅改变了三角洲居民的语言行为( language behaviour) ,而且还改变了其语言态度( language at t i tude)。
市桥以商业出名。5 大商场的建筑面积共达28 万平方米, 其中的电器城更是名闻遐迩,招致众多北方客商,普通话不绝于耳。我们选取了 100 个本地档主家庭进行调查,共计347 人。其中,父母年龄在35~ 55 岁之间,子女年龄在10~ 25 岁之间。调查表明,这些家庭的成员都会说普通话, 差别只在准确程度不同,普通话主要的习得源是商业活动;所有的家庭都认为应不忘广州话, 学好普通话, 都认为普通话自有作用; 73%的家庭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使用普通话(当地人多称为国语) ; 所有的家庭都认为广州话更亲切、 方便,但也都认为应推广普通话, 只有普通话才能统一全国的语言运用。这些表明,本地人的语言态度这个深层的心理也有了重大转变,较多地、 有意识地使用普通话,正是这种心理转变的正常外化。
16年来, 受经济发展的推动, 移民与民工带来了普通话。普通话语言社区破天荒地出现,普通话前所未有地通行。珠江三角洲居民语言心理开始转变, 预示了普通话光明的未来。事实上, 今日珠江三角洲的青年人,已基本上是操粤方言、 普通话的双语人。
二、 粤方言: 高声望与新扩张
历史上,粤方言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有较高的声望( prest ige) , 这可能与下列两个事实有关:
1.珠江三角洲地区虽然杂有闽、 客等方言, 但主体语言却是粤方言, 客家话主要分布于东部,闽方言体现为方言岛的形式。许多人认为珠江三角洲只是使用粤方言,应该说是有一定的根据。
2.传统上, 广州一直是广东省的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 是治所所在地。而中国的传统之一, 便是治所所在地的语言具有高声望, 容易通行, 容易成为标准语言。广州的情况正是这样。时至今日, 许多人仍把广州话称为广东话,正可见其声望、 地位之一斑。粤方言历史上即有高声望,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 更使之提高到了空前的程度。国门打开之后, 香港成为广东经济腾飞的主要投资源、 增长极, 成为广东尤其是珠江三角洲追赶的主要目标, 成为富裕、 繁荣的具体化身,其影响力大增,而香港是通行粤方言的;广东最先受改革开放之益,而实现经济大发展的, 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南海、 番禺、 顺德、 中山等四小虎更是走在前列,这些地区也是以粤方言为基本语言媒介的。社会语言学告诉我们,人们对非语言因素的评价会转移到对语言的评价上来, 富裕地区的语言因之会享有较高的声望, 而高声望则会导致其扩张、 流行,这是世界语言的一般通例。粤方言区的富裕改变了人们的语言心理, 促成粤方言空前的高声望;现实的经济活动更加速了人们的语言习得与语码转换( Code -Sw itch) ,粤方言扩张因之成了必然的结果。
得益于经济发展的粤方言的扩张, 其表现之一是一统其内部,铲除方言岛。
与移民相关,珠江三角洲有许多方言岛。其中最出名的是中山市闽语方言岛,分布在市境内沙溪、 大涌、 三乡等地,使用人口约15万,占全市总人口数的 1/ 7。据考证,中山闽方言的存在,已有千年之久。受周边粤方言的影响, 其语言特质已有一定的改变,与福建境内的闽方言有相当的不同5。但至改革开放为止,它依然保持其作为基本实际工具的地位;这些地区的人民,依然以之作为基本交际工具,粤方言在这些地区并无什么地位。到了今日, 这个局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大部分地区开始了语码转换, 出现了闽、 粤双语,部分地区语码转换过程已接近完成。以沙溪为例, 它与粤方言区的石歧镇为邻, 但世代只以闽方言为主要交际媒介。近年来,中山市区的市政建设飞速发展,使之与石歧(市治所所在地)日益融为一体;商业往来日多、 经济联系日密, 粤方言随即进入,并取代闽方言成为第一位的基本交流媒介。闽方言迅速萎缩,现已基本上只限于家庭内部使用。
但中山闽语分布范围广,有相当的语言空间( Linguist ic space) ,完成转换语码尚需一定的时日。较小的方言岛,其变化速度就快得多。下面以南海市北洲村为例说明这一点。
该村是客家聚集点, 居民约 180 年前从花县炭步移居至此,现在居民115 户, 480 余人。村民反映, 客家传统之一是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 对维持自己的语言这一点相当看重,因此他们虽处于粤方言区之中,不少人也会听粤方言, 但从无人说粤方言。改革开放之后,居民由种粮改为种菜,供应大沥、 广州等地。而且生产出来的菜,除少部分由来人收购外, 大多是本地人自己运至销售地。出于商业活动的需要, 本地人开始改说粤方言;村内的中、 青年人,多数外出广州、 深圳等地打工, 逐渐习用粤方言;而看的电视, 也更多是粤方言的节目。这样,粤方言迅速成为日常交流工具, 客方言只在本村人显示亲密时才使用。从貌似时间( apparent time) 的共时变异来看, 年龄因素与粤方言使用呈高度负相关:大致以30 35岁为界,其上,随年龄增大,粤方言使用趋少; 其下, 随年龄减少,使用概率增大, 20 10 岁年龄段的使用概率达0 9 左右。这充分显示了演变速度之快。
高声望导致的粤方言扩张,第二种形式是扩大分布地域,把粤方言扩散到其他方言地区,使三角洲粤语化。
以东江流域为例。历史上,增城、 东莞一线以东的东江流域地区,客方言成片分布,纯客县颇为常见。连后来移居至此的畲族,其语言也改用客话,可见客方言势力之大。相对来说, 粤方言的分布则有限, 而且势力较弱7。改革开放之后,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粤方言急剧扩张,迅速取得了标准语的支配地位,分布地域也大为增加。如博罗,其城区原使用的是客方言系统的土话(当地称为罗城话) ,改革开放后,博罗与广州联系日益紧密,俨然广州的卫星城;当地农产品以供应香港为主,两地交流、 往来频繁; 香港、 广州等在该地投资设厂; 电视节目以粤方言为主。这些都使粤方言影响力大增。1988 年, 我们在调查时发现,街头已开始流行粤方言,但家庭内部还是讲本地话; 1995 年再次调查时, ,发现使用本地话的多限于老年人,一般交谈都改用粤方言了, 连家庭内部也以粤方言为主。又如惠州, 1988 年时, 该市主体语言依次是惠城话、 普通话, 粤方言只是时髦语言。当时我们特地用广州话同当地店员、 服务员交谈,发现许多人连听都不会。1995 年时, 当地最具权威、 最具身份的语言却变成了粤方言,一般人均以会说广州话为荣,中年以下,极少不会粤方言的。语言的这种变化,与1988 年后惠州大开发、 日益增强了与香港和广州的联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粤方言不仅日益使珠江三角粤方言化,而且其势力还伸展到了三角洲之外的地方。人们常说:全国推广普通话, 广东推广广州话。 这有一定的道理。今天,粤方言以珠江三角洲为基本根据地, 向西、 北、 东全面推进,在向来无粤方言地位的潮汕话通行地域也取得了若干进展。以汕尾为例,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内,在经济发展、 粤方言声望提高以及粤方言电视节目的强烈影响下,粤方言从原本不被当地人看重的渔民语言一跃而成为近似标准语的语言,全市90%以上的人都已会说粤方言。这反映出珠江三角洲经济与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引人注目的粤方言扩张, 更主要地是体现为这类情形, 不过这已超出了本文讨论的范围。
三、 结语与附论: 双语走入现实
本文中,我们讨论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语言变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和根本动因,随着移民和外来工的大量出现, 普通话建立了自己的语言社区,在三角洲已有相当多地区使用普通话。这改变了当地居民的语言态度, 为普通话的进一步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粤方言声望迅速提高,而高声望导致了新扩张, 从铲除方言岛、 统一内部,并向非粤方言区推进,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珠江三角洲的语言地理。
普通话流入并渐次通行,粤方言借助经济的背景也声望日高, 那么, 这两种相去甚远的语体,其间的未来语用关系会如何呢? 也就是说,三角洲可能的语言前景是什么? 我们试附带略加讨论。
(一)普通话 在全国推广普通话,这是宪法明文规定的,是国家根本的语文方针,也合乎广东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随着广东经济的发展, 三角洲地区因各种原因而导致的与外地人之间的各种往来必定会日益增加,而只有普通话才是解决语言障碍的唯一出路,要求外地人都会粤方言不现实,粤方言也不能成为全国的共通语。由此决定了必然会有更多的珠江三角洲人掌握普通话,普通话在珠江三角洲必然会有更广泛的使用。实际上现在已可看到珠江三角洲许多商业、 服务业机构招聘条件之一,就是要求应聘者兼会流利的国语、 粤语。
(二)粤方言 粤方言有悠久的历史、 众多的使用者、 广大的语言空间,而且现在正处高声望、 新扩张时期,因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仍将是三角居民基本的、 日常的交际工具。迅速完成使用普通话的语码转换,不但无现实可能, 反而会造成语言混乱。由此而言,粤方言继续存在也是必然的。
(三)双语走入现实 这样,普通话将会与粤方言并存,构成双语( bilingual)。三角洲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语言图景会是双语体制( bilingualism)。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完全等价,从语域( register)角度看,普通话主要体现为共通语、 工作语言, 粤方言则主要体现为日常语言、 内部交际语言8。实际上, 三角洲的许多地方, 其语言生活已经如此。

注:
1 本文所指均为通常意义的珠江三角洲, 不是大珠江三角洲。
2 以上数据根据傅高义著: 先行一步 改革中的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3 根据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广东卷,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4 年版。
4 1992 年统计数。
5 参考陈小枫: 中山闽方言探源 , 见中山大学中文系编: 语言文字论集,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6 上二例均系作者本人自己调查。
7 东江流域汉语方言的一般分布, 参考李新魁: 广东的方言,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8 深圳、 珠海由于是移民城市,语用情况较为特殊。

文献资料来源:1997年   出自《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

作者:张振江

索取号: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