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箱是演员装放戏服的箱栊。大佬倌一般有私人衣箱,普通演员就用戏班的衣箱。
衣箱的外形大同小异,不同戏班、演员的衣箱,则大小、标识略有不同。衣箱的变化,可以看出戏班演出环境的变化,演员际遇的变化,甚至戏行体制的变化。
一个传统的粤剧衣箱,锁着多少王侯将相的战旗,才子佳人的水袖,又锁住多少岁月的风云变幻?
如今粤剧演员多属剧团人员,剧团有专人管理戏服道具,不需要去哪里都带着自己的大衣箱了。旧衣箱或捐赠给博物馆,或被私人收藏,或放在家中的角落,与尘埃默守。
粤剧衣箱锁住的,是衣箱主人辉煌时期的光影,是粤剧前辈未泯的心血,是后辈追慕粤剧黄金时代而不能,却不舍的情结。
专栏作者·钟哲平
岭南文化学者,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喜欢看戏,不太懂戏,也不算痴迷。因为钻得不深,所以有疏离感。没有匠气,只有欢喜。如同隔着河流看彼岸的华灯,和影影绰绰的风流人物。
1
陈少珍的化妆箱,几易其手,最终物归原主
不久前,笔者拜访老粤剧演员陈少珍老师,在她家中看到了两个特别的柚木化妆箱。
化妆箱很少用柚木做,这两个箱子做成立柜的模样,带抽屉,木色匀净,朴素大方。陈少珍兴致勃勃地介绍起这对化妆箱的几任主人。
“这些都是旧东西了。我和我先生新名扬,唔挂住买衣着,唔挂住买鞋袜,一有钱就挂住买录音带,喜欢收藏保管旧东西。
这两个箱以前有两个壳包着,叫化妆箱,放在每个老倌自己的柜位。这个箱讲起来有故事的。我哋两夫妇都很喜欢柚木,用柚木做化妆箱,在广州是没有的。这个箱和这张凳子是一套的,凳子下面这个位置,木板打开可以放盔头。我有两个这样的箱。
1955年,广州搞全行汇演,很多人都说: ‘咦,陈少珍你个箱咁靓嘅!’箱子后面还有一面大镜,竖起来,写着‘陈少珍’,不用的时候镜子就放下来。后来外壳被白蚁蛀了,就拆掉了外壳。现在还可以用,里面可以装化妆用品和鞋袜。
后来我进了市剧团后,不需要自己的化妆箱。虾哥(罗家宝)两夫妇来我家,他叫我把化妆箱卖给他。我就原价给他了。原价是多少钱呢?68元。当时是1956年4月,‘大中华’公私合营,老板被人追交税。他就不计成本,捡了一些旧料做了这个箱子,68元卖给我。后来到了‘四清’,罗家宝也没地方用这个箱子了,就扔到了銮舆堂。我就问他:‘虾哥,你那个化妆箱系唔系唔要了,摆在銮舆堂?’他说: ‘系啊,唔系点啊,没地方摆啊。’我说: ‘你唔要啊,咁我还返你68蚊,要回这个箱子吧。’我和新名扬就到銮舆堂把箱子抬了回来,用铁链栓着,从銮舆堂抬到恩宁路马路上。这是柚木实木,很重的。
化妆箱当时给了罗家宝后,我弟弟陈少棠听说,就说:‘你都不给我,就给了虾哥。’我说:‘好好好,我再给你做一个。’马上又去那家家私铺,叫他马上再做一个。老板说:‘现在不能这么便宜了,不能68蚊了,要142蚊了。以前的木头是没有收你钱的,现在要重新去找。’我说好吧,就142蚊吧,马上做。我们两姐弟这么好,弟弟肯定要给的。
弟弟用了这个箱子没多久,也公私合营了,省市合团。公家有服装和各样物品,自己的化妆箱就不用了。当时陈少棠和卫少芳前辈一起做戏。卫少芳以前在美国好架势的,什么都见过,也说没见过用柚木做化妆箱。她就对我弟弟说: ‘棠仔,你的化妆箱要不要,不要给我吧!’当时她还不用合团,还在民营班做戏。芳姐就用142元原价买走了这个箱子,抬走了。卫少芳在模范飞发铺对面马路,长堤附近,她拿回去化妆。后来没多久,她也合并了,也不用自己的化妆箱了。她住在爱群大厦旁边,我和她做戏,当时卢启光、陈小茶也一起做戏。我就问她: ‘芳姐,你那个化妆箱现在没用了吧?’她说: ‘系啊,没用了,放在冷巷那里。’于是我又142元买了回来。
我的这两个化妆箱有好多大老倌欣赏,最后还是回到了我这里。”
2
两个衣箱,曾是身份象征,现成客厅重要摆设
很多粤剧老演员都保留着旧时的戏服衣箱,陈少珍也一样。而她并不是把衣箱放在阁楼,而是摆在客厅中,像家具中重要的陈设。
回忆了柚木化妆箱的故事,陈少珍又掀起客厅中的一对黑色实木衣箱,介绍旧时戏班衣箱的规矩。
“我这对箱,是1948年8月我开始做正印花旦时用的,是农村班的正印花旦。他们说,你做正印花旦,一定要有两个衣箱。一对箱,这是你身份的象征。一般演员是没有两个衣箱的,只有一个化妆箱,一个衣箱,一个栊柜仔。栊柜仔是放煲、油盐酱醋、盆之类的。
这些衣箱的盖是圆顶的,可以泻水。(有种说法是,做成圆顶,别的箱子就不能压上去,不会被人压住)这些箱是用最靓的杉木来做的,一个圆拱要用很多杉木,要很宽的木才能刮成圆拱。板和板之间是没有缝隙的,木箱里面有两个铁箱,装戏服。你做主角,行头就要齐全。
我们的规矩,两个箱子,是要卖招牌的。别人会说,看看这些演员有多少戏服。两个箱子,一个写陈,一个写少珍,人家一看,哦,陈少珍有两个箱的!人家会说,这个老倌仔都得喔,都有两个箱!当时香港的大佬倌,一般都是一对箱的。戏服也有区别。大老倌做戏服就要去中华戏服,不是大老倌就去炳记,便宜一点。贵的确实是料子好一点。
在后台,衣箱的摆位也很讲究。比如我和罗家宝做,就要先摆好他的箱位。后台有六个台柱,你有两个箱,就可以多占一点地方。如果你只有一个衣箱和一个化妆箱,位置就少了,那个栊柜仔,人家不让你占地方的。
还有一个布帐,用钉子挂起来,白布围起来,就是自己的范围,像一个私人化妆室。别人进来要在帐前叫一声,拉一拉布帐,才能进去。这是规矩。衣箱可以用来睡觉。下乡演出,铺上木板就睡,板中间有个洞,容易挖出来。戏班会有一个人专门负责衣箱,他就铺张地毯睡在地上。我很少去和人家划位,有时有人要睡厨房。
那是1948年的11月,我的工资是20元一天,当时一钱金是9元。这个箱子值3两金,是在广州河南鳌洲直街一个老铺子做的,一过海就见,专门做靓箱的。做箱是纯手工,要拣靓木。”
小资料
《粤剧大辞典》
“衣箱”词条
戏班盛放戏服的木箱。传统粤剧戏班的衣箱,长约100厘米,阔约70厘米,高约80厘米。箱的上盖呈半弧形,以防止箱面积水,外包一层漆皮,这样在室外拉(衣)箱时,可免雨水淋湿戏服。衣箱四周各个转角位置都用铁皮镶嵌,避免在搬运和堆放的过程碰撞损坏;正面有一铁制的锁牌,用于上锁以防盗;两侧装有铁环,便于搬运;岭南天气潮湿,衣箱底部用实木垫高,以防戏服受潮。
传统戏班衣箱分众人箱和私伙箱两种,众人箱内的戏服是由班主所置,一般相对陈旧,多为配角或群角演员穿着。衣箱的正面和背面涂上戏班的名称。私伙箱是老倌个人所有,内放私人购置的戏服,箱的正面和背面都写上老倌的艺名,除了防止混淆之外,往往有显示老倌的私伙行头丰厚之意。香港的剧团和老倌,至今仍沿用传统戏班的衣箱。
现在剧团的衣箱体积稍小,长约100厘米,阔约60厘米,高约70厘米;上盖面平,以便于叠高堆放。整个箱用铁皮包裹,可免雨水淋湿。因为无论是专业剧团,还是职业剧团,演员基本没有私人购置戏服,所以衣箱正面和背面都是喷上剧团的名称。
粤剧行内习惯将管理戏服的部门岗位称作“衣箱”,对管理戏服、替演员穿着戏服的人员。戏行内也称他们为“衣箱”,例知称某人是某某老倌的“私伙衣箱”。过去戏班中有些演员年纪大了不能演戏,但他对戏服穿着的规矩和技巧较为熟悉,就转做管理衣箱人员,因为他们一般年纪稍大,经历丰富,辈分较高,行内尊称他们为“衣箱伯父”。
衣箱的外形大同小异,不同戏班、演员的衣箱,则大小、标识略有不同。衣箱的变化,可以看出戏班演出环境的变化,演员际遇的变化,甚至戏行体制的变化。
一个传统的粤剧衣箱,锁着多少王侯将相的战旗,才子佳人的水袖,又锁住多少岁月的风云变幻?
如今粤剧演员多属剧团人员,剧团有专人管理戏服道具,不需要去哪里都带着自己的大衣箱了。旧衣箱或捐赠给博物馆,或被私人收藏,或放在家中的角落,与尘埃默守。
粤剧衣箱锁住的,是衣箱主人辉煌时期的光影,是粤剧前辈未泯的心血,是后辈追慕粤剧黄金时代而不能,却不舍的情结。
专栏作者·钟哲平
岭南文化学者,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喜欢看戏,不太懂戏,也不算痴迷。因为钻得不深,所以有疏离感。没有匠气,只有欢喜。如同隔着河流看彼岸的华灯,和影影绰绰的风流人物。
1
陈少珍的化妆箱,几易其手,最终物归原主
不久前,笔者拜访老粤剧演员陈少珍老师,在她家中看到了两个特别的柚木化妆箱。
化妆箱很少用柚木做,这两个箱子做成立柜的模样,带抽屉,木色匀净,朴素大方。陈少珍兴致勃勃地介绍起这对化妆箱的几任主人。
“这些都是旧东西了。我和我先生新名扬,唔挂住买衣着,唔挂住买鞋袜,一有钱就挂住买录音带,喜欢收藏保管旧东西。
这两个箱以前有两个壳包着,叫化妆箱,放在每个老倌自己的柜位。这个箱讲起来有故事的。我哋两夫妇都很喜欢柚木,用柚木做化妆箱,在广州是没有的。这个箱和这张凳子是一套的,凳子下面这个位置,木板打开可以放盔头。我有两个这样的箱。
1955年,广州搞全行汇演,很多人都说: ‘咦,陈少珍你个箱咁靓嘅!’箱子后面还有一面大镜,竖起来,写着‘陈少珍’,不用的时候镜子就放下来。后来外壳被白蚁蛀了,就拆掉了外壳。现在还可以用,里面可以装化妆用品和鞋袜。
后来我进了市剧团后,不需要自己的化妆箱。虾哥(罗家宝)两夫妇来我家,他叫我把化妆箱卖给他。我就原价给他了。原价是多少钱呢?68元。当时是1956年4月,‘大中华’公私合营,老板被人追交税。他就不计成本,捡了一些旧料做了这个箱子,68元卖给我。后来到了‘四清’,罗家宝也没地方用这个箱子了,就扔到了銮舆堂。我就问他:‘虾哥,你那个化妆箱系唔系唔要了,摆在銮舆堂?’他说: ‘系啊,唔系点啊,没地方摆啊。’我说: ‘你唔要啊,咁我还返你68蚊,要回这个箱子吧。’我和新名扬就到銮舆堂把箱子抬了回来,用铁链栓着,从銮舆堂抬到恩宁路马路上。这是柚木实木,很重的。
化妆箱当时给了罗家宝后,我弟弟陈少棠听说,就说:‘你都不给我,就给了虾哥。’我说:‘好好好,我再给你做一个。’马上又去那家家私铺,叫他马上再做一个。老板说:‘现在不能这么便宜了,不能68蚊了,要142蚊了。以前的木头是没有收你钱的,现在要重新去找。’我说好吧,就142蚊吧,马上做。我们两姐弟这么好,弟弟肯定要给的。
弟弟用了这个箱子没多久,也公私合营了,省市合团。公家有服装和各样物品,自己的化妆箱就不用了。当时陈少棠和卫少芳前辈一起做戏。卫少芳以前在美国好架势的,什么都见过,也说没见过用柚木做化妆箱。她就对我弟弟说: ‘棠仔,你的化妆箱要不要,不要给我吧!’当时她还不用合团,还在民营班做戏。芳姐就用142元原价买走了这个箱子,抬走了。卫少芳在模范飞发铺对面马路,长堤附近,她拿回去化妆。后来没多久,她也合并了,也不用自己的化妆箱了。她住在爱群大厦旁边,我和她做戏,当时卢启光、陈小茶也一起做戏。我就问她: ‘芳姐,你那个化妆箱现在没用了吧?’她说: ‘系啊,没用了,放在冷巷那里。’于是我又142元买了回来。
我的这两个化妆箱有好多大老倌欣赏,最后还是回到了我这里。”
2
两个衣箱,曾是身份象征,现成客厅重要摆设
很多粤剧老演员都保留着旧时的戏服衣箱,陈少珍也一样。而她并不是把衣箱放在阁楼,而是摆在客厅中,像家具中重要的陈设。
回忆了柚木化妆箱的故事,陈少珍又掀起客厅中的一对黑色实木衣箱,介绍旧时戏班衣箱的规矩。
“我这对箱,是1948年8月我开始做正印花旦时用的,是农村班的正印花旦。他们说,你做正印花旦,一定要有两个衣箱。一对箱,这是你身份的象征。一般演员是没有两个衣箱的,只有一个化妆箱,一个衣箱,一个栊柜仔。栊柜仔是放煲、油盐酱醋、盆之类的。
这些衣箱的盖是圆顶的,可以泻水。(有种说法是,做成圆顶,别的箱子就不能压上去,不会被人压住)这些箱是用最靓的杉木来做的,一个圆拱要用很多杉木,要很宽的木才能刮成圆拱。板和板之间是没有缝隙的,木箱里面有两个铁箱,装戏服。你做主角,行头就要齐全。
我们的规矩,两个箱子,是要卖招牌的。别人会说,看看这些演员有多少戏服。两个箱子,一个写陈,一个写少珍,人家一看,哦,陈少珍有两个箱的!人家会说,这个老倌仔都得喔,都有两个箱!当时香港的大佬倌,一般都是一对箱的。戏服也有区别。大老倌做戏服就要去中华戏服,不是大老倌就去炳记,便宜一点。贵的确实是料子好一点。
在后台,衣箱的摆位也很讲究。比如我和罗家宝做,就要先摆好他的箱位。后台有六个台柱,你有两个箱,就可以多占一点地方。如果你只有一个衣箱和一个化妆箱,位置就少了,那个栊柜仔,人家不让你占地方的。
还有一个布帐,用钉子挂起来,白布围起来,就是自己的范围,像一个私人化妆室。别人进来要在帐前叫一声,拉一拉布帐,才能进去。这是规矩。衣箱可以用来睡觉。下乡演出,铺上木板就睡,板中间有个洞,容易挖出来。戏班会有一个人专门负责衣箱,他就铺张地毯睡在地上。我很少去和人家划位,有时有人要睡厨房。
那是1948年的11月,我的工资是20元一天,当时一钱金是9元。这个箱子值3两金,是在广州河南鳌洲直街一个老铺子做的,一过海就见,专门做靓箱的。做箱是纯手工,要拣靓木。”
小资料
《粤剧大辞典》
“衣箱”词条
戏班盛放戏服的木箱。传统粤剧戏班的衣箱,长约100厘米,阔约70厘米,高约80厘米。箱的上盖呈半弧形,以防止箱面积水,外包一层漆皮,这样在室外拉(衣)箱时,可免雨水淋湿戏服。衣箱四周各个转角位置都用铁皮镶嵌,避免在搬运和堆放的过程碰撞损坏;正面有一铁制的锁牌,用于上锁以防盗;两侧装有铁环,便于搬运;岭南天气潮湿,衣箱底部用实木垫高,以防戏服受潮。
传统戏班衣箱分众人箱和私伙箱两种,众人箱内的戏服是由班主所置,一般相对陈旧,多为配角或群角演员穿着。衣箱的正面和背面涂上戏班的名称。私伙箱是老倌个人所有,内放私人购置的戏服,箱的正面和背面都写上老倌的艺名,除了防止混淆之外,往往有显示老倌的私伙行头丰厚之意。香港的剧团和老倌,至今仍沿用传统戏班的衣箱。
现在剧团的衣箱体积稍小,长约100厘米,阔约60厘米,高约70厘米;上盖面平,以便于叠高堆放。整个箱用铁皮包裹,可免雨水淋湿。因为无论是专业剧团,还是职业剧团,演员基本没有私人购置戏服,所以衣箱正面和背面都是喷上剧团的名称。
粤剧行内习惯将管理戏服的部门岗位称作“衣箱”,对管理戏服、替演员穿着戏服的人员。戏行内也称他们为“衣箱”,例知称某人是某某老倌的“私伙衣箱”。过去戏班中有些演员年纪大了不能演戏,但他对戏服穿着的规矩和技巧较为熟悉,就转做管理衣箱人员,因为他们一般年纪稍大,经历丰富,辈分较高,行内尊称他们为“衣箱伯父”。
文献资料来源:2016-12-16   新快报-A31
作者:钟哲平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