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岁的黄洪老人虽然独居,并不寂寞。他是粤军抗战老兵,家中常有志愿者来看望,还有很多大学生及研究粤军史的学者来拜访。
老人经常和来客聊粤剧,甚至能轻声吟唱南音《客途秋恨》。“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年轻人们很好奇,没想到这位老兵这么风雅浪漫。
很多人并不知道,乐观健谈的黄洪老人和粤剧有着不解之缘。他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晚清报人、编剧、粤剧“志士班”的创办者黄鲁逸先生。
1
黄口孤儿今白头,黄鲁逸之子98岁了
黄洪生于民国7年,今年98岁。按民间的算法,已经一百岁了。
听说我们是来聊粤剧,不是来聊打仗的,黄伯伯兴致勃勃地找出老照片。
黄伯伯指着一张四人合影的黑白照片说:“这个就系我祖母,邓华熙的妹妹。这个就系我母亲,这个就系我,8岁。这个就系我细佬。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我爸爸已经不在了,去世两年了。”随即黄伯伯用手指了指墙上的一副对联说:“这是我爸爸的挽联。这个对联说到,魂归故国,因为我爸爸是死在香港的。最愁是白头老母,喏,(又指照片上祖母)这个就是白头老母。黄口孤儿,就是我们。一晃又90多年了。现在只有一个表弟在澳门,姓崔的,崔世安叫我表弟叫阿叔。”
黄洪老人家墙上的对联,是连声海挽黄鲁逸。“滑稽如东方塑,旷达如阮嗣宗,幻影演优天,无妨粉墨登场,弦歌结社;恬淡如陶渊明,清高如文与可,旅魂归故园,最愁白头老母,黄口孤儿。”
黄洪老人6岁时,父亲黄鲁逸就去世了。他的弟弟都没见过父亲,弟弟是父亲去世后做“三七”当天出世的。幼年失怙,世道艰难,黄洪15岁就去参军了。此后一生坎坷。他还清楚记得陈济棠时期的粤军歌谣——“落霜落雪盖住一番毡,有钱飞发就无钱买熟烟,前世唔修今世来当兵,打生打死有鬼可怜……”
可是如今回忆起来,黄伯伯记得更多的是小时候珍贵的快乐时光。
他唱南音《客途秋恨》给我们听,还边唱边分析说:“《客途秋恨》啊,白驹荣有白驹荣的本,新马有新马的腔。我听粤剧喜欢新马,尾腔加了很多腔口,好听。”
聊到兴起,又唱起官话来。他说:“我们小时候看粤剧,是一半官话一半白话的,大家听惯了,都会听。”
黄洪老人精神很好,记忆力惊人。他唱起父亲黄鲁逸撰写的白榄,妙趣横生。
“唔理天大定地大,总之就我系卢二太。边间西关嘅大门口,到处都经我踏过晒。边个就唔识我,嗰个都唔慌几大卖。个个就识亲我,个个就唔慌唔会坏。点解得咁古怪,因为我经已对唔住好多神主牌。仲有好多人,就唔知点样解。日光就揾我倾,月光就揾我嗌。最好我邓五姑,共我就一双同结拜。如今个主人公,死咗就无聊赖。剩落咁多钱,等我教佢买花戴,教佢买花戴。有事出到卢二太,当街土地都要避埋。”
黄伯伯说:“这首白榄是讲旧时西关的三姑六婆的,我爸爸写的剧本就是这样反映各行各业。”
2
黄鲁逸和粤剧“志士班”
反映各行各业,体察社会生活,促进时代精神,正是黄鲁逸等晚清有识之士创办粤剧“志士班”、改良粤剧的理想。
黄鲁逸(1869-1926)是著名粤剧编剧,广东南海人。字复生,号冬郎,笔名老逸、鲁一。黄鲁逸出身名门,少年时随舅父朱次琦就读,获益良多。辛亥革命前后,黄鲁逸先后在《世界公益报》《广东报》《华侨报》当编辑,也是著名的报人。黄鲁逸在报纸上写下大量针砭时弊的粤讴,有 “粤讴王”的美称。黄鲁逸积极创作粤剧“班本”,参与粤剧改良。黄鲁逸创作了十多部新粤剧,如《火烧大沙头》(与姜魂侠、黄叔尹合作)《虐婢报》《贼现官身》《盲公问米》(与姜魂侠合作)《博浪沙击秦》(与黄叔尹合作)《义刺马申贻》《关云长大战尉迟恭》等,形式新颖,故事结构巧妙。如《火烧大沙头》,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大沙头花艇失火浩劫为背景,“烧死”了新军标统李益智。李益智因捕杀秋瑾而立功,饮宴于大沙头花艇,葬身火海,也算“罪有应得”。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黄鲁逸与郑君可、姜魂侠、靓雪秋等组织优天社(后称优天影)“志士班”。“志士班”是辛亥革命前后,由一批接受新思想、有志于粤剧改良的知识分子发起的粤剧班社,主要成员有革命党人,记者、学生、工人。
“志士班”一脱传统粤剧的面貌,自编自演粤剧,以白话方言入曲,穿时装,唱平喉,令人耳目一新。
“志士班”在广州、香港、澳门、东南亚演出,大大推动了粤剧改良。“志士班”的一些成员还参加兴中会、同盟会,参与推翻清朝的秘密活动和武装起义。如“志士班”演员李文甫,在宣统三年(1911)的广州起义中牺牲,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3 轻声细语,说出风云变幻的时代
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年代。粤剧“志士班”的出现,就是社会万象“变”之缩影。
黄伟《广府戏班史》分析了“志士班”对粤剧变革的重要影响。首先是对传统粤剧进行了一系列变革,把封建色彩浓厚的旧粤剧,通过革新变成适应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治要求的新型粤剧。“志士班”还继承发扬了粤剧艺人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的优良传统,并创演了不少新剧目。这些剧目包括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新戏,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编演当代题材的新戏,号召人们反抗异族统治。更以新戏反对封建迷信和烟赌陋习,对群众进行移风易俗的道德教育。此外,“志士班”还对粤剧的舞台语言、舞台背景、音乐伴奏等进行了全面的变革。对粤剧演唱从官话过渡到白话、从假嗓到引入真嗓,都起到重要作用。(黄伟《广府戏班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转眼百年,云淡风轻。
黄洪老人讲话斯文,轻声细语,也能让人遥想昔日的风云变幻。他聊起优天影“志士班”中著名的男花旦郑君可。
“郑君可好出名的,他有两个徒弟,一个白驹荣,一个新丁香耀,好巴闭噶!郑君可是怎样死的呢?他得罪了一个权势之人,在城隍庙被人抓去。那帮人拿出三样东西,一把刀、一条麻绳、一碗很短的头发渣,是别人剪发剪下来的。恶人说,你选一样,要不拿刀自尽,要不用绳子上吊,要不就把这碗头发吃了,喝下米汤。郑君可想,前两样是立即死,只有第三样能搏一搏,只好吃下头发,谁知一出门就没救了!我父亲当晚在河南戏院等他演戏,等不到了。”
老人经常和来客聊粤剧,甚至能轻声吟唱南音《客途秋恨》。“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年轻人们很好奇,没想到这位老兵这么风雅浪漫。
很多人并不知道,乐观健谈的黄洪老人和粤剧有着不解之缘。他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晚清报人、编剧、粤剧“志士班”的创办者黄鲁逸先生。
1
黄口孤儿今白头,黄鲁逸之子98岁了
黄洪生于民国7年,今年98岁。按民间的算法,已经一百岁了。
听说我们是来聊粤剧,不是来聊打仗的,黄伯伯兴致勃勃地找出老照片。
黄伯伯指着一张四人合影的黑白照片说:“这个就系我祖母,邓华熙的妹妹。这个就系我母亲,这个就系我,8岁。这个就系我细佬。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我爸爸已经不在了,去世两年了。”随即黄伯伯用手指了指墙上的一副对联说:“这是我爸爸的挽联。这个对联说到,魂归故国,因为我爸爸是死在香港的。最愁是白头老母,喏,(又指照片上祖母)这个就是白头老母。黄口孤儿,就是我们。一晃又90多年了。现在只有一个表弟在澳门,姓崔的,崔世安叫我表弟叫阿叔。”
黄洪老人家墙上的对联,是连声海挽黄鲁逸。“滑稽如东方塑,旷达如阮嗣宗,幻影演优天,无妨粉墨登场,弦歌结社;恬淡如陶渊明,清高如文与可,旅魂归故园,最愁白头老母,黄口孤儿。”
黄洪老人6岁时,父亲黄鲁逸就去世了。他的弟弟都没见过父亲,弟弟是父亲去世后做“三七”当天出世的。幼年失怙,世道艰难,黄洪15岁就去参军了。此后一生坎坷。他还清楚记得陈济棠时期的粤军歌谣——“落霜落雪盖住一番毡,有钱飞发就无钱买熟烟,前世唔修今世来当兵,打生打死有鬼可怜……”
可是如今回忆起来,黄伯伯记得更多的是小时候珍贵的快乐时光。
他唱南音《客途秋恨》给我们听,还边唱边分析说:“《客途秋恨》啊,白驹荣有白驹荣的本,新马有新马的腔。我听粤剧喜欢新马,尾腔加了很多腔口,好听。”
聊到兴起,又唱起官话来。他说:“我们小时候看粤剧,是一半官话一半白话的,大家听惯了,都会听。”
黄洪老人精神很好,记忆力惊人。他唱起父亲黄鲁逸撰写的白榄,妙趣横生。
“唔理天大定地大,总之就我系卢二太。边间西关嘅大门口,到处都经我踏过晒。边个就唔识我,嗰个都唔慌几大卖。个个就识亲我,个个就唔慌唔会坏。点解得咁古怪,因为我经已对唔住好多神主牌。仲有好多人,就唔知点样解。日光就揾我倾,月光就揾我嗌。最好我邓五姑,共我就一双同结拜。如今个主人公,死咗就无聊赖。剩落咁多钱,等我教佢买花戴,教佢买花戴。有事出到卢二太,当街土地都要避埋。”
黄伯伯说:“这首白榄是讲旧时西关的三姑六婆的,我爸爸写的剧本就是这样反映各行各业。”
2
黄鲁逸和粤剧“志士班”
反映各行各业,体察社会生活,促进时代精神,正是黄鲁逸等晚清有识之士创办粤剧“志士班”、改良粤剧的理想。
黄鲁逸(1869-1926)是著名粤剧编剧,广东南海人。字复生,号冬郎,笔名老逸、鲁一。黄鲁逸出身名门,少年时随舅父朱次琦就读,获益良多。辛亥革命前后,黄鲁逸先后在《世界公益报》《广东报》《华侨报》当编辑,也是著名的报人。黄鲁逸在报纸上写下大量针砭时弊的粤讴,有 “粤讴王”的美称。黄鲁逸积极创作粤剧“班本”,参与粤剧改良。黄鲁逸创作了十多部新粤剧,如《火烧大沙头》(与姜魂侠、黄叔尹合作)《虐婢报》《贼现官身》《盲公问米》(与姜魂侠合作)《博浪沙击秦》(与黄叔尹合作)《义刺马申贻》《关云长大战尉迟恭》等,形式新颖,故事结构巧妙。如《火烧大沙头》,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大沙头花艇失火浩劫为背景,“烧死”了新军标统李益智。李益智因捕杀秋瑾而立功,饮宴于大沙头花艇,葬身火海,也算“罪有应得”。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黄鲁逸与郑君可、姜魂侠、靓雪秋等组织优天社(后称优天影)“志士班”。“志士班”是辛亥革命前后,由一批接受新思想、有志于粤剧改良的知识分子发起的粤剧班社,主要成员有革命党人,记者、学生、工人。
“志士班”一脱传统粤剧的面貌,自编自演粤剧,以白话方言入曲,穿时装,唱平喉,令人耳目一新。
“志士班”在广州、香港、澳门、东南亚演出,大大推动了粤剧改良。“志士班”的一些成员还参加兴中会、同盟会,参与推翻清朝的秘密活动和武装起义。如“志士班”演员李文甫,在宣统三年(1911)的广州起义中牺牲,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3 轻声细语,说出风云变幻的时代
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年代。粤剧“志士班”的出现,就是社会万象“变”之缩影。
黄伟《广府戏班史》分析了“志士班”对粤剧变革的重要影响。首先是对传统粤剧进行了一系列变革,把封建色彩浓厚的旧粤剧,通过革新变成适应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治要求的新型粤剧。“志士班”还继承发扬了粤剧艺人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的优良传统,并创演了不少新剧目。这些剧目包括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新戏,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编演当代题材的新戏,号召人们反抗异族统治。更以新戏反对封建迷信和烟赌陋习,对群众进行移风易俗的道德教育。此外,“志士班”还对粤剧的舞台语言、舞台背景、音乐伴奏等进行了全面的变革。对粤剧演唱从官话过渡到白话、从假嗓到引入真嗓,都起到重要作用。(黄伟《广府戏班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转眼百年,云淡风轻。
黄洪老人讲话斯文,轻声细语,也能让人遥想昔日的风云变幻。他聊起优天影“志士班”中著名的男花旦郑君可。
“郑君可好出名的,他有两个徒弟,一个白驹荣,一个新丁香耀,好巴闭噶!郑君可是怎样死的呢?他得罪了一个权势之人,在城隍庙被人抓去。那帮人拿出三样东西,一把刀、一条麻绳、一碗很短的头发渣,是别人剪发剪下来的。恶人说,你选一样,要不拿刀自尽,要不用绳子上吊,要不就把这碗头发吃了,喝下米汤。郑君可想,前两样是立即死,只有第三样能搏一搏,只好吃下头发,谁知一出门就没救了!我父亲当晚在河南戏院等他演戏,等不到了。”
文献资料来源:2016-12-09   新快报-A31
作者:钟哲平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