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还有老叔父在,要赶紧留下来、拍下来”
粤港艺人共同排演老戏《香花山大贺寿》,其中有不少已经失传的传统表演程式

不久前,粤剧中国保护中心的“粤剧学者沙龙”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小型沙龙。这场沙龙人数不多,主题集中,并不像以往的公众沙龙,更像一场以粤剧古老传统为密码、连接粤港两地粤剧界的学术座谈。

香港八和会馆理事罗家英、李奇峰先生介绍了明年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相关庆典活动中重排粤剧传统例戏《香花山大贺寿》的计划;广东八和会馆銮舆堂永久名誉主席叶兆柏、广东著名粤剧编导梁健忠、广西著名粤剧老艺人颜怡等前辈,在沙龙上为这次盛大的重排古戏节目出谋划策,并畅谈重视传统技艺在当今粤剧发展中的意义。

1

香港将在回归庆典上来一场“大贺寿”

据香港八和会馆理事罗家英、李奇峰先生介绍,香港八和会馆已着手准备重排大型粤剧传统例戏《香花山大贺寿》,计划在明年的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相关庆典活动中演出。他们希望得到内地粤剧界同行的支持,共同演好这场吉庆的“大戏”。

《香花山大贺寿》是粤剧传统例戏。“《香花山大贺寿》前半部分叙述观音出世至得道,后半部分是天上诸位神仙向观音祝寿的礼仪过程。粤剧戏班供奉火神华光为祖师爷,并将每年农历九月二十八日定为华光师父的诞辰,行内惯称‘师父诞’。每年都要集中全戏行做‘师父诞’庆贺,以示‘永不忘本’之意。在庆典上例必要全戏行的戏班集中全力演出《香花山大贺寿》,其目的是借为观音贺寿的戏剧内容和表演形式,取其意头来为华光师父祝寿……这个戏主要是铺排庆典仪式,展示表演技艺,营造戏班一年一会的热闹欢快的氛围。戏里出场的角色人物众多繁杂,有姓名者七八十人之多,非综合全戏行各班的实力则不能完成演出。”(《粤剧大辞典》)

这样一场老戏,致敬传统,“永不忘本”,粤港两地“集中全行”共同演出,在回归二十周年上演,确是意味深长的。

罗家英说:“其实这个戏在香港一直有演出,没有中断过,每年的师父诞都会演。我7岁时就参加过《香花山大贺寿》的演出,是老叔父教的。以前在东乐戏院,票房不好的时候戏班就做古老戏,《六郎罪子》这些,一做老戏观众就多了。我在新加坡也做过《香花山大贺寿》,我的韦驮架都是在那里学的。后来在香港也经常做这些传统例戏,白玉堂教我跳日月架,教我怎么样写个‘天’字。1965年香港还演过一次比较完整的《香花山大贺寿》,后来就没有这么大阵仗的演出了,尤其没有‘插花’,香港不够五军虎,做不了。现在‘插花’也不记得怎么做了。这次演出,我想把‘插花’恢复,里面四十多个招式,起码要保留十几个,希望内地的叔父帮忙,再请五军虎到香港,和我们一起演出,恢复‘插花’。 ”

2

“插花”和“摆花”,粤剧舞台上独有的武功和舞蹈

罗家英所说的“插花”是什么,为什么要内地的五军虎帮忙呢?

“插花”是《香花山大贺寿》中特定的表演程式组合。“表演的背景是孙悟空带领着一班小猴,采撷蟠桃,去为观音娘娘祝寿。利用采蟠桃的过程,由戏班中的五军虎演员表演武功技巧和跟斗……‘插花’者,其实就是叠罗汉,戏行内叫‘牌栅’,又称‘砌大山’……因为整个表演过程如杂耍一般,纯粹是五军虎的武功技巧和跟斗的展示,就像‘插’在戏中间的‘花’絮一样,故名 ‘插花’。”(《粤剧大辞典》)

《香花山大贺寿》还有一种表演程式叫“摆花”。“早期粤剧戏班没有女演员,全部角色由男演员装扮,叫全男班。最初在师父诞演出《香花山大贺寿》时,并没有‘摆花’这套程式性的舞蹈。后来粤剧有了全女班,她们也演这个例戏,但由于没有男的武打演员表演翻跟斗的‘插花’,于是便创作了‘摆花’这套程式来替代跟斗表演。直至男女同班后,大家觉得翻跟斗的‘插花’和舞蹈性的‘摆花’各有艺术特色,便同时保留下来了……八位仙女用手臂和花束,以及自己的身体作为笔画,在舞台上依次逐个摆出‘人’及‘天下太平’的字样。结束时用排对对牌子下场,‘摆花’就完成了。它纯碎是一种程式性的舞蹈表演,没有具体的人物、情节和矛盾冲突,只是取其意头吉利而已。‘摆花’是因为在舞台上用花‘摆’砌成字形而得名。”(《粤剧大辞典》)

像“插花”和“摆花”这种仪式感强烈的表演程式,正是传统例戏的精华。

3

上世纪50年代后

《香花山大贺寿》很少完整上演

《香花山大贺寿》中一些艺术价值较高,具有传统粤剧特色的表演程式、排场、特技已经失传,如“插花”“摆花”“降龙架”“伏虎架”“韦驮架”“观音十八变”“洒金钱”等程式,在现代粤剧中已经几乎看不见了。

罗家英说:“既然是重排,我们就想排得更完整。这些事情现在落到我们身上,我们不做就没人做了。趁着还有老叔父在,要赶紧留下来、拍下来。不然以后的人,问都没处问了。”

重排完整的《香花山大贺寿》不是容易的事情。此戏冗长,达五个多小时,后来很多演出都删去前半部分的“观音出世”和“得道”这几场戏,只演“贺寿”的过程。

据粗略查找,上世纪50年代以后,《香花山大贺寿》很少上演完整版。

1953年11月4日师父诞,广州粤剧团在乐善戏院演出一场;

1954年香港粤剧花旦芳艳芬领衔演出一场;

1960年佛山专区青年粤剧团演出过;

1966年11月10日,香港八和会馆召集香港戏行,于香港九龙城乐善堂戏棚演出一场。

其中广州粤剧团和香港八和会馆的两场,都是从“观音出世”开始完整上演的。后来,1988年11月7日华光师父诞,香港八和会馆又组织了一次演出,这次只是从八仙上场贺寿开始演出。如今香港还不时上演浓缩版的《香花山大贺寿》,集中展现戏中技艺的精华部分。

林万仪《<香花山大贺寿>的百年传统:从省港班到香港八和》一文专门介绍了从《香花山大贺寿》演出中反映出的省港两地演出土壤之差异。

“直至1940年代末,省港班名伶依然穿梭两地演出,香港与广州有共同的剧目,做一样的仪式、习俗。1931年《伶星》杂志11期报导薛觉先领导的‘觉先声剧团’在田、窦二师诞期假广州海珠戏院开演《香花山》的盛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面对移港潮,新政府实施收紧边境政策,两地居民不可自由往还,粤剧省港班时代随之结束。‘香港粤剧’、‘大陆粤剧’发展出不同的风貌就是由此而起。在新政府的宗教管理政策下,以《香花山》酬神、祈福的传统被中断。在深圳河的另一面,港英政府对文化艺术采取不干预政策,华人的信仰、仪式、习俗仍有宝贵的存活空间。自1950年代起,在祭祀场合中将《香花山》作为仪式剧来演成为香港粤剧一大特色。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54年香港粤剧花旦芳艳芬领导演出的《香花山》显得别具意义。”

文献资料来源:2016-11-18   新快报-A34

作者:钟哲平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