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和谐 -- 广府民居的营造理念
建筑,为人所建,为人所用。它联系着人们世世代代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联系着熙熙攘攘、纷繁社会的意识形态,联系着约定俗成、习以为常的民俗风情……所以,建筑是一种文化现象。建筑的外部物质层面联系着各种生产技术、材料工具,建筑的中间制度层面联系着各种规章条例、法律关系,建筑的思想核心层面联系着各种社会观念、审美价值。广府文化圈自有广府建筑及广府建筑文化。西关大屋与骑楼就是广府地区最有代表性、渊源性、现实运用性的广府建筑。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本质特征、艺术形态以及相关的环境条件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素。
(一)广府民居发展的基本状况
在中国的气候分布图上,岭南在东亚季风气候区南部,具有热带、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点。由于南岭橫绵,岭南地理气候迥异于中原地区,北回归线横穿岭南中部,高温多雨为岭南主要气候特征。岭南大部分地区夏长冬短,终年不见霜雪,太阳辐射量较高(年太阳总辐射量约110~120kcal/cm2),日照时间较长(广东全省各地的平均日照时数在1450~2300小时之间)。岭南风向随季节交替变更。夏季以南至东南风为主,一般风速较小,但时有太平洋中西部生成的热带风暴侵袭,风速强劲,破坏力强,并伴随强降雨;冬季大部分地区以北至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大;春、秋季为交替季节,风向不如冬季稳定。因全年气温较高,雨水充沛,所以林木茂盛,四季常青,百花争艳,各种果实终年不绝,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丰富的植物资源也为动物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岭南动物种类较多,是全国动物最繁盛的地区之一。
广府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府文化圈主要涵盖珠江三江下游和西江中游大部分地区。“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连天”的诗句,形象地刻画了广州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广州、佛山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乃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区。“同饮三江水,同是三江人”,他们有着共同的建筑文化信仰。
处于这种地理气候环境中,广府建筑必须具有特定的文化适应性,从而形成一定的地域性特征。这些都是事物的本来规律,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它、利用它。
1.从山上来,面向海洋
古越人定居生活从山地推及珠江三角洲,即从洞穴蜗居进入了原始房屋营造阶段。其中之一就是红烧土面或硬土居住面的半地穴居形式,自早期的木骨泥墙、沿海沙丘至晚期的窝棚建筑都属于此种形式。其中之二就是干栏建筑,可免受地面潮湿侵害、躲避洪水猛兽。参观汉代出土的众多陶屋模型,我们可以联想到当时木结构穿斗、台梁式建筑:干栏式的仓、廪,悬山顶的住宅,四坡顶与草编伞顶的井亭和囷,日字形、曲尺形、三合式住宅,以及四围高墙、门楼和角楼之墙垣开有瞭望窗的坞堡及堡内住宅。形式多样,造型不俗。
广府人大多是由早期移民与古越族杂处同化而来。广府文化以珠江三角洲最为典型:既有古南越传统,又受中原汉文化化育,还受西方文化影响,呈现多元的构成因素。广府民系分布在西江、北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两宋以后,珠江三角洲已初具规模。到了明代,珠江三角洲己成为岭南著名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顺德、南海、中山、番禺等地桑基鱼塘农业驰名于世。因有广州这个世界贸易大港为依托,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市场广阔,产销活跃。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商业化倾向日渐明显,成为岭南最活跃、最具商品意识,因而最富有反传统精神的地区。广东近代工业,主要是从19世纪末期的珠江三角洲一带兴起的,经济发达、人文兴旺,一直居于全省优势的地位。广府文化的中心城市广州,自古以来是广东乃至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城市建设、园林艺术和建筑技术等领域,表现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个性特征,给人以丰富多彩的感受。
由于最晚从汉代开始就与海外文化不断接触和交流,故广府人在岭南的三大民系中最具开放性,比较易于接受外来新事物,敢于吸收、模范和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广府人还具有敢于探索和尝试的拼搏精神,视野较为宽广,思路较为开阔,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较强。广府人最早受到海外,尤其是近代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影响,得风气之先,具有创新精神,近代早期就创建出了中西结合的民居建筑、商业建筑、工业建筑,体现了兼容并蓄的风格。
因古代岭南与中原交通困难,较少受到中原政治风波的影响,经济发展一直较为平稳,使得岭南建筑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广府民系早期的居住建筑,受江南地区影响明显。追求五代同堂、合家而居、世代相传,使得建筑为满足这种居住模式而形成一种相适应的组合形制。应运而生的“三间两廊”民居,外部封闭规则、内部独立开敞,自然成为珠三角地区大中型住宅的基本格局。东莞虎门镇村头发掘的明末清初民居遗址就是三间两廊式。整座房屋平面为规正的长方形。两廊之右廊开门与街道相通,左廊作厨房。砌墙的材料有三合土、卵石、蚝壳、青砖等。佛山独有铸铁泥模为墙体,这是佛山冶金业发达,利用了当地冶铁副产品的缘故。
2.对外封闭,对内开敞
长期的封建社会不仅造就了民族特性,也造就了建筑的基本形制。院落式建筑布局几乎运用于所有类型的建筑群之中。中国人,当然包括广府人,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中,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处世、怎样构建一个安身立命的自我小宇宙,自然反映到居住建筑物的空间组合与装饰标志上。出发点、思想宗旨一样,基本形制就不会出其左右--院落式较为合适,必然首选采用。然后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生产条件,营造出不同风貌特征和不同规模的院落式民居。岭南虽然山高皇帝远,但广府民居依然遵从以上原则。
广府民居通常指大珠三角地区、粤西地区的建筑,跟粤东的客家建筑、潮汕建筑有很大的区别。广府民居通常符合通风与阴凉的要求,这是岭南建筑的共同特点。大型的“三间两廊”住屋往往以数座连缀成庄园式的建筑群落。佛山石湾建国街的廖家围就是一个典型。廖氏家族从明代起便迁居此地,以经营蒸酒、养猪及陶窑为业,富甲一方。廖家围庄园全为镬耳封火墙、密梁、石脚的明庄屋。最兴盛时,家族人丁500余口,明庄屋27座,庄内还有多座祠堂和花园。建国2~4号为保存完好、格式一致的一排“三间两廊”屋宇。
现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佛山东华里大屋群,也是只得参观的古典建筑。清代街道东华里,原名杨伍街,为杨、伍两富户所有,今街内仍存杨、伍祠堂及书宅等建筑,乾隆年间改街名为东华里。嘉道年间骆姓家族迁入,道光年间官至四川总督的骆炳章对东华里大加修整。清末富商招雨田家族迁入东华里再行修筑,东华里日渐成为佛山著名的街坊。东华里长约150米,首尾皆建门楼,仍保留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街额。沿街两旁布置竹筒式(三井三庭)房宅,构成三座“三间两廊”式的居屋纵向组合。小间距、深遮阳、内天井、重庭院、高山墙、透花门、青石板、水磨青砖等,构成了能产生穿堂风、后院风、弄巷风、井庭风等通风效果的居住环境。
三水区的大旗头村,至今还有保存完好的“三间两廊”式民居建筑群,服务对象为更大规模的郑氏家族,而不仅仅是一个大家庭。南海区苏村的康有为故居、南海区简村的陈启沅故居、佛山城区良巷11号的李文田故居,都是清代三间两廊二进式院落名人建筑。
明清两代,人们只要有了钱,发了财,就会建造一所镬耳屋来显示其富有与气派。城市中的代表性建筑就是广州西关大屋。所谓西关,是老广州人对位于荔湾区,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自人民路古城墙、西至小北江,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东西约以今龙津路为界,西关分为上西关和下西关。上西关地势较高,下西关地势较低。明代已有繁盛的十八甫,明末沿江处已形成十三行。清代中后期起,西关先后兴建了宝华(街)、逢源(街)、多宝(街)等居民住宅区,西关大屋和竹筒屋等广州典型的传统建筑便应运而生了。由于此类建筑以西关一带居多,故称为“西关古老大屋”,泛称“西关大屋”。西关大屋的出现,表明广府民居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
3.外来文化渗透,内部基因微变
当广府建筑文化基本上遵循封建传统模式发展的时候,岭南之地的传统建筑尚没达到中原标准,审美趣味略有不同。当世界进入海洋时代,外来文化的渗透、传播,使广府建筑领先于内地出现了内基因的变化。
清代以后,因城市发展、用地狭窄,致使传统民居的结构组成出现许多删减变化。有的减去一廊一间,有的少了一进一院,于是就出现了新的居住平面类型。为了增加建筑面积的使用空间,古老的建筑开始向空中发展。新型材料的出现,带来新的建筑形式。时代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亦将不断出新。只有在传统基础上提升的建筑,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位于广州西关的大中型富户住宅的原型就是“三间两廊”大屋。这是一种为适应城市用地条件限制,满足种族繁衍、添置人丁的居住需求,适应在家设宴待客、对外经商交往活动的需要,在三间两廊基础上,运用当时先进的建筑技术、建筑材料,加以改建、扩建、增高、瘦身,造型“洋化”等处理,以适应郊区城市化、社会近代化而形成的一种住宅模式。
西关地区的民居建筑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历史十分悠远。它从广府民居建筑中走来,又面对着现代化的城市发展趋势。当人们还没能全方位了解它的生存价值的时候,不应过早地对西关大屋加以否定。研究西关大屋建筑物理特色、空间环境艺术、施工构造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让我们从西关大屋的大环境说起吧!用“生态和谐、亲水自然”八字来概括,是很适合的。
(二)广府民居选址的亲水原则
人类文明起源于水边,人类的建筑活动也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每一个地方的江河水系都会形成自身特色,在其整个发展的时空体系中,孕育出当地文明。
1.河海相通,水网密布
岭南河流众多,具有流量大、含沙量少、汛期长、径流量丰富等特点。这些河流绝大多数源自西北部、北部和东部的崇山峻岭中。岭南最大的河流珠江,是中国第五长河,流量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南岭水系基本上都汇于珠江,珠江由东江、北江、西江三条大江组成。东江从东向西、北江从北向南、西江从西向东汇集于珠三角地区,然后分九大海门入南海。岭南环境水色淋漓,珠三角河网密布,南海苍茫无边,这里夏天漫长、冬天不冷,木棉花、大榕树包围着城镇乡村,建筑与水环境乃成为岭南最普遍的风景线。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而且古代的河涌中,有丰富的水产供人们维生。从现在已经发现的珠江三角洲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看,人类群居的选址有很明显的亲水性。
在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中,住的条件是最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的。人们总是寻找宜居的环境作栖息地。人类因此能休养生息与繁衍后代。人类的居室从洞穴到窝棚,再到简易家居建筑、多功能家居建筑,人类的家居都体现了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宜居特性。从广州附近珠江三角洲一带遗留的石器时代的人类居住遗址,以及从广州西村汉墓出土的陶屋,到广州老城区中曾经有过的西关大屋、骑楼,到今天的高层住宅小区与洋房别墅,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广府民居建筑的变迁与进化。
广州飞鹅岭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龙眼洞华南植物园内。遗址东南面有宽约15米的河溪流过,从北向南,经车陂流入珠江。在这里曾出土大批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和陶片,还有残青铜斧刃部一段。据中山大学李始文教授等专家考证,这是22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下限不晚于西汉初期,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出土文物和火烧土显示当时这里居住的人群从事农业的刀耕火种和狩猎、捕鱼等生产活动,同时还学会了制陶、纺织等工艺。
2.以海为生,靠水吃水
在佛山市也发现了多处贝丘遗址。所谓贝丘遗址,是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学术名称,以遗址内包含大量古代人类饮食剩余抛弃的贝壳为特征。这些遗址也必然位于江河附近,江河为古人类提供了大量可以维系生存的水产食物。珠三角地区的地理环境正是十分适合这些“贝丘遗址”当年的选址定位。禅城区石湾河宕村贝丘遗址还被认定为省级文物单位,它离石湾水道和佛山水道的河涌都不远。高明古椰贝丘遗址位于佛山市高明区西安街道古椰村东北鲤鱼山侧,1984年开挖鱼塘时发现,面积约7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55米,含大量贝壳。出土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石斧、石锛、石凿和砺石等,陶器有夹砂粗陶片(印纹多为叶脉纹),还有猪脊骨、鳖壳等动物遗骨,属新石器时期晚期遗物,距今约4500年。上湾贝丘遗址位于佛山市高明区富湾镇上湾村土名福旋岗(蚬壳岗)脚,面积约1000平方米,1958年修水利开渠时发现,含大量贝壳,出土有夹砂粗陶釜、罐、器座(印纹多为绳纹,部分有火烧痕迹),还有动物遗骨,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物。
3.干栏建筑,适山适水
肇庆市高要茅岗水上木结构建筑遗址,位于茅岗山的南北两面山脚的鱼塘中,总面积近5万平方米。这是岭南首次发现的水上干栏式木结构建筑遗址。遗址为长方形,依山临水,靠山一端略高,作居住用,临水一段稍低,作捕捞用。遗址原建筑是以木柱支撑,横木才穿连柱子,其上再以板材铺架,棚面上建构木框架,再用树皮、茅草盖顶。据专家分析,其年代在战国期间至秦汉之间。在该遗址出土了大量古遗物,分别有木器约100根(件);人类遗骸的顶骨、额骨、眉弓骨、右下颌骨及三枚臼齿;石器有斧、锛、凿、镞、环、球、砺石等60多件;骨器10多件,;陶器有釜、罐、盆、纺轮、器物座、圆形饼等20多件;竹篾编织器、残片、草席残片、蔑绳残段等物件一批;还有猪、牛、鹿、羊、象、刺猬、青鱼、鳄鱼等鱼、兽的骨和牙齿。另外,还发现一批渔猎工具和一面45.6米长、2至3米宽、2米多厚的贝、蚌、蚝壳堆积层墙。蚝是海洋生物,有蚝壳的地方应与水环境有关。遗留的临水干栏建筑曾是水上人家一景。
珠三角居民点几乎都是河涌水系滨水环境。广州市区自古水网纵横,共有231条主要河涌,总长913千米,分别汇入流溪河、白坭河及珠江广州河段,主要分布在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历史上,这些河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肩负着城市防洪排涝、纳潮、灌溉与航运的任务;这些河涌同时又是居民生活的后巷,取水、洗涤、出行乃至休闲娱乐等日常生活的内容,都在河边展开。
4.依山环水,榕荫匝地
广府民居建筑的多样性也体现在人类的增殖或分支发展过程中。《增城地名大全》在介绍新高埔时这样写道:该村……距荔城西北二十三千米,呈半月形聚落,因村民从高埔村迁出建新村,故名新高埔。今有张姓村民在此聚居,形成新的居民点,因携带原部落的文化传统基因,而创造了多样集群的建筑样式。新高埔村是增城整体风貌较完整、规模较大的广府民居古建筑群。该村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坐西向东,依山环水,是极为罕见的有护村濠涌(引后山不远处水库水)、碉楼的古村落,村由前至后依次分布有半月形水塘、禾坪(晒谷场)、屋脊塑龙的门楼、围墙、村旁龙归古庙,村前有一条麻石街。细观门楼可以看到有清代官式装饰,主要有龙、凤、狮、海马、狻猊、獬豸等。可见海洋文明、中原文明、本土文明等所孕育的多样化的建筑元素汇集在此,共生共荣。
广府建筑在大部分村落都是梳式布局,或者称平面网格布局,整个村落的形式是一个以巷子为中轴,民宅在巷子两侧,一个院落套一个院落,与北方的四合院相比,广府建筑的房子都是三合院。宗祠是整个院落的精神核心,此前设宽阔的“石地堂”(小广场)。而且,村前有水塘是所有村落的共同特点。水池边和村头村尾进出路口种上大榕树也是惯例,还有龙眼、荔枝的绿色巨伞对抗着岭南烈日,荫护着世世代代村民的生活。榕树之下的空地向来是仅次于宗祠的重要的民间文化传播场所。榕树跟村落、榕树跟广府民众文化活动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每一个广府人的童真时代都与榕树下的故事相伴随。我们还可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榕树与木棉配种,木棉有逢树高一筹的特性。每每入春,人们总可看到“落叶开花飞火凤,参天擎日舞丹龙”的美景。
5.一湾绿水,八桥风光
西关自古多水,建筑自然是离不开亲水性的特征。早在汉初,汉大夫陆贾就奉命南下,与南越王和谈,谋求中国统一。陆贾经灵渠等水路抵达广州时,就在珠江的增埗河畔西浒(今西场)建起城寨,旁水而居,与南越王开展了会谈,古称陆贾城。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王刘龑就在今西关荔枝湾、昌华地区一带,建起了皇家夏日消暑园林昌华苑。园林内建有殿堂水榭,每逢夏天,在此大办荔枝宴,欣赏岭南特有的“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美景。
广州历代西关建筑多临近江岸,以利蕃舶装卸货物。早在明代广州城西南护城河由玉带濠与西濠涌构成,其相汇处就在今上下九之南,再往西就在今十甫路与文昌路交界处,是南海神庙(俗称西庙)所在地,庙前是珠江水道,可方便水上人家上岸活动与求神祈福。明怀远驿选择在城西南的江岸兴建,正当码头区。广州古城西南部临江处多属珠江水道的沉积地。明驿馆所建地点为蚬子步,表示昔日为河床中部沙层堆积地点。因“步”即“埗”,为船只上岸登陆地点。蚬子即河蚬,河蚬常在河床沙层中生长,群生。大量的钻探资料和开挖资料表明,怀远驿北面的上下九路这时已为河岸区,至今不少房屋地下埋有大量蚝壳,沉积厚度在4米左右。
至清代,西关荔枝湾一带虽然已经没有了官家园林和城寨,但这种依傍美丽的西关河涌而居的皇家时尚,转而成为西关民居的时尚。西关地区是西关大屋住宅区基本上分布在满布河涌的下西关地区,因当时河涌基本没什么污染,靠水而居,有利于花园花草生长,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同时,由于河涌能通船艇,交通要道都有桥梁,因而交通也很方便。清代,尚有很多文人墨客咏西关古桥和荔枝湾美景的诗词。如蔡士尧有咏西关八桥--汇源桥、蓬莱桥、牛乳桥、大观桥、三圣桥、志喜桥、永宁桥、德星桥的诗作,更赞誉这种古桥旁如诗如画般的宜居美景。如《大观桥》诗云:“桥心月色灿流霞,桥外东西四大家。宴罢画堂归去晚,红灯双导绛舆纱。”《三圣桥》诗云:“苍梧嵩祝赛神君,百种梨园献技纷。士女如云四月八,第三桥畔蹴湘裙。”
广州西关大屋分布密集的区位乃当年河、涌、湖、池等水体要素非常丰富的城市郊区,或者说是现今所在城区最先的建成区、最先发展的原点。荔湾区的荔枝湾是当年羊城八景之一“荔湾渔唱”的风景区。这里有“四面荷花开世界,几湾杨柳拥楼台”的上千亩湖面,这里有“柳波移棹忆良游,荔熟荷香月满楼”的十里画廊柳波涌,这里有虹桥飞度的驷马涌,这里有“一湾清水绿,两岸荔枝红”,画舫不歇的荔枝涌,这里有“泮塘五秀”、名园辈出的水景园林湖山胜景,当年因对外开埠、通商联谊而发家的广府人家争先在此营造家宅府邸,西关大屋的建筑模式深刻记录下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情景。西关不仅是一派“绿水湾湾、红荔片片”的自然景观,也有满湖轻舟游荡、笙歌缭绕的人文景观。
“一湾清水绿,两岸荔枝红”,成了西关大屋的大本营。
6.海出珠岛,南华有屋
广州海珠区南华西街是西关大屋较为集中、质量上乘的所在地。这里北临珠江前航道,西有珠江后航道。由此南去,街区内有漱珠涌蜿蜒穿过,清代十三行时期,这里有行商兴建的富含水景特色的古典园林。由于水环境秀丽荟萃,故有大批的“西关大屋”在此兴建起来,形成了今天百万人口的海珠区最先的城建区发祥地。这里乃不是西关的西关,说是南华大屋也未尝不可。今天的海珠区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三)广府民居文化的地域特征
广府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号称岭南文化的集中地,这说明这里的建筑文化集中体现了岭南文化的特征。好似岭南千山万水汇集珠江一样,这里汇聚了丰富的本土建筑文化;伴随北方荆楚吴越文化不断南迁,这里承续了中原建筑文化的精髓;迎来每年的南海风,东西二洋的海外文化也给这里的建筑增添了异样的光彩。广府民居文化的地域性,孕育了南粤风情、西关民俗,她们像岭南佳果芳菲四溢、沁人肺腑,她们像南国红豆秀色光鲜、相思感人。我们热爱自己的故里、故居。她们是抚育我们成长的摇篮,她们是培育我们壮大的沃土,她们是母亲般的慈容是天涯儿女永不忘怀的回忆。我们虽然住上了百米高的楼宇,但我们的居住文化永远亲吻着珠江流域的土地。
1.丰富的建筑样式
古代民居建筑,由于用料因陋就简,多使用竹、木、泥、石、蚝壳等天然材料,加上群居选址的不断变迁与房屋的代代更新,清代之前能保留下来的建筑极少。肇庆市高要茅岗水上木结构建筑遗址,因被埋于鱼塘底而得以保存大量木柱,使人们得以了解其结构。而20世纪50年代在广州西村等地出土的大量汉代墓葬陶屋的模型,则生动地揭示了秦汉时期广府民居的结构特色,不但单栋建筑精练,地板呈架空层,有的还有小阁楼,而且组合式、围合式不少。民居建筑院落空间的营构,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空间结构上看,这些陶屋有多种形式:①单间的干栏式住宅,即用多根木柱支撑起的离地小房子,其离地空间除了起着防水、防潮的作用外,还可用来饲养家禽和堆放杂物;②复合间隔的干栏式住宅,此种与单间的干栏式住宅基本一样,不同的只是房间较大,不单是一个房间,而是几个房间的组合;③单层的曲尺型住宅,曲尺型的留空部位围起作院子,用作饲养家禽和堆放杂物等;④三合式住宅,由曲尺型发展而来,一堂两室组合,前堂连着后两廊室,左边廊屋做厕所,右边廊屋做畜舍。两廊间的留空部分围作后院;⑤底层楼阁式住宅,是两至三层的房屋,屋顶有双面坡、四面坡,结构较复杂;⑥城堡式(或客家围屋式)住宅,是外围高墙住宅、中部有院子的结构,特别有利于防悍匪和战乱。
从设计特色上看,秦汉时期广府民居设计首先考虑实用的功能,睡房、厕所、畜舍、院子等均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其中炉灶设计,从今天的角度看,是充分利用余热,灶身两侧通常都会设计出摆放几口缸、坛的位置,利用灶膛的其他部位热力温水。其次充分利用自然的光、风,来满足人的居住需要。岭南天气炎热,住宅建筑很注重通风。不少房屋最上部位的墙,开有通风窗,能与下面的门、堂、廊形形成自然的通风通道。干栏式的设计,则是对岭南地区多雨、多突发性洪水、潮湿等气候的最好防范。井口加盖防护小亭,人打水时可免日晒雨淋。当然,随着建房选址注意防雨、防洪,以及住宅地基选用了石板防潮,干栏式建筑也就慢慢消失了。
2.适应亚热带环境
岭南气候炎热,风雨常至,民居一般为小天井大进深,布局紧凑的平面形式。广府风格的古民居通常是一个家庭几人至数十人居住。通常符合通风与阴凉的要求是广府民居的共同特点;其次就是依据自然条件包括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体现出的强烈的防潮、防晒的特点;还有就是大量吸取西方建筑的外廊式艺术,体现了兼容并蓄的风格。
广州的西关民居在清末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西关大屋。内部布局紧凑,间隔灵活,利用了空气热压原理形成天井风、利用管道流体力学原理形成穿堂风,利用烟囱原理开设天窗换气排气,利用冷巷的峡谷效应创造了有利于自然通风的过道空间,利用减少热辐射、隔热原理创造冬暖夏凉的居住小气候环境。所谓生态化手法、绿色理念、节能原则、可持续发展等现代时髦的口号,似乎在此都能得到很好的诠释。
高大的封火山墙有很多种样式,是南方民居及其他建筑的一大造型特色。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变化丰富,有一阶、二阶、三阶之分。封火山墙的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气派。更重要的是,封火山墙发挥了消防、隔火的作用。
从出土陶屋模型可以看出,当年居住在广府地区的先民充分利用了各种天然材料的特性满足家居建筑的实际需要。
从建筑装饰看,主要体现了大方、实用的特点。即使有一些艺术性的装饰和信仰上的装饰,也充满着理性和浪漫的交织、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如有的干栏住宅,下部柱子的承重作用,处理得十分巧妙合理,多余、无效的内力弯矩几乎等于零;神秘的吊脚柱、断梁殿、高层塔等现象,内含科学的结构力学原理。
从建筑材料看,秦汉时期广府民居的住宅建材主要还是就近取材,用司空见惯的泥土来烧制砖瓦。花岗岩(广州人叫麻石)和红砂岩均为大自然的赐予。两种石料分别呈青色和红色,常用于要求防水的部位或构件。天然建筑材料色泽柔和、贴近自然。“厌恶黑暗,追求光明”,更多的时候,这是某种政治词汇。建筑学上阴影、遮阳、围护等设施和做法,往往被莫名其妙地颠覆掉了。君不见现代建筑的某些玻璃屋顶、玻璃雨篷、玻璃幕墙、玻璃楼板、玻璃拦河恰恰是最没有科学性的,这不但违背环境心理学、视觉美学、行为科学,违背建筑物理学、节能原则,而且有损身体健康、有损物质财富。
3.融合中西方技术
广府民居风格在南宋以后逐步建立起来,至清中叶已经相当成熟。其主要形式是布局整齐的梳式布局村落和三间两廊式的合院。村前有风水池塘。中轴线前端布置大祠堂,成为整个村落的构图中心。整齐通畅的巷道发挥交通、通风和防火的作用。镬耳式的山墙此起彼伏,形成蔚为壮观的广府民居特色。岭南园林独树一帜,可游可居,在拥挤中求疏朗,在流动中求静观,在朴实中求轻巧,在繁丽中求淡雅。
江南民居建筑毕竟是我国最为先进的民居之一。到达江浙经商、为官的广府人士,或到江南务工的工匠,不愧为广府的精英代表。他们能将江南民居建筑文化中的优秀的东西领会、贯通,带回岭南,融汇到原创的院落式建筑中,发展成后来的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有哪些地方吸收了江南民居的优点呢?
其一,园林与居室相结合。这样的实例在广州虽然难于找到,但史书记载不少。宝华正中约的荣耀大屋就有诗歌为证,大屋之旁设有私家园林,园中建有亭台、水榭,与环境天然和合。珠三角的其他城市现存的岭南四大古典名园,都是住宅与园林配合的佳例。梁园、馀荫山房等园林艺术就是受江南园林影响的典型,它们的居住建筑又同西关大屋自有某种必然联系。
其二,建筑平面中轴线上布置“门官厅-轿厅-正厅”的格局,西关大屋就与苏州大宅十分接近。类似西关大屋的青云巷,在扬州地区人们习惯称为“火巷”。又如墙的造型风采,江浙徽的马头墙与广府地区的镬耳山墙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三,厅堂檐部处理法式。西关大屋正厅、轿厅和书房等敞口厅的前面,通常都有一个1米多深的檐廊,其天花做成船篷形状。《营造法原》记载:“厅堂较高而深,前必有轩。”西关大屋的这种造法,可能受苏州大宅厅堂造法的影响。苏州园林厅堂的这种样式是极其精美的,一定被广府人当成了学习的范例。
其四,室内装饰的艺术追求。西关大屋的室内装饰,集工艺美术之大成。一是因为有经济实力,二是因为自身手工艺高度发达,三是受江南文化的感染。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六《器语》记载当时流行“苏州样,广东匠”的民间谚语,意味西关大屋的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批(灰塑)、壁画、石景等民间手工艺都用到了室内装饰方面。
西关大屋诞生于清代中后期[1],这一时期中外贸易不断发展,国外建筑材料大量进入广州。建造西关大屋的主人因富裕而首先运用进口材料和室内外建筑设备。也许文化时尚具有必然的传染力,广府地区的建筑较早进入近代,普遍表现出融合中外技术、展示异国风情的格调。
当清代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以后,中国建筑,尤其是民居建筑才开始大胆地学习、模仿西方建筑技术、艺术。相比之下,特别是广府民居建筑同商业建筑结合后,广府地区学习西方手法的热情和兴趣一直不减,西洋建筑风格的追求和合理运用方兴未艾。这种现象不能简单地指责为崇洋媚外,或丧失民族自信心的表现。文化,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只要对人类有好处,就应该学习、借鉴、吸收,为我所用。
广府地区侨乡很多。因广大华侨的投资,通过南洋、香港等地转口引进大量国外建筑新型材料,促使广府地区的民居、商业骑楼、公共建筑,都大胆地运用西洋风貌的建筑技术建造。钢筋、水泥、玻璃一改传统砖木结构建筑的局限性,揭开了中国建筑近代史的序幕,书写了中国建筑史上的新篇章。清末民初的西关大屋,在很多部位使用了西式造法。如玻璃通花、铁通花、蚀刻彩色玻璃等新型材料需从英、法、比利时等国进口,刻画内容却是我国传统的书画图案,装饰在满洲窗、槛窗、屏门等处,既透光,又遮挡干扰视线,还给室内增添了一层奇幻的光影效果。今天这种装饰工艺反过来却受到外国人士的青睐,成为我国出口世界各国的名贵工艺品。
后续的中西合璧的竹筒屋、欧式风格的小洋楼、商住共用的骑楼街,大多新式商铺、新式剧院等都记载了中外建筑交融的历史事实。你看那仿西式的铸铁栏杆、精琢细缀洋味儿十足的罗马柱、山花、额坊、西式卷草纹饰,一一折射出西风东渐、市井开化的文艺复兴生活气氛。
后来的建筑越来越精彩,但也绝不能让我们忘却过去的历史。西关大屋的真、善、美,西关大屋的优点和文化内涵,也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否认的。没有西关大屋就没有竹筒屋、就没有骑楼。高级建筑师卢文聪说:“西关大屋是我国岭南建筑宝库中的一件瑰宝,是当时广州地区文化技术和劳动工匠们集体智慧的高度结晶,在我国的住宅建筑史上,它应占有一定的地位。”[2]
4.传承地方民俗风情
从西关大屋的历史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与之相关的西关民俗风情得到了“传、承、扬”的效果。因时间上的传承、空间上的传播、行为上的发扬,形成了西关民俗风情的杂交特性。在自然景观上体现的老西关心理素质和风俗习惯,人文景观体现的原居民生活观念和价值取向,今天都依然顽强地、健康地表现在我们的政治生活舞台上。
在广府民居基础上演变而成的西关大屋,是富商巨贾和洋行买办阶层等新兴富豪的住宅,由这一阶层及其住宅群环境所形成的独特生活情调和习俗已成为一种固有的模式。如民谚“西关小姐,东山少年”,“宁住西关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等,确断而鲜明地表达了当时社会阶级划分的背景,反映了各个阶层的经济状况、知识结构、生活趣味和文化氛围,从中也可看出城市发展演变的脉络。
在某种情况下,西关习俗可以上升为西关文化形态,体现出物象的普遍性。西关大屋作为类别模式产生外在的影响,存在为大众所认同的文化外延意义。“西关文化是广州文化的缩影,广州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缩影”,这样论点的出现已是老早的事。因为小小的西关联系着上下千年的历史传统,首先带头吸纳、接受外来文化,无疑在民俗风情方面起到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优良者发扬之,不雅者改良之。由此维护社区和谐、推动社会改革、提高人文素质,其现代意义不浅。“提起‘西关小姐’,我们脑际里总会鬼使神差地浮现出一位凤凰引颈、巧目倩姿、绣衣绫罗、青丝如缕、媚影含羞的民国初年的西关少妇……她踩着踢踏脆响的木屐,拖着如水丝泽的素色裙曳,款款踱行在曲径幽长的青石板路灰巷之中,苗条的轻姿妙影好似《三家巷》里的区桃。越走越远,终于隐匿在青砖木楼那流光溢彩、赭红靛蓝的满洲窗后……里面的光景对于陌生的过路人,总是神秘莫测、百般好奇的,不是吗?”[3]如果唐代诗人崔护来神游西关,定会写出比“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更美的诗句。
“西关小姐”作为一个商业都市特有的女性群体,她浓缩了广州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段瑰丽的历史文化。在广州人的心目中,西关小姐最初是指住在西关大屋里的千金小姐,后来坊间把所以住在西关的女子都叫做西关小姐。西关小姐是一群有知识、有教养、有大家闺秀风范的女性。
自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设立粤海关和十三行以来,西关成为中外海上贸易中心,伴随经济的繁荣,出现了100多家女子私塾学校,豪门富商争相把女儿送去读书。不少西关小姐读了真光中学、坤维中学,还上岭南大学(今中山大学)。她们最先接受欧风美雨的熏陶,勇于冲破传统礼教的束缚,把知识融入无敌的青春之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代表着广州女性解放的先声和近代广州最为风雅繁华的生活。晚清时,广州女性有几次“抛头露面”的机会,如人日(正月初七)游花池、乞巧节(七月初七)游石门、郑仙诞(七月二十五)游白云山等,在花团锦簇的人流之中,西关小姐与同窗好友结伴同行,其高雅的气质和新颖的装束形成了一道动人的风景线。人们不约而同将“西关小姐”一语叫了出来,越叫越响,历久不衰,成为广州不可复制的风花雪月和浪漫记忆……[4]
其实当今“西关小姐”的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旅游宣传活动、国际联谊活动、解困捐款活动……更为人们塑造出一个可爱的“真、善、美”的新风代理人现象。“西关小姐”已成为广州重要的文化符号。
另外,以广府人为主干的粤商在清中期就已驰名全国。同时,也带来了投机性、市侩性的负面作用,以及较为浓厚的宿命观。如广府商家中普遍可见供奉关公为财神,在穗港澳等地民间存在迷信命运、敬神奉鬼的风气。商品意识不仅弥漫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往往制约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动目标,人们更多的是注重经济上的利益关系,民系中的内部凝聚力相对较弱。这样的民俗背景给我们今后的改革提供了某种参照面。但这种情结往往同商场、官场较近,同西关大屋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广府风格的古民居通常是一个家庭几人至数十人一起居住。这样的居住方式并不能发挥建筑固有的优越性,不但会加速房屋的损毁,而且使人们的生活不够舒适、愉快。这是我国住房分配使用长期不科学的表现。老电影《七十二家房客》中生活的场景就是典型的广府民居--西关大屋的情景,局促、拥挤、互扰的居住关系伤透了老老少少居民的身和心。不过新近要重拍的彩色版的《七十二家房客》,居然找不到适合的西关大屋作为拍摄场地,可怜西关大屋竟成了稀世之物!
克服某些消极的东西,才是科学的态度。如西关大屋后墙习惯上不开窗,说是为了挡北风,其实岭南刮北风并不多,北风并不太冷,刮的时间也不长,理由并不充分;说是为了遮挡视线防干扰,实在比较牵强,完全可开设高窗加以解决。其真实原因因为迷信风水怕“散气”、“漏财”,最后导致通风采光环境、地面防潮条件打了折扣,甚至墙角起了青苔。真是何苦?!探花第李文田之孙李曲斋先生在处理秦华楼重建时,同意后墙开小窗,只是不开在正中间,而开在两旁,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四)朴实开放大众的骑楼哲学
哲学是最高层次的美学。骑楼建筑达到了哲学的高度,意味着骑楼具有深刻、广泛、成熟、抽象的文化机理,进入了人文精神社会的秩序。许多学者已经认同“骑楼哲学”这样一个概念,可以从骑楼的视角对辩证法进行一种新的探索;或者说从骑楼的探索中,可以获得辩证法的深刻启示。
美国哲学家杜威认为,不同历史条件和生活环境下,人们的想象、情感和欲望各不相同,这便产生了不同的哲学观念。哲学的任务是抛弃关于终极的、绝对实在的争论而关注社会的信念和理想,即超越传统的唯心或唯物等形而上学的争论而使哲学面向生活。
所谓骑楼哲学就是人们对骑楼建筑的形制、营造、空间意识及其所伴生的建筑文化现象所形成的基本观点。骑楼哲学不仅是一种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同时又是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骑楼的建筑知识、社会现象的思维方式。其所含构的哲学理念与社会意义是多方面的,试举例如下。
1.文化交流则活,故步自封则滞
事物需要正常的活动,以实现自我组织系统的完善。广州建筑学会理事长林兆璋先生认为,广东人很善于扬长避短、中外结合,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比如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叫“的士”,北京叫“出租车”,而广州叫“打的”。现在北京、香港都讲“打的”,它把两方习俗结合一起,获得了创新效果,而且还让人觉得很亲切,不觉得是外来的。这一特征也反映在骑楼上。外来的样式、外来的风格、外来的符号、外来的理念,这些都属于人类的财富、艺术积累、文化积淀,属于中性的“原材料性”的东西。无可厚非。骑楼运用它们的目的与政治意识毫无关系,倒是有助于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文化的交流是有利于各国人民的,有利于全人类的。
2.大智若愚,奇巧若拙
骑楼是广东民间智慧的产物,而不是个别建筑专业人员的发明创造。若从民俗学的角度看骑楼,还能洞悉广东人独特的“骑楼情结”。民间的智慧更能诱发建筑的创新,使骑楼的灰色空间更具艺术魅力。骑楼的装饰不拘一格,貌似无规律却又有规律。在骑楼的民间创新过程中,尊重了人民群众的个性--个人的产权、个人的爱好、个人的背景。也许它们运用的构件细部,如窗花、柱式、色彩、山墙、栏杆等都带有几分不成熟的幼稚性,然而一个挨着一个的骑楼单体建筑,具有循序渐进的套路、模式与风格,具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千百人技艺考验后的选择。骑楼制度的产生,就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看似俗气原始的东西,其实很洋,很先进。相比有些看似很洋、很先进的东西,其实很俗、很落后。除去历史条件的制约,如果从建筑的基本定律或原理出发进行比较分析,用一般材料建造的近代骑楼不一定就比用现代材料建造的当代“奇楼”落后。艺术的价值与材料的价值没有必然的联系。
3.退一步空间,做两笔生意
虽然店铺只退后3米多,看着并不赫然醒目,但老派粤商的智慧尽在其中。俗话说:“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烈日炎炎、雨水如注,你会不由自主地行走或停驻在骑楼之下,大可处变不惊,大可不必因穿着布鞋、没带雨伞而着急,轻轻松松地面对回不了家的自己。人在骑楼下,同时也会焕发出这样或那样的闲情雅致:你会欣赏把弄你所感兴趣的商品、展品、样品;你可能“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平时寻寻觅觅也找不到的东西,此时会偶然发现原来它在这里。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里,“廊”本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组成部分,多用来遮烈日、挡风雨,让人们在行游之中享清风、邀明月、看水景、吟松竹。而骑楼下的长廊,无疑也具备这一美好的特质,且更像是社会公益性设施。商人心思自有微妙之处:你在廊内,总不能站着不动吧,请到退至3米多的店内看一看!这一看,自然难免碰到合适的商品,那就买了吧,皆大欢喜。这一退,退出了更大的利润空间。
4.虚怀若谷,门庭若市
广州市我国南方的大都市,也是广东省的省会,人口众多,商业发达,所以骑楼多,规模大。商业街的人流多,骑楼底下的空间就需宽而高,其尺寸也比其他城镇大,如是成为沿街商铺生意买卖惬意的“门厅”。把“门厅”让给游人顾客,并不亚于把游人顾客直接拉近店内。行人来往如鲫,不到东家到西家,聚集人气就能生财气。由此可说,骑楼空间是一种礼仪性的、友善性的、欢迎性质的、谦虚性质的亲民空间,商人需要,行路也需要。来的都是客,不存在某种排斥异己的力量,防卫性的歧视目光,唯我独尊、居高临下的威仪。
广州骑楼的柱子比较粗,且方柱较多,对隔阻马路高频噪音能起到一定作用。柱列还使走在骑楼底的行人淡化了马路上来回奔驰的车辆带来的压抑感,使人具有轻松的心理安全感。再次,广州骑楼街的马路较宽,两侧建筑(竹筒屋或早期钢筋混凝土框架多层建筑)通进深较大,舍得让出较多的骑楼空间,而赢得“虚怀若谷,门庭若市”的效果。
5.不拘一格,自为有格
骑楼的另一大特色,是其自由的装饰,这又体现出粤人“不拘一格,自为有格”美好性格的一面。广州骑楼各种中西建筑装饰要素百花齐放,你会发现每条马路的每间骑楼的石雕、砖雕、灰塑、彩画、彩色玻璃、彩色水磨石等装饰各不相同,然而却具有统一的风格、统一的尺度感、统一的色彩明度、统一的格调款式,不存在任何矛盾冲突之处。骑楼街面的完整齐一和骑楼屋顶上时不时突出的中式小凉亭或西式小尖塔、小穹隆顶,使得城市天际线生机勃勃,明确的节奏感给游人以振奋的心情与不尽的视觉美感。真可谓统一之中有变化,变化之中有统一,这符合一切事物的本来规律。骑楼的装饰艺术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信仰、风俗、价值观念和审美需求,而且只有骑楼才容许他们这样自由表达。
6.化私为公,利公利己
一种建筑符号,既可表示一个城市的特征,又可折射一个城市的性格,因此它更多地作为一种历史印记而出现。骑楼具有公私双重特质,既有单家独户的民居特征,又有参与经商活动的公建特征。既为私又为公的骑楼作为一种建筑类型,即使在今天,也是不过时的。把门廊打通,变成商业街,把私人的地方变成公共步行场所,又可为私人业主带来意想不到的利益。骑楼,它对架构城市的公共空间、孕育城市的人情味--集体记忆,仍是一个最生动而有效的层面。如香港汇丰银行大楼在底层开辟了骑楼式的架空空间,用作社会公共活动场地。方便市民,就是方便自己。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骑楼,修其身更要保其魂。骑楼之魂,就是骑楼哲学。开放、融通、平等、民主、民生,此乃先进文化之所在。
[1]詹天佑家史记载,清嘉庆年间詹家曾于西关十二甫建造大屋。
[2]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别有深情寄荔湾.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8.
[3]钟俊鸣,曾宝权.走进西关.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4]《魅力荔湾》编委会.魅力荔湾.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文献资料来源:2012年3月   摘自《西关大屋与骑楼》

作者:杨宏烈,胡文中,潘广庆著

索取号:TU241.5/18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