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倜傥,帅翻全场。
5月28日,广东八和会馆。老建筑楼板吱呀作响,空气闷热,灯光暖黄。
几位粤乐音乐家在华光师傅像前方狭窄的“舞台”上,演奏着有浓郁怀旧气氛的传统粤乐。观众和乐师们同样汗流浃背、热情四射。他们忘记了天气,忘记了时间,穿越进音乐的时光隧道里,流连忘返。
1
粤乐,有着“内生的现代性”
音乐家们演奏了《孔雀开屏》、《春风得意》、《醉月》、《走马》等粤乐名曲,现场还有古腔《秦琼卖马》、平喉《花弄影》、粤曲对唱《十绣香囊》等精彩表演。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音乐会,而是一次学术活动。这是由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粤剧中国保护中心、中国粤剧网主办的“粤剧学者沙龙”,本期沙龙主题是《音乐人类学视野的粤乐传统》。嘉宾有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萧梅,粤剧音乐家崔德銮、陈仲琰、黄鼎世、邱少麟、苏学成等著名乐师。
乐师们轮番展示了二弦、三弦、竹提琴、喉管、高胡、扬琴、木琴、小提琴、昔士风、夏威夷吉他等乐器在粤乐中的独特作用,介绍了“硬弓组合”、“软弓组合”、“精神音乐”等不同组合的艺术特色和时代精神。
据粤剧音乐家、广东八和会馆普福堂副会长陈仲琰老师介绍,粤乐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不断演变发展。在二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中期,粤乐依然较为传统,使用乐器多为二弦、三弦、竹提琴、月琴、短筒等“硬弓组合”,也开始出现高胡。到了四十年代的商业化时代,乐师常在剧团、舞场演出,开始使用小提琴、夏威夷吉他、木琴、钢琴、小号等乐器,出现“精神音乐”。戏曲改革后,传统乐器则以高胡为主,配以扬琴、秦琴、洞箫、长筒等“软弓组合”,“硬弓组合”中的传统乐器已较少出现。
粤乐海纳百川、勇于创新的魄力让萧梅教授一行赞叹不已。粤乐音乐家、广东八和会馆普福堂顾问崔德銮展示了小提琴在粤乐中的魅力,讲解了粤乐吸收小提琴后的弓法运用。上海学者惊喜地赞叹到:“太科学了!”
事实上,我们的传统艺术,常常不自觉地用了最科学的方法,延绵流传。就像传统戏曲的声腔形成及稳定,在没有“科学”的概念套用之前,早已是最科学的。
崔德銮说:“中国戏曲传统确实有相当科学、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东西,但那不是天跌下来的恩赐,而是前辈们用智慧一点一滴创造出来的。但现代有些人完全忽视了前辈的创造精神,其实这才是最重要的,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不能认为坐享其成食人家的老本,才是尊重传统。”
从事音乐人类学的萧梅教授认为,这个学科就是要在跨文化的研究中,换位思考,了解未知的东西,生产知识,把地方的、传统的东西,纳入整个音乐体系。萧梅说:“传统音乐是我们血液里的东西,今天我感受很深。广东音乐的乐师,对这些音乐发展的传统,有这么高的积极性。‘硬弓组合’、 ‘软弓组合’、 ‘精神音乐’的展示,让我思考轻音乐背后的现代性问题。以往我们说现代性,都说是外来的现代性。而广东音乐的轻音乐,却能使外来的乐器本土化。他为什么会去做这种选择,他的选择跟时代、审美趣味有什么关系? ‘精神音乐’有一定商业化特征,但在发展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广东音乐的东西沉淀在里面。我们在思考现代性的时候,常常觉得是‘外在’强加给你的。但广东音乐的这种本土化,恰好说明了一种内生的现代性。还有北方的木板大鼓到京韵大鼓的发展过程,并没有西洋化,这是自我选择的一个不断音乐化、艺术化的过程。娱乐化、艺术化,可以来来回回反复地选择、升华,这是乐师自己的一种内生的现代性。只有抓住这种内生的现代性,我们才能诠释中国音乐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是仅仅看成是全球化的结果。 ”
2
high翻全场的“精神音乐”
当乐师们弹奏起以西洋乐器为载体表现传统粤乐音乐作品的“精神音乐”时,仿佛时光倒流,令人激动。全场观众真是越听越精神,完全high翻了。几位年逾七旬的老人,玩起音乐来,那么精神,那么帅!萧梅说:“他们的帅,就在那精神劲!”
弹奏木琴的邱少麟老师说:“我们几个老朋友上世纪六十年代常常聚在一起玩音乐,当时也喜欢玩 ‘精神音乐’。 ‘精神音乐’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最流行,当时整个社会情绪比较低下,艺人生活没有着落。这种轻扬欢快的音乐听起来很精神,在压抑的社会中,听众听了也很高兴。可是后来 ‘精神音乐’受到意识形态的质疑,乐师也各散东西了。如今半个世纪过去,我们又像年轻时一样聚在一起,很激动。今天我们演出并没有排练,可是依然很默契。”
邱少麟关于 “精神音乐”的描述,有着“俱往矣”之慨的一笔带过。弦外之音,只能在故纸堆中寻找。据黎田、黄家齐《粤乐》介绍:“西洋乐器的使用,致使在20世纪30-40年代出现了一种 ‘精神音乐’。当时由吕文成打木琴、尹自重拉小提琴、何大傻弹吉他、何浪萍吹萨克管,再加上程岳威打爵士鼓(架子鼓),以这几件西洋乐器组合,演奏一些节奏强烈轻快的曲子,大受欢迎,获得较好的演出效果。据听过当时 ‘精神音乐’演奏的人称,乐手在台上常随着旋律节拍摇头晃脑,甚至有疯疯癫癫的动作。使听众听着觉得 ‘爽神’, ‘精神音乐’也因此得名。在20世纪50年代 ‘精神音乐’曾被认为是殖民地化、商业化及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产物而遭受批评。参加过 ‘精神音乐’演奏的乐手,当时没有人敢提出异议和争辩,但心里是不服气的。”
不服的这一口气,一直续到今天,化为邱老师在演奏后云淡风轻的一句:“谢谢理解。”
“精神音乐”组合中另一件引起大家浓厚兴趣的乐器,是夏威夷吉他。观众围着弹夏威夷吉他的黄鼎世老师,听一曲《迷离》,惊为天曲,直呼浪漫。而这就是曾经被时代所不屑的音色。
3
鸟语花香中的哲学意境
这期粤剧学者沙龙在古老的广东八和会馆举行,有着特别的寓意。这里地方虽小,没有空调,但音乐一响起,人人精神振奋,有久违的文化幸福感。这就是粤剧、粤曲、粤乐在现代社会的精神象征——生存空间并不宽广,但依然有着坚韧的情感纽带。在华光师傅的庇佑下,我们玩得那么生猛,这是一种蹉跎中的骄傲。
萧梅说:“非常感谢粤剧学者沙龙的安排,让我们领会到如此震撼的粤乐之美。对于广东,很多人印象比较深的是经济发达,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广东,是文化非常深厚的。很多中原失传的东西,不仅在广东沉淀下来,而且还在这里继续生长。今天我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我的外婆是沙湾何家,外公是番禺崔家。外公到了上海以后,经常和司徒梦岩、吕文成一起在庭院里玩音乐。从小我就觉得应该研究传统音乐。今天我们生动地看到广东音乐发展的过程,好像一次时光倒流。”
令萧梅感受最强烈的,是关于“现代性”的思考。她说:“今天的观感让我思考广东音乐的轻音乐性,是艺人、乐师自发的选择。广东音乐往往被认为轻音乐比较多,鸟语花香比较多。其实这恰好是中国人一种特殊的对生存方式的思考。这是一种存在感,和最广大老百姓连在一起。音乐的深刻并不是标题决定的。如果我们可以从鸟语花香中体会人和自然最高的和谐,这何尝不是一种美好的境界。”
萧梅的话,让笔者想起了齐白石。齐白石画了一辈子花鸟虫鱼、瓜果蔬菜,到了90岁时他说,我追求的是和平。
萧梅关注的还有在管弦化潮流中小型演出的生存,她对八和会馆的这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型音乐会相当惊喜。萧梅说:“民间音乐的这种小型演出常在会馆、乐社进行,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交流。这种生存关系填补了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上下各种关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和谐。我今天进来,就看见 ‘和 ’、 ‘乐’两个字,让我想到礼乐相彰的问题,这是一种礼俗、礼乐,我们通过音乐看到礼的集中体现。中国社会需要这样一种和谐与自治,我们在音乐中听到了这种和谐,听到了时代的发展。音乐最终跟人的情感相吻合的,这是最重要的。 ”
5月28日,广东八和会馆。老建筑楼板吱呀作响,空气闷热,灯光暖黄。
几位粤乐音乐家在华光师傅像前方狭窄的“舞台”上,演奏着有浓郁怀旧气氛的传统粤乐。观众和乐师们同样汗流浃背、热情四射。他们忘记了天气,忘记了时间,穿越进音乐的时光隧道里,流连忘返。
1
粤乐,有着“内生的现代性”
音乐家们演奏了《孔雀开屏》、《春风得意》、《醉月》、《走马》等粤乐名曲,现场还有古腔《秦琼卖马》、平喉《花弄影》、粤曲对唱《十绣香囊》等精彩表演。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音乐会,而是一次学术活动。这是由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粤剧中国保护中心、中国粤剧网主办的“粤剧学者沙龙”,本期沙龙主题是《音乐人类学视野的粤乐传统》。嘉宾有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萧梅,粤剧音乐家崔德銮、陈仲琰、黄鼎世、邱少麟、苏学成等著名乐师。
乐师们轮番展示了二弦、三弦、竹提琴、喉管、高胡、扬琴、木琴、小提琴、昔士风、夏威夷吉他等乐器在粤乐中的独特作用,介绍了“硬弓组合”、“软弓组合”、“精神音乐”等不同组合的艺术特色和时代精神。
据粤剧音乐家、广东八和会馆普福堂副会长陈仲琰老师介绍,粤乐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不断演变发展。在二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中期,粤乐依然较为传统,使用乐器多为二弦、三弦、竹提琴、月琴、短筒等“硬弓组合”,也开始出现高胡。到了四十年代的商业化时代,乐师常在剧团、舞场演出,开始使用小提琴、夏威夷吉他、木琴、钢琴、小号等乐器,出现“精神音乐”。戏曲改革后,传统乐器则以高胡为主,配以扬琴、秦琴、洞箫、长筒等“软弓组合”,“硬弓组合”中的传统乐器已较少出现。
粤乐海纳百川、勇于创新的魄力让萧梅教授一行赞叹不已。粤乐音乐家、广东八和会馆普福堂顾问崔德銮展示了小提琴在粤乐中的魅力,讲解了粤乐吸收小提琴后的弓法运用。上海学者惊喜地赞叹到:“太科学了!”
事实上,我们的传统艺术,常常不自觉地用了最科学的方法,延绵流传。就像传统戏曲的声腔形成及稳定,在没有“科学”的概念套用之前,早已是最科学的。
崔德銮说:“中国戏曲传统确实有相当科学、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东西,但那不是天跌下来的恩赐,而是前辈们用智慧一点一滴创造出来的。但现代有些人完全忽视了前辈的创造精神,其实这才是最重要的,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不能认为坐享其成食人家的老本,才是尊重传统。”
从事音乐人类学的萧梅教授认为,这个学科就是要在跨文化的研究中,换位思考,了解未知的东西,生产知识,把地方的、传统的东西,纳入整个音乐体系。萧梅说:“传统音乐是我们血液里的东西,今天我感受很深。广东音乐的乐师,对这些音乐发展的传统,有这么高的积极性。‘硬弓组合’、 ‘软弓组合’、 ‘精神音乐’的展示,让我思考轻音乐背后的现代性问题。以往我们说现代性,都说是外来的现代性。而广东音乐的轻音乐,却能使外来的乐器本土化。他为什么会去做这种选择,他的选择跟时代、审美趣味有什么关系? ‘精神音乐’有一定商业化特征,但在发展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广东音乐的东西沉淀在里面。我们在思考现代性的时候,常常觉得是‘外在’强加给你的。但广东音乐的这种本土化,恰好说明了一种内生的现代性。还有北方的木板大鼓到京韵大鼓的发展过程,并没有西洋化,这是自我选择的一个不断音乐化、艺术化的过程。娱乐化、艺术化,可以来来回回反复地选择、升华,这是乐师自己的一种内生的现代性。只有抓住这种内生的现代性,我们才能诠释中国音乐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是仅仅看成是全球化的结果。 ”
2
high翻全场的“精神音乐”
当乐师们弹奏起以西洋乐器为载体表现传统粤乐音乐作品的“精神音乐”时,仿佛时光倒流,令人激动。全场观众真是越听越精神,完全high翻了。几位年逾七旬的老人,玩起音乐来,那么精神,那么帅!萧梅说:“他们的帅,就在那精神劲!”
弹奏木琴的邱少麟老师说:“我们几个老朋友上世纪六十年代常常聚在一起玩音乐,当时也喜欢玩 ‘精神音乐’。 ‘精神音乐’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最流行,当时整个社会情绪比较低下,艺人生活没有着落。这种轻扬欢快的音乐听起来很精神,在压抑的社会中,听众听了也很高兴。可是后来 ‘精神音乐’受到意识形态的质疑,乐师也各散东西了。如今半个世纪过去,我们又像年轻时一样聚在一起,很激动。今天我们演出并没有排练,可是依然很默契。”
邱少麟关于 “精神音乐”的描述,有着“俱往矣”之慨的一笔带过。弦外之音,只能在故纸堆中寻找。据黎田、黄家齐《粤乐》介绍:“西洋乐器的使用,致使在20世纪30-40年代出现了一种 ‘精神音乐’。当时由吕文成打木琴、尹自重拉小提琴、何大傻弹吉他、何浪萍吹萨克管,再加上程岳威打爵士鼓(架子鼓),以这几件西洋乐器组合,演奏一些节奏强烈轻快的曲子,大受欢迎,获得较好的演出效果。据听过当时 ‘精神音乐’演奏的人称,乐手在台上常随着旋律节拍摇头晃脑,甚至有疯疯癫癫的动作。使听众听着觉得 ‘爽神’, ‘精神音乐’也因此得名。在20世纪50年代 ‘精神音乐’曾被认为是殖民地化、商业化及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产物而遭受批评。参加过 ‘精神音乐’演奏的乐手,当时没有人敢提出异议和争辩,但心里是不服气的。”
不服的这一口气,一直续到今天,化为邱老师在演奏后云淡风轻的一句:“谢谢理解。”
“精神音乐”组合中另一件引起大家浓厚兴趣的乐器,是夏威夷吉他。观众围着弹夏威夷吉他的黄鼎世老师,听一曲《迷离》,惊为天曲,直呼浪漫。而这就是曾经被时代所不屑的音色。
3
鸟语花香中的哲学意境
这期粤剧学者沙龙在古老的广东八和会馆举行,有着特别的寓意。这里地方虽小,没有空调,但音乐一响起,人人精神振奋,有久违的文化幸福感。这就是粤剧、粤曲、粤乐在现代社会的精神象征——生存空间并不宽广,但依然有着坚韧的情感纽带。在华光师傅的庇佑下,我们玩得那么生猛,这是一种蹉跎中的骄傲。
萧梅说:“非常感谢粤剧学者沙龙的安排,让我们领会到如此震撼的粤乐之美。对于广东,很多人印象比较深的是经济发达,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广东,是文化非常深厚的。很多中原失传的东西,不仅在广东沉淀下来,而且还在这里继续生长。今天我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我的外婆是沙湾何家,外公是番禺崔家。外公到了上海以后,经常和司徒梦岩、吕文成一起在庭院里玩音乐。从小我就觉得应该研究传统音乐。今天我们生动地看到广东音乐发展的过程,好像一次时光倒流。”
令萧梅感受最强烈的,是关于“现代性”的思考。她说:“今天的观感让我思考广东音乐的轻音乐性,是艺人、乐师自发的选择。广东音乐往往被认为轻音乐比较多,鸟语花香比较多。其实这恰好是中国人一种特殊的对生存方式的思考。这是一种存在感,和最广大老百姓连在一起。音乐的深刻并不是标题决定的。如果我们可以从鸟语花香中体会人和自然最高的和谐,这何尝不是一种美好的境界。”
萧梅的话,让笔者想起了齐白石。齐白石画了一辈子花鸟虫鱼、瓜果蔬菜,到了90岁时他说,我追求的是和平。
萧梅关注的还有在管弦化潮流中小型演出的生存,她对八和会馆的这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型音乐会相当惊喜。萧梅说:“民间音乐的这种小型演出常在会馆、乐社进行,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交流。这种生存关系填补了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上下各种关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和谐。我今天进来,就看见 ‘和 ’、 ‘乐’两个字,让我想到礼乐相彰的问题,这是一种礼俗、礼乐,我们通过音乐看到礼的集中体现。中国社会需要这样一种和谐与自治,我们在音乐中听到了这种和谐,听到了时代的发展。音乐最终跟人的情感相吻合的,这是最重要的。 ”
文献资料来源:2016-06-03   新快报-A31
作者:钟哲平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