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态进展
“胜利百货”又回来了!老店原址,一家名为“欢梦园百货”的商店悄然开张。同样的货品、同样的店员,胜利百货用简简单单的易名,完成了自己的涅槃。只是,重新开始的轮回,对于这些老百货来说,前路或许并不好走。
老店3月底已低调重张
去年8月,胜利百货曾因租金和税收的压力,宣布结业,告别街坊。消息经本报率先报道后,引起市内其他媒体陆续跟进,并掀起了一股老百货怀旧潮。正当人们认为老店的故事已经曲终人散之时,旧人原址,“胜利百货”又悄然开业了。
“其实今年3月底,我们已经开始试营业了”,店员告诉记者,重开的时间远比读者反映的时间更早,“但我们不想大肆宣传,毕竟此前的那些热潮,不可能是常态。我们更加愿意平平静静地做街坊生意”。
重开之后的胜利百货,取了一个“欢梦园”的名字。商店装修一新———换上白色的陈列柜,崭新的天花地板。商品既保有传统老牌子,又有时下新品牌。货柜上既有老广们熟悉的国货———百雀羚和友谊牌雪花膏、电车牌肥皂、珠江牌收音机、传统的手巾仔、门帘、成卷的花布,又有海飞丝的系列产品。
店里的人,无论是店员还是顾客,认识或不认识,都会有一句搭一句地聊着针头线尾上的生活。一切的一切,俨然就是以前的“老胜利”。
街坊带着儿子来“见识”
“去年结业后,大家都散伙了”,店员们向记者介绍,他们中很多人其实都到了退休年龄,也确实有回家养老的打算了。但过了几个月,没到退休年龄的员工有了重开“胜利”的打算。“大家把钱一凑,找了个大老板合作,就把店重开了”。
店员们坦言,开店既有感情的因素,更多的还是想“揾两餐”,“我们重新联系了之前的厂家,虽然进货价又贵了一些,但我们不图赚大钱。大伙一起回来聊聊天,试下能撑多久,就撑多久吧。”
王生向记者介绍,目前生意还不能跟“老胜利”时代相比,但已渐有起色:“刚恢复营业时,因为换了店名,有些人不认得这就是以前的‘胜利’,销售受到影响。现在人们慢慢也认得我们店了,生意也就好了一点。”
“它重开我们就开心咯,买东西方便啊!”住在附近的街坊说。他们告诉记者,在这里买了几十年东西,“买得放心,价格又便宜,而且这里商品种类齐全,很多大超市、大商场买不到的,在这里都能找到。你看像穿针器、神奇药笔、橡皮筋这些零碎的东西,一时需要起来不好买,有欢梦园在附近就方便了。”
还有顾客带着儿子来“见识”,她指着货柜上的“海鸥”洗发膏向儿子介绍,“这种我十几年前就在用了”。老店与老牌子,都是过往时光的留照。“老店是越来越少,有老胜利在,就还能看到熟悉的生活,十分难得。”
老店回访
从今再不见“东民”
胜利百货关闭的时候,市内众多的老店也一度引起人们关注。一年过去了,羊城晚报记者逐一回访,但有老店已经再也访不到了。
“胜利百货还会重开的,只是可能换个名字而已!”2011年7月21日的羊城晚报,记录了东民文化用品商店店员这么一句话。他们一语成谶,自己却没逃过关闭的命运。
说起“东民”,很多人会比较陌生。但说起东山文具店,在龟岗生活的老街坊,都有印象。东山文具店,全名是东山文化用品商店,和胜利百货一样,因为年营业额超80万元,税率一下子从3%提到17%。老店被迫关闭。但老员工们介绍,“向税务部门申请结业,然后在工商注销执照”,老店马上转换法人,以新的店名“东民”重新申请执照。于是,一家老店消失,一家新店诞生,“这种做法已有先例”。
昨日,意欲回访的羊城晚报记者沿着整条庙前西街找了很久,也不见它的踪影。询问附近街坊,大家也都表示不知道这家店在哪里。老店原址的庙前西街9号,如今已经被布置得十分文艺清新,招牌上赫然写着英文“It's true”,在店名旁边还写着2012的字样,显然是一家新店。
新店招牌上写着一句“我们的故事开始了”,事实上,已经有一个故事,悄然结束。
记者手记
易名重张
难称久长之道
胜利百货的重开,对于老广来说,原本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东山文具店的结业,却让这份喜庆多了一份感伤。有一种说法,三年之后,胜利百货的品牌又可以注册重新使用。换个老招牌就能回复辉煌的老时光?其实未必。
结业,易名,重开,再结业,老东山文具店走了一条轮回之路。它的过去折射出,简单的易名重生,并不是老店成功的“涅槃之道”。
老胜利的店员清晰地认识到,当老顾客的消费不能支撑日渐昂贵的经营成本时,轮回之道就注定结束。摆在这些老店面前有两道坎,其一,年经营额超过80万,税率就会大幅提升,注定经营规模无法扩大;其二,年轻人的缺位,老店还是丝毫不变地用着老办法经营,注定新客源无法拓宽。
前者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在本报报道胜利百货的个案之时,税务部门已经主动联系他们,并表露“希望能帮上忙”。但现行制度注定此法短期之内难以解决。后者则需要政府引导,企业觉醒。年轻人的创意,才是这些老店涅槃的真正良方。
文献来源:2012-07-24   羊城晚报-A15
作者:李春暐 夏小杰 杨珊 何嘉忆 黄婉玲 廖亦奇 何奔 黄静敏 陈丹霞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