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涌入骑楼老铺拯救时光中山六路惠爱餐厅、励红百货为众人所不舍,前路何在依旧迷茫

    斜阳西下,中山六路骑楼街下,传来粤曲《香夭》的咿呀声。这段中山路上最后的连片骑楼,最近又传拆声(昨日本报A2广州读本12- 13版报道)。拆除也罢、平移也好,令街坊们最放心不下的,是这里仅余的几家国营老铺,惠爱、励红、惠西……一个个有着计划经济烙印的店名,追忆着中山路骑楼时代的繁华。

    与恩宁路骑楼半住宅半商铺不同,位于广州千年古中轴线上的中山路骑楼,清一色全部是商铺。艳芳照相馆、大学鞋店、华北饭店……一间间曾经家喻户晓的老字号,早在15年前的地铁建设中随迁而逝。如今在中山路最后一段保留原样的骑楼街内,始建于1986年的惠爱餐厅就是其中的一家国营老铺。

    “地茂(菜馆)和菜根香(素菜馆)都走了,(我们)什么时候走,就看阿爷(政府)了。”两鬓斑白的惠爱餐厅经理邓镜联叹气时吐出一个烟圈。 

    据广州市老字号协会副秘书长刘建生介绍,由于昔日大拆大建中,曾经有一批老字号随之倒闭。为保护这些老字号品牌,该协会目前正在协助市经贸委制定《广州老字号历史商铺的拆迁及改、扩建听证制度》。至于惠爱餐厅和励红百货,目前尚未纳入老字号协会名录。刘建生指出,这些企业能否纳入老字号保护制度中,还要会同市经贸委以及有关专家听证,但前提是这些企业自行提交资料。 

    据近日公布的《中山六路(纸行路至解放路段)骑楼街规划控制导则》提到,该路段即将从现有的9米宽拓成38米宽,这很可能意味着,中山路上最后的连贯骑楼,也难逃被拆除的命运。 

    无论那片韵味深厚的国营时代生活,何时将离我们而去,带着依依追思的情怀,南都记者来到中山六路骑楼下,追寻那片“大锅饭”时代的光景。 

    惠爱餐厅:骑楼下仅余的国营店 

    42岁的惠爱餐厅职工吴兰英原本以为,在骑楼下斩烧腊,可以斩到退休。掐指一算,她这一斩就是20年,而白帽、白手袖、白围裙,是这家国营饮食店几十年不变的员工装束。 

    中山六路上车水马龙,如今广州少有的纯国营饮食店———惠爱餐厅就掩映在这段路的骑楼之下。上年纪的街坊正在餐厅内一边叹茶,一边拿着放大镜看报纸,就这样悠闲地打发时间。 

    近日,中山六路拆骑楼扩路的消息又再传出,这家老店又将何去何从?惠爱餐厅的总经理邓镜联说,“其实公司一直都有在附近物色地点,曾打算在西门口再开,但租金肯定比这里(中山六路骑楼)贵得多,故仍未谈妥。” 

    “惠爱街”的唯一印记 

    中山四、五、六路解放前称惠爱路。惠爱酒家也因此得名。 

    与广州大多数“吃味道不吃装修”的地道餐馆一样,惠爱内仅以瓷片贴墙,装修十分简单。唯一不同的,就是它的员工大部分都超过30岁。42岁的吴兰英表示,当年一毕业就分配到这里来了。“也没想太多,再过十来年就可以退休了。” 

    农历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餐厅里便座无虚席,对面六榕寺、光孝寺的香客纷至沓来。这也是惠爱这家国营低价路线的饮食店,能屹立不倒的原因。邓镜联说,曾经四出开过四家分店,最后倒闭了三家,还是骑楼下这家总店人气最旺。 

    食客们都是左邻右里的老街坊,和附近工作的白领,除了熟客还是熟客。如果客人有特别要求,老板还会提供“个性化服务”,根据客人的喜爱配搭出另一款菜牌上没有的菜式,但价钱还是固定菜式差不多。 

    中山六路即将扩建,沿路的骑楼或面临被推倒的命运。拆骑楼的消息满天飞,已经搬离中山六路的旧街坊林先生昨日特意和家人打的过来“怀旧”,一小碟前菜“咸酸萝卜”就足以让林先生回味良久。 

    邓镜联笑称自己是餐厅“做得最久的临工”,自从1987年开始,他就在餐厅工作了。联哥说,惠爱餐厅的前身,其实是一间面包店,直到1986年4月才转为餐厅,到了上世纪90年代餐厅生意最为兴旺,不少领导、社会各界名流,乃至港澳演艺界当红名星都曾慕名而来。 

    25年来,惠爱餐厅在广州市饮食界中已经获得一定的好评。 

    食材直接从粮食局批发 

    粤菜中无鸡不成宴,对于广州人来说,肉可以少吃,菜可以不吃,但鸡是万万不能少的。“来惠爱的人要点一只惠爱鸡。”联哥说,惠爱鸡之所以受欢迎,因为整个制作过程都十分讲究,连选鸡都要由大厨亲自过目。 

    除了主打招牌的惠爱鲜味鸡、粉葛扣肉、脆皮薄撑(广式薄饼)等充满广州特色风味的菜式,还有一系列全手工制作的萝卜糕、蛋散、油角等手工广式点心。中午时分,头戴白色布帽、身穿白色围裙和袖套的中年职工正在餐厅门前售卖糕点,不一会儿,门前的骑楼下就聚满了客人。 

    “制作糕点的面粉、食用油等材料都是粮食局批过来,保证食得放心。”联哥说。原来惠爱餐厅居然是广州市粮食集团旗下餐厅,所用的粮油米都是集团直接批发过来的,质量自然有保证,而且这家餐厅是目前市内仅有的纯国营店铺。(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为吸引更多客源,近期餐厅还推出东南亚风味的菜系。餐厅一直坚持走街坊路线,除了春节期间,所有菜式都基本不涨价。如今物价涨、用人工资涨,这让联哥不禁感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月赚七八十万就算赚得多,现在每月赚100万都只能维持成本,但不能升价啊,贵了就没人来了。”有趣的是,据记者了解,中山六路骑楼下的店铺租金普遍都很高,但是整条路都专卖便宜货,每家店都大打“街坊价”,全靠薄利多销维持经营。

    励红百货:闻拆声怀旧脚步纷至 

    “再不买恐怕以后买不到了!”一堆蝴蝶牌缝纫针、两个旧式水壶、五支上海牌鞋油,还有几卷颜色齐全的针线包……从罗冲围专门坐了近1个小时的公交车,刘叔一脸焦虑地走进了中山六路励红百货,从报纸和电视上得知中山六路因为即将扩建,一排骑楼街命运不明,由于担心铺头拆迁而闭门大吉而回到励红“抢闸”帮衬的街坊,不计其数。 

    老货、老店员、老主顾 

    水壶木塞和内胆、一米米的裤头橡筋、搪瓷口盅和痰盂、“白饭鱼”回力鞋、蜂花护发素人参洗发水、雪花膏润头油,9块一斤的花露水甚至还存放在一个使用超过30年的玻璃缸内,用橡皮做成的气泵按照需要的容量一点点地挤出来……全家上下大大小小的种种日用品,标价小到一元几角,大的也超不过100元。励红百货就是专营这样超过千种日用小商品的小店,一做就超过了50年。 

    柜台内,余姨与周姨站岗般守在货架前,身后货架上琳琅的雪花膏古龙水等小商品从脚下一直摆放到屋顶,面前半人高的玻璃柜则林林总总摆满纽扣针线等小杂货,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8位超过50岁的老职工实行轮班制,一边售货一边记账。只见一个水牌上用圆珠笔记下出售了的东西和价格,还要盖一个印上红泥的图章作为确认,没有电子计算器和收银台,人手一个算盘拨得啪啪直响。“我们算得顺手,比计算器更准更快,”在此工作超过35年的梁叔笑呵呵地一边算着账,一边跟记者拉家常,还不忘招呼进店的老主顾。 

    淡定面对变迁 

    “阿婆,橡筋分大中小号,这种紧的后生靓女就可以用,老人用的要预松点,才不会勒到肚腩……”梁叔说,售货员要为主顾出主意,这样日常月久,不知不觉就有了回头客。“几元几角的小东西很难赚钱,托赖附近老街坊多,只求薄利多销。” 

    虽然都是一元几角的小生意,但总是街坊盈门。早年搬迁离开,林姨却定期从天河过来饮茶,铁定顺道进店买回几瓶“高档化妆品”:“片仔癀、安安、百雀羚、七日香、友谊……通通不超过10蚊,一瓶就搞定,哪像我女儿那些瓶瓶罐罐,又贵又不耐用。”林姨说,除了价格低廉,这些著名国货过硬的质量更是让她一直青睐的原因。 

    负责人周小姐介绍,励红卖的东西虽然不重要,却是街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不是仅仅为了怀旧,一些老人家已经习惯了要用,万一真的没得卖,还真的会不习惯。”拆迁的风声频传,周小姐和伙计们却十分淡定:“睇定嘀先啦。” 

文献来源:2011-03-03   南方都市报-AII08

作者:吴广宇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