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说起“状元坊”时,也许外地人会猜想,这是一条拥有悠长历史的老街,它已走过了700年风雨。若你是个纯正的“90后”或“80后”,或你自认为不算老,走入这条老街,就会发现这被古老建筑包围着的,已是另一派充满新潮与时尚的热闹景象:二三十元一件写着火星文等古怪字样的文化衫,可爱的公仔,五彩缤纷的日韩饰品,想知道最新流行的是什么玩意,来这里转上一圈就知道。街内总是人满为患,潮男潮女们接踵摩肩,昔日古老“状元坊”,现已成了“撞人坊”。信息时报记者和美女思敏一起逛这既新潮又充满古典韵味的小街,收获不少。
典故
因出状元而更名
状元坊曾叫泰通里,后因住在其中的张镇孙在宋朝咸淳年间中了状元,街名改为状元坊。街口的牌坊像一顶官帽,顶层有两条鳌鱼相对,中间一颗明珠,寓意“独占鳌头”;在牌坊中层汉白玉板上,国画大师关山月的遗作“状元坊”三个字闪闪发光。
19世纪初,南海人朱义盛首先在佛山筷子路开设朱义盛首饰店,后来生意兴旺,状元坊内先后开设五家分店,“朱义盛”名噪省、港、澳,一度成状元坊代名词。清末民初,状元坊更是广州民间百艺街发源地,街内遍布加工金银首饰、戏服、顾绣、绒线绣球的手工艺作坊,以其技术精巧而享誉国内外。
上世纪90年代初,政府对状元坊进行整治改造,在人民路、天成路东西两个出入口各建一座体现岭南历史文化和宋代建筑风格的牌坊,请关山月大师为牌匾题词。在人民南西出口牌坊附近,竖立状元图和龟背状元雕塑,在全街两侧加建具有岭南历史文化特色的琉璃瓦长廊,统一店铺招牌风格,丰富了这条长260米老街的文化内涵。
老字号
唯一戏服厂坚守着传统工艺
在街口左侧,是上世纪70年代末就成立的状元坊戏服厂,专门制作刺绣戏剧服装。走入店内,各种装饰、珠花、宝剑等道具一应俱全,生末净旦丑服装种类繁多,还有舞台服装、醒狮、脸谱面具等。
其实,原来状元坊内密集的戏服作坊已经完全消失,而另一老字号“中华戏服厂”也已倒闭,现在仅在人民南路的状元坊正门左侧还能见到这一家状元坊戏服厂。走入其中,满目皆是鲜艳夺目的各种戏服,戏服上绣满金银丝线,钉上金片和串珠,材料从普通粗布到绫罗绸缎应有尽有,有些还用孔雀毛和马尾作为装饰。
思敏戴上缀满蓝色珠片和银条的正凤头饰,秀出舞台上名伶常见的优雅兰花指,仿佛身处于时空交汇点上。
在此工作近20年的老店员陈姐说:“手绣戏服有一种传承传统的老味道,我们的戏服一定不能失传!”现在,始终有一批长情的老戏迷“固执”地支持着手绣。手绣完工时间要比机绣长得多,一件戏服机绣也许需时一两个月,而手绣却要一年才能完成。花费一年工夫的戏服,和机绣的感觉完全不同,那明显的凹凸感觉,更显矜贵。虽然同样的戏服,机绣一件价格在1000元左右,手绣价格则要过万元。
40年“汤丸王”街坊生意不加价
紧邻状元坊正门牌坊的“佳叔汤丸王”店,今年已超过40岁了,可算是状元坊美食的代表。思敏走入店中,她最大的感觉是那种上世纪70年代的怀旧风情扑面而来,店里播放着徐小凤的《卖汤圆》,灯光昏黄。招牌菜式依然是经久不变的“麻蓉汤丸”,思敏感觉“香”和“滑”是其最大的特点,“闻着很‘香’,入口就‘滑’进肚里,不会太甜,也不会很腻;馅蓉磨得很细,不会有沙感,滑而不腻!”
这家老店还保留着传统的习惯,现吃现做,还翻新做出如炸雪糕、双皮奶、肠粉等小吃,但依然以传统顺德汤丸和糖水为主打食品。当问到老店40年来的风云变幻,继承生意的老板陈叔却用朴素的语言说,生意一直很平稳,传统工艺也一直未变改,“无他,我们本身是顺德人,做的是顺德汤圆,我们只是比别人制作用心一点,用时久一点,汤丸搓得靓一点,磨粉磨得滑一点,而纯正的麻蓉馅料也是独家秘制的。”
现在该店仍可以4~7元的价格买到一碗满到溢出的甜品,“虽然成本不断上涨,但我们的价格不会大升,只会微调,一切都为了照顾熟客!”陈叔说。
新变化
人太多被谑称“撞人坊”
“家人搬来此处已历经两三代人,解放前戏服、顾绣、绒线绣球的手工艺作坊已化作尘土,只能看到一些古老的街道牌坊还在商铺之间遗世独立。几年前的状元坊是门面杂乱、人潮拥挤、环境脏差的闹市,经过几番整改,道路重修、墙面粉刷,今天旧貌换新颜,所幸历史遗迹仍得以保全!”站在状元坊来往如梭的新潮男女中间,已退休的老街坊琼姨感慨道。她给记者和思敏指路,比如说,正市街是现存遗迹中保留得比较完好的,牌坊经过修葺,依稀还能看出古老的剥落裂痕,“记忆里的街道很古朴,现在则充满了商业气息。”类似的街道还有油步巷、升平街、福来新街等,都只留下一个个牌坊,里面的居民都是些老人,养着猫狗、住在狭窄的房屋中,平静地生活,福来新街里面如今已成为当地的居委会和办事处了。
记者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状元坊被规划为古玩、玉石专业街,但很不成功。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越秀区政府投资700多万元,对状元坊进行了整治改造,随着很多店铺开始经营文具、卡片等学生用品,这里渐渐成了专卖学生用品和平价新潮玩意儿的专业街。
状元坊全长260米,宽约5至7米,最窄处只有2米,但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竟得到“撞人坊”的谑称,因为这弹丸之地,每日吸引了过万人来购物。状元坊的客流中,绝大部分是16~22岁间的青少年,“新潮”已成了状元坊的代名词。
“要知道现在最流行什么样的款式,到状元坊逛一圈就行。最古灵精怪的饰物,最新流行的服饰在这里基本上都可以找到;而且只要你会砍价,又有砍价的耐心,那里的东西可以用不可置信的低价买到!”正在状元坊逛街的中学生小丽兴致勃勃地与思敏分享逛街心得。思敏流连于这琳琅满目的时尚一条街,韩日风格和各种非主流的时尚精品在街上随处可见。时下火热的罗马鞋、文化衫、公仔等,有些店铺还能制作DIY班服。一件相同的货品,状元坊的价钱通常能比市内其他商业区便宜1/3,平均35元左右就能买到一件毛衣,50元能够买到两件棉质运动服,40元左右就有一条牛仔裤,29元左右就能买到各种时尚的鞋子,几元就能成交的货品更是数不胜数。据状元坊管理处的负责人介绍,为保住低价位,状元坊推行小店面,每店平均面积1.5平方米左右,月租金大概1000~2000元。状元坊小老板们各显神通,成本降低了不少。除此以外,由于状元坊竞争十分激烈,大家只能争相降低售价,以薄利多销为原则。
旧街坊
中午最火爆
斌仔是驻守状元坊的一名协管员,当他得知自己要到从小成长的状元坊做协管员时,心情兴奋又紧张,“这是我少年时经常游逛的地方啊!更高兴的是,我想对状元坊说‘这么多年来,你一直没有改变过!’”斌仔说,虽然随着附近上下九商业步行街的繁荣和人民南路少年坊的崛起,状元坊人流被大大分薄,但现在状元坊仍是90后的购物天堂,各种时尚服饰价位几乎和2000年时一样,依然还在二三十元间,没有升价。
状元坊有一个特别的现象是,每天只有到了12点半左右,状元坊才开始苏醒,商铺大门逐渐开启,而到了下午2点,状元坊里更是人流如鲫,各间小店都被包围得水泄不通。可是这份繁华仅持续了短短数小时,到了晚上7点,店铺又纷纷关闭,到了晚上8点,日间喧嚣的状元坊已变得几乎空无一人。“状元坊就是依靠这几小时做旺的。”斌仔说。虽然主要做学生生意,但暑假反而是淡季,旺季出现在上学期间尤其是中午时间,“这一带附近有市3中、9中等众多中小学校,经常中午一放学,很多在附近上学的学生就蜂拥而至,放假了他们反而没这么频繁地过来。”斌仔介绍道。
斌仔告诉记者,他是和状元坊一起长大的广州“80后”。出生于1989年的他,有很长一段时间住在状元坊附近,“在21世纪初,我上初中开始,我就养成了每周至少逛3次状元坊的习惯,那时的衣服很便宜,只需十几二十元就能买到一件,而且一般还能砍一半的价钱。一条开价100元的裤子,经过砍价,最后在80%的店里还是能以50元成交。另类古怪,如印着‘我吃饭不洗碗’字样的文化衫,曾在这里卖得很火,我记得当时整个广州只有这条街有。”他回忆道,在上中学时,他大多和“老友记”们趁中午放学休息时间到状元坊逛街,但大多只是走马观花而不购物,光看着这满目新奇和感受热闹的气氛,就分外舒爽。
经营精品12载 档主:“我爱这条街”
70后广州人何先生在状元坊经营一家专卖韩国饰品的“古怪精品店”已有12年。思敏走进店中,马上被面前五彩缤纷的小精品吸引,紫色的大戒指、千奇百怪的小耳环等都令她爱不释手,“这小店让我回忆起上高中时,大家开始哈日哈韩的时候,我们女生都喜欢买这样的小玩意儿回来戴,在班上交流。”思敏说。
这家店是状元坊第一个卖韩日饰品的商家,开店之际,正是哈日哈韩风潮在广州开始吹起之时。“1998年刚开店时,我的生意还比较淡,因为韩国饰品从韩国进货,拥有特制的精致钢针,而且色彩多样,饰品颜色多达2000多种,广州的饰品颜色顶多约1000多种。所以韩国货平均价格在40元左右,和现在差不多,也许对于当时的学生哥而言,这真的有点贵。”何先生说。不过,之后哈韩风潮继续劲吹,不少售卖韩国饰品和精品的店铺纷纷出现在这条街上。2003年后,广州人到香港旅游成风,去香港进货更方便,2006年时,状元坊内的韩国饰品店多达十几家。
精致小店是状元坊风格
不过,随着状元坊的人流被上下九等繁华商圈分薄,何先生眼看一家家卖韩国饰品的同行或倒闭或转型做其他类型的商品批发,而他却始终坚守于这个仅有数平方米面积的铺面,“我一直没有扩大铺面和规模,就是为了控制成本。”他认为,做精致的小店,才是状元坊的风格。
看着熟客从少女变少妇
如今,何先生的小店依然是宾客满门,记者问他有什么秘诀。他笑言,无他,就是始终保持年轻的心态,“因为顾客都是年轻人,越是时尚年轻越能与他们亲近。”穿着时尚、发型新潮的何先生虽已过而立之年,但看上去仍像一个20多岁的阳光大男孩。他把自己的手机号码贴在店面上,方便顾客联系,“我直接面对顾客,熟客是最重要的,我看着很多熟客从昔日少女变成现在拖儿带女过来。”何先生说,自由和随性是状元坊的主题,“这里不用朝九晚五,老板可以随便选择开店关门时间,顾客可以随便砍价试穿。我喜欢这样的风格。
何先生一再向记者强调:“请你一定要好好写这条街,我对这条街真的有很深厚的感情,我爱这条街!”
文献来源:2010-08-27   信息时报-C04
作者:邝凝丹 张健 王凤娇 杨洋 陈文杰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