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纸笔,肩扛相机,心怀疑问,粤港澳大湾区的记者们穿梭于各行各业,深入挖掘着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动人故事。在全国两会这一重要时刻,来自广州、香港、澳门三地的记者们带着精心准备的问题奔赴北京。他们走进人民大会堂,将一个个关乎大湾区发展的热点问题抛向代表委员,寻求权威解答。这次全国两会上,三地记者碰面交流最多的话题之一是“湾区融合”。面对这样的提问,各位代表委员又有怎样的解答?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雷与虹、张姝泓、赵越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李博扬 澳门日报记者杨夏怡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子良
优势互补整合资源 打造国际一流湾区
广州日报记者雷与虹: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中,如何高效整合三地的科技、产业、金融、人才等优质资源,打破区域壁垒,深化协同创新与合作,从而在加速大湾区深度融合的同时,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一流湾区?
周冲:粤港澳大湾区港口丰富,物流业发达。我希望能加强港口资源整合,提升综合竞争力。要从国家层面上进一步引导和推动大湾区港口资源整合,把握区域和部门之间的地位,实现港口之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通过整合优化港口布局,合理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提高港口的整体运行效率和综合竞争力。同时加强港口与内陆物流园区、铁路、公路等交通枢纽的衔接,构建多式联运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增强港口对内陆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另外,还可以加强绿色港口建设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鼓励港口企业采用清洁能源,推广使用电动装卸设备等,减少港口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排污,加强对港口周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推进港口生态修复工程,打造绿色港口生态环境。
刘永好:作为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拥有显著优势。香港的金融和国际化优势,深圳产业链配套齐全和创新创业优势,以及广州经济发达、产业配套完善和人才汇聚优势。将这些优势整体结合,构成了新格局下的新发展动力。优质资源的融合是“前浪”与“后浪”互相学习的过程。在我看来,社会发展包括经济、科技等都是“后浪推前浪”。一大批年轻人与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共同成长,掌握新知识,具备创意与创新特质,“比较敢闯”。“老企业”也有优势,经过多年磨炼,积累了丰富经验,不怕苦累,踏实勤奋,有韧性。我们“老企业家”应向年轻企业家和科技企业家学习,学习他们拼搏创新、运用前沿科技、根据市场需求拓展的品质。
与此同时,优势产业的领头作用可辐射整个区域发展,加速融合发展。广东是科技创新前沿,产业体系健全,拥有比亚迪等代表性企业。在这批龙头企业引领下,在新一轮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中,粤港澳大湾区将走在前列,结出新硕果。
优化通信和驾驶证 让大湾区人更紧密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李博扬:随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交通设施的日益完善,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得以实现,大湾区人民在经济、生活方面的交流愈发紧密。为进一步提升大湾区互联互通,粤港澳大湾区还可以在哪些细节上做出努力?
冼汉迪:目前,内地和香港的手机号码在对方区域漫游时无法全面享受5G网络服务,“一卡多号”内地副号与内地手机号码客户的体验也不一致。尤其是运营商的漫游流量套餐价格不划算、种类较少、网速较慢等问题,让市民异地使用通信服务时存在诸多不便。内地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需要手机号码进行线上注册或认证,部分未办理“一卡多号”服务的香港居民常遇到无法注册或认证的问题。我鼓励两地通信运营商密切合作,共同推进通信网络互联互通,确保内地与香港手机号在内地能享受与本地相同的网络服务质量。
具体而言,可以为内地居民提供更灵活的香港通信服务。建议鼓励内地运营商推出高性价比的港澳“一卡多号”服务,使其在香港也能享受便捷的通信服务。同时,内地需优化香港手机号码的使用体验,鼓励服务平台和应用进行兼容性升级,尤其是政府服务,使其能够识别并接受香港手机号码的注册和验证。
陈帆:向融而立、互联互通,是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级繁荣湾区的必要根基。自2023年7月1日实施“港车北上”政策,符合资格的香港私家车无须常规配额,驾驶员持有效内地驾驶证即可经港珠澳大桥往来香港与广东省各地。
按现有规定,香港驾驶员需提前预约,并亲自前往广东省内指定公安车辆管理所办理免试换领内地驾驶证业务。相关规定消耗大量人力、时间和交通成本。因此,我建议在香港开展香港持证驾驶员免试换领内地驾驶证服务。
事实上,历经与广东省公安厅交管局一年多的沟通对接及严格测试、培训,目前已有跨境通联服务中心获得处理内地驾驶证续牌工作资格,让香港市民无须返回内地,在香港1小时内完成“补换证”申办手续。尚未持有内地驾驶证的香港市民仍需前往内地办理相关手续,耗时耗力且可能产生额外经济成本。我希望尽快落实在香港开展免试换领内地驾驶证代办业务。
完善社保、劳动法 消除人员流动壁垒
澳门日报记者杨夏怡: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完善粤澳两地政策协调、法律制度衔接,以消除人员流动的壁垒,促进两地居民在就业、生活、社会保障等领域进一步便利化?
何雪卿:鉴于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希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深合区)管委会联同国家有关部委,就制订“横琴粤澳深合区劳动条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展开深入调研,并在条件具备时尽快纳入深合区立法议程。
横琴粤澳深合区的劳动关系应适用所在地法律,即我国内地劳动法。但单纯适用内地劳动法,与深合区劳动人口构成的实际需求及战略定位目标可能不尽相符。
深合区劳动规则国际化的需求将日益突出。按照丰富“一国两制”实践新示范的战略定位,应允许深合区通过对内地劳动法的变通适用,创建更加趋同澳门和更具国际化特色的劳动规则。
何敬麟:当前,横琴已出台多项支持澳资企业发展、吸引澳门青年跨境到横琴就业的优惠政策,但在社会保障领域仍存在障碍。澳门居民在横琴就业需购买内地社保或面临两地社保“二选一”,还有重复缴费、权益衔接不畅等问题,制约了高层次人才跨境流动。我希望探索建立粤澳社保互认机制,优化扶持政策以吸引高层次人才融入,助力打造趋同澳门的生活环境,推动琴澳一体化发展。
具体可由粤澳两地政府共同制定粤澳社保互认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框架,明确互认范围、标准和实施步骤,推动粤澳社保规则对接,探索两地社保制度的兼容与互认,研究制定粤澳社保待遇计算、缴费年限认定、养老金领取等方面的衔接办法,确保两地社保制度的兼容性。
文献来源:2025-03-10   广州日报-A4
作者:雷与虹、张姝泓、赵越、李博扬、杨夏怡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