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新村,鲜有人知道这个居于大沙头一隅的小区是中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1979年12月,它的出现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全国第一个商品住宅项目,第一个引进外资开发的住宅项目,第一个实施小区管理的住宅区,创造了中国房地产的先河。整整36年过去了,这个小区见证了几代人的安居乐业,作为广州市第一批幸福社区在居民自治、养老、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成为典范。
那时,首建商品房与港商谈判半年
电影《庐山恋》在此取景
92岁的李庆符老人和老伴每天都会在东湖新村的花园绿荫下散步,他们走过的小区无障碍天桥,正是当年轰动全国的电影《庐山恋》的取景地之一,女主角张瑜回到“美国”,站在天桥上仰望的画面就是这里取景的。“导演组在全国寻找合适的场地,几经周折找到这里”。李庆符说。
李庆符当年是东山区房管局的负责人,东湖新村项目正是他参与操盘的。在改革开放之始的1979年,住房是困扰城市发展的难题之一,敢为人先的广州人面对有地没钱的局面,率先决定引进外资在东山区进行试点建商品房。当年3月初,东山区成立引进外资住宅建设指挥部(后更名为东华实业公司),李庆符与香港的开发商展开了长达半年的曲折谈判。
杨尚昆亲自修改规划路
李庆符告诉记者,根据当时的用地红线,广州市划出大沙头三块相连的地块共约14万平方米给东山区开发。按最初的规划,有条东西向的马路要穿过小区中间,如果这样小区将十分狭长而不好布局,于是便借汇报开发进展的机会,找到了时任广东省委第二书记、广州市委第一书记的杨尚昆同志。杨尚昆了解情况后认为有利于引资建设便应修改规划,亲自拿起红铅笔在原规划图上画了两道红杠,示意将马路南移50米左右,这便是后来的东湖西路。1979年秋交会闭幕的那一天,穗港双方签订了引进外资建房的合同。1979年12月21日,全国首个商品房小区东湖新村正式动工。
全国各地复制东湖新村模式
李庆符介绍,东湖小区是由香港著名建筑设计师李允鉌主持的,总体布局叫“周边式双层面加复式”设计。即是采用建筑四面围合,中间留出广阔的空间做园林绿化,“双层面”即地面首层做商铺或其他用途,而住宅首层实际从二楼开始,小区内所有楼宇都由设在第二层的连廊平台相连,这样不仅使住宅人流得以分散,也增加了小区内活动和交往空间,使邻居之间多一个融洽的交流平台。
二层走廊到地面的通道设计也相当人性化,设有多种平缓的阶梯和缓坡,缓坡通道方便坐轮椅的老人出入。此外,每栋的楼梯背面都有一部小电梯,方便八十年代初的家庭运煤运米。
东湖新村引外资建设以及建筑本身的设计和管理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全国各地所推广。李庆符说,从1980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和同事接待了无数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各地的房管部门、建筑设计院等。后来,深圳、上海等地都出现了类似东湖新村的商品房小区。
东湖新村还是全国第一个实行小区管理的住宅,早在上世纪90年代,这里率先成立物业管理公司,引进现代的物管模式。垃圾放到门口就有专人来收,还有专门的门卫、清洁、绿化和代收水电费的服务。
那时,对普通老百姓而言买房遥不可及
发售:造价150元/m2 售价700元/m2
根据穗港双方合同,共25栋、6万平方米的东湖新村开发,由广州提供土地,港方提供资金,6万平方米中2万平方米由港方在香港发售,售价约为港币2500元/平方米(当时100港元约兑30元人民币),一推出就被抢购一空。原来,大量的香港人有亲属在广州,希望在广州置业解决亲人的住房问题,还有部分人要到广州做生意,购房自住。当时一位香港同胞一口气买了十套房给广州的亲戚居住。
余下的近2万平方米分配给东山区的拆迁户,另外2万多平方米在内地市场发售,售价为人民币700元/平方米,成为国内第一批商品房。 1982年,东湖新村第一批面向内地市场的商品房出售,开盘不久就被各大单位抢购一空,像当时的经贸大企业外轮供应公司、华侨公司都是整栋购房。
“这些都是效益好、又没有地的单位,”李庆符说,当时有地皮盖宿舍的主要是一些大工厂,效益好的经贸单位往往拿不到地,第一批商品房解决了这些企业部分职工的住房问题。不过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买房还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按照当时的成本,一平方米的造价约为150元,700元就可以建4平方多的房子。领导拍板,用房子发售获得的利润来进行新的开发,解决居民住房难问题,正是这笔资金促使了后来五羊新城的诞生。
市民:投以羡慕的眼光
“当时就像乡下人进了城,感觉太美妙了!”年逾九旬的冼伯伯、谭婆婆夫妇这样描述1981年8月搬到新居的心情。此前,他们一家7口住在西关第十甫的平房,旧屋没有厨房、厕所,连客厅也是跟另一户人家共用。
1979年,当广州出售商品房的广告在香港刊登,谭婆婆的弟弟第一时间去认购。“听说香港有1800多人前往认购,而房子只有200来套,先到先得。”因为登记时间早,他们选到一套2楼坐北向南的一厅三房套间,面积约68平方米。当时,冼伯伯夫妇还不知道房子是什么模样,直到1981年5月收楼,才发现新屋环境太好了:东湖公园近在咫尺,小区里有银行、商店。在屋里就能看到小区的大花园,还有两个阳台。
东湖新村的落成,羡煞当时的广州市民。李女士回忆,当年她的工作单位就在东湖新村旁,每次上下班经过东湖新村时,同事们经常开玩笑说,如果谁有机会嫁入这里,其他人就天天午休时去她家打扑克,分享“新村姑”的“福利”。那时候,李女士月工资才几十元,根本不敢做买房子的梦。
安居:去年仍被评为幸福社区
如果光是有历史的辉煌,东湖新村还不能说得上是安居乐业的社区,毕竟在30多年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代代新型的住宅社区在硬件上后来居上。但是,这里的1000多户居民幸福感非常强,受访的居民无不对社区点赞,这得益于近年管理服务上的进步。在东湖新村,记者发现有邻里中心、长者日托中心、社区健康驿站等公共设施。足不出户,社区居民就能享受到无微不至的公共服务。
不管刮风下雨,每逢周二晚上,邻里中心里都有白云街的“两代表一委员”来倾听居民的诉求,通过沟通,当场就把问题解决。居委党支部书记高成告诉记者,居委借此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自治,像小区里的52个视频监控探头,都是居民们自筹资金安装的。而在政府购买服务的长者日间托老中心,不仅环境舒适,所有服务都是全免费。工作日的中午,长者们还能以10元享受到健康套餐,行动不方便的老人可以送餐上门。
2014年,东湖新村社区被评为广州市第一批幸福社区。今年上半年,越秀区民政部门引入民营资本打造的养老机构也在社区里落成,虽然费用不菲,但48个床位一开业就爆满,能够在社区内养老,老人家和儿孙都十分满意。
去年广州超700万人住小区
目前,广州大多数小区都是实施了物业管理的现代小区。市国土规划委去年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广州共有物业服务企业约1866家,实施专业物业管理的项目约5300个,总建筑面积达3.2亿平方米,这些小区服务的市民数量超过700万人。
文献来源:2015-10-01   广州日报-A4
作者:广州日报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