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字楼”告别街坊

    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字楼”,近日完成使命,成为了历史。记者昨天从医院获悉,工字楼后座已被拆除,原址将建为供病人散步休息的绿地,地下则将建成三层停车场,有望改善住院环境,缓解就诊停车难问题。 

    曾是“全国样板工程”
  
    “它太老了,也太‘累’了!”中山一院的一位医务人员说,同事们怀着复杂的心情,送别这栋传奇建筑。鼎盛时期,这栋楼里曾每天完成近一百台手术。但由于设施老化,无法满足患者就医需要,2006年底,工字楼的前座和主楼已被拆除,原址建起新的手术科大楼,并于2014年8月投入使用。工字楼的后座作为外科手术楼,一直服务到上个月。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由岭南建筑大师夏昌世主持设计的“全国样板工程”,原工字楼得名于鸟瞰其外形呈“工” 字,195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它高五层,分前后座,中段纵向相连,形成左右两个庭院,整个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最初,工字的两“横”作为医疗建筑,容纳了中山一院的麻醉手术室和内、外、妇、儿科的大部分住院病房,纵向的中段则作为医疗辅助部门和教学用房。
  
    选择“工”字平面布局,夏昌世先生经过了慎重的考虑。中山一院位于岗地上,地势南面陡峭,北面则较为低缓。医疗建筑位于南面坡上,朝向最佳,且依地势而建,南北方向上呈梯级布局。在保证通风良好的前提下,施工时不需要削平岗地。夏昌世还精心创制了横向、纵向遮阳技术,解决了岭南亚热带建筑的遮阳问题。工字楼被誉为他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并曾连同整个中山医学院医疗教学建筑群,获得了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
  
    诞生过多个“NO.1”
  
    近六十年来,这栋五层建筑里屡次诞生医学奇迹,在几代老广的集体记忆中,写下一个个令人惊呼的纪录,也将广州医生攻克医学难题时苦心孤诣、敬业进取的身影,定格在时光中。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著名骨科专家黄承达教授成功研制世界首例人造骨,并应用于临床。两年后,他与邝公道、黎秉衡联手,为广州黄埔港务局船队工人施行国内首例“断足再植”,让病人重新恢复行走能力。
  
    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内首间心脏重症监护室在工字楼里建成。国内首例亲体肾移植手术、国内首台体外反搏装置、国内首例带血管同种异体甲状旁腺移植手术、我国首例卵巢移植手术等,接连取得成功。这一个个“NO.1”纪录,为广州跻身中国三大医学重镇的行列,夯实了基础。
  
    本世纪以来,工字楼又见证了国内第三代“试管婴儿”的诞生,以及被誉为中国医学史新里程碑的“中国首例连头婴分离”手术的成功。2001年11月,该院经过一年准备,出动全院19个科室的277位医务人员,为一对年仅一岁四个月的连头畸形女婴进行分离手术。当时,全球有记录的连头婴分离手术总共有35例,死亡率超过了五成。该手术的成功填补了我国的技术空白,被评为当年中国卫生界十件大事之一。

文献来源:2015-03-01   广州日报-A5

作者:任珊珊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