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现存最早西式建筑 见证东山百年城市史

    提名榜1号

    民国时期教会建筑

    越秀区寺贝通津1号大院内13号楼 原两广浸信会神道学校、两广浸信会神学院

    越秀区三育路44号东山宾馆4号楼 原安息日会广东卫生疗养院

    越秀区大德路133号 原礼贤会大德堂

    越秀区高第街88号 原循道会高第堂

    提名人

    省城风物

    “省城风物”是一个关注广州历史文化的兴趣小组,致力于挖掘省城往事,包括工商百业、历史建筑、名人行迹、风俗民情等。“省城风物”注重学术上的实证方法,力图系统展示广州的辉煌往绩,唤醒沉睡的城市记忆。

    发现经过

    由微博线索

    深挖越秀区现存教会建筑

    2014年我们与新快报合作,全面踏勘东山老建筑,揭开十几栋洋楼身世,仍留下一些疑问待解。网友“秋阳挽余晖”发布的东山宾馆4号楼微博,促使我们深入挖掘资料,对越秀区现存教会建筑作了梳理。在老街坊大力协助之下,两广浸信会神道学院、安息日会旧建筑、礼贤会大德堂、循道会高第堂相继浮出水面。

    建议

    两广浸信会神道学校或为 东山现存最早西式建筑, 应保护

    广州是基督教入华的“西来初地”。教会开办教育、医疗、慈善事业,对促进中国近代化有一定贡献。1906-1907年,美南浸信会将其教务机构、培道学堂等大规模迁到东山,拉开了东山开发的序幕。

    因建于1895年后的美华书局现状不详,其他教会早期建筑均不存。两广浸信会神道学校很可能是整个东山现存最早的西式建筑之一。安息日会旧建筑、大德堂、高第堂建筑保存状况各有参差,建议视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街坊回忆

    百年浸信会神道学校:广州神道学校中办学时间最长

    ■唐启望(80岁,东山堂信徒、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原常委,致力于宗教史研究)

    我认为浸信会神道学校值得好好保护。它有几个特点:一是时间长,落成至今刚好100年。二是内涵丰富,广州有10间神道学校,我一一对比过,浸信会神道学校是内涵最丰富、办神学教育时间最长,美南浸信会从1915年~1951年在这里办学,中间经历抗日战争而搬迁,之后恢复;1951年后“广州协和神学院”在这里办学到1960年代初。三是建筑质量好、保存好,外貌和以前相比没什么改变。

    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前,神道学校搬至澳门,继续办学。我父亲唐马太牧师负责搬迁工作,我当时4岁左右,一路跟着他。不久,又从澳门搬到石岐、肇庆、梧州、桂林、贺州钟山县黄宝村等地。抗战胜利后返回广州东山。

    1945年~1957年我住在东山口。那时东山堂在星期日早上办主日学,要借用神道学校课室上课。我记得二楼有一个礼堂,是四间课室打通成了一小礼堂,但礼堂不是平地而是有一点点斜坡;礼堂里面放有一个讲坛、一架钢琴还有一排排木凳。

    1957年后,我被分配到广西钦州工作,但每年都回广州探亲。之后两三年,我帮过一名广西信徒带一件信物给李添媛女牧师,她当时住在浸信会神学院。

    1920年代初:培正学生常借神道学院开会

    ■廖寿柏(104岁,培正中学退休老教师)

    神道学校不是随便可以入。学校主楼专门用来上课,牧师都是外国人。1920年代初,当时我在培正小学读书。培正是教会学校,地方不够,学校老师就带我们到神道学校,借它的二楼礼堂开会,能容纳100人左右。
 
    培正中学、神道学校都是浸信会有关人员创办的,培正主要是华人教会。培正的宗教主任、教《圣经》的老师都是神道学校毕业。

    母亲因患肺病入住安息日会广东卫生疗养院

    ■曹国裕(82岁,培正路11号慎园主人,培正中学退休老师 )

    民国时期我父亲在广州经营美丽牌香烟生意。抗战期间,全家离开广州,到广西、越南、上海避难。由于当时经济困难,我母亲奔波劳累,患上肺病。抗战胜利后,母亲肺病加深,必须要接受治疗。由于我父亲是侨商,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就去了疗养院治疗。

    母亲1947年在这里留医,疗养近一年时间。我每逢星期六日就去探望母亲。母亲住在疗养院东南角的一家独立病房,二楼或者三楼。病房都装上防蚊纱窗,在当时算高级的。从房间东面窗台往外望,疗养院东南角正对着就是一个斜坡,这个斜坡现在还在。沿着斜坡往下几十米,有几座一两层高的房屋,是医护人员宿舍。那时疗养院周围是花园、空地。

    疗养院的肺病专科很有名,还有做割盲肠、割扁桃体等等的小手术。一楼是门诊和手术室,二三楼是住院病房。疗养院相当于私立医院,费用比方便医院(即现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要贵。
    
    教会修建教堂、学校、医院、慈善机构等,是近代东山拓荒者

    现 场 踏 勘

    百年校舍 保存完好

    提起旧东山,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红砖洋楼,或者是高官政要、华侨富商、名人文豪的别墅住宅;然而,在林立的洋房轩屋之间、在葱郁的古榕和高大的玉兰树的绿荫掩映下,还隐藏着东山现存最古老的一批西式建筑,教会是近代东山的拓荒者…… 在20世纪以前,东山一带除少量寺庙和园林外,大多还是荒郊野岭。

    两广浸信会神道学校

    1870年后创办,1903年迁至东山庙前西街,1915年迁往寺贝通津

    寺贝通津一号大院13号楼,屹立于寺贝通津东山堂西北方向的小山岗上。据东山堂信徒唐启望回忆,这座1915年落成的百岁建筑是两广浸信会神道学校旧址。如今,这里是中国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青年联合会的办公用地。

    该建筑楼高两层,外立面淡黄色,整体设计简洁大方。最有特色的是,在大楼正立面及背面的第二层正中位置,各有一个呈三角形的希腊式山花。

    “和我1945~1957年所见的样子相比,它的外立面基本无改动。”唐启望说。

    据《广州市志》、《广东省志·外事志》,两广浸信会神道学校,由美南浸信会纪好弼牧师于1870年后创办于广州五仙西(今长堤沿江西路一带)。1903年改名为传道学校,1907年迁至东山庙前西街,建传道学堂。

    据刘粤声《广州基督教概况》、《广州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九辑》,“1914年春,复择东山之顶,建筑最大校舍一座,名之曰‘神道学校’。这座新校舍位于“七星岗顶”(今寺贝通津一带),地址为东山庙前直街2号。

    据《广州市志》、《广东省志外事志》,1933年,该校易名为两广浸信会神道学校;并改选华人牧师刘粤声为校长。“1942年,该校停办;1946年,该校恢复,升级为两广浸信会神学院。1951年停办。”

    唐启望说,浸信会神道学校停办后不久,广州协和神学院从岭南大学(今中山大学)搬出,来到东山,教职员搬到浸信会神道学校,图书等设备则搬往东山堂。

    原广东省基督教协会会长、广东协和神学院院长黄广尧在《感恩录》提到,协和神学院停办后,1960年将部分房屋租给团省委使用。

    安息日会广东卫生疗养院

    宋美龄、陈济棠曾在此就医

    1931年开办,1933年扩建为三层大楼

    位于三育路44号的东山宾馆16、17号楼已被评为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而同样位于东山宾馆内的4号楼,原来也有一段历史。据培正中学退休教师曹老师和张择善牧师回忆,在抗战前到解放初期,这座建筑是广东卫生疗养院。东山宾馆4号楼高三层,还有一层地下室。现出租给6家公司用作办公。

    大楼坐北向南,平面呈倒转的“凸”字形,大门入口外立面为石米装饰,而建筑主体则为红砖外墙。

    大门入口中部的希腊式三角形山花向外突出,十分醒目。大楼内部,每层被间隔成约十个房间。但1~3楼的走廊以及公共楼梯间仍保留了原来的水磨石地板。

    据 《广州市志》,1931年,安息日会“在三育路开办一间医院,名‘广东卫生疗养院’,最初设备很简单,只有一间五个小房的平房,几张病床而已。如要做外科手术要电请上海卫生疗养院的院长来穗主持。”

    1933年,“开始建筑了一座三层的大楼和其他房舍,以后收费相当高,变成一间稍具规模的贵族化医院。”

    张择善牧师回忆,广东卫生疗养院的外科手术在广州名列前茅,宋美龄和陈济棠都曾在此就医。

    原广东省基督教协会会长、广东协和神学院院长黄广尧在《感恩录》中提到,三育路原安息日会教产,后来盖了“东山宾馆”。

    专 家 点 评

    均以希腊式山花强调门廊或入口 可追溯到美国19世纪杰佛逊风格的校园建筑

    ■彭长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虽然建成时间有先后,这次发现的原两广浸信会神道学校与广东卫生疗养院均以希腊式山花强调门廊或入口。

    两广浸信会神道学校因赞助人为美国基督教新教教会,该作法可以追溯到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学院建筑。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佛逊在创办弗吉利亚大学时,认为希腊式建筑最能反映美国民主制度与学术自由,因而在校园建筑中广泛采用。这种被称为杰佛逊风格的校园建筑形式因而在19世纪美国校园中得到广泛推广。两广浸信会神道学校早期建筑由治平洋行澳大利亚建筑师帕内所设计,但现存建筑于1914-1915年间建造,此时帕内已回国。据记载,教会建造时曾在屋角刻石纪念,相信留有建筑师的信息。若能详加考证,则贡献大焉。

    广东卫生疗养院建成较晚,其门廊造型在东山的医疗建筑中也十分常见。最典型的例子即广东公医院,即今中山大学医学院所在,两者门廊在构图与做法上十分相似,且尺度巨大(现二、三层被封闭使用),显然是兼顾礼仪与适应岭南气候的需要。

    城 市 记 忆

    东山从郊野变城市: 20世纪初教会建学校、教堂、 慈善机构

    基督教新教传入广州始于清代中叶。早期外国传教士都以广州十三行为据点。这和清政府采取的两项措施有密切关系,一是17至18世纪“礼仪之争”后,清政府对传教士实行禁教政策;被驱逐的传教士主要安置在南方沿海的广州和澳门。二是1757年至鸦片战争前广州作为唯一通商口岸,成为基督教传教的中心,大批传教士云集羊城。

    当时为了避免彼此利害冲突,各教会扩展势力,各据一方。英、法已强占沙面为租界,于是德国就选了芳村为据点,以美国几个差会为背景的岭南大学就选定了河南康乐为校址,美南浸信会就选了东山做发展基地。把神道学校、福音堂、培道女子中学等首脑机构从长堤搬到东山。

    最早来到东山兴建教堂、进行传教活动的教派,除了基督教的美南浸信会、安息会、中华基督教会外,还有法国的天主教。其中,美南浸信会是到东山发展最早、势力最大的教会。
    
    东山最早的新式建筑物:

    1908年培道“红楼”与“耶逊堂”

    东山最初都是土阜、坟场、竹园、树林、稻田、鱼塘,间有疏疏落落的竹篱茅舍,人烟稀少。

    1903年,美南浸信会在东山的寺贝通津一带购地建筑新校舍,于1908年建成,培道的“红楼”与“耶德逊堂”两所校舍是东山最早的新式建筑物。

    1909年在东山寺贝通津9号重新建堂,称基督教东山堂,1909年5月2日成立东山浸信会。

    此外,美南浸信会在东山建立的学校、医院、慈善机构还有:1895年兴办的美华书局,1902年的烟墩幼儿园,1903年兴办的浸信会礼拜堂、培贤神道女校和恤孤院,1913年兴办的慕光瞽目学校、培灵幼儿园,1918年兴办的培坤女子中学、赖神浸信会堂,1919年建立的两广浸信会医院,1922年建立的两广浸信会安老院以及两广浸信会联合事务所。

    建“培”字号学校, 东山成教育强区

    通过浸信会与一批热心教徒的努力,在东山口创办了一批“培”字号的学校,如培道女子中学、培正中学、培坤女子中学、培贤女子神学院、培正义学、培道义学、培灵幼儿院等,将东山口建成了广州的教育名区。

    培正路、恤孤院路、

    三育路等以教会公共建筑命名

    继浸信会之后,其他教派也纷纷进驻,购地建宅,修筑教堂、学校和医院等公共建筑。
  
    如美国的安息日会于1910年,在今犀牛路、三育路、福今路购地建教堂、学校和医院。该会的华南联合会中心也设在东山。

    英国的圣公会于1912年在东山建圣三一中学(即今传染病院院址)、圣希利达女子中学及培德女经学校。

    恤孤院路因恤孤院而得名。培正路的开辟因培正学校而得名。美华路因美南浸信会在此设有美华书局而得名。三育路得名于安息日会1903年所办的三育中学。1915年安息日会在今三育路建东山堂宣讲福音,故附近所建的马路称福音路,1968年改称福今路。
  
    美南浸信会等教会这些建设成果,吸引了大批归侨前来投资,促进了东山的土地开发与地价上涨;而后又吸引了大批文化名流与民国军政要员来此居住,促进了东山的市政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广东省志·外事志》、《广州市志》、《东山区志》、《广州宗教志》、《广东宗教史略》、《浸会在华布道百年略史》、《广州文史资料第16辑》、《广东文史资料精编选编第4卷》、黄广尧:《感恩录》、叶农:《美南浸信会与广州东山口—— 一个历史宗教地理学的典型范例》等)

文献来源:2015-02-26   新快报-A04 05

作者:何姗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