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光塔老建筑寻找美丽旧年华

    地处广州城传统中轴线上的光塔街,因辖内有1300多年历史的怀圣寺光塔而得名。光塔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标志之一,“夜则燃火,以导归帆”,商船见到光塔,便知已达广州,其历史则可上溯至唐宋时期。光塔街也是广州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方,有28个民族的同胞居住于此,各民族商贸文化往来,造就了今天光塔街别具一格的风情。

    光塔街1.0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中了65处历史建筑,它们是千年光塔风光的“活标本”,也让光塔街成为广州市历史建筑最多、最集中的街道。昨日,记者手执广州市规划局新鲜出炉的首份光塔街历史建筑地图,“穿越”到清末民初,寻找光塔街辖内的历史建筑,并挖出这些老建筑背后的故事。

  黄少强故居@通宁道10号

  后人守护传承画家风骨

  岭南画派画家黄少强故居为西式红砖洋楼,今年初被定为历史建筑。3层高的楼房外墙为水磨红砖,外立面保存完好,每层楼高约4米。房外一块“黄少强故居”的牌匾,落款为潘鹤。如今,这所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房子内住着黄少强先生的小儿子黄缵文和老伴伍婆婆。

  生于1901年的黄少强,曾师承高奇峰、高剑父。据伍婆婆介绍,1935年前后,黄少强在通宁道10号的寓所创办“民间画馆”以培育后辈,1936年又在民间画馆的基础上成立“民间画会”。黄少强一直致力于美术教育,在其42年的一生里,培养出一批著名艺术家,包括佛山画会会长陈凝丹、曾任广州画院副院长的黄志坚、著名雕塑家潘鹤等。

  如今,黄少强故居一楼已整饰一新。伍婆婆表示,街道计划在此装修后用于专门开办黄少强的画展。房子属黄家私人物业,伍婆婆说,若用于搞文化艺术,丈夫就是捐出这栋唯一的物业也在所不惜。

  苏鸣一旧居@玛瑙巷53号

  深巷走出爱国军人

  南起光塔路、北至中山六路的玛瑙巷,是唐宋时蕃坊中的珍珠玛瑙专业街。巷内,一幢低矮的小房子长着一副西洋新古典主义建筑的模样:山花及拱券结合成入口山门,在单层平屋顶的女儿墙上,建了一排琉璃瓷瓶围栏。但直到近来其被挂牌成为历史建筑,众人才知道,原来这是十九路军后勤军需处长苏鸣一的旧居。

  广州民间文物保护协会会长刘伟伦介绍,玛瑙巷51~53号都是苏鸣一所置的物业,其中最老的房屋建于1929年。苏鸣一曾任十九路军后勤军需处长、驻粤办事主任、中央军校筹备处副主任,还曾担任沙河顶十九路军坟场的修缮工作。在如今陵园入口的凯旋门柱下,还有“苏鸣一重修”的字样,足见其当年功业之卓著。

  达保罗医院旧址@人民中路儿童医院

  美国医生修建的高档医院

  达保罗医院旧址位于广州市儿童医院大院正中央,它是西式红砖楼房,却有中式飞檐。现在,它是医院的部分科室和办公室,相当于儿童医院副楼。

  这幢红楼,前身是达保罗医院后座,此外还有两层高的前座,作为门诊、药房与办公大楼。两座楼房均是三合土钢筋建筑,中有花园相隔,前座已在上世纪80年代被拆除。美国医生达保罗建院时经费充足,楼梯采用意大利批荡,大厅地板则是比利时花地砖铺就,大楼建成时已配置了瑞典电梯,各室均有冷热水龙头、洋瓷面盆,家具也多采用进口名贵沙发、柚木衣柜等,而医疗器材均为舶来。达保罗去世后,汪伪政权将医院收回,改成伪广东省政府卫生处。1953年,医院改建成广州市儿童医院。

  红楼风光却波折的过去,现在即使连医院职工和周边街坊也不甚了解。直到2012年,广州民间文物保护协会对原诗书街一带的旧建筑进行走访调查时关注到它,协会会长刘伟伦说,多处查阅资料、求证后,查证出这正是达保罗医院旧址。今年,红楼被正式认定为历史建筑。

文献来源:2014-11-28   信息时报-A28

作者:周秋敏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