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在拆迁前救下的历史建筑

     它们曾经面临拆迁,但在媒体、市民、专家和政府的合力下抢救下来。并入选首批历史建筑推荐名单,包括有广东国民大学第二校舍旧址(越秀区惠福西路145号)永安家塾(黄埔区茅岗社区西华村5巷4号)、越秀区泰康路木排横街11号、木排头2、2-1号民居、木排头59、61、63号民居、八和坊2~12、42~50(双号)号民居。

  东方时代购物广场项目首次尝试由开发商保护利用老建筑保留木排头、八和坊民居

  今年9月16日,市规委会上通过对东方时代购物广场项目首次采用“活化”处理办法,由开发商进行保护利用。保留越秀区泰康路木排横街11号、木排头2、2-1号民居、木排头59、61、63号民居、八和坊2~12、42~50(双号)号民居。

  此项目位于北京路与高第街交界,用地面积1.111万平方米,由港资公司广州金鸿顺房地产公司开发建设。该地块位于建控地带,按名城保护规划建筑限高18米,并且地块内有推荐历史建筑。

  市规划局今年5月曾要求这一项目的开发商委托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教授对这一地块进行历史建筑排查。据汤国华教授透露,他们提交的评估意见认为:这一地块中位于北京路的18栋骑楼属传统风貌建筑,南面及西南角的19个门牌号码的建筑属于历史建筑,都是中西结合的洋楼,尤其是西南转角处的红砖墙建筑与对面街区形成传统风貌景观。

  据介绍,开发商原规划是建46.6米高的购物广场。保留骑楼建筑,但要拆除西南角的建筑作地下停车场入口。目前购物广场高度已压减到18米,南面建筑、西南角建筑得以保留,。规委会主任委给出的处理意见称,在该地块引入珠江实业等市属国有企业收购项目公司51%或以上股份,对该地块进行保护和活化改造。

  广东国民大学第二校舍旧址

  历史价值具多个“惟一性”校友专家合力抢救保留

  2009年1月8日,国土局核发穗房拆字〔2009〕1号拆迁许可,作为广东国民大学第二校址的惠福西路145号被列入拆迁范围,该处要建成绿化广场和停车场。而在第一批广州市历史建筑的名单上,没有国民大学第二校址。这样一则拆迁公告引起了国民大学老校友的担忧,纷纷奔走护校。

  广东国民大学是广东省第一所国人民办的大学,第一届的校董有孙中山的儿子孙哲山,第二届的校董有南天王陈济棠等,校长有当时广东省教育厅厅长吴鼎新等名人。民国二十七年,日寇侵广州,民大是唯一一所坚持留在广东办学的大学。

  现在,这些历史材料和国民大学其他档案文献都保存尚好,可以在中山图书馆、广东省档案馆和广州市档案馆查到。汤国华教授认为该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不能只从建筑上判断,它具有多个“惟一性”,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经过多名校友的奔走呼吁,以及汤老师的提议推荐,国民大学第二校址被列入历史建筑的讨论名单。2012年11月,广州市建委开会决定,鉴于民大旧址,暂缓该拆迁项目。拆迁单位广州市越秀区重点项目拆迁办公室也表示,应该不会再拆了。

  而今年1月7日,这个项目的拆迁公告过期,并无续期。

  78岁校友:

  广东省人民医院占用要修缮

  广东国民大学78岁的校友黄兆棠:“听到广东国民大学第二校舍旧址被列为广州首批历史建筑推荐名单,我感到很激动,很高兴。尽管这所大学不存在了,但在当时它还是广东规模最大的学府之一。”

  广州解放后翌年,该校改组和广州各私立大学合并称“华南联合大学”。不久,各大学院系调整,该校大部分并入中山大学,教育学系并入华南师范学院。

  黄兆棠说,后来这些校舍被广东省人民医院占用了一部分,我觉得从保护历史建筑的角度,希望政府应该让占用了校址的广东省人民医院修复学校的这些建筑,谁使用谁修缮。他说,我建议由政府出资规划,学校校址今后继续发挥教育方面的功能。

  永安家塾典型的岭南地区有宗祠祭祀、私塾功能的建筑

  永安家塾是用于祭祀的一个小型化的家祠(私伙太公),有头门、天井和正堂,有高悬的堂号、祭祀的神位。

  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彩画、彩塑、木雕等建筑细部。而旁边的一路厢房则可能是读书或者居住的空间是家塾的附属建筑。

  因此永安家塾是一个典型的岭南地区有宗祠祭祀、私塾功能的建筑。表现了广府地区的宗族祭祀、诗书传家的传统。

  32位后人签名保百年家塾评历史建筑专家一致通过

  2013年3月,黄埔西华村具有150年历史的永安家塾将在城中村改造中面临拆除,改成幼儿园用地。大约一年前,村里面已经和房地产商合作,准备拆掉一些旧建筑建新的地产项目。

  从去年9月份开始,彭女士就将一份由彭氏后人32位代表签名的报告,向各级各有关部门递送。随后有5批专家来调研。2012年11月,规划局组织专家对永安家塾调查,村委副书记透露,经专家讨论,应该不会拆掉永安家塾。

  据彭万大第5代后人杭叔介绍,这个家塾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是其祖辈彭万三所建,主要供彭氏后代读书受教,而小阁楼则专供教师住宿。据悉,永安家塾培养出的人才有官至翰林的彭金铭(彭万大嫡孙),曾任广雅学堂校长;追随孙中山参加民主革命的彭昌祈、彭炳赞等。

  永安家塾彭氏后人

  望永安家塾成展示教育家事迹场所

  “真高兴呀!”永安家塾彭氏后人,今年75岁的彭女士在得知永安家塾被列入广州历史建筑推荐名单,将得到保护后表兴奋地说。

  彭女士介绍,她是永安家塾彭氏第26代后人,看到彭氏族人奋力保留下来的私塾列为广州历史建筑,终于实现了彭氏后人共同的愿望。“我们的村民今年4月曾开过会讨论怎么保护好永安家塾。等到挂牌以后,我们会再正式开会,讨论保留下来的私塾怎样利用。但在正式挂牌前,我们的心还是有点悬空,害怕金陵台被误拆的事再发生。”

  “就我个人而言,希望私塾继续发挥教育功能。”彭女士说,比如成为展示中外教育家的事迹的教育基地,请在学习、工作方面有成就的人来做公益讲座的场所等等。

  她希望,政府在这过程中能提供资金、物质和技术支持,“我们的村民不是特别富有,都要赚钱糊口,拿不出太多钱进行修缮和维持今后的运作。当然,我们也会不会袖手旁观,一定尽心尽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文献来源:2013-12-10   新快报-A08

作者:陈文 何姗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