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大德路睇病80年

    从“紧巴巴”到“响当当”

  省中医院初期“日子紧巴巴”,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会长、广东省中医院名誉院长吕玉波,1984年进入医院管理层,1993年担任院长、党委书记,直至2012年才卸任。他回想初期500多人守着300来张病床,工作量排在广州市3个三甲中医院的末位,一度连发工资都困难。

  “归根到底,是医疗技术、学术水平不足。”吕玉波坦言,当时整个医院拿不出几篇像样的论文,没有一个在研的课题,没有一个重点实验室,没有一个重点学科或专科,没有硕士生导师,更不要说博士生导师、博士后站。

  现如今,该院拥有22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0个国家级临床重点学科,3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是拥有最多国家级重点学科(专科)的中医院。

  跨地区拜师筑“名医摇篮”

  在省中医,建立最好的名医打造机制。熬过住院医生,医院就会加推主治医生、副主任医师的成才助力。比如,每年选派几十名骨干医生到全国的好医院去进修,协和医院、北医大、瑞海医院、华山医院……半年至1年的进修期里,食宿、进修费、奖金医院全包,唯一要求就是回来后开展新技术应用。

  从省中医院副院长位置上退休的罗云坚说,省中医院100多名临床科室的主任、主任医师,都是这样炼出来的,“他们如今全是知名专家,备受患者追捧”。

  更值得关注的是广东省中医院率先开展拜师全国名老中医,为全国创建了“跨地区拜师”、“集体带、带集体”的经验。国家30位“国医大师”中,来广东省中医院带徒的就占了12位。  

  不吵架把“对”让给病人

  “不管能否理解,医生护士绝对不能与病人吵架、对骂”,“把‘对’让给病人”,这是1993年至今20年,广东省中医院在医疗服务上的口号。

  从省中医院副院长位置上退休的黄少英1993年任门诊办主任,她说,在此之前,一切不可想象,“服务最突出的是药剂科,实行的是上午看病,下午或晚上才能取到药,病人哪怕看个感冒,都至少要跑两次”。因此20年前提出打造医疗服务优势时,就先从药剂科“开刀”。

  黄少英还记得,门诊办有一笔每月200元的资金,被视为“说‘对’的补偿”。因为不时有“大头虾”患者,挂号后找不到挂号纸,冤枉挂号员收了费没给号,当然不能跟患者吵,于是免费重挂,还要安慰他别着急。“有意思的是,事后总有患者回头道歉,说在口袋里、零钱里找回号。”


  为病人改矮病床

  黄少英认为,病床设计最能体现医疗服务的优化。原来的床很高,为的是医生问诊、检查时不用弯腰,但苦的是病人,要拖着病体、踮着脚尖挪上床去。

  1997年后,省中医院的病床全部改矮了10厘米,成了今天医生弯腰换来病人舒适的设施。

  黄少英介绍了不少提升服务质量的幕后故事。比如,1995年、1996年,广州用电紧张,正逢开始流行装空调消暑降温,为了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省中医院装空调的次序调整为病房、门诊室、医护休息室,直至2004年,职能干部的办公室才最后装上空调。

  比如所有的设施,包括窗帘、柜子、椅子,都是全新的进病房,再依次淘汰,直至职能部门办公用。

  红包“收皮退肉”

  在省中医所有的科室,都有一个“医德医风登记本”,所有患者送的红包,为了保护患者求吉利心理,都是“收皮退肉”(收下红色利市封,退回包内金钱),退不掉的,则由护士长登记,以代交押金、代购药物等方式退还。

  在省中医院,比拒收红包和回扣更惠民的,是医院千方百计为患者控制并降低费用。比如,为病人提供“最佳诊疗方案”。开展“临床路径”研究,就是一个病种一个病种地去研究,围绕疾病的治疗,充分占有历代文献的宝贵资料以及全国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看看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的哪个环节、哪个阶段最能够发挥其作用和优势,并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将中医药精髓融入临床方案中,通过突显中医特色和优势,有效控制医疗费用。

  吕玉波表示,目前已确定的200多项临床路径,正时时刻刻帮患者省着钱,“只有水平不行的医生,才要处方和检查进行大包围,这点,在省中医院行不通”。


  日日有煲汤

  周周喝凉茶

  在广东人眼里,传承数千年的传统中医,虽然在1933年前没有像西医那样正规的学校、医院,靠老中医带徒、坐堂,但讲究“望、闻、问、切”,将人的患病与环境、气候、生活习惯综合考虑,比讲求理化至数据的西医检查,更令人信服。

  比如西医爱讲亚健康,实质上,中医经典早就提出“治未病”、“未病先防”的理念;广东人一直延续的喝凉茶、煲靓汤等养生保健式生活方式,实质上就是中医预防保健的药膳。

  “日日有煲汤,周周喝凉茶”,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广东显然是将这一国粹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地区。统计表明,广东是全国最大中医服务市场,医疗服务量全国第一;广东还是全国最大中药材消费市场,占全国1/10。其中,广东省中医院是全国最大的中医院,诊疗人次连续多年名列全国第一。

  广东省中医院1956年使用现名

  广东省中医院建于1933年,时名广东中医院,1954年更名为广东省实验中医院,1956年使用现名。省中医院拥有大德路总院、二沙岛分院、芳村分院(广州市慈善医院)、珠海医院、大学城医院5间三甲医院,广州下塘、天河、罗冲围3个分门诊。

  2008年以来,医院共主持各级课题1623项,其中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级课题130项,省部级课题378项,近五年争取到的科研经费超过了2.45亿元;共发表论文5081篇(其中SCI收录157篇);共获得各级科研成果115项,其中省部级成果49项。

  迄今国家中医临床研究投入最大的项目——“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落户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率先推动中医药“珠江论坛”,使之成为中医药的唯一国家论坛,从国家“十二五”开始,所有重大项目都首先在论坛上酝酿后,再确定立项与否。

  在“2012~2013年度中国医疗机构最佳雇主”大型调查中,广东省中医院获评全国医院服务质量最佳,同时广东省中医院被患者推选为全国最佳中医医院排名第一。

  “病人来趟医院不容易”

  耳鼻喉科医生彭桂原经常延长工作时间

  时代先锋

  践行群众路线好榜样

  本报讯 (记者廖靖文)近日,广东省中医院党委收到一封近百名患者联名写的表扬信——信中患者们对该院耳鼻喉科彭桂原医生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赞不绝口。为了提供最佳的诊疗技术,彭医生多年来不断攀登医学高峰。令患者感动的是她面对繁忙的工作和压力,对病人始终保留耐心和热忱。

  全天开机不怕“骚扰”

  彭桂原是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师从切脉针灸名家俞云教授。多年从事耳鼻喉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由于治疗疗效显著,来找彭医生看病的病人越来越多,不能按时下班对她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彭医生说现在来找她看病的很多都是重病号,治疗的意义对于他们来说直接就是“延长生命”,所以自己苦点、累点没什么,只要病人需要,自己能克服的就克服了。

  周四下午的门诊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六七十位病人在等着她。为了不让病人因看不上病失望而归,她主动向医院提出申请加开夜诊。因此,彭医生常常从中午1时开诊后,到晚上10时多甚至更晚才能结束门诊,然后吃晚饭,一天十几个小时连续转个不停。

  彭医生常常说,病人生病后已经遭受着身体上的折磨,如果来就医时,再遇到医生的冷脸,可能会让病人的心里产生抗拒情绪,这样不利于治疗。再加上耳鼻喉病人病情的特殊性,多数病人会存在与人交流困难的情况,作为耳鼻喉科医生,必须培养自己的热心和耐心,要通过各种可行的沟通方式与病人交流,以便完整了解病情。

  彭桂原医生的手机24小时开着,因为即使下班以后,也常有病人给她打电话、发短信询问病情。她总是说,很多病人是外地的,来一趟医院不容易,有些情况电话里能解释清楚,病人就少跑腿,病人感到方便了。

  病人精心“呵护”医生

  病人将彭医生的付出看在眼里,“彭主任,天气预报说明天可能会降温,记得添加衣服啊!”患者林女士主动担当了彭医生的天气预报员,每逢天气变化,她都会打电话告诉彭医生,倍加叮嘱。

  “我觉得每个医生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要善待病人,这是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所在。我时常会想,如果我是病人的话,最希望得到医生哪方面的帮助。”

文献来源:2013-11-28   广州日报-A4

作者:何雪华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