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
察言观色发现可疑点
闻
嗅觉灵敏闻出可疑物
问
巧盘问促嫌疑人暴露
切
通过仔细检查找异常
2000年,21岁的黄国华从警校毕业后成为广州火车站派出所的值勤民警。当时得知“反扒神探”、公安部二级英模王志刚需要一个助手,他便主动上门拜师,苦练反扒技巧。刚开始学抓小偷时,他一发现目标就立即贴靠过去,“眼睛瞪得跟牛眼似的,”而小偷往往被黄国华直勾勾的眼神给吓到收手、掉头走人。“师傅说,如果你总这样,干不了这行。”
不服输的黄国华开始跟自己较劲。每天,他坚持早出晚归“隐身”在火车站的各个角落“看人”,观察每个人的表情、神态变化;每抓获一名疑犯,他都及时记录下疑犯当时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眼神等。就这样,他逐渐练就了一双识别犯罪嫌疑人的“火眼金睛”。他时而猫在人群中伪装成排队的乘客,时而靠在行李旁佯装候车休息,与对方“猫捉老鼠”似的进行着拉锯战。“有时候一个目标得追踪盯梢好几天才能抓个现行。”凭着这股韧劲,黄国华从警第二年,其个人破案数就达到了110宗,2003年更攀升至150宗。
人群中“望”出杀人犯
2007年以后,经过大力整治的广州火车站治安日渐好转,刑事发案率大幅减少,“闲不住”的黄国华又将缉毒追逃“争第一”作为自己的目标。他把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治法融会贯通到日常工作中。
“‘望’就是通过察言观色发现疑点。”黄国华说。2010年5月16日,一名男子在广州站距安检门5米处时脚步突然放慢,不时左顾右盼。这一异常举动被黄国华尽收眼底,他立即上前盘查,不但从该男子腹部搜出一支没有枪管的发令枪,还在其行李中查出带有血迹的衣服、裤子及口罩。后经查实,该人系在广东南海刚实施完抢劫杀人后准备出逃的逃犯。
“枇杷膏”“蜂蜜”闻出毒品
2012年9月1日,火车站派出所查获一名携带少量毒品的嫌疑人。审查中,黄国华发现该人携带的“枇杷膏”、“蜂蜜”等药品气味可疑,后经对液体反复检测,确认含有甲基苯丙胺成分,毒品净重1087克。“这些疑点是通过嗅觉‘闻’出来的。”
黄国华说,“问”就是要善于通过使用盘问技巧来降低嫌疑人的警觉性,促使其自我暴露。而“切”即通过检查找异常。有一次,他在检查一个神色慌张的男子时,发现其包里竟有4个身份证,“全是假的”,男子还不时向人群中张望。黄国华顿时明白男子还有同伙。于是,他不露声色先放行了男子,转身通知周边的队友对其盯梢。正当男子与另一提包的女子会合时,大网收起。女子的包里玉器、古董、金银首饰等一应俱全。原来,这对男女竟是揭阳一起特大入室盗窃案的犯罪嫌疑人。
险:查吸毒差点中招
有一次,一位阿婆在火车站丢了东西,由黄国华负责接案。他先给老人倒了杯热水,安慰阿婆别急,工作细心认真,态度负责。这件事,正巧让在铁路工作的“丈母娘”看到了,印象深刻,回家跟女儿提起。女儿就自己跑到火车站来看。结果一来二往,两个年轻人结为良缘。结婚数年,黄国华的妻子已经养成了一句口头禅:“你要小心点。”
作为刑警,黄国华每天与形形色色的犯罪分子打交道,时常直面生死考验。有一次,在对一名涉嫌持有海洛因的犯罪嫌疑人进行检查时,他被其用已使用过的一次性针管扎破右手,所幸没有被感染;有一次,在站台上抓住一个扒手后,没想到对方突然发力想跳车逃跑,他冲上去抱住犯罪嫌疑人,被带着掉下了车,头部撞在钢轨上血流不止;还有一次,他在盘查一名旅客时,对方突然掏出手枪对准了他,千钧一发之际,黄国华扑上去打掉枪,制服了这名旅客……
从警以来,面对又苦又累的缉逃工作,黄国华从来没发过牢骚。由于工作中长时间的站立,有时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年纪轻轻的他患上了静脉曲张、腰椎间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等疾病。疼痛难忍时,他上下楼梯都要靠手扶着栏杆来保持身体平衡,有几次甚至累得晕倒在地。
“有时候一星期、十天都破不了案,心里就特着急。”就算被领导“逼”着休息,黄国华想得最多的事还是破案。“自己想干的事情,就一定要干出个名堂来。”这是黄国华的座右铭。从警13年,他一直在践行着这句话。
人物小档案:
黄国华,34岁,广州铁路公安处刑警支队侦查员。从警13年里,他先后破获各类刑事案件900余宗,抓获违法犯罪人员近千名,缴获毒品23616克,为旅客挽回经济损失80余万元,查获各类逃犯达348名。仅2007年至2010年三年间,黄国华抓获逃犯数分别达到131、120和97名,个人缉逃战果持续三年名列全铁路公安第一。
文献来源:2013-11-06   广州日报-A11
作者:张丹羊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