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南路,民国广州华尔街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大信银行在广州开业,标志着广州华资商业银行业的诞生。

  它主要通过归国华侨、侨眷、民族资本、粤商等出资成立,采取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制定章程,每年向股东报告,只是没有在证券市场上市。

  此后二三十年间,在广州的华资商业银行达到37家,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总行设在广州的商业银行,例如大信银行、远东实业储蓄银行、广东储蓄银行、嘉华储蓄银行等共9家;第二类是总行设在省内而在广州设立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例如总部设在香港的有广东银行有限公司等共7家,总部设在海口的有琼崖银行,总部设在鹤山县的有民众银行;第三类是总行设在省外而在广州设立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例如新华信托储蓄银行、聚兴诚银行、重庆商业银行等共19家。

  其中,有15家设在太平南路(今人民南路),占广州华资商业银行的40.5%;19家总行设在外省的广州商业银行中有12家行址设在太平南路,占外省驻穗华资商业银行的63.2%;从抗日战争胜利到广州解放,广州新增的12家华资商业银行中的9家行址设在太平南路,占比为75%;广州解放初期,能在广州坚持正常营业的7家商业银行中有4家行址设在太平南路,占比为57.2%。如此众多的商业银行总部扎堆在这个长度不足千米的路段,在中国近代商业银行发展史上实属罕见,使广州太平南路成为民国时期广州名副其实的“华尔街”。

  太平南路原来是广州的西部城墙,将广州城内与西关商业区分隔开来。辛亥革命结束后,广东省署发布了《粤垣预备拆除筑路布告》,广东都督胡汉民采纳程天固的建议,设立工务司专门负责拆卸城墙、拓宽街道的事宜。直到1918年10月,市政公所成立后,才开始拆墙筑路工程。以当时太平门为界,南端称为太平南路,北端则称为太平北路,路宽31米,是为数不多的一等马路。

  抗日战争胜利后,即从民国34年到广州解放前夕,共新增12家商业银行,聚兴诚银行、中国实业银行、正和银行、华侨联合银行、光裕银行、亚西实业银行、四川美丰银行和亿中商业银行等8家,是奉中央政府财政部之命令,分别从柳州、桂林、重庆、曲江、梧州、衡阳、桂林和天津等地迁至广州。而重庆商业银行、和成银行、复兴银行和中国桥民商业银行为新设银行。民国34年9月9日,总行设在重庆林森路的正和银行,奉命把总行从重庆迁往广州,设行址于广州太平南路115—119号,下辖广州、重庆、上海、昆明等分行。民国36年8月的市民挤提,在短短的5天时间里,市民提走现金约6.47亿元,8月9日下午营业结束后,该行只剩4000余元,而放款透支则高达4.96亿元。致使中央银行广州分行紧急派员对该行账目和日常收付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是年12月,新成立的广州金融管理局也把此事作为该局的重点督查事件,直至民国37年1月1日起恢复对外营业,10月被迫更名为珠江商业储蓄银行。

  1949年2月,天津解放前夕,亿中商业银行迁往广州,是民国时期在广州开张营业的最后一家华资商业银行。

文献来源:2013-09-28   羊城晚报-B5

作者:蒙启宙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