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最古老的建筑物是什么?怀圣光塔!据考证是唐初贞观年间伊斯兰教传教士艾比·宛葛素始建,距今超过1350年。最新、最彻底的一次修复工程耗资共312万元,历时十个月才近尾声。昨日,著名建筑专家汤国华教授先进行了一轮内部验收;最快下月将重新以白色塔身示人。
修塔有不少新发现见前人智慧
怀圣光塔和广州最高的东塔和西塔有着共同的特点,“分内外两个塔身,而链接内外塔身的是两条几乎对称的旋转楼梯。”宝塔的修复过程同时也是个发现过程。据汤教授介绍,打开塔身的表面批荡和维修塔顶的“洋葱头”都有新发现。如在塔身的施工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清朝和民国时期不同的异形砖块,证实了现在市民见到的光塔外墙已被多次加厚过,“原来的塔身要‘瘦’一些。”但这种加厚也对本身倾斜2度(西北方向)的古塔有一定支撑作用。
在砖块之间,还发现了“木尖”。据介绍,木尖的工艺不多见,在楼梯的修复过程被发现。原来,怀圣光塔的楼梯居然不是石块,是砖块。在砖块的狭缝之间用浸泡过桐油的木尖塞住。抱着坚持传统工艺的理念,这次修复也同样采用前人的技术。
最大的发现莫过于塔顶的“宝珠”,即伊斯兰建筑特有的“洋葱头”。“这个直径1米的球型构建,原来是上空下实的半空状态。由此可见前人的智慧。因为下半球实心可以稳定,上半球空心减轻重量,并安装了避雷针。”
塔身修复批荡用糯米饭红糖浆
汤国华介绍,修塔的其中一个最重要过程是需要重新对打开后的塔身进行批荡。这个过程较为特别。首先要敲掉墙体批荡后先补掉砖块、填平缝隙;然后用糯米饭开的墙灰涂抹一层;最后再用红糖浆研开面灰,进行涂抹。“糯米用来增加韧性、红糖使表面光滑,但过程中都需要加配料硫磺等,两层的涂抹均需要做雨水和暴晒的考验。”
修复过程中发现光塔内部非常潮湿,可能是地下水或雨水所致,所以南北加建了雨棚。南侧的雨棚使用传统岭南建筑的瓦房顶仿古模式,相当精致。而北侧的雨棚则建得比较高,为把古塔之碑文呈现,还刻意用透明玻璃作为装饰。
本周初的“天兔”来袭过程中,雷雨未对古塔造成破坏,归功于这次修复当中的塔顶。“我们重新用铜避雷针换了已经破损的铁针,并且重新修复了铜线的落地部分,相当理想。”
知多D
光塔为何向西北倾斜 已成千年之谜
坐落于光塔路56号的怀圣光塔寺,以其30米高的光塔得名。有记载原叫“帮塔”,因每日伊斯兰教徒祈祷时的召集号《帮卡》,由于帮和光音近而后被叫“光塔”;另有一说是由于塔身光滑呈白色被叫成“光塔”。
这个清真光塔是广州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极有可能是唐宋时期珠江北岸海岸线所在地,其历史、地理价值属广州之最。
根据目前可考记载,早在明代光塔就多次维修。分别在至正十年、成化三年(1468年,九月十日重建)、万历年,后清康熙三十四年曾经修缮,到近代1936年、1957年、2006年也都分别修葺过。
在光塔北侧8米处,有一棵古树陪伴光塔多年。汤国华教授表示,该树是现存越来越少的南洋杉,“这种杉树树头会跟着太阳走,早上向东倾斜,下午则向西。灵性很足,原来是广州很多宗教场所的常客,但未被现代人重视已经‘买少见少’。”
另外,还有一个千年谜底未被揭开。汤教授表示,解放后的各次测量记录都表示光塔向西北倾斜,且数据稳定,“到底是数百年来地基沉降导致倾斜呢?还是当年始建之初就故意向圣城麦加方向倾斜呢?仍是未能考证。”
文献来源:2013-09-26   南方都市报-AII12
作者:任磊斌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