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宁里:昔日黄鹂鸣翠柳

    华宁里:昔日黄鹂鸣翠柳

  俗名黄泥巷 曹雪芹曾外公考证为原“黄鹂港”

  吉祥东路一侧的华宁里是条不起眼的小巷子,两侧密密的旧民居使人丝毫无法把它跟“水绕重城俨画图”的记忆联系起来,但它的俗名“黄泥巷”却是我们了解其昔日风情的一个线索。

  两岸种柳黄莺多

  《广州城坊志》转引清初广东巡抚李士桢所著《街史》中一段话,称:“‘黄泥巷’盖‘黄鹂港’之伪。南汉时,两堤夹植杨柳,上多黄莺,故名黄鹂港。”

  想象一下,一股清流从白云山一路而下,几转几回,经过黄鹂港,再注入烟波浩渺的西湖,其风情和韵致,绝不会亚于今日爆得大名的乌镇和西塘,更别提溪畔杨柳依依,树上黄莺鸣声婉转清脆,用谢灵运的千古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来形容此地,也不算太夸张。

  作出这一考证的李士桢是谁呢?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他是康熙第一宠臣——江宁织造曹寅的岳父,至于曹寅,我不说你也知道他是曹雪芹的爷爷,这就是说,李士桢是曹雪芹的曾外祖父。黄鹂港就这样七弯八拐地跟曹雪芹攀上了关系。

  卖花声断乡关梦

  黄鹂港还有一个与文人有关的掌故,清代有位笔记小说家,名叫宋水岳。他在其笔记小说《亦复如是》里说,嘉庆四年(1800年),他奉命来到广州,就住在华宁里,一天清晨,他在梦中刚得了一句诗,“卖花声断乡关梦”,忽然醒了过来,恰巧听到窗下有卖花声响起,原来正有花贩经过。宋水岳自己都有点困惑,是梦里听到卖花声,才得了佳句呢?还是刚得了佳句,却又被卖花声惊醒了呢?

  读着这些文字,笔者只觉得清丽之气扑面而来,黄鹂港的诗意,有哪一点比不过“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日深巷卖杏花”的江南呢?


  近代八卦

  银器商组织夜半研讨会

  白天太忙只夜半有空 报纸引天演论赞许之

  百多年前的旧报纸看多了,“广州富有进取精神”、“广州开风气之先”这样的话不再是教科书里的抽象论述,而是呈现为一幅幅鲜活的工作与生活场景,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在其间努力着、忙碌着,不肯虚度当下的每一天,并对未来充满期盼。每每掩卷沉思之时,笔者总会不禁感叹,这个城市的过往,有多可爱的一面。

  1906年第26期《时事画报》刊登了一则题为《研究制造银器》的新闻。记者报道说,广州人制造西式银器的本事已算上乘,但时下竞争激烈,工商界人士不付出更多努力,也很难拔得头筹。西关一个姓潘的银器商遂在业内倡议,要组织一个研究所,互相研讨业务,切磋技术,以求精益求精。由于白天大家都太忙,这个同业研讨会只能在夜间进行,因此得名“夜半研究所”。

  《时事画报》为高剑父等名家创办,画工了得,在这幅新闻插图上,8个商人已在屋内或坐或站,表情热切,可见业务研讨气氛之热烈,屋外还有四个人匆匆赶来,边走边谈。夜半还能如此敬业,算是“进取精神”的最佳注脚了。

  撰文记者显然颇受鼓舞,他在文尾援引了天演论来赞许这些商人的行为,称:“天演世界,优胜劣败,近制造银器者能设所研究,其诸进步之先声欤?”

文献来源:2013-08-13   广州日报-A22

作者:王月华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