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华路116号大院,穿过居民区的曲折过道,一栋白色间绿点马赛克瓷砖的三层建筑耸立眼前,俨然一座现代楼房。记者沿侧梯上楼发现秘密所在,暗红的水磨石地砖与美丽的花阶砖,表明这座建筑来自民国时期。
这栋自标17号的三层小楼,正是陈济棠治粤时期警备司令部旧址中仅存的一栋建筑。除此之外,还有残存的几段民国亭廊,它们曾是连接警备司令部内各楼房的连廊,站立在灰色调民居中,与孤独的17号民国小楼远远相望。
武器展厅被隔成多间民居
记者在二楼见到一对老夫妻,阿伯宋长炽今年88岁,过去在中南局工作,阿婆梁崇珍今年84岁,曾在广东省煤炭厅工作,两位老人从1980年左右搬过来居住至今。两位老人向记者讲述小楼变迁的碎片记忆。
“看看这些花阶砖、水磨石块地砖,楼梯一直没变样。”梁崇珍指着二楼楼梯道的红色八角形花阶砖告诉记者,“这些可是民国风格的地砖。”梁崇珍说,现在楼房结构完全被改变了,走廊里地砖是所留不多的民国痕迹了。
1965年左右,省机械工业厅的一部分和广东省煤炭厅也就是以后的重工业厅搬进了这个大院。宋长炽告诉记者,这栋房子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设的,墙壁比现在的房子厚实得多,住起来很凉快。梁崇珍老人说,现在小楼住的多是煤炭局老职工。
梁崇珍还透露,二楼曾是警备司令部的武器展厅,听老人家说展厅里摆设的是枪支、大炮等。后来展厅被隔成多间居民房。老人说,房子多沿着一道道房梁进行了分隔,“你看我家房子都是用木板隔起来的。”一敲房屋隔墙咚咚作响。
“小楼原为二层,第三层是上世纪70年代加建的。”梁崇珍说,在1973年,当时煤炭厅的领导因为没有房子居住,就加建了上面一层。这栋楼的外表面现在贴上了现代的白色间绿点马赛克。“若不是花阶砖,谁知这是民国建筑?”院中一位老人感叹。
长廊原有琉璃瓦顶已毁
与这栋民国小楼相望的是一座绿檐红色亭子,在灰色调的居民区中格外显眼。
亭子是四方亭,亭体依靠四根鲜红的柱子支撑,瓦顶是绿色琉璃,亭体涂有鲜红漆色。四方亭北侧连接着一条约10米长、2米宽的长廊,并在长廊尽头往西延伸出另一段长廊。
“这是居民们坚持保留下来的,这么漂亮怎么舍得拆掉呀!”大院保安丁光明说他喜欢读历史,对大院民国建筑也就格外感兴趣。岭南建筑专家汤国华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中国传统特色的‘曲廊风雨亭’,由两段长廊互成直角组成。由此可以确定是民国时期的建筑,当时提倡民族复兴,亭廊建筑多为中国传统风格。不过像这样的民国风格园林,在广州比较少见。”
丁光明表示,长廊原有绿色琉璃瓦顶,现在其中一段长廊的瓦顶被毁掉了。记者看到,长廊两侧也建了平房。有一段以砖封闭,加建了房子,里面还住着人。四方亭两侧也搭建了平房,其中一间被当成小区警卫室。
街坊记忆
由民国园林
到万人社区
住户梁崇珍说,据她所知,新中国成立后这个警备司令部大院收为公家所有,院里抢建了不少房子,园林风景逐渐消失。记者从一些老街坊的口述以及文字资料中得窥116号大院最初的面貌。
据老街坊介绍,解放初期的一段时间里,越华路118号还是广东省政府,116号大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警备区。1958年省政府机关调整,成立广东省化学工业厅,迁入116号大院,同时迁进该院的还有省轻工业厅。
Danny是116号大院的老街坊,他在1958年跟随家人搬至越华路116号居住至今,其所写日志记载了越华路116号大院的变迁。“越华路有价值的主要古迹,当年全部集中在116号和118号大院里面。两间大院围墙内没有分区。整片景观很漂亮,有小树林、假石山、水塘。每个建筑之间有绿色琉璃瓦的长廊连接。院子里种了许多高大的红棉树和大叶榕,夏天里猛烈的阳光基本照不到地面上来,很凉快,空气清新。”
大约在1965年,广东省机械工业厅的一部分和煤炭厅也搬进了116号大院,“新增加的两个厅,开始在大院内大举抢占地盘,揭开了全面毁坏古迹和环境的序幕。”老街坊们对此心痛不已。
1976年,当这位老街坊搬回116号大院将军楼的时候,才惊讶地发现,越华路116号大院,已经在“文革”期间的短短几年里突击抢盖了不少楼房,是进驻的各单位自行抢建的。密密麻麻,杂乱无章,从我们搬走时的十栋楼房发展到近百栋八层楼房。
“原来的小树林、假石山、球场、长廊等全都不见了……留下的空地还是盖了楼。” 在这位街坊记忆中,越华路的116号大院,在并不算长的时间里,人口从不到五十户迅速膨胀,成为有几千户近万居民的大社区。
相关人物
陈济棠
治粤8年
当时诸多建筑已成城市符号
陈济棠(1890-1954),字伯南,广东防城(今属广西)人。广东陆军速成学堂毕业,曾追随孙中山,先后参加护法、护国运动和讨伐陈炯明的战争,历任粤军团长、旅长,国民革命军师长、军长,讨逆军第八路军总司令,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国民政府军委会常委等职。1929年,蒋介石任命陈济棠为广东编遣区特派员。
从1929年到1936年,陈济棠主政广东八年,在经济、文化和市政建设方面颇多建树,是民国时期众多广东统治者中最能长久地触动广东人内心感怀的一个。其间,广州的城市规划、建设开始步入制度化、正规化。当时的不少建筑现已成为广州的城市符号,例如中山纪念堂、海珠桥、中山图书馆、爱群大厦等。
1980年,邓小平在接见陈济棠的儿子陈树柏博士(美籍华人、电子学家)时说:“令尊治粤八年,确有建树。有些老一辈的广东人还怀念他。”
文献来源:2013-07-07   广州日报-A3
作者:肖桂来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