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玩、乐、学一应俱全,离家不远,消费实惠!”76岁的袁怿旋一句话概括出洪桥街长者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长者中心)的功能与优点,每天到这里来打乒乓球、学电脑、练茶道、做手工是袁怿旋、谭丽华夫妻俩的固定节目。在这里,他们还结识了一班“老”朋友,一起实践做潮爸潮妈的梦想。
这班潮爸潮妈们宣称:“我们人老,心不老,请叫我们长者!”原来,广州市越秀区的所有老年人活动场所的命名不但有文化味而且呵护老人心理,基本不用“老”字,代之以“耆”“怡”“寿”等,如此做法,颇受老年人欢迎。
“去年生日,儿子送了个‘苹果’给我做礼物,起初我不会用,他们个个笑我是‘新时代文盲’,现在我用微信,发微博,够潮吧!”年近八旬的李月娥自认资深潮妈。长者中心上月11日开办以后,她一口气报读了电脑班、丝网花制作班、茶道班等课程,“天天都精彩,日日不重复。”说着,她将刚做好的几朵丝网花摆好,掏出手机拍照,立即分享到微博和微信群。嘀嘀嘀,很快收到了好友们发来的赞赏之词,她回复一个“调皮”表情。
“以前看看报,散散步,没那么多益智活动。”76岁的袁怿旋退休前是一名建筑工程师,在活动室打完一场乒乓球,他抹把汗就到隔壁的网络室上网看新网。“上网也是在这里学会的,呵呵,你看我这‘一指禅’。”袁怿旋双手食指点着键盘,输入一串网址,他说,不能因为年纪增长而忘记学习与社会脱节。
身体康健的老人在长者中心参加各种课程和活动,年纪老迈、难以自理的老人则可以进入这里的日间托老中心。该中心拥有一套由国家民政部免费资助的老年人康复专用器械,除系列康复器具外,还有一台专门介入老人痴呆康复的电脑。
昨日上午,洪女士到长者中心了解日托情况,打算将自己年近八旬的老母亲送来。“这里设备真高档!”参观日托休息室时,她看到老人们正躺在头等舱座椅上看大片,不禁由衷赞叹。该中心将可容纳30名老人在此日间托养,因此,配备了30个头等舱座椅,老人用餐、午休、打点滴都可以在这里进行。头等舱座椅上悬挂着一个蓝色小布袋,里面装着“爱心五件宝”——梳子、小药盒、掏耳勺、不求人和放大镜、指甲剪。“真贴心!爸妈最常用的就是这几样东西。”洪女士很满意。
据了解,该长者中心开辟了四张托老床位,将为儿女出差、无法自理的老人提供夜间临时托老服务,每晚收费80~150元。
“我们年纪虽大,但心态年轻,更喜欢被称为‘长者’。”谭丽华的话道出了不少老年人的心声。谭丽华今年70岁,她认为,自己和老伴身板硬朗,性格乐观,一点也不老。
原来,越秀区是全市唯一的老人活动场所不见“老”字的区县。以洪桥街长者综合活动中心为例,这里的长者饭堂成为“耆膳园”,康复场所称为“耆康园”,活动场地则称为“耆乐园”。
越秀区民政局的有关负责人表示,老人活动场所不用或少用“老”字,首先是关爱老年人的心理需求,“长者,是一个带着敬意的称谓,老年人都是为社会、家庭付出青春,需要敬重,值得敬重。”其次是更有文化韵味,老人活动场地取名时多数会用“耆”“怡”“寿”“颐”等既吉祥又有文化韵味的字。
文献来源:2013-05-17   广州日报-AII4
作者:谭秋明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