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发展创意手工制造业 提升区域活力提高居民收入
在广州众多的骑楼街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骑楼街的商业氛围渐渐暗淡,居住成为其主要功能。但不少老居民对老街依然恋恋不舍,他们本身也成了老街的一部分。对此,有专家表示,并不是每条骑楼街都要变成上下九、北京路,骑楼街也可以搞创意产业、手工业,完全可以变历史优势为经济优势,在保留历史建筑的同时,改善原居民的生活条件。
南华西:从十三行商贾后花园到萧条骑楼街
古家具店 往日情怀
说起南华西街,不少老广州人还是很有感情的:“当年海珠区就一条南华西,过了南华西后面都是菜地。”
要说南华西就不得不提到江对岸的“十三行”,明末清初,十三行客商云集,最有钱的潘、卢、伍、叶四大家族,将眼光越过珠江,选中了一江之隔的“河南”南华西,建别墅,起豪宅。所以过去南华西也被叫做“广州的后花园”。
目前,南华西已经列入广州36条进行保护的骑楼街范围。但今天的南华西街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繁荣景象,安静的街道上都是一些为附近街坊服务的小铺子、发廊、小吃店、杂货店等,骑楼街两边还停满了私家车。
唯一有着一点往日气息的是骑楼街上的几家古董家具店。自称肥佬唐的唐伯店里摆满了各种古典风格的柜子、桌椅,还有一些装饰品。然而,他并不把自己卖的东西称为“古董”——店里写着四个大大的字:古代家具,他老老实实地说:“做回头客生意的,不想卖假古董骗人。
大地旧街:百年大屋还有雕花屏风杉木脚门
七旬婆婆 岁月静好
骑楼街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在于临街的两排骑楼,还在于从骑楼街每条小巷往里走,都会有新的发现,都能找到古老广州的故事。
恩宁路大地旧街,至今还居住着不少老街坊,但由于拆迁改造,大地旧街路口早已被一块破木板挡住了。实际上,大地旧街就在金声电影院旁边,那里的街坊会很骄傲地告诉你:“我们这里经常有人来拍照片的,那部讲述梅艳芳故事的《梅艳芳菲》就是在这里拍的。”
而70多岁的谢婆婆在大地旧街14号已经住了几十年,她告诉记者:“这间房子从清朝就有了,我的婆婆是在这里出生,也在这里死的。”
谢婆婆说:“我这间屋子算是整条街保存最好的,虽然没有西关大屋的豪华,但也是很有特色的广府民居。”记者发现,客厅中间有一面镂空雕花的隔断,直通屋顶,非常美观大气;而房子的门也有高矮两种、一共四扇。谢婆婆告诉记者:“外面矮的那两扇叫做脚门,中间是栅栏的形式,有人在家时关上脚门就可以,通风又好;里面的两扇才是真正的门,都是用杉木做的,多少年都不会坏呢。”
■专家观点
“萧条就萧条”
何妨还原生活
对于一些骑楼街商业氛围的失去,对骑楼有多年研究的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杨宏烈认为,由于时代的发展,一些历史街区可能再也繁华不起来,除非将来的服务设施建在那里,“但萧条就萧条,可以还原本地的生活性,历史街区也不应该承担更多的功能。”
如何让老骑楼街得以延续呢?杨宏烈认为,保护是第一,然后是尽量利用,“骑楼在建筑上有很多优点,隔热好、有穿堂风,如果把坏掉的部分复原,再装上网线、煤气等,居民可以生活得很舒服。”
鼓励个体商业
搞活创意产业
骑楼是一种具有平易近人的市井气质和浓郁生活气息的大众化建筑,老广州都知道,即使下暴雨也能穿着布鞋做买卖,即使烈日当空也能出门和朋友玩。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杨宏烈认为:“应该鼓励个体商业的发展,不需要条条骑楼街都是上下九、北京路,老骑楼街一样可以演绎现代生活,搞创意产业、手工制造工艺,这些都很有特色。其实历史街区应该作为文化产业来发展,变历史优势为经济优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于具体的建筑,杨宏烈说:“如果是文物就要100%保留下来,形状、色彩、大小、铺装等都不能动;如果是历史建筑就应保护其风貌,室内可适当改造,可以化大为小、也可以化小为大。”
■骑楼街三大现状
产权复杂 维修不易
广州骑楼街的历史悠久,而大规模修建是从民国时期孙科主政广州开始。正是因为如此,骑楼街的产权非常复杂,大致可以分为私房、公房和华侨房三种,为骑楼的维修带来了困难。
房屋年久失修就困扰着恩宁路的谢婆婆,走进后面的阁楼就能看到,上楼的木楼梯已经残破,屋顶也有一些瓦片脱落了。但谢婆婆表示:“这间房子原来是我们自己的,后来变成了公房,这样就不能自己维修,需要向政府打报告,很麻烦。”
同样居住在恩宁路的张伯拥有的是一套私房。但上世纪80年代,因为没钱修房子,张伯不得不找人将自己家拆了。张伯说:“自己找到一家国营公司,将老房子和旁边另一栋老房子拆掉后,盖起了一栋6层高的现代楼房。”
街坊恋旧 不愿远迁
南华西和恩宁路都是广州的旧城改造试点。去年年底,南华西一期选择原址回迁的拆迁户已经搬进了两栋18层高的安置房里,继续在这条老骑楼旁生活着。但根据最新版的恩宁路改造规划,大部分恩宁路的街坊无法原地回迁。当时荔湾区有关负责人就表示,该地区的容积率由现状的1.89降至1.36,居民原址回迁不可能。
对于这点,在恩宁路住了几十年的谢婆婆并不同意,她认为,保护骑楼街不应该赶走老居民,“即使是改造成旅游区,也需要有原始的生活气息,不能全部建成富人俱乐部。我是给多少补偿、安置到哪里都不想走的,这里生活多方便,而且都是四五十年的老街坊了,很有感情。”
恩宁路改造中,私房业主一般被安置到附近的宝盛沙,公房租户则会被安置到较远的地区,像金沙洲、芳村等地。私房业主张伯说:“宝盛沙过去就是一片西洋菜田,哪里能和恩宁路相比?”
治安卫生 都需改善
现在恩宁路不少地方已经是人去楼空、断壁残垣,治安和卫生问题都令人担忧。谢婆婆告诉记者:“就我们这条街,一年里被偷了不下七八次。”还有住在荔枝湾涌边的居民告诉记者:“前面围墙后有一大堆垃圾,好几个月了都没人清理。”
为此,有人建议,应该像现代化小区一样,为骑楼街居民也引入物业管理。但对骑楼有多年研究的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杨宏烈却认为:“即使有物管,不少低收入的骑楼街居民也交不起管理费。最重要的还是做好骑楼商业街的环境,提升整个地区的活力,提高居民的收入,他们自己就会想办法改善生活环境。”
文献来源:2012-02-23   广州日报-A21
作者:杜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