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80后的年轻人花了一个月时间实地调查中山四路17栋骑楼,以数据和图片的形式将中山四路改建前后的面貌对比展览出来。通过展览,这些年轻人想让人们了解旧骑楼改建其实是徒有其表(见羊城晚报昨日a17版报道)。
展览一出,旋即引起各方关注与好评。名嘴陈扬在文章中指出,这些后生仔所“肉紧”的,其实是拆楼扩路风声大的中山六路。陈扬亦表立场:坚决反对中山六路拆骑楼扩马路!
拓宽中山六路,消除主干道瓶颈,《广州中心城区缓解交通拥堵方案》(征求意见稿)让市民担忧,马路拓宽意味着两边的骑楼将被拆除。拆不拆?至今尚无官方定论。
一边是后生仔办展览护骑楼,另一边是学界专家坐论拆楼扩路之弊以及中山路交通问题的解决之道。昨日下午,某知名网站举办专家论坛,邀请专家学者共议中山六路骑楼街保护。
在大多数市民和专家学者心中,保护中山六路骑楼街,显然比疏解交通更重要。且听听他们的话———
■呼吁
无条件保护中山六路
“中山六路是越秀区保存得比较完整的骑楼街,历代以来都位处广州城市中心,一定要无条件去保护!”这是各路专家学者重复最多的话。
●古建筑保修工作者朱秋利:中山六路具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附近有很多古建筑群,称得上是广州最古老的地方。每回我坐地铁从珠江新城站出来,感觉不到是在广州,而从西门口出站就感觉到了广州。
拓路之后在新马路两边复建骑楼,专家们认为也是不可行的。
●广东省政府参事谭元亨说:旧建筑牵涉到很多文化感觉,一旦破坏,花多少钱也找不回来。即使做了新的骑楼,也是赝品,看上去就没感觉。越秀才是真正的老城区,中山六路有很多历史名人居住过,是广州历史上最悠久、文化积淀最深的地方,如果拆掉,作为城市中心及文化中心的标志可能彻底消失。
■质疑
拆楼能解决拥堵吗?
●知名房地产专家黄穗诚:以为拓展道路就可以加大交通流量,东风路已经是一个失败的例子。即使拓到几百米宽,也只是摆多几条车道,建个大停车场而已。看看现在东风路的交通状况,还不是那样堵?
●知名媒体人陈扬:中山路东西贯通广州老城区,基本状况就是道路狭窄、路口多、红绿灯多。如果想把整条中山路改为顺畅的东西城市交通干线,光拆中山六路无济于事。倘若一路拆下去,把中山路变为第二条东风路,而东风路逢主线支线交汇处仍然堵得厉害。
●易学家钟炬:东风路在先烈路等处有大结点,这些结点就是交通制约点,不处理好结点问题,路再宽,车也走不快。
■建议
中山路不要搞成主干道
●广州社科院谈锦钊:为什么非要把中山路搞成交通主干道?已经有一条东风路啊!要尽量采用技术和规划的手段,绕开中山路,保护这条原汁原味的古街道。
●广州发展研究院所长、历史文化保护专家杨宏烈:多发展地铁、自行车等低碳交通。南京有很多历史文化区,他们采取将历史街道改成慢行车道的方法去保护,用地铁结合公交、旅游车结合自行车。能保留的坚决保留,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中山大学社会系副教授万向东:功能均衡,慎重决策。文化功能和交通功能都很重要,但要看哪个更具优先性和不可替代性。骑楼街是必须保护的,应提到沙面、陈家祠一样的文化高度,不能动!中山六路必须考虑其他交通上的替代方案,走地下也好,绕道也好,不一定当成重要交通干道。
●古建筑保修工作者朱秋利:贯穿中山路的公交车过多过乱,是拥堵的症结所在。解决中山路的交通问题,可以通过控制公交车的流量和数量,尽可能利用地铁。公交优先不一定是让公交车的数量多,应该充分合理布置。广州中心城区的交通,应以地下轨道为主。地铁一号线在中山路的站点不够多,繁华地段的地铁通道和出口也不多,不能有效解决行人过马路的问题。
■相关拓路计划
根据《中山六路(纸行路至解放路段)骑楼街规划控制导则》,中山六路将由现有的9米宽拓展成38米宽,拓宽后为城市一级主干道。街道两侧的建筑宜改变传统骑楼以面向道路的小型商铺为主的经营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大规模综合性的商业模式和公共建筑,在建筑后部开设服务性道路和车行出入口,街道两侧骑楼主要作为街道景观和步行活动场所。
■现场直击
昨日下午3时左右,记者走访中山六路。人们诟病的交通瓶颈主要位于将军东至西门口公交站之间,这段路面明显收窄,双向仅两车道。紧挨着机动车道的是两三米宽的骑楼底,供路人行走。通过这个瓶颈路段后,中山路又恢复为双向6车道。
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避开了上下班高峰期,但由于中山路的路面在中山六路路段陡然收窄,部分公交车和私家车毫无章法地左穿右插,进一步加剧了路面拥堵。
问及骑楼街或将被拆,附近许多居民表示早有听闻,他们多认为,中山六路的交通虽然不够顺畅,但也不算太糟糕。
文献来源:2011-03-02   羊城晚报-a19
作者:吕楠芳 周宁
查看相关: